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對常見文言虛詞考查非常重視。以2012年全國高考為例,16份試題中有9份試題考查了文言虛詞的用法,涉及的文言虛詞有10個之多,可見這10個文言虛詞,按出現(xiàn)的頻率排列,依次是:以(9)、為(6)、其(5)、之(4)、而(3)、于(2)、所(2)、且(1)、則(1)、乎(1)。結(jié)合2012以及近年全國高考試題,對它們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虛詞逐一進(jìn)行講解。
以(9次,出現(xiàn)率100%)
【用法例釋】
1.介詞
(1)表原因。如: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引進(jìn)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處所,“在”。如: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3)依據(jù)、憑借、按照。如:a.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余船以次俱進(jìn)。
(4)把、用、拿。如:a.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b.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2.連詞
(1)表示并列、修飾或遞進(jìn)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而”。如:a.夫夷以近,則游者眾。b.樊噲側(cè)其盾以撞。
(2)表目的關(guān)系,可譯為來、用來、以致、以便。如:a.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b.莫不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3)和“上”、“下”、“東”、“西”、“往”等連用,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限。如:召有司按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3.動詞
認(rèn)為、以為。如:皆以美于徐公。
4.副詞
通“已”。如: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2012高考回眸】
山東卷第10題C項:欲以代吳漢為大司馬/但以劉日薄西山。前句介詞,用;后句連詞,因為。
廣東卷第6題D項: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運節(jié)省銀二十余萬興工。都是介詞,用,憑借。
安徽卷第5題A項:遂發(fā)憤以卒/木欣欣以向榮。兩句中的“以”,都是連詞,表修飾關(guān)系。
浙江卷第17題A項:而又以游從相愛之私/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前后兩句均是介詞,因為。
天津卷第10題A項:仆方思輯其梗概以永其人/使工以藥淬之。第一個是連詞,來,表目的和結(jié)果。第二個是介詞,用。
湖南卷第6題C項:妄以言議人,則幾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誰復(fù)知之。都是介詞,可譯為“把、用”。
北京卷第7題D項:何以報為/妻臥草中以號。前句介詞,“用,憑借”的意思;后句相當(dāng)于“而”,連詞,表修飾。
江西卷第11題A項:賣所在學(xué)田以價輸官/樊噲側(cè)其盾以撞。前句介詞,用;后句連詞,表修飾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而”。
四川卷第9題C項:義州以守臣貪殘變先發(fā)/但以劉日薄西山。兩句的“以”均為連詞,因為。
【教材鏈接】
試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
1.?dāng)抠Y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
2.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 )
3.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 )
4.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秋水》)( )
5.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qiáng)顏耳(《報任安書》)( )
6.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游褒禪山記》)( )
7.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
8.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 )
9.以至?xí)x鄙軍之日北鄉(xiāng)自剄(《信陵君竊符救趙》)( )
10.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禪山記》)( )
自我校對 1.連詞,表示后一動作是前一動作的目的。2.承接連詞,連接兩個先后的動作。3.并列連詞,并且。4.動詞,認(rèn)為。5.通假字,通“已”。6.因此。7.介詞,“把……(作為)”。8.介詞,憑,憑借。9.介詞,在。10.表示地點的界限。
為
(6次,出現(xiàn)率67%)
【用法例釋】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wèi)。
(1)表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如:a.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b.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
(2)表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3)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dāng)”、“等到”等。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4)表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如: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5)表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6)表被動關(guān)系,介紹出施動者,讀陽平聲(wéi),可譯為“被”。有時與“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如:a.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b.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c.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wéi),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與之呼應(yīng),可譯為“呢”。如: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3.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根據(jù)賓語的不同作不同的解釋。如:
a.爾為爾,我為我。(《孟子·公孫丑上》)
b.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xué)》)
c.?dāng)啬緸楸?,揭竿為旗?《過秦論》)
上述加點的“為”,應(yīng)根據(jù)動詞后所帶賓語的不同,分別譯為“是”、“形成”、“當(dāng)作”。
【2012高考回眸】
山東卷第10題B項:卒不為宗親求位/為擊破沛公軍。均為介詞,替。
廣東卷第6題A項:出為川東道/結(jié)為婚姻。第一個“為”是動詞,做;后者是動詞,成為。
安徽卷第5題D項:既為方伯所知/秦王為趙王擊缶。前者是介詞,表被動;后者是介詞,替,給。
湖南卷第6題A項:遺善為閭里傳/為仲卿母所遣。都是介詞,“被”的意思。
北京卷第7題C項:恐為他人得/倘育而為風(fēng)露所感。兩個“為”都是表被動的介詞“被”。
四川卷第9題D項:時又有邊將詐誘殺為陣獲者/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第一個是動詞,當(dāng)或作為;第二個是介詞,表被動。
【教材鏈接】
試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
1.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
2.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 )
3.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 (《墨子》)( )
4.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
5.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張衡傳》)( )
6.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逍遙游》)( )
7.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
8.為人迂訥,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
9.為夫婿所薄,舅姑不念,以至于此(《柳毅傳》)( )
10.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孔雀東南飛》)( )
11.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
自我校對 1.動詞,表判斷,是。2.介詞,替。3.動詞,當(dāng)作,算作。4.介詞,向、對。5.動詞,擔(dān)任。6.動詞,前者“成為”,后者“叫做”。7.語氣助詞,用在句末,與疑問代詞呼應(yīng),表疑問或反詰。8.介詞,表被動。9.介詞,與“所”結(jié)合,表被動。10.介詞,為了。11.介詞,表原因,因為。
而
(3次,出現(xiàn)率33%)
【用法例釋】
1.代詞,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如:某所,而母立于茲。
2.動詞,表比喻,譯為“如同,好像”。如:軍驚而壞都舍。
3.副詞,譯為“就、才”。如:然則何時而樂耶?
