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王洪圖】黃帝內(nèi)經(jīng)80講-第7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3

7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3

好,上課,我們接著講《陰陽應象大論》的第三段,下面就比較具體地聯(lián)系到醫(yī)學的問題了,因為前面的3句話,說它是醫(yī)學的問題可以,說是一般自然現(xiàn)象也可以。

“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寒為陰邪,能夠傷人之形體,這個“形”是指津液一類,因為這與下一句話“熱傷氣”相對應嘛,熱為陽邪,熱就傷人的陽氣。這就是所謂的“同氣相求”,形是陰、寒也是陰,所以寒傷其陰、傷其形;熱為陽、氣也是陽,所以熱傷氣?!皻鈧础?,氣受傷、不暢通了,阻滯了、或者是虛了,都可以痛,“不通則痛”,不足它也痛,不足的痛是虛痛、空痛;“形傷腫”,津液受傷了、不能夠正常的代謝,水液不能正常地運化了,“寒邪所傷,水液不化”,就可以出現(xiàn)腫、浮腫,所謂水液停留而腫。那么這里我們就看到了,寒邪是陰邪、傷人體之陰,熱邪為陽邪、傷人體之陽。

同氣相求,為什么要把這句話重復一遍呢,因為有的同學在學習到“六淫”致病特點之后,就往往導出了一個不準確的結(jié)論--“陽邪就傷人體之陰、陰邪就傷人體之陽”,老師可沒這樣講過,但聽課、學習之后就可能產(chǎn)生這個一個所謂的認識,推論出來的結(jié)論,這個推論是不對的。邪氣傷正氣是對的,寒邪傷人體之陽、傷不傷?傷,寒邪傷陽是很明顯的,陰邪傷人陽氣,但是你可要記住,寒為陰邪也傷人體之陰,所以才有“寒傷形”之說;熱為陽邪,它也能傷人體之陽,所以它有“熱傷氣”之說,特別是暑熱傷氣,這是大家最常聽到的話,清暑益氣湯、要想清其暑,必須得有益氣,因為暑為陽熱之邪,不但傷人之陰,它也傷人之氣。所以作為醫(yī)學理論、原本的理論、正確的理論是這樣的(用“外熱傷人陽、外寒傷人陰”不是更好理解嗎?)。

我之所以強調(diào)這句話,還有另外一個意圖,在于有一些同學產(chǎn)生一種錯誤的認識,說是燥傷津液,所以燥為陽邪,這不對。傷津液的就得是陽,寒還傷人的津液了呢,寒也是陰邪啊。在這兒我就是引申到將來會出現(xiàn)《內(nèi)經(jīng)》里面這個矛盾沒有,好象在一些書籍里頭就把燥邪說成是陽邪了,喝、好多同學愿意接受這個意見,為什么呢,他在腦子里推出一個東西來了,說傷人陰的就是陽邪嗎,燥邪最明顯地傷人陰了,所以燥為陽邪。好、在相當一定的范圍內(nèi)還有流傳,其實那是不對的。起碼說傷陰的是陽邪、傷陽的是陰邪,這個就是不對的,因為從《內(nèi)經(jīng)》里看得很清楚。在《傷寒》里也說了這樣的問題嘛,他說是“風傷衛(wèi),寒傷營(這句話說得好)”,大家讀《傷寒》的時候,老師們經(jīng)常當順口溜似地教給過我們的,說“風傷衛(wèi),寒傷營,風寒兩傷大青龍”,哎、怎么就風傷衛(wèi)呢?風是陽邪、寒是陰邪啊,衛(wèi)是陽、相對而言營是陰啊,那“風傷衛(wèi)”不是陽傷陽嗎、寒傷營不是陰傷陰嗎?哪兒有說傷陰的就是陽邪、傷陽的就是陰邪的?無論是從《內(nèi)經(jīng)》、還是《傷寒》都沒有啊!所以我在這兒要把“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的問題,結(jié)合一些錯誤認識的情況,又把邪氣傷人的問題說了一遍。

