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文言實詞:120個常見文言實詞用法集釋(一)

文言實詞:120個常見文言實詞用法集釋(一)

1.愛(ài)

(1)動詞

①愛護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史記·陳涉世家》)

②喜愛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③憐惜,同情

愛其二毛,則如服焉。(《左傳·子魚論戰(zhàn)》)

④吝惜,舍不得

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⑤通“薆”(ài),隱蔽,躲藏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詩經(jīng)·邶風·靜女》)

⑥吝嗇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2)名詞,恩惠

及子產(chǎn)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3)形容詞,親愛的,心愛的

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柳毅傳》)

推導提示:“愛”在古代常有“吝嗇,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會“喜歡”并加以“愛護”;由“喜歡”則可推出“親愛的,心愛的”,如“愛女”。

 

2.安(ān)

(1)形容詞

①安全,平安

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三國演義·失街亭》)

②安穩(wěn),安定

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③安逸,舒適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動詞

①奉養(yǎng)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左傳·曹劌論戰(zhàn)》)

②安置

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三國演義·失街亭》)

③撫慰,安撫

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

④使……安定

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3)疑問代詞,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鴻門宴》)

推導提示:“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動義“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養(yǎng)”“安撫、安慰”等義。

 

3.被(讀音一:bèi)

(1)名詞,被子

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楊修

之死》)

(2)動詞

①覆蓋

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②遭受

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報任安書》)

(3)介詞,表示被動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

通“披”(讀音二:p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

②披散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史記·屈原列傳》)

推導提示:“被”的本義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蓋”在身上取暖的嗎?由“覆蓋”義引申出“遭受”等義,“穿”不也是把衣服“覆蓋”在身上嗎?

 

4.倍(bèi)

(1)動詞

①通“背”,背向,背著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史記·淮陰侯列傳》)

②通“背”,違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鴻門宴》)

③加倍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五蠹》)  (2)數(shù)詞,原數(shù)基礎上增加的相等數(shù)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過秦論》)

(3)副詞,更加,倍加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推導提示:“加倍”是后來常用義,“倍”的原義是“反”,即“背向、背著”,故而又可引申為“違背”,這一義項與“背”同。

 

5.本(běn)

(1)名詞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②根本,基礎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③本業(yè),常代指農(nóng)業(yè)

今背本而趨末。(《論積貯疏》)

④書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后序》)

⑤本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是無難,別具本章,獄詞無易。(《獄中雜記》)

(2)動詞,推究,考察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

(3)形容詞,原來的

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

(4)副詞,本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

推導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比喻為“基礎、本原”之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虛化而為“本來、原來”之義。

 

6.鄙(bǐ)

(1)名詞,邊界,邊遠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2)動詞

①以……為邊界(邊邑)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②輕視,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

(3)形容詞,鄙陋,見識淺,庸俗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論戰(zhàn)》)

推導提示:“鄙”本義為“邊邑”,邊境自然環(huán)境“鄙陋”,故有“鄙陋”之義,“鄙陋”自然會受到“輕視”;后也常用作自謙之詞,如“鄙人”。

 

7.兵(bīng)

名詞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

②士兵,軍隊

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戰(zhàn)爭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

④戰(zhàn)略戰(zhàn)術,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謀。(《孫子·謀攻》)

推導提示:“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事、戰(zhàn)爭”當然跟兵器有關;由“戰(zhàn)爭、軍事”義引申出“侵略”“戰(zhàn)略,戰(zhàn)術”等義。

 

8.病(bìng)

(1)名詞

①重病

君之病在腸胃。(《扁鵲見蔡桓公》)

②弊病,缺點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訓儉示康》)

(2)動詞

①生病

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祭妹文》)

②使……成病態(tài)

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病梅館記》)

③擔心,憂慮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

④責備,羞辱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訓儉示康》)

(3)形容詞

①困苦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②疲勞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揠苗助長》)

推導提示:“病”本義為“重病”,取其比喻義為“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到“困苦”并為之“擔心、憂慮”。

 

9.察(chá)

(1)動詞

①觀察,仔細看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③詳審,細究

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④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曹劌論戰(zhàn)》)

⑤考察后加以推薦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陳情表》)

(2)形容詞,精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方朔《答客難》)

(3)疊詞,“察察”,潔凈的樣子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記·屈原列傳》)

推導提示:“察”本義為“觀察、仔細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清楚、明白”。

 