4.連詞
(1)表并列關(guān)系。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2)表修飾關(guān)系。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3)表承接關(guān)系。如:亡羊而補(bǔ)牢,未為遲也。
(4)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如: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5)表因果關(guān)系。如: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6)表遞進(jìn)關(guān)系。如: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7)表假設(shè)關(guān)系。如: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2012高考回眸】
山東卷第10題A項:以為華而少實/我騰躍而上。均為連詞,但前者表轉(zhuǎn)折,后者表修飾。
浙江卷第17題B項:然言出而罪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均為連詞,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轉(zhuǎn)折。
四川卷第9題B項:璽書至而母適病死/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均為連詞,前者表轉(zhuǎn)折,后者表順承。
【教材鏈接】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
1.吞二周而亡諸侯(《過秦論》)( )
2.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
3.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過秦論》)( )
4.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聊齋志異》)( )
5.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xué)》)( )
6.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
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 )
8.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
9.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
10.法雖今而在,猶若不可法?(《察今》)( )
自我校對 1.連詞,表并列。2.連詞,表轉(zhuǎn)折,可譯為“但”、“卻”。3.連詞,表修飾。4.第二人稱代詞,你的。5.所連接的后一部分是對前面動作、行為的補(bǔ)充說明。6.所連接的后一部分補(bǔ)說前面動作行為的目的。7.連詞,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假如”。8.連詞,表承接,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9.連詞,表遞進(jìn),可譯為“而且”、“并且”。10.副詞,可譯為“還”。
其
(5次,出現(xiàn)率56%)
【用法例釋】
1.代詞
(1)代人,他,他的(他們的);代物,它,它的(它們的)。如:a.秦王恐其破璧。b.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2)代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3)指你、你的。如: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
(4)相當(dāng)于“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5)這、那或這個、那個。如: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
2.連詞
(1)表示選擇關(guān)系,譯為“是……還是……”。如: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如”、“如果”。如:其如是,孰能御之?
3.副詞
(1)表示推測語氣,譯為“大概”、“或許”。如: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如: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3)表示祈使,譯為“還是”。如:吾其還也。
【2012高考回眸】
浙江卷第17題C項: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為者/吾其還也。前者為代詞,自己;后者為副詞,表商量的語氣,還是。
天津卷第10題C項:一飄先生其理學(xué)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前者是副詞,表詰問,難道;后者是代詞,指“水與月”(此句出自《赤壁賦》)。
湖南卷第6題D項:終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視也,亦若此矣。前者譯為“這樣”,表示強(qiáng)調(diào)語氣;后者譯為代詞,他。
江西卷第11題D項:其返汝耕桑/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均為語氣副詞,第一個表示婉商語氣,還是;第二個表示反問語氣,難道。
四川卷第9題A項:欽聽其論學(xué)/吾其無意于人世矣。前者是代詞,他;后者是副詞,表推斷語氣,大概。
【教材鏈接】
試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廉頗藺相如列傳》)( )
2.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
3.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報任安書》)( )
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xué)》)( )
5.爾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
6.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 )
7. 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
8.若是其甚與(《齊桓晉文之事》)( )
9.其業(yè)有不精,得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送東陽馬生序》)( )
自我校對 1.代詞,“這”,“這個”。2.代詞,他的,指秦王的。3.代詞,用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之前,表示對具體對象的強(qiáng)調(diào),可譯為“那”“那個”等。4.代詞,其中的。5.副詞,表期望語氣,不譯。6.副詞,表反問,譯為“難道”。7.選擇連詞,可譯為“是……還是……還是……”。8.助詞,用于句中,湊足音節(jié),可譯為“地”。9.連詞,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
之
(4次,出現(xiàn)率44%)
【用法例釋】
1.代詞。
(1)第三人稱,可代人、代事、代物,譯為“他”(他們),“它”(它們)。如:a.徐公來,孰視之。b.燕、趙、韓、魏聞之。c.噲拜謝,起,立而飲之。上述三句里的“之”,分別代人(徐公),事(齊國修明政治的情形),物(酒)。
(2)第一人稱,可譯為“我”。如: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3)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這些”。如: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2.動詞,相當(dāng)于“往”、“到”。
如:a.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b.吾欲之南海,何如?