同時,我剛才講了,不但是陽邪傷陰,陽邪也傷陽,還有“同氣相求”的一說嘛。將來我們在講《太陰陽明論》的時候,說“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風是陽邪,傷人之上、上是陽啊;濕為陰邪,傷人之下、下是陰嘛,這都是《內(nèi)經(jīng)》記載得很清楚的地方。

“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痛而后腫,對于病人的是先有痛的癥狀、后有腫的癥狀,說明是先傷了氣、后傷了形。這句話倒不見得說的是先受的熱、后受的寒,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先傷氣后傷形?!皻鈧我病钡囊馑际菤庀仁軅⑿魏笫軅?,不是因為氣傷的形、啊,這句話應該這么理解,也就是說先痛是先傷的氣、先腫是先傷的形。

“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同樣的,先出現(xiàn)腫后出現(xiàn)疼痛,這是形先受傷、氣后受傷。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這是講的五氣致病的特點,按五行來算就是五氣。外部的五氣可以使人生病,五臟也可以化生、內(nèi)生五氣,比如由于脾虛導致濕,由于腎陽虛而導致內(nèi)寒、這它也叫寒。六淫之邪、所謂外邪,風寒暑濕燥火、加上暑就是六氣了,風暑濕燥寒等等,這五氣就是外邪。所以外邪五氣、內(nèi)生五氣,都有這個致病的特點,什么特點呢?“風勝則動”,風邪勝的就產(chǎn)生“動”的癥狀,這個動、動搖,肢體的抽搐、這是動,自我感覺的動、頭暈目眩那也是在動,這些動搖不定的癥狀,就是由于風引起的,或者風引起的癥狀特點。

“熱勝則腫”是熱邪致病的特點,這個“腫”是紅腫熱痛之腫,是由于熱邪侵入了血脈,導致血脈運行逆亂而產(chǎn)生癰腫。這一篇里還說“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營氣就是血之氣嘛,生癰腫最多見的原因就是熱,熱邪迫血脈運行急速,急速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現(xiàn)逆亂,逆亂聚而為熱就可以出現(xiàn)紅腫熱痛。在這里我們可以引申聯(lián)系一下臨床問題,臨床治療癰腫、癰瘡,用清熱解毒的藥大家都知道,一見到紅腫就清熱解毒吧,對不對?對。同時呢,感受熱邪的同時,可能伴有毒氣、毒熱在里面,因此解毒也是對的。但是要對照這條理論來看,清熱解毒是不完善的,為什么?“營氣不從”嘛,“營”是血之氣,營不能正常運行,因此你在清熱解毒的同時,你應該活血、理氣才行,“營者血之氣”嘛,當然活血本身也可以涼血啊。所以治療癰腫,中醫(yī)要開個中藥方子,在清熱解毒的同時,還要活血涼血、還要行氣,如果不把這幾個思路考慮全了,那不是準確的治療,可能有效,但是效果不是太理想,可能腫消了,但是往往使病人留下一個結(jié),這瘡消了沒有?消了,哎、最后留個疙瘩、小疙瘩化不了,這就是一律用清熱解毒、用涼藥,把熱邪給去掉了,但是氣血沒暢通開,所以留一個結(jié)塊,這樣的結(jié)塊也可能就永遠消不下去了,也可能再過個一定的時間,身體抵抗力差了、又受點熱毒的影響,接著再從這兒長瘡,就出現(xiàn)這類問題啊,因為用清熱解毒藥把它給凝住了,熱是去了、毒也去了,但是凝了。如果在當初治療中再加上活血藥、行氣藥,那么這個結(jié)塊就留不下來。所以用中藥無論治療什么病,都應該考試用中醫(yī)理論來作為指導。我不排除有些同志把蒲公英、板藍根、銀花、連翹、紫花地丁當青霉素來看,西醫(yī)用青霉素所治療的那個蜂窩組織炎,我就大量地用蒲公英、地丁去治療,這個思路不對、起碼是不完整的,或者說它不符合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完整的思路。