10.朝(讀音一:cháo)

(1)動詞

①朝見,朝拜君王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對,向

坐北朝南。

(2)名詞

①朝廷

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朝代,指整個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蜀相》)

(讀音二:zhāo)

名詞,早晨

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推導提示:“朝”本義為“早晨”,讀zhāo;古代大臣在早晨需拜見君主,故有“朝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代”之義;“朝見”的使動義即為“使……朝見”。

 

11.曾(讀音一:céng)

副詞,表時間的過去,曾經(jīng),已經(jīng),才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憶江南》)

(讀音二:曾zēng)

(1)名詞,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親屬

高、曾之時,隙地未盡辟。(《治平篇》)

(2)動詞,通“增”,增加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副詞,表意外,竟然,居然,簡直

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推導提示:隔兩代的親屬叫“曾”,后借為“增”義,虛化為“曾經(jīng)”。

 

12.乘(讀音一:chéng)

(1)動詞

①駕,坐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涉江》)

③冒著

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④接連,一個接一個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

(2)介詞,趁著,憑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讀音二:shèng)

(1)名詞,一車四馬的總稱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

(2)量詞,輛

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信陵君竊符救趙》)

(3)數(shù)詞,四

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殽之戰(zhàn)》)

推導提示:“乘”本義是“駕車、乘車”,由這一意義引申為“乘船”;“乘車”必先“登”車,故有此義;上了車,人與車相接,故有“連接”義;人上了車,人便有了“憑借”。用作名詞時指“兵車”,后又用作量詞以計算車馬,一“乘”計有一車四馬,故又有“四”之義。

 

13.誠(chéng)

(1)名詞,誠心誠意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移山》)

(2)副詞

①表肯定,確實,的確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表假設推論,果真,如果

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推導提示:“誠”本義指“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進一步虛化為副詞“實在,的確”“果真”等義。

 

14.除(chú)

(1)名詞,臺階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朱子家訓》)

(2)動詞

①去掉,除去。

興利除弊。(《答司馬諫議書》)

②修治,清理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③拜官授職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④流逝,過去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元日》)

推導提示:“除”本義為“臺階”,又特指“宮殿上的臺階”,“任命、授職”不正是在“宮殿上的臺階”下進行的嗎?“臺階”要經(jīng)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

 

15.辭(cí)

(1)名詞

①訴訟的供詞

獄辭無謀故者,經(jīng)秋審入矜疑,即免死。(《獄中雜記》)

②言辭,文辭

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托辭,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④命令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⑤一種文體

《歸去來兮辭》

(2)動詞

①告別,辭別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史記·鴻門宴》)

②推辭,不接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鴻門宴》)

③計較

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鴻門宴》)

推導提示:“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為一般的“話、言辭”,既是“話”,一種可能成為“借口”,落下“口實”;一種則因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辭”,也就自然成為“一種文體”,如“楚辭”。

 

16.從(讀音一:cóng)

(1)動詞

①跟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②依順,聽從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參與,參加

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

④使……跟從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史記·鴻門宴》)

⑤依傍,緊挨著

樊噲從良坐。(《史記·鴻門宴》)

(2)介詞,由,自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

(讀音二:zòng)

名詞

①指堂房親屬。

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②通“縱”,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縱的盟約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推導提示:“從”的本義是“跟隨”,引申出“依順”“參與”“跟從”等義;“跟從”的乃是較親密之人,引申為“次于最親的人”。

 

17.殆(dài)

(1)形容詞

①危險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

②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③通“怠”,懈怠

有殆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2)副詞

①表猜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②表約略,幾乎,接近,差不多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推導提示:“殆”本義是“危險”,它與“精神疲倦”“懈怠”的意義有著因果關系,它們之間是一種因果引申;后又虛化為表猜測的副詞。

 

18.當(讀音一:dāng)

(1)動詞

①兩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捕蛇者說》)

②抵御,抵擋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史記·鴻門宴》)

③占據(jù),把守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④主持,執(zhí)掌

北邀當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

⑤判決,判罪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史記·陳涉世家》)

⑥擔當,當任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陳情表》)

(2)介詞

①表處所,對著,面對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②表時間,值,在,正在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3)副詞

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

②表時間的未來,將,將要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③應當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滕王閣序》)

(讀音二:dàng)

(1)動詞

①符合

惴惴恐不當意。(《促織》)