3.助詞,可分以下幾種情況:
(1)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如:a.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b.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2)補(bǔ)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詞(動詞、形容詞)和補(bǔ)語之間,可譯為“得”。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4)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以上四種情況中的“之”字均屬結(jié)構(gòu)助詞。
(5)音節(jié)助詞,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不譯。如:a.公將鼓之。b.頃之,持一象笏至。
【2012高考回眸】
廣東卷第6題B項:于是三十余年之糾葛,豁然一清/并開引河,導(dǎo)之入淮。前句中的“之”為結(jié)構(gòu)助詞,的。第二句的“之”為代詞,指江水。
天津卷第10題B項:是即孔子“老安少懷”之學(xué)也/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前后兩句中的“之”,均為結(jié)構(gòu)助詞,的。
湖南卷第6題B項:其懼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兩句都是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江西卷第11題C項:得珍寶如內(nèi)藏之半/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兩句的“之”均為結(jié)構(gòu)助詞,的。
【教材鏈接】
試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 )
2.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于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
3.鄰人京城氏之孀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
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
5.“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秋水》)( )
6.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
7.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
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
9.壯士!——賜之卮酒(《鴻門宴》)( )
10.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
11.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
自我校對 1.動詞,去,往,到。2.助詞,補(bǔ)充音節(jié)。3.助詞,的。4.助詞,的。5.助詞,使賓語前置,不譯。6.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7.代詞,這。8.代詞,知識。9.代詞,他(指樊噲)。10.代詞,我。11.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于
(2次,出現(xiàn)率22%)
【用法例釋】
1.在,從,到
如:a.乃設(shè)九賓禮于庭。(《廉頗藺相如列傳》)
b.縉紳、大夫、士卒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2.“在……方面”“從……中”
如: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3.由于
如: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jìn)學(xué)解》)
4.向,對,對于
如:a.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b.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quán)曰……(《赤壁之戰(zhàn)》)
5.被
如: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6.與,跟,同
如: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7.比
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p>
【2012高考回眸】
安徽卷第5題C項:因潛請于布政辰公/月出于東山之上。第一個“于”,介詞,相當(dāng)于“向”;第二個“于”,介詞,相當(dāng)于“從”。
天津卷第10題D項:子不尊先人于百無一人之上/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第一個“于”是介詞,在;第二個“于”是介詞,表被動。
【教材鏈接】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
2.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
3.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 )
4.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
5.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
6.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
7.莫若遣腹心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jì)世業(yè)(《赤壁之戰(zhàn)》)( )
8.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
自我校對 1.介詞,從。2.介詞,給。3.介詞,“在……方面”。4.介詞,向,對,對于。5.介詞,被。6.介詞,與,跟,同。7.介詞,與,跟,同。8.介詞,比。
所
(2次,出現(xiàn)率22%)
【用法例釋】
1.用作助詞
(1)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所字結(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2)“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
如: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信陵君竊符救趙》)
2.“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如: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所”和“以”連用。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
表示原因的,如: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出師表》)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2012高考回眸】
廣東卷第6題C項:災(zāi)民賴之無失所/淮水所經(jīng),勸民修堤束水。第一個“所”是名詞,住所;第二個“所”與“經(jīng)”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指經(jīng)過的地方。
浙江卷第17題D項:其言不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托。第一個“所”,助詞,和介詞“為”一起表被動;第二個“所”,助詞,與“托”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
