文/洞見yimo
莊子說:“無為,則靜,無為,則無所不為?!逼茐淖匀?,扼殺天性的有為,不如尊重事實,虛心若鏡的無為。
順其自然,清靜“無為”,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力量。
順風駛船,方破萬里浪
孔子在呂梁游玩,看到一個幾十丈高的瀑布。瀑布奔流而下,震耳欲聾,瀑布下游水流湍急,連魚鱉也不敢在里面游泳。
但孔子遠遠地就看見一個男子在水里,以為這人是要尋死,于是和弟子順著水流去下游找他。沒想到,這個男子在水里潛游了幾百步,悠哉悠哉地唱著歌就從水里出來了。
孔子請教他,為什么能在這么湍急的水流里游泳。
男子說:“我跟著旋渦一塊沉到了水底,又跟向上的涌流一起浮出水面,我順著水勢而不做任何對抗,這就是我的辦法。”相反,如果在水里掙扎,可能很快就會被水勢吞沒。
順其自然,保持無為的狀態(tài),不掙扎不對抗,就是他游泳的秘訣。
人生路遠,總會有磕磕絆絆。如果一味對抗世界,不僅不能捋順人生的道路,反而會在碰撞中逐漸耗盡自身的能量。
大家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拿著刀,隔著牛皮分解牛。刀子在骨縫之間劃過的時候,他說,自己感覺是被牛本身的“氣脈”牽著走的。
莊子說:“官知止而神欲行。”完全不要有其他想法和動作,只需要順著走下去就可以了。
但是很多“庸手”,總是有自己想法,想要打破這種無為的狀態(tài),對抗牛本身的“氣脈”。于是,刀經(jīng)常卡在牛的骨縫里,或者斬在骨頭上,所以,他們的刀一個月就要換一次。
而庖丁的刀用了19年,依然鋒利如新,因為從沒有過什么折損。
年輕的時候,總想著逆流而上,年紀大了,才明白要順勢而為。
學會“無為”,不去對抗世界,不去難為自己。下坡走馬,順風駛船,乘長風,才能破萬里浪。
“為外刑者,金與木也;為內刑者,動與過也。”外在的痛苦來自刑罰,內在的痛苦,源于自己內心的沖突。
很多時候,人不是在和外界的對抗中耗盡自身的能量的,反而毀在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內耗上。
杞國有個人擔心天地會崩塌,于是天天發(fā)愁,不吃不睡。后來經(jīng)人開導,終于明白天不會塌,才放下心來。
心理學上講,一個人所擔心的事情,90%都不會發(fā)生。其實,大部分人煩惱都是自尋煩惱,大部分的內耗都是杞人憂天。
莊子在《齊物論》中講,晉獻公討伐麗戎國,俘虜了當?shù)厥剡吶说呐畠蝴惣?。麗姬很恐懼,不知道自己會面臨什么樣災禍,在恐慌中不停哭泣。誰曾想,她被晉獻公選入為姬,錦衣玉食,日子過得比以前好多了。
有時候很多事情看似是災禍,實際上也存在著轉機。遇事與其焦慮不安、坐臥不寧,不如順其自然,坦然接受當下的情況并在平靜的狀態(tài)下作出應對。
學會“隨遇而安”,一個人才能獲得安寧與力量。
平穩(wěn)安和,不起波瀾,才能更好應對人生風雨。
減少人生內耗,活出不一樣的風采
蘇軾在年輕的時候,立志學習范滂,造福一方。寒窗十年,金榜題名,他本來以為自己可以施展抱負,做出一番事業(yè)。誰曾想,卻被貶謫黃州,命運的大手把他按入谷底。
蘇軾不甘心,也不接受?!皰M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一個人孤獨地對抗世界的污濁;“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闭障菰诳鄲灪图m結中,不停地內耗自己。
直到后來,蘇軾在拯救黃州棄嬰的過程中,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意義,也重新找回了自己。
他不再對抗世界,開始開荒種地,安然地當一個農(nóng)夫。他也不再內耗,伴著清風明月,享受自然與人生,坦然接受著當下的生活。
在黃州,他救助棄嬰,廢除陋俗;在杭州,他疏浚西湖,改善民生;在惠州,他傳播技術,興修水利;在儋州,他制藥掘井,教書育人。
貶謫幾十年,卻完全沒有影響他治國安邦的理想,反而讓他的人生光耀千古。
以出世心,行入世事。他像一粒種子,命運把他撇在哪里,他就在那里生根發(fā)芽,結果開花。
放平心態(tài),接納生命的全部,反而讓他減少了人生的損耗,以更加充盈的力量,活出了不一樣的精彩。
“無為”不是消極擺爛,而是把我們的生命能量,從那些糾結和執(zhí)念中收回來,不再對抗世界,也不再對抗自己。只有這樣,才能以充盈的狀態(tài)去面對這個世界。
學會“無為”,一個人才能平和靜定,“無為”無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