②當作

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戰(zhàn)國策·齊策》)

(2)形容詞,適宜,恰當

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采草藥》)

推導提示:“當”本義是“面對、對著”,“阻擋”當然要“面對”,對著某個時候某個地方自然就是“處在某個地方和某個時候”;由互相“面對”引申為勢力“相當”,由“相當”引申出“適合、適當”等義。

 

19.道(dào)

(1)名詞

①道路

有狼當?shù)溃肆⒍洹?《中山狼傳》)

②途徑,方法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過秦論》)

③風尚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④思想,學說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⑤道理,規(guī)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⑥道義

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

⑦志向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2)動詞

①取道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史記·鴻門宴》)

②走路,趕路

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③說,講

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④通“導”,引導,疏導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史記·貨殖列傳序》)

推導提示:“道”本義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導”人到某地,故有“引導”之義(后寫作“導”);抽象意義即“途徑、方法”;又特指“正當手段”(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途徑和方法往往是一種“道理、規(guī)律”;道理和規(guī)律需要“述說”,而后有了“思想、學說”之義。

 

20.得(讀音一:dé )

(1)名詞

①收獲

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

②心得,體會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游褒禪山記》)

(2)動詞

①取得,獲得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

②實現(xiàn),達到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諫太宗十思疏》)

③能夠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史記·鴻門宴》)

④通“德”,感恩

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3)形容詞

①融洽

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記王忠肅公翱事》)

②對,正確

此言得之。(《六國論》)

③得意,滿足

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蘭亭集序》)

(讀音二:děi)

副詞,應該,應當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鴻門宴》)

推導提示:“得”本義為“得到”,“得到”就有“收獲”,也說明“能做到”“實現(xiàn)”目標;此外還可表達“事情做對了,正確”的意思。由“正確”義項引申為“得當、合適”;進一步虛化為“應該”。

 

21.度(讀音一:dù)

(1)名詞

①計量長短的標準

寧信度,無自信也。(《鄭人買履》)

②限度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諫太宗十思疏》)

③制度,法度

內立法度,務耕織。(《過秦論》)

④氣度,風度

常有大度。(《漢書·高帝紀》)

⑤常態(tài)

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史記·荊軻刺秦王》)

(2)量詞,次,回,個

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

(3)動詞

①譜寫,創(chuàng)制(歌曲)

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揚州慢》)

②過

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

(讀音二:duó)

(1)動詞

①丈量,計算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過秦論》)

②推測,估計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史記·鴻門宴》)

推導提示:“度”本義為“量長短”,引申出“計算”和“量長短的標準”之義。心里“計算”表達為“推測,揣度”;由“標準”則引申為“尺度”,進一步又引申為“法度、制度”。

 

22.非(fēi)

(1)形容詞,不對的,錯誤的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

(2)動詞

①譏評,責難,認為不對

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遙游》)

②用在判斷句中,相當于“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③無,沒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

(3)副詞

①多用在敘述句、描寫句中,相當于“不”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陳情表》)

②除了,除非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推導提示:“非”本義為“不對的,不合理的”,用作動詞時即“認為不對”;詞義是否定的,故而虛化為否定副詞。

 

23.復(fù)

(1)動詞

①回來,返回

昭王南征而不復。(《左傳·僖公四年》)

②恢復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說》)

③回答

不敢出一言以復。(《送東陽馬生序》)

④報復

(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左傳·定公四年》)

⑤通“覆”,遮蓋,蓋上

復之以掌,虛若無物。(《促織》)

(2)形容詞

①夾層的,雙層的。

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孔雀東南飛》)

②繁復,重復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3)副詞,再,又,還

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推導提示:“復”的本義是“回來”“返回”,故引申出“回復”“報復”“恢復”之義,虛化為副詞“再、又”。

 

24.負(fù)

動詞

①以背載物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移山》)

②承擔,負擔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阿房宮賦》)

③使……承擔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憑借,依仗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辜負,對不起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背棄,違背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⑦覆蓋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登泰山記》)

⑧蒙受,遭受

不明不暗,負屈銜冤。(《竇娥冤》)

⑨失敗

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六國論》)

推導提示:“負”的本義是“用背馱物”,故有“背、載”之義;抽象表達為“承擔”(如“負債”);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引申為“依仗、憑借”;古代“敗”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敗”義;“失敗”了當然“對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25.蓋(讀音一:gài)