【教材鏈接】
解釋下列句中的“所”字。
1.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信陵君竊符救趙》)( )
2.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
3.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
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
5.不出所料(成語)( )
6.不知所以(成語)( )
7.鋒芒所向(成語)( )
自我校對 1.所……的人。2.所……的情況。3.表示原因。4.表示手段或憑借。5.“所”,助詞,與“料”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所……的事物。6.表示原因。7.“所”,助詞,與“向”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所……的地方,指斗爭中矛頭所指的地方。
則
(1次,出現(xiàn)率11%)
【用法例釋】
1.規(guī)章,條文。
如:《論語》十則。
2.就是。
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3.卻是。
如:北雖貌敬,實則憤怒。(《〈指南錄〉后序》)
4.表因果連詞。
如: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童趣》)
5.表對比連詞。
如: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病梅館記》)
6.表轉(zhuǎn)折連詞。
如: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7.表已然連詞。
如: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zhàn)》)
8.表假設(shè)連詞。
如:入則無法家拂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012高考回眸】
安徽卷第5題B項:填淤則舟楫不通/于其身也,則恥師焉。第一個“則”是連詞,表順承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就”;第二個“則”,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卻”。
【教材鏈接】
一、解釋下列句中的“則”字的意思。
1.學(xué)而不思則罔(《論語·十則》)( )
2.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傷仲永》)( )
3.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送東陽馬生序》)( )
4.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
5.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
二、解釋下列成語中“則”字的意義。
1.不進(jìn)則退( )
2.以身作則( )
3.有本有則( )
4.有典有則( )
5.一則一,二則二( )
6.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自我校對 一、1.就 2.原因是 3.卻 4.那么 5.卻
二、1.就 2.準(zhǔn)則,榜樣 3.規(guī)律 4.準(zhǔn)則 5.就是 6.就
乎
(1次,出現(xiàn)率11%)
【用法例釋】
1.語氣詞
(1)表疑問或反問。相當(dāng)于“嗎”“呢”。 汝識之乎? (《石鐘山記》)
(2)表示感嘆。相當(dāng)于“呢”“啊”。 有甚是者乎。(《捕蛇者說》
(3)表示揣測。相當(dāng)于“吧”“呢”。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4)表示停頓。眾言同,于是乎書。(《獄中雜記》)
2.介詞。相當(dāng)于“于”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高考回眸】
山東卷第10題D項:興皆固讓,安乎里巷/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第一個“乎”,介詞,在;第二個“乎”,介詞,比。
【教材鏈接】
一、解釋下列句子中“乎”的含義。
1.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涉世家》)( )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
4.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 )
5.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xué)》)( )
二、解釋下列成語中“乎”字的意義。
1.不亦樂乎( )
2.情見乎辭( )
3.異乎尋常( )
4.者也之乎( )
自我校對 一、1.表疑問。相當(dāng)于“嗎”。2.表示揣測。相當(dāng)于“吧”“呢”。3.介詞。相當(dāng)于“于”。4.相當(dāng)于“于”。5.表疑問。相當(dāng)于“嗎”。
二、1.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里相當(dāng)于“嗎”。2.于。3.于。4.者、也、之、乎都是古漢語里常用的虛詞。
且
(1次,出現(xiàn)率11%)
【用法例釋】
1.qiě
(1)副詞,尚且。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2)副詞,暫且,姑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3)副詞,將近,將要。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4)連詞,表并列關(guān)系,“又”。如:河水清且漣猗。(《伐檀》)
“又……,又……”。如: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孫子兵法·謀攻》)
(5)連詞,表遞進(jìn)關(guān)系。
“而且”。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敝。(《赤壁之戰(zhàn)》)
“況且”。如: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6)連詞,表選擇關(guān)系。抑或,還是。如:王以天下且尊秦乎?且尊齊乎?(《戰(zhàn)國策》)
(7)助詞,發(fā)語詞。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2.cú
往、到。如:士曰既(已)且。(《詩經(jīng)》)
【2012高考回眸】
江西卷第11題B項:且使陛下有拒諫之名/不出,火且盡。第一個是連詞,表遞進(jìn)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尚且”、“況且”;第二個是副詞,將要。
【教材鏈接】
解釋下列句子中“且”的含義。
1.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迢迢牽牛星》)( )
2.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
3.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前赤壁賦》)( )
4.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 )
5.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
6.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
7.且夫我常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秋水》)( )
自我校對 1.表示并列“又”。2.將要。3.助詞,發(fā)語詞。4.副詞,表轉(zhuǎn)折。5.將要,將近。6.并且。7.而且。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