“燥勝則干”,傷津液了、傷了津液就干嘛。之所以有些同志認為燥是陽邪,是因為看到了“燥勝則干”,干之后就傷了津液,陰液不足了就產(chǎn)生熱象,燥邪致病就容易產(chǎn)生熱象,當然不是都產(chǎn)生熱象,這一產(chǎn)生熱象就好了,這個邪氣引起人體發(fā)病,結(jié)果產(chǎn)生熱象了,那當然就是陽邪。不是這么個意思,因為在產(chǎn)生熱象的時候,前面還有一段是干、是傷了津液,是陰不足了才轉(zhuǎn)化成出現(xiàn)熱的現(xiàn)象。這是轉(zhuǎn)化的熱、不是燥本身就是熱。就如同傷寒、寒邪侵入人體一定時間之后強以轉(zhuǎn)化為熱一樣,開頭是麻黃湯證,過幾天它一轉(zhuǎn)化、變成熱了,就變成白虎湯證了。轉(zhuǎn)化來的熱不是原來的熱,原來該是寒邪還是寒邪。同樣的,燥邪傷了陰之后出現(xiàn)的熱,那是后來出現(xiàn)的熱轉(zhuǎn)化過來的,是病理反映的熱,不再是燥邪本身。當然,燥邪傷陰很快,所以出現(xiàn)熱象也很快,不象寒邪侵入人體得過幾天之后才轉(zhuǎn)化為熱,起碼是若干個小時之后才能轉(zhuǎn)化為熱,它相對來說要慢一些。所以人們看到這個轉(zhuǎn)化、看得明顯,而燥邪傷人津液之后轉(zhuǎn)化為熱轉(zhuǎn)化得很快,所以甚至有人認為可以把轉(zhuǎn)化給忽略掉,而認為燥本身就是熱了。而燥本身致病的最大特點是干、就是傷津液,不是熱,沒人說燥勝則熱,而是“燥勝則干”。

“寒勝則浮”。這個“浮”又是浮腫的浮,由于寒邪傷了人的陽氣,使得氣化不能夠正常運行,就使水液停留,陽氣不能化水了嘛,或者說水液不能受陽氣蒸化成津液嘛(浮與腫有何區(qū)別?)。