(1)名詞

①用草編織的覆蓋物

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②引申為器物的蓋子

合蓋隆起,形似酒尊。(《張衡傳》)

(2)動詞

①遮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歌》)

②勝過,壓倒

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3)副詞

①表肯定判斷,原來是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②表推測性判斷,大概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游褒禪山記》)

(4)語氣詞,用在句首,不譯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說》)

(讀音二:hé)

疑問代詞,通“盍”,何,怎么

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推導提示:“蓋”原為茅草編織物,用來蓋屋或遮蔽身體,引申為“一般的器物的蓋子和車蓋”;用作動詞時即為“遮蔽、掩蓋”之義;把別人“蓋”住自然就是“勝過、超過”別人。

 

26.故(gù)

(1)名詞

①緣故,原因

既克,公問其故。(《左傳·曹劌論戰(zhàn)》)

②事故,變故

鄉(xiāng)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報劉一丈書》)

③舊交,老朋友

君安與項伯有故?(《史記·鴻門宴》)

(2)形容詞

①舊有的,原來的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奴嬌·赤壁懷古》)

②衰老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行》)

(3)副詞

①故意,特意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史記·鴻門宴》)

②過去,從前

軒東故嘗為廚。(《項脊軒志》)

③仍然、仍舊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孔雀東南飛》)

④原本,本來

此物故非西產(chǎn)。(《促織》)

(4)動詞,死亡

染病身故。

(5)連詞,所以

故木受繩則直。(《勸學》)

(6)復合詞

①故事:舊事,先例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六國論》)

②是故:因此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說》)

推導提示:“故”有兩個基本義:一為“緣故”,二為“舊的”;由“緣故”虛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無緣無故)等義;由“舊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時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義,由“衰老”進一步引申出“死亡”之義。

 

27.固(gù)

(1)名詞,險要的地勢

秦孝公據(jù)殽函之固。(《過秦論》)

(2)動詞

①使之鞏固,安定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堅守,安守

秦數(shù)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zhàn)。(《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形容詞

①固執(zhí),頑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②堅固,牢固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過秦論》)

(4)副詞

①表本來,原來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②表確然,確實,實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記》)

③堅決,堅持

藺相如固止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表讓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

推導提示:“固”本義指“城墻堅固”,“城墻堅固”自然就能“堅持”不敗,進一步引申出“頑固”之義,“堅固”有“難以改變,一直這樣”的內涵,故又虛化成副詞“本來、原來、確實”等義。

 

28.顧(gù)

(1)動詞

①回頭,回頭看

贏得倉皇北顧。(《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②看,視

顧野有麥場。(《狼》)

③看望,拜訪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④顧念,顧惜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jīng)·碩鼠》)

⑤顧慮,考慮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鴻門宴》)

(2)副詞

①表轉折,只,只是

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表反問,反而,難道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推導提示:“顧”的基本義是“照顧”,由此可引申出“顧念,顧惜”“回頭看”等義。

 

29.歸(guī)

動詞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來歸。(《項脊軒志》)

②返回,回來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

③歸還

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歸屬,歸依

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⑤歸到一處,匯聚

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⑥婦女被休棄回娘家

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孔雀東南飛》)

推導提示:“歸”的基本義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個家,故有“回家”“回國”之義,也即“歸附、附屬”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兒送給別人”之義,故又借作“饋”字而有“贈送”之義。

 

30.國(guó)

名詞

①國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②諸侯國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

③國都,京城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岳陽樓記》)

④地區(qū),地域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詩經(jīng)·碩鼠》)

⑤國事

等死,死國可乎?(《史記·陳涉世家》)

推導提示:“國”的本義是“國都、首都”,“國都”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國家”的意義,并成為后來的主要意義。

 

31.過(guò)

(1)動詞

①走過,經(jīng)過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②勝過,超過

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促織》)

③拜訪,探望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到,來到

一日,大母過余。(《項脊軒志》)

⑤犯有過錯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⑥責備

聞大王有意督過之。(《史記·鴻門宴》)

(2)名詞,過失,過錯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3)副詞,過分,過于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推導提示:“過”的本義是“走過、經(jīng)過”,“走過”別人自然就是“超過”了別人;做事“超過”太多會變成“過分”,物極必反,事情做得“過分”容易出現(xiàn)“過錯”,出錯當然就會被“責備”。

 

32.何(讀音一:hé)

