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雙相情感障礙
《柳葉刀》發(fā)文,這類易被誤診的疾病,九成中國患者未能得到治療!
健康界推薦搜索雙相情感障礙

3月30日,是荷蘭畫家梵高的生日,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也是雙向情感障礙患者。

從2015年開始,國際上將每年的3月30日定為雙向情感障礙日。

抑郁時,情緒低落;躁狂時,沖動易怒……人的情緒是不斷波動的,但有些情緒如果超出了正常的波動范圍,有可能預示著患上了雙相情感障礙。

新冠大流行加劇了抑郁癥的發(fā)生,根深蒂固的結構性不平等和社會孤立、喪親之痛、疾病、不確定性、貧困和難以獲得衛(wèi)生保健等,均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2月16日,《柳葉刀》發(fā)布了《世界精神病學協會抑郁癥重大報告:對抑郁癥采取聯合行動的時候到了》(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由來自11個國家的25位專家撰寫,健康界專訪了本報告的共同作者中南大學湘雅公共衛(wèi)生學院肖水源教授,深度剖析抑郁癥背后需要關注的問題。

被誤解、忽視和誤診的一種疾病

據《報告》估計,全世界每年有5%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癥。在高收入國家,約50%的抑郁癥患者未得到診斷或治療,而在中低收入國家,這一比例則達到80%~90%。

肖水源教授認為,新冠疫情帶來了更多的挑戰(zhàn),如社會隔離、喪親之痛、不確定性、艱難和有限的醫(yī)療保健服務等,給數以百萬計人的心理健康帶來嚴重影響。

圖1 全球不同人群的抑郁癥狀

抑郁癥的正式名字是「抑郁障礙」。美國的精神障礙分類與統計手冊中(DSM-5),它主要包括重性抑郁障礙和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在國際疾病分類中(ICD-11),主要包括單詞發(fā)作抑郁障礙,反復發(fā)作抑郁障礙,心境惡劣障礙,抑郁與焦慮混合障礙等。

肖水源教授告訴健康界,抑郁癥的病因非常復雜,總的說來與環(huán)境、遺傳及其交互作用相關。有家族史的人發(fā)生抑郁癥的概念比沒有家族史的人高。兒童青少年期間的不良遭遇(被忽視、被虐待、被霸凌等)、近期重大生活事件、被社會孤立、歧視、心理創(chuàng)傷、缺乏社會支持等,都與抑郁癥的發(fā)生有一定的關聯。

輕度抑郁癥(因為程度較輕)、軀體癥狀(如失眠、容易疲勞、精力差、慢性疼痛)較多的患者(誤以為是軀體問題)、與重大生活事件及心理創(chuàng)傷密切相關(人們傾向于用生活事件和心理創(chuàng)傷解釋情緒問題)的患者容易被忽略。

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躁狂和抑郁交替發(fā)作的情感疾病,也叫躁郁癥。患者會長期受到情緒反復的折磨,還有自殘、自殺的風險。

因其有抑郁發(fā)作的典型特征,雙相情感障礙常被誤診為抑郁癥。

圖2  躁郁癥與抑郁癥的區(qū)別

抑郁癥可以造成嚴重的痛苦,損害社會功能和經濟生產力,并導致患者過早死亡。

盡管抑郁癥通常被歸類為二元障礙,但抑郁癥的臨床表現、嚴重程度和縱向病程都是多樣化的;它超越了目前分類的界限,通常與其他疾病重疊。

抑郁癥對家庭和社會有重大影響。然而,這些影響既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也沒有得到承認,即使在國際層面上,也沒有足夠的重視。

近九成的中國抑郁患者沒有進行過治療

抑郁癥并沒有明確的器質性改變,并不像軀體疾病那樣有明確的生理、生化、病理或影像學指標確定診斷。在診斷方面,主要根據癥狀、病程(即癥狀的持續(xù)時間)、社會功能損害或痛苦診斷抑郁癥。

2021年9月21日,《柳葉刀》發(fā)表《中國抑郁癥的患病率及治療:橫斷面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我國成人抑郁障礙終生患病率高達6.8%,但僅有9.5%的患者進行過治療,僅有0.5%得到了充分治療。也就是說,目前我國有近九成的抑郁患者沒有進行過治療。

針對這一現象,肖水源教授告訴健康界,主要原因有三點:

(1)對抑郁癥缺乏認識,存在錯誤認知;

(2)對精神障礙患者(包括抑郁癥患者)的污名化和歧視;

(3)精神衛(wèi)生服務體系不完整。

目前大多數對抑郁癥終生患病率的統計,都是基于回顧性報告,這就需要專家謹慎解讀,因為這些報告很可能低估了抑郁真正的終生患病率。

回顧性報告顯示,在28個國家對18-74歲的成年人進行的社區(qū)流行病學調查中,各國的抑郁癥終生患病率平均為10%~6%(IQR 6-14)。

一項前瞻性的流行病學研究報告,嚴重抑郁癥的終生患病率要高得多,在30%~40%之間。

在世界精神衛(wèi)生調查中,高收入國家的國內抑郁癥發(fā)病年齡中位數為26歲(IQR 17-37),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為24歲(17-35歲)。這些發(fā)病年齡分布,晚于許多其他常見精神障礙,如焦慮癥,并且許多抑郁癥病例與這些其他時間原發(fā)性疾病共病。