“濕勝則濡泄”。濡泄就是腹瀉,而這個腹瀉是濡泄,濡泄不是那個水瀉、不是那個火瀉,不是暴注下迫、噴射的那種瀉,而是粘濁的、不爽的那種溏泄,是濕邪傷及了脾胃、腸胃。

當然,五種邪氣導致的病癥特點不只這幾點,這幾點只是最典型的特點和征象而已,不是全部的。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這里的“天”是指的自然界了,自然界有四時、春夏秋冬,有五行,有四時五行陰陽的變化,才有了生長收藏,如果按“五”來說,就還有生長化收藏,按四時說叫生長收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嘛。同時還生“寒暑燥濕風”五氣,風是春之氣、暑是夏之氣、燥是秋之氣、寒是冬之氣、濕是長夏之氣,要按四時的話就得去掉長夏。這里再補充一句,在《內(nèi)經(jīng)》里雖然是陰陽五行合并使用的,但是《內(nèi)經(jīng)》里在把這陰陽五行相應合的時候,也還常常出現(xiàn)不是太吻合的時候,有的時候是按五行來算,有的時候就按陰陽來算,有時合在一起說具體問題的時候,就出現(xiàn)點兒好象不是太吻合。這幾句話就出現(xiàn)了這個問題,你既然說四時有寒暑燥濕風,可是又說這五行寒暑燥濕風該多好,風是木之氣、暑是火之氣、濕是土之氣、燥是金之氣、寒是水之氣,按五行就對上了。生長收藏、他按四時對;寒暑燥濕風、按五時對。其實呢,不要這么分裂開來,四時生長化收藏、五氣寒暑燥濕風,將來咱們還要學六氣嘛,還得加上火呢??傊?,它是講的自然界的陰陽五行的變化,會產(chǎn)生四季的改變、生長收藏的表現(xiàn),還產(chǎn)生了寒暑燥濕風這個五氣,下面就聯(lián)系到人了。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人有五臟化五氣”,“五氣”是五臟之氣,有了五臟之氣才產(chǎn)生喜怒悲憂恐、這個情緒的改變,按中醫(yī)來籠統(tǒng)地來說都屬于神志的問題。當然,五志中的“悲”字,《講義》在注釋4中提到了,《新校正》認為,根據(jù)《素問·天元紀大論》,這“悲”字應當是“思”,因為它是按五臟說的嘛,喜是心之志、怒是肝之志、思是脾之志、憂是肺之志、恐是腎之志,那么如果悲憂都屬肺的話,就沒有脾所主之志了,而如果按“思”來理解,五臟、五氣、五志就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了。所以《新校正》的校正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這幾句話明確提出來是五臟化五氣,五氣產(chǎn)生五志,這就是中醫(yī)、這就是中醫(yī)理論的特點,起碼對關(guān)于人的情緒、意志思維,《內(nèi)經(jīng)》認為是五臟產(chǎn)生的,它沒有說是大腦產(chǎn)生的,雖然我們不反對大腦可以產(chǎn)生,但是從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來說是五臟產(chǎn)生的,假如說經(jīng)治療情志方面的疾病,中醫(yī)怎么治療?中醫(yī)是按五臟辨證來選方用藥、來取穴針刺的,而不是按大腦來辨證的,對吧?下面又繼續(xù)談到情志致病的問題。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這里的“喜怒”代指七情、起碼是代指上面句子里的五志,不是單指喜怒二志,也就是說代指的是情緒的改變。說情志病傷人之氣,什么氣呢?五臟之氣嘛、或者說傷人氣機。七情致病、情緒致病,首先受傷的是五臟、首先受傷的是人體的氣機,這就是情志致病的特點?!昂顐巍保钔瑯邮欠褐竿庑?、我們常說的六淫之邪,六淫之邪傷人首先傷的是人的形體,先從皮毛,然后是絡脈、經(jīng)脈、臟腑。所以六淫致病的特點就和七情致病特點截然不同,因此“喜怒傷氣、寒暑傷形”8個字,高度概括了情志致病和外邪致病的特點。下面一句話是把情志致病又分析了一下,又說明喜怒二志的致病特點還有不同,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是說傷的肝、傷的血,肝在腹中,肝為陰臟、或者是陰中之少陽,肝藏血,暴怒就傷了肝血,大怒之后可以導致吐血,暴怒嘛、就不是一般的怒嘛,超過了限度了、對吧。這個大家熟悉的,七情是人之常情嘛,超過限度才會成為致病的因素。“暴喜傷陽”,這個陽是傷人之心、傷人之神,心藏神,暴喜傷了心神,使心神渙散,就是我們常說的“喜不自禁”,手舞足蹈、引吭高歌、越垣穿房等現(xiàn)象。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在這里是作逆講,厥氣就是逆亂之氣,逆就是向上叫逆嘛、氣上逆充滿了經(jīng)脈,可以使得血脈充滿,“去”就是離開,什么離開?是指的使人的神氣離開形體,這句話如果聯(lián)系前文“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的話,由于暴怒、暴喜可以使得厥氣上逆,或者使人的氣機上逆充滿血脈,而迫使神氣離開形骸,神離形骸就是昏厥。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都可以出現(xiàn)昏厥,神志昏亂,昏厥是昏死、摔倒了、昏仆了,也可以使人神志昏亂,就是不知所以了,這就是神氣去離形體的結(jié)果。這個好象在臨床上可以見到啊,七情致病的很多的呀,除了精神病外也幾乎是神離形體了,氣死的、氣暈過去的都有啊,大怒之下腦溢血了,所以都是“去形”了嘛。