代詞

①什么

大王來何操?(《史記·鴻門宴》)

②哪里,什么地方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③怎么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④何等,多么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

虛詞用法見虛詞部分。

(讀音二:hè)

動詞,背、扛

爾牧來思,何蓑何笠。(《詩經(jīng)·小雅·無羊》)

推導提示:“何”本義為“負戈而行”,故有“負荷”之義;古人看見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個念頭就是“他們往何處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問代詞“什么”,進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詞“多么”之義。

 

33.恨(hèn)

(1)名詞,怨恨,不滿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

(2)動詞

①遺憾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②感到遺憾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推導提示:“恨”的本義是“感到遺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懷恨”之義。

 

34.胡(hú)

(1)名詞,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數(shù)民族,秦漢時多指匈奴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論》)

(2)代詞

①什么

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論積貯疏》)

②為什么,怎么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辭》)

(3)復合詞,胡盧:強忍著以免哭出聲的樣子

掩口胡盧而哭。(《促織》)

推導提示:“胡”原指“獸頸下垂的肉”,匈奴等一帶少數(shù)民族多吃獸肉,故又稱匈奴、西北各民族為“胡”;后又借為疑問代詞“什么,為什么”。

 

35.患(huàn)

(1)名詞

①憂患,禍害

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

②諱忌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③疾病

愈膏肓之患難。(《愈膏肓疾賦》)

(2)動詞

①擔憂,憂慮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將伐顓臾》)

②危害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孫子·謀攻》)

③生病

廣陵太守陳登忽患胸中煩懣。(《后漢書·華佗傳》)

推導提示:“患”的本義是“擔心、發(fā)愁”(“患”由“串”和“心”組成,一串串的“心”,說明心事重重),引申出“憂患、麻煩”。

 

36.或(huò)

(1)代詞,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師說》)

(2)副詞

①也許,或許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夢游天姥吟留別》)

②有時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送東陽馬生序》)

(3)連詞,如果,假如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水經(jīng)注·三峽》)

推導提示:“或”有兩個基本義:一是“有人,有的人”,二是“或許,也許”;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之義。

 

37.疾(jí)

(1)名詞

①病,指常病,輕病

寡人無疾。(《扁鵲見蔡桓公》)

②痛苦,疾苦

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史記·屈原列傳》)

③毛病,缺點

必為有竊疾矣。(《公輸》)

(2)動詞

①患病,生病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五人墓碑記》)

②厭惡,憎惡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③痛心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史記·屈原列傳》)

④通“嫉”,妒忌

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3)形容詞

①急速,快捷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②強,猛烈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

③銳利,敏捷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觀獵》)

推導提示:“疾”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個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義為“中箭受傷”(此義消失);后引申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會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厭惡”;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義。

 

38.及(jí)

(1)動詞

①追趕上

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史記·屈原列傳》)

②到,到達

及郡下,詣太守。(《桃花源記》)

③涉及,牽連

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神仙傳·劉安》)

④比得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⑤接近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指南錄〉后序》)

(2)連詞,表并列,和,與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史記·荊軻刺秦王》)

(3)介詞

①等到,到了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過秦論》)

②趁著……之時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觸龍說趙太后》)

推導提示:“及”的本義是“趕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達到”等義;由“達到”引申出“趁著(那個時候)”“涉及”等義,再虛化為連詞“與”。

 

39.即(jí)

(1)動詞

①靠近,接近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詩經(jīng)·衛(wèi)風·氓》)

②登上(帝位)

昭帝即位,數(shù)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書·蘇武傳》)

(2)副詞

①表時間的相連,相當于“立即”“就”“就要”

項伯即入見沛公。(《史記·鴻門宴》)

②加強肯定作用,相當于“就是”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

(3)連詞

①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

②表讓步,相當于“即使”“縱使”“就算是”

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織》)

(4)介詞,表時間、地點,相當于“當”“就在”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史記·鴻門宴》)

推導提示:“即”(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的本義是“走近、靠近”,故引申為“立即、馬上、就”等義;“走近”高處就是“登上”之義了。

 

40.既(jì)

(1)動詞,完了,盡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韓愈《進學解》)

(2)副詞

①表時間的過去或動作的完成。已經(jīng),以后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過秦論》)

②表時間或行為承接,“不久”“一會兒”“后來”,有時和“而”連用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祭十二郎文》)

③表范圍,“全”“都”

