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既歿,胡亥極愚,酈山未畢,復作阿房......不威不伐惡,不篤不虛亡,距之不得留,殘虐以促期,雖居形便之國,猶不得存。”——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作為中國古代開創(chuàng)封建王朝歷史的第一位皇帝,身上向來圍繞很大爭議。《史記》作者司馬遷寫秦始皇的暴虐兇殘、愚昧荒誕寫得十分活靈活現(xiàn),可以看出他對秦始皇有很多不滿。此外,司馬遷對秦始皇死后繼位的胡亥,評價更差。
在他看來秦始皇屬于暴君,胡亥屬于強化版暴君,因為胡亥繼位后不體恤天下民情,那邊酈山工程還沒完,又接著修阿房宮,大興土木加重徭役導致了秦朝短命,秦雖然居關中享有天賜便利,也經不住秦始皇、胡亥兩代暴君這么無休止折騰。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魯迅先生對秦始皇的評價,魯迅先生雖然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稱贊司馬遷的《史記》,同時卻認為秦始皇獲得“暴君”評價有點冤,因為秦朝只歷經14年便滅亡了,“一班幫閑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那么,到底是魯迅先生的評價中肯,還是長期被視作正史的《史記》更對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一個千古謎團入手:秦始皇駕崩之前,究竟傳位給誰?按《史記》,胡亥繼位是一場能佐證秦始皇暴虐又糊涂的陰謀:
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趙高)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shù)以罪,賜死......行從直道至咸陽,發(fā)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
這段不光講了秦始皇死后趙高、李斯如何篡改遺詔,害死秦始皇本想立的長子扶蘇,立了秦始皇十八子胡亥,還提到這筆糊涂賬的緣由是秦始皇自己太過愚蠢荒唐。秦始皇駕崩于公元前210年第5次東巡途中,他臨死前身體已經非常差了,但他不喜歡臣子說他可能要死,誰提誰遭殃,于是,沒人敢請求立太子。
直到最后一刻,秦始皇終于感覺無力回天,匆忙寫詔書想讓長子扶蘇回咸陽繼位,但中車府令趙高截住了詔書,瞞住秦始皇已死的真相,改立胡亥為太子,賜死扶蘇蒙恬,等胡亥回咸陽,立刻擁他做了皇帝。也就是說,趙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遺詔是秦始皇自己給的機會,要是他早點頒下立扶蘇的詔書,趙高還敢那么膽大包天嗎?
所以,“胡亥篡位”之說和“秦始皇暴虐糊涂”之說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互相佐證,胡亥繼位后種種胡作非為,也常常被拿來和秦始皇一塊兒作評價,比如從公元前212年開始興建的阿房宮,因為是秦始皇起頭、胡亥繼承,史書中常常被定為秦朝滅亡原因,“阿房阿房亡始皇”。
但《史記》的記載其實也存在很多疑點。2009年,北大藏西漢竹書第3卷《趙正書》就引發(fā)爭議,因為它寫到:胡亥繼位是秦始皇下詔指定、李斯在場見證的。專家分析,《趙正書》和《史記》說法不同是因為秦末漢初秦始皇傳位之謎就有多種版本,司馬遷選了其中一種;
而《趙正書》面世四年后,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又發(fā)現(xiàn)了一批新簡牘,這批簡牘共計5000多枚,被藏在14口古井之中,它的年代早起戰(zhàn)國,晚至孫吳,著名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詔書”便在其中,這份詔書與同批簡牘在2016年作了發(fā)掘報告,因為長期藏井下有變形損毀,綜合專家意見可知主要內容如下: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即秦二世胡亥)奉遺詔,今宗廟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當除定者畢矣。以元年與黔首更始,盡為解除流罪,今皆已下矣,朕將自撫天下......毋以繇賦擾黔首,毋以細物苛劾縣吏,亟布。”
這段話理解起來很簡單,公元前210年,胡亥繼位,為了穩(wěn)固天下人心頒詔表示文武官吏應該各司其職,他將和秦始皇一樣巡視天下,赦免一些百姓罪過,百姓不要為小事苛責地方縣吏,縣吏也不要給百姓增添徭役負擔,總的來說是些漂亮話,重點還是在那句“朕奉遺詔”。
很明顯,這是胡亥在強調自己繼位是秦始皇指定,名正言順??脊艑<野l(fā)現(xiàn),這簡牘的文書格式、傳送時間說明都符合歷史記載,“以元年與黔首更始”以及“朕將自撫天下”等句也和《趙正書》中胡亥“有(又)欲起屬車萬乘以扶天下,曰‘且與天下更始’”很接近,這代表,司馬遷所說的秦始皇稀里糊涂造成胡亥篡位惡果只是一家之言,不能證明完全準確。
何況《史記》中很多關于秦始皇的內容,細究起來也總覺得有些不對勁。
如果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什么把他遠遠打發(fā)到北境去呢?如果胡亥沒任何優(yōu)點,秦始皇出巡時為什么只帶他,“馀子莫從”?秦始皇和胡亥都不是完美的皇帝,他們大搞建設加重徭役負擔應是真,但這些史料的互相矛盾,至少說明真相并非司馬遷描述的那樣簡單,秦末漢初時,有關說法真假就已經分不清了。
這也就意味著,秦始皇的“暴君”之名很可能如魯迅先生所說,是因為秦朝二世而亡、后世評價他時不夠中肯,甚至將胡亥的一些罪名移到他身上混著評價,才導致世人以為秦始皇昏聵暴虐殘酷到了令人發(fā)指程度。我們可以和漢武帝做對比,漢武帝也有窮兵黷武的缺點,但為什么后世對他的評價是“雄才偉略”呢?
因為漢朝并沒有短命,漢武帝后還有漢昭帝、漢宣帝等明君,如果漢朝在漢武帝手上或他死后不久亡了,歷史對他的評價也不會好到哪去,所謂成王敗寇便是如此,秦始皇背2000多年“暴君”名頭,確實有些冤枉。
歷史上的始皇嬴政,13歲為王,24歲解決呂不韋之患,38歲掃滅六國、稱皇帝,讓分裂數(shù)百年的古中國重新歸一統(tǒng),功在千秋。嬴政并不完美,他也驕奢自大、也夢想長生,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他所創(chuàng)造的功業(yè),是后世任何一個以“明君”自詡的皇帝都難望其項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