圖3  75 歲之前抑郁發(fā)作的年齡

自殺被列為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因。一項元審查報告稱,抑郁癥患者自殺死亡的風險幾乎是20倍。

抑郁癥是自殺死亡者中最常見的精神障礙,心理研究顯示,抑郁癥在自殺造成的疾病負擔中占最大比例。一項關于抑郁癥患者自殺企圖的薈萃分析發(fā)現,抑郁癥患者的終生患病率為31%,并證實自殺企圖在世界各地的抑郁癥患者中很常見。

研究表明,世界上約有4%~7%的人口,在任何時間內都有過一次抑郁癥發(fā)作的經歷。

盡管雙相情感障礙的終生患病率比抑郁癥低得多,但在當前的抑郁癥發(fā)作中,雙相情感障礙參與的比例仍然很高,因為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抑郁發(fā)作,比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發(fā)作更加持久和反復。

關注抑郁癥患者,不僅僅是醫(yī)生的事

在臨床治療層面,肖水源教授認為,輕度抑郁癥可以以心理治療為主,中度抑郁癥結合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嚴重抑郁癥患者必須以藥物治療為主,輔以心理治療,甚至必須使用ECT等物理治療,將心理社會支持、社區(qū)康復、心理技能訓練與臨床治療結合起來

在醫(yī)療建設層面,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1)完善精神衛(wèi)生服務體系建設,包括機構建設、人力資源培養(yǎng)和經費投入等;

(2)在醫(yī)學教育和培訓中加強精神病學教學,使非精神科醫(yī)生、特別是社區(qū)醫(yī)務人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識別、診斷和治療抑郁癥患者;

(3)支持和鼓勵遠程醫(yī)療。

在社會層面,降低對抑郁癥患者的污名化和社會歧視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加大《精神衛(wèi)生法》的執(zhí)法力度。

除此之外,預防抑郁癥的發(fā)生,遠比治療抑郁癥更重要。在這一方面,學校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心理技能訓練,開展針對性的抑郁癥預防項目,如對高危人群和個體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降低污名化和歧視程度。

對于個人來說,如果持續(xù)一段時間(如兩周)高興不起來,心境低落、對以前很感興趣的事情不再有興趣,認為什么都沒有意思,就要警惕抑郁可能,及時到醫(yī)院進行檢查。

「預防是抑郁癥中最被忽視的一點。部分原因是,大多數干預措施是在衛(wèi)生部門以外進行的?!构餐髡?、來自印度金奈自殺預防中心的Dr. Lakshmi Vijayakumar稱:「面對青少年抑郁癥的終身影響,從學業(yè)和未來人際關系的困難,到藥物濫用、自我傷害和自殺方面的風險,投資于抑郁癥預防是非常有價值的?!?/span>

為了使抑郁癥患者得到充分、完整治療和管理,肖水源教授認為,首先是要降低對抑郁患者的污名化和社會歧視。抑郁癥可以治愈,治愈后心理和社會功能可以完全恢復正常,不應影響他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和社交。其次要進行規(guī)范治療,并要重視抑郁癥患者的自殺預防。

抑郁不是不治之癥,不是「神經病」,傲慢、偏見和不理解才是世界上最大的不治之癥。

當社會有完整的體系去保障和治療抑郁癥時,每一個患者才可以大大方方地去求助,不必在每一個不知所措的夜里與疾病單打獨斗,走出深淵,沐浴陽光。

參考文獻:
[1] EJ Bromet, LH Andrade, R Bruffaerts, DR Williams.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ental disorders around the world: facts and figures from the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18)
[2]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1)02141-3/fulltext
[3] E Chesney, GM Goodwin, S Fazel. Risks of all-cause and suicide mortality in mental disorders: a meta-review. World Psychiatry, 13 (2014), pp. 153-160
[4] JT Cavanagh, AJ Carson, M Sharpe, SM Lawrie.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ies of suicide: a systematic review. Psychol Med, 33 (2003), pp. 395-405
[5] Helen Herrman, Vikram Patel, Christian Kieling, Michael Berk, Claudia Buchweitz, Pim Cuijpers, Toshiaki A Furukawa, Ronald C Kessler, Brandon A Kohrt, Mario Maj, Patrick McGorry, Charles F Reynolds, Myrna M Weissman, Dixon Chibanda, Christopher Dowrick, Louise M Howard, Christina W Hoven, Martin Knapp, Helen S Mayberg, Brenda W J H Penninx, Shuiyuan Xiao, Madhukar Trivedi, Rudolf Uher, Lakshmi Vijayakumar, Miranda Wolpert, Time for united action on depression: a Lancet–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Commission, The Lancet, Volume 399, Issue 10328, 2022, Pages 957-1022, ISSN 0140-6736,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2141-3.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即使感染艾滋病,也要有質量地生活!
什么是“心理疾病污名化”?該怎樣解決?
消除污名,從看見自我污名開始
得了抑郁癥以后,就真的不配被當個人看待了嗎?
老爸老媽最擔心的健康問題
抑郁不可觸摸的痛,沒有受過傷的人,才會譏笑別人的傷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