肴核既盡,杯盤狼藉。(蘇軾《赤壁賦》)

(3)連詞

①既然

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②既……且……,既……又……,表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謀攻》)

(4)復合詞,既望:農(nóng)歷每月望日的第二天。望:天文學上指月圓的那一天;既:過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

推導提示:“既”(甲骨文字形是“吃完側身”之形)的本義是“盡、完”,由此引申出“已經(jīng)、既然”“全”等義。

 

41.假(讀音一:jiǎ)

(1)動詞

①借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②憑借,借助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

③寬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史記·荊軻刺秦王》)

④給予

漢人未可假大兵權。(《譚嗣同》)

(2)形容詞

①虛假,假裝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

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史記·項羽本紀》)

(3)連詞,相當于“如果”“假如”,多與“使”“令”連用

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報任安書》)

(讀音二:jià)

名詞,假期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孔雀東南飛》)

推導提示:“假”的本義是“借”,“借”不是要“給”嗎?故有“給予”之義。借來東西(比如錢)當然就有了“憑借”;借來的東西不是真的屬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進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義。

 

42.間(讀音一:jiān)

(1)名詞

①中間,當中

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莊子·秋水》)

②期間

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2)量詞,房屋的最小單位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讀音二:jiàn)

(1)名詞

①空隙,間隙

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庖丁解?!?

②機會

至京口,得間奔真州。(《〈指南錄〉后序》)

③(不多)時間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見蔡桓公》)

④間諜

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動詞

①挑撥離間

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史記·屈原列傳》)

②參與,介入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曹劌論戰(zhàn)》)

③間隔,隔斷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④夾雜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3)副詞

①表時間,斷斷續(xù)續(xù)

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表方式,從小路(也可用作動詞)

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史記·鴻門宴》)

③表情態(tài),秘密地,悄悄地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史記·陳涉世家》)

推導提示:“間”的本義是“門縫”,由此引申出“夾縫、空隙”之義;“小路”不是很像夾縫嗎?時間的“空隙”,即“空閑”;“夾縫”是在兩個事物之中的,故有“中間,當中”的意義,由此可引申出“間隔、參與、離間”等意義;“離間”再引申出“間諜”之義,間諜當然是“秘密”的。

 

43.見(讀音一:jiàn)

(1)動詞

①看見,看到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見面,會見

移船相近邀相見。(《琵琶行》)

③謁見,拜見

曹劌請見。(《史記·曹劌論戰(zhàn)》)

④召見,接見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名詞

①見識,見解

汝真女子之見。(《失街亭》)

②看見的東西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

(3)用于及物動詞之前,有稱代動作行為的受事者的作用,譯為“自己”“我”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

(4)副詞,用在動詞前表被動,相當于“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讀音二:xiàn)

動詞

①引見,使……見

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荷蓧丈人》)

②表現(xiàn)、出現(xiàn)、顯露

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推導提示:“見”的本義是“看見”,看見的東西多了,就會有“見識、見解”;至于“召見、謁見”等都與“看見”有關,被看見即“出現(xiàn)”在別人眼前,后用作“現(xiàn)”;由其被動意義虛化出介詞“被”。

 

44.解(讀音一:jiě)

動詞

①剖開,特指解剖動物的肢體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

②解開

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病梅館記》)

③解釋,解答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④理解,懂得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⑤解救,消除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史記·荊軻刺秦王》)

⑥消解,緩和

太后之色少解。(《觸龍說趙太后》)

⑦溶解,溶化

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滿井游記》)

(讀音二:xiè)

“懈”的古字,懈怠

胡虜益解。(《史記·李將軍列傳》)

推導提示:“解”的本義是“分解動物”?!敖忉尅⒔庹f”道理時需要條分縷析;解說之后就會讓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思考,就會形成自己的“見解”;“分解動物”義后引申為“解開”一切糾結之物,故有“解救、消解”的意義;解開糾結之物后,糾結之物就會“松弛”下來,進一步引申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寫作“懈”)。

 

45.就(jiù)

動詞

①趨,赴

臣之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靠近,接近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③上(車、路)

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史記·荊軻刺秦王》)

④就職,赴任

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陳情表》)

⑤承受,接受

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報任安書》)

⑥成就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完成,成功

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報任安書》)

推導提示:“就”的本義是“走近、靠近、走上、趨向”,引申為達到目標的含義“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領導崗位,就是“擔任、赴任”。

 