“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這句話是進一步地談情志的調(diào)節(jié)、外邪的回避,生是生氣、生命之氣,“不固”就是生命、生命之氣不堅固了,所以身體就地衰敗、就會有病。所以說七情要調(diào)節(jié),對外界的六淫之邪要注意適當?shù)鼗乇?,這樣的話人體才能夠健康,否則的話生命就要受到危害了。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是進一步講陰陽的道理,意思是說什么事兒過度了都不對,重陰、陰氣太重疊了、太過勝了,它就可以轉(zhuǎn)化為陽,重陽也可以轉(zhuǎn)化為陰。這和前面“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是一個道理、物極必反的道理。下面的話就是舉例了。

“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冬屬于陰、寒也屬于陰,這叫重陰,“必陽”就是“春必溫病”,濕病就是陽病、陽熱之病。

“春傷于風,夏生飧泄”。春天感受了風邪,春天是陽、風邪也是陽,重陽,重陽之后到夏天產(chǎn)生完谷不化的泄瀉,完谷不化的泄瀉的陰病,是脾陽虛的病、虛寒的病,雖然春天受了陽邪,但是到夏天就出了虛寒的病。我先初步地講一下,然后再進一步地講。

“夏傷于暑,秋必痎瘧”。夏為陽、暑也為陽,痎瘧、瘧疾屬于陰病,《講義》注釋說痎瘧是泛指各種瘧疾,但是就有的醫(yī)家、比如吳崑,《素問吳注》的作者,明代人,他說這個痎瘧就是陰瘧,他大概就是根據(jù)“重陰”的道理注出來的,而且說是夜間發(fā)病的瘧。

“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秋是陰、濕也是陰。按我們一般理解,秋不是燥嗎?這里怎么是傷于濕呢?初秋之氣還是可以傷濕的。重陰必陽,咳嗽是陽證,是肺之病,心肺在胸中、為陽。

所以按“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話來理解,前面4句話就應該是這樣來解釋。但是引申或者深入分析,這幾句話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說“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冬天養(yǎng)生不當,就冬不能藏精,冬主藏嘛,因為精氣沒藏好,到春天的時候陽該著升發(fā)了就產(chǎn)生溫病。同樣的道理,春天傷于風邪、春天養(yǎng)生不當,因為春季多風嘛,容易受風邪,陽氣受損,到夏季的時候,陽氣當旺不能旺,陽氣不足所以產(chǎn)生陽虛的洞瀉。那也就是說,上一季節(jié)養(yǎng)生不當,導致了下一個季節(jié)的生病,就是生長收藏這個全過程是互相聯(lián)系著的。同樣的,夏天傷于暑邪,陽熱之氣沒有正常地生長好,到了秋天,秋涼之氣外束、暑邪內(nèi)郁,于是乎就出現(xiàn)寒熱往來的瘧疾之病,這樣的解釋、或者這樣的理解,就是秋傷于濕、冬生咳嗽,這樣理解也符合臨床實際。這段話還是后世溫病學派的“新感伏邪說”的重要的理論依據(jù),新感就是感受邪氣而發(fā)病、發(fā)為溫病,伏邪就是邪氣藏伏在體內(nèi)了,藏伏一段時間之后才發(fā)病。但是我們現(xiàn)在細想,伏邪說當然是溫病學說的一個重要的理論、一個學說,而且指導臨床有相當?shù)囊饬x,因為有的溫病一發(fā)病就見到里邊的病,血分的病、陰分的病,而不是衛(wèi)分的病。有的溫病、比如春溫就有這種特點,春溫一發(fā)病或者暑溫一發(fā)病,發(fā)病就直接到陰了,那你不是說“寒暑傷形”嗎?首先是從形體外面進來的嗎?怎么一下就到陰分了呢?所以用伏邪說是可以解釋溫病當中的突然一發(fā)病就到陰、伏暑病當中的一發(fā)病就到了陰分的現(xiàn)象,可以解釋這些問題,因此伏邪說有它的臨床指導意義。