46.舉(jǔ)

(1)動詞

①舉起,抬起

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孔雀東南飛》)

②拿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③舉出,提出

聊舉數(shù)人以訓汝。(《訓儉示康》)

④舉行,發(fā)動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史記·陳涉世家》)

⑤攻克,占領

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

⑥推薦,選拔

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⑦升起

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⑧完成,成功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孔雀東南飛》)

(2)形容詞

①全,合

大喜,籠歸,舉家慶賀。(《促織》)

②盡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史記·鴻門宴》)

(3)名詞

①舉動

榮祿密謀,全在天津閱兵之舉。(《譚嗣同》)

②科舉,科舉考試

有儒生柳毅者,應舉下第。(《柳毅傳》)

(4)副詞,全部,都

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六國論》)

推導提示:“舉”的本義是“舉起、抬起”,這是一個“舉動”,活用為動詞即“舉行、發(fā)動”;“舉”有“由低到高”的含義,所以引申出“提拔、舉薦”之義,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義的“應舉”;舉起東西應該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進一步引申為“占領”之義;后又虛化為范圍副詞“全”。

 

47.絕(jué)

(1)動詞

①斷絕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絕交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③橫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④停,止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

⑤絕命,死

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孔雀東南飛》)

⑥超越

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逍遙游》)

(2)形容詞

①達到極點的,不能超越的

以為妙絕。(《口技》)

②陡峭的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③隔絕的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3)副詞

①很,非常

佛印絕類彌勒。(《核舟記》)

②完全

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促織》)

推導提示:“絕”的本義是“繩索斷”,由此引申出一般意義上的“斷”;比喻引申出“橫渡”的意義;由“斷”義可引申出許多意義:與人斷絕關系叫“絕交”,氣斷自然就是“死,絕命”,路斷了當然就是“到了盡頭,極點”;由“到了極點”引申出程度副詞“極”和動詞“超越”(到了極點就是超越一切)之義。

 

48.堪(kān)

動詞

①經(jīng)得起,受得住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雨霖鈴》)

②勝任

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孔雀東南飛》)

③能夠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推導提示:“堪”的本義是“經(jīng)得起,受得住”,引申出“勝任”之義;虛化成助動詞“可,能夠”。

 

49.克(kè)

動詞

①戰(zhàn)勝,攻下

既克,公問其故。(《左傳·曹劌論戰(zhàn)》)

②能夠

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

③克制,約束

克己復禮。(《論語》)

推導提示:克的本義是“戰(zhàn)勝、攻克”,后虛化為助動詞“能夠”。

 

50.類(lèi)

(1)名詞

①種類

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雁蕩山》)

②事例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史記·屈原列傳》)

(2)動詞

①類似,相似

佛印絕類彌勒。(《核舟記》)

②類推

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墨子·公輸》)

(3)副詞。大都、大多

近歲風俗尤多侈靡,走卒類士服,農(nóng)夫躡絲履。(《訓儉示康》)

推導提示:“類”的本義是“種類”,同一“種類”就是“同類”,同類事物當然就會有“類似,像”的地方。

 

51.憐(lián)

動詞

①哀憐,同情

可憐身上衣正單。(《賣炭翁》)

②疼愛,愛惜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說趙太后》)

③愛戴

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史記·陳涉世家》)

推導提示:“憐”的本義是“憐憫”,憐憫不就是有愛心嗎?故引申出“疼愛,愛戴”之義。

 

52.彌(mí)

(1)形容詞,滿,遍

夜雪初霽,薺麥彌望。(《揚州慢》)

(2)副詞,更加,越發(fā)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

推導提示:“彌”的本義是“彌補”,后虛化為表程度的副詞“更加”。

 

53.莫(mò)

(1)名詞,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2)否定性無定代詞

①沒有(誰)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②沒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3)副詞

①表否定,不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②表禁止,不要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孔雀東南飛》)

③表測度,或許

其事體莫須有。(《宋史·岳飛傳》)

推導提示:“莫”即現(xiàn)在的“暮”字,其字形表示太陽西沉在荒野草叢中,所以本義指“日落時分”,即“傍晚、黃昏”;由“日落”,太陽不見之義,引申出“沒有、無”的意義,進一步被借為否定性的代詞“沒有誰,沒有什么”。

 

54.乃(nǎi)

(1)代詞,你(們),你(們)的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動詞,表判斷,相當于“是”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史記·陳涉世家》)

虛詞用法見虛詞部分。

推導提示:“乃”主要有兩個基本義:一是代詞“你”;二是連詞“于是,就”。

 

55.內(讀音一:nèi)

名詞

①里面

少時,簾內擲一紙出。(《促織》)

②內部,常指國內、朝廷內

內立法度,務耕織。(《過秦論》)

③內心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離騷》)

(讀音二:nà,通“納”)

動詞

①讓進

距關,毋內諸侯。(《史記·鴻門宴》)

②放進

內狼于囊。(《中山狼傳》)

③接納,收容

亡走趙,趙不內。(《史記·屈原列傳》)

④繳納

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史記·秦始皇本紀》)

推導提示:“內”的本義是“自外入內”,由此引申出兩個基本的意義:一是“內部、內室”,二是“使進入,接納”,這一意義后寫作“納”。妻妾一般在內室操持家務,很少出門,故古人把妻妾稱為“內”;后妻子的親屬也用“內”稱呼,如“內侄、內弟”等。

 

56.期(讀音一:qī)

(1)名詞

①限定或約定的時間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②日期,時候

死期至矣!(《促織》)

(2)動詞

①約定

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fā)?!?《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②期望,希望

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察今》)

(讀音二:jī)

一周年,一整月。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推導提示:“期”的本義是“一定的時間、期限”,所以引申為“時間、日期”“約會、約定”;由“日期”引申出“一整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約會”引申出“期望”的意思。

 

57.奇(讀音一:qí)

(1)形容詞

①奇特的,罕見的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

②優(yōu)異、卓越、杰出的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六國論》)

③珍貴的,稀奇的

昂其直,居為奇貨。(《促織》)

④出人意料的(措施或計謀),使人不測的

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失街亭》)

⑤美好的,合宜的

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孔雀東南飛》)

(2)動詞

①以……為奇

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jié)而舞,益奇之。(《促織》)

②認為……出眾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張衡傳》)

(讀音二:jī)

(1)數(shù)詞,表單數(shù)、零數(shù)或余數(shù)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核舟記》)

(2)形容詞,命運不好,運氣不好,常與“數(shù)”連用

以為李廣老,數(shù)奇,毋令當單于。(《史記·李將軍列傳》)

推導提示:“奇”的本義是“異乎尋常”,“異乎尋常”說明是與眾不同的,獨特的,故有“單數(shù),不成雙”之義;由“不成雙”又引申出“命運不好”之義;在戰(zhàn)事上,則特指“措施或計謀出人意料”,其意動意義則是“以……為奇”。

 

58.遷(qiān)

動詞

①由下面移至上面,泛指遷移

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指南錄〉后序》)

②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張衡傳》)

有時也指降職

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琵琶行》)

③放逐,征發(fā)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過秦論》)

④變化,變動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蘭亭集序》)

推導提示:“遷”的本義是“變換地方,遷移”,“調職”正是換一個地方為官。

59.請(qǐng)

(1)動詞

①請求,請人做某事

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求別人允許自己做某事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石壕吏》)

③謁見,問候

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邀請,約請

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軍。(《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請示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五人墓碑記》)

⑥求救

援疑質理,俯身傾身以請。(《送東陽馬生序》)

(2)副詞,“請允許我”,“請讓我”,表示尊敬,不翻譯

璧有瑕,請指示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推導提示:“請”的本義是“請,請求”,后又引申出“邀請、請示、請教”之義。

 

60.窮(qióng)

(1)形容詞

①處境困難(走投無路),環(huán)境險惡

窮餓無聊,追購又急。(《〈指南錄〉后序》)

②不得志,不顯貴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

③貧困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2)動詞

①終了,窮盡,用盡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②尋到盡頭

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推導提示:“窮”的本義是“阻塞不通”,仕途上不通,則是“不得仕進,不能顯貴”;生活上“阻塞不通”,則是“生活困難,無依靠”;走到“阻塞不通”之處,當然就是“到盡頭”了,由此進一步引申出“走投無路”之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120個常見文言實詞用法集釋(中)
細雨課堂|高考常用文言文實詞史上最細詳析(36~55)
高中語文常用文言實詞詳析(21-30)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之120個文言實詞詞義及教材實例(下)(S—Z)
高考文言文120個實詞小故事助記71-80
【追根溯源,最全圖解】120個必背文言實詞(課件版)字形.pptx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