但是話說回來,要如果從這一段原文來看,“冬傷于寒,春必溫病”,似乎不是講的伏邪,它就是講的“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還有“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呢,那沒有人說是“伏邪泄瀉”嘛,“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呢,也沒有一個解釋說“伏邪咳嗽”吧。所以呢,如果就按經(jīng)文這么讀下來的話,我個人的理解,那倒沒有講、好象談不到是個伏邪的問題。

判斷一段經(jīng)文解釋的正確與否,有兩個依據(jù),一是符合《內(nèi)經(jīng)》的理論體系,二是符合臨床實際,只要符合了其中一條,都應該算是理解對的。當然了,也不只我個人覺得“冬傷于寒,春必溫病”這句話不是伏邪的問題,《講義》在[理論闡釋]中也提到了這個問題。就是說有的醫(yī)學家、前代的醫(yī)學家也有不同的見解,我們一會兒再說這個問題。

[校注]的問題似乎不用講了,因為我講的當中把這個問題基本上就涉及到了,大家在讀的時候,把注釋再看一看,能夠看得懂。

[理論闡釋]第一個問題是,“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與“生陽必陰,重陰必陽”,對于這兩句話,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它。一是藥食氣味的過用。某一氣味過了,就可以產(chǎn)生相反的問題,熱性藥太過了就可以傷人的陰,寒涼藥用的太過了就耗傷人體的陽氣。二是從病機的角度理解。就是說陰陽偏盛就有偏衰、有偏衰就有偏盛,所以是“陽勝陰病,陰勝陽病”,陰陽相互消長轉(zhuǎn)化嘛。比如大熱高燒、高燒“啪”地一下掉下來了,體溫低了,衰竭了,這就是轉(zhuǎn)化呀。三是單純地從哲學角度理解。物極必反嘛,講的是陰陽對立消長問題,這是哲學的思想方法問題,在一個統(tǒng)一體內(nèi),一方面太過了就必然會導致另一方面的不足。當然了,《講義》又特別提到:陰陽寒熱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向?qū)α⒚孓D(zhuǎn)化,古時候說得是“重”、“極”,這兩個字本身就包含有一定條件的意思,沒有條件怎么可能轉(zhuǎn)化???說重陰必陽、說一個人體溫低得不得了了,已經(jīng)昏厥了,然后他就得慢慢地轉(zhuǎn)陽、他再回來,那不一定,他如果沒有回來的條件,或者說他正氣不能恢復、治療不得法、護理不當,死亡的也是有的,他不會必然轉(zhuǎn)陽回來。

第二個問題是五氣偏勝致病的問題,就是所謂的“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一方面說的是外邪之氣,另一方面它也包含著內(nèi)生之氣,就是所謂內(nèi)生五氣,比如脾虛而化濕、陽虛而生寒、陽熱體質(zhì)而化熱化火等,就是內(nèi)火、內(nèi)熱、內(nèi)濕、內(nèi)風等,這些也屬于五氣的范疇之中。

現(xiàn)在下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黃帝內(nèi)經(jīng)》學習筆記15
黃帝內(nèi)經(jīng) 第七講 陰陽應像大論
《黃帝內(nèi)經(jīng)》—陰陽理論與疾病的聯(lián)系(7)王洪圖
倪海廈講《黃帝內(nèi)經(jīng)》筆錄11
(5)《黃帝內(nèi)經(jīng)》之四時六氣、五臟五志,陰陽寒熱
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黃帝內(nèi)經(jīng)|五臟化五氣,治病法則,陰陽調(diào)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