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yī)病機學說-基本病機-氣血失調(diào)---血失調(diào)

本文參考人衛(wèi)出版社《李德新中醫(yī)基礎理論講稿》及人衛(wèi)出版社《王綿之方劑學講稿》總結整理而成。

血失調(diào)

血失調(diào)是指血液生成、運行等生理功能異常的病理變化,包括血虛、血瘀、血熱、血寒和出血等。

血虛:血虛是血液虧虛,功能減退,臟腑經(jīng)絡失養(yǎng)所致的病理變化。血虛的病機特點為血液虧虛,營養(yǎng)失職。

其病變性質(zhì)為虛而無熱,或虛而熱象不顯血虛形成的原因:     

一是失血過多,如吐血、衄血、月經(jīng)過多、外傷出血等使體內(nèi)血液大量喪失,而新血又不能及時生成和補充;

二是血液生化不足,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化源不足,導致生成血液的物質(zhì)減少,或化生血液的功能減弱;

三是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營血暗耗;

四是瘀血阻滯,血不去則新血不生等,最終導致全身血虛。

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zhì)之一,對人體具有營養(yǎng)作用。因此,血液虛虧不能營養(yǎng)臟腑組織,必然導致全身或局部失于營養(yǎng),生理功能逐漸減退等病理變化。

其臨床表現(xiàn)以眩暈,面色不華,唇、舌、爪甲淡白無華為重要特征。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一個著名的方子,名為四物湯,由以下藥物組成:

當歸10克    川芎5克   白芍12

熟地12

補血調(diào)血的功用。

主治:沖任虛損。月水不調(diào),臍腹疼痛,崩中漏下。血塊硬,時發(fā)疼痛。妊娠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chǎn)后惡露不下,積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

 四物湯是補血的基本方劑,也是一個補血的主方。它的作用是補血和營,治療的是血虛營滯,實際上就是虛中有滯,所以它也是婦科調(diào)經(jīng)的基本方劑。而且不僅是調(diào)經(jīng),在婦科中常用到四物湯,加減變化很多,如胎前用、產(chǎn)后用,月經(jīng)也用。

婦科主要的四大門就是胎、產(chǎn)、經(jīng)、帶,前三項都常用四物湯,在帶病中有時也會用到它。

 方用熟地、白芍、當歸、川芎,每一味藥都有特點,可以把它這樣來分,有陰、有陽、有補、有行。熟地、白芍是補的,可以補血;當歸、川芎是行的;熟地、白芍是陰藥,當歸、川芎是陽藥。

這都是對比而言的,不能離開補血的大前提。首先這是個補血方,在補血當中有調(diào)和營血的作用,前面兩味藥,熟地和白芍,只有白芍是微寒,總的是偏溫的。這里面既有當歸又有川芎,所以補氣血的關系從這里就能體現(xiàn)出來。以辛溫行氣理氣為主這樣使得補血的藥補而不膩,使得陰藥能夠得到陽來化,這樣才能陽生陰長,才能達到補血的目的。

所以四物湯主要抓住這幾點,就能掌握它的精神。至于在具體應用當中,究竟以補血為主,還是以和血為主,這四個藥就可以互相調(diào)整。如果以補血為主,就加重熟地、白芍的用量;如果血虛而滯還有出血的癥狀,就不僅要用熟地多一些,特別是白芍要多一些。這里又提到白芍止血的問題、斂營的問題。

如果是虛滯比較多一些,或者是血虛而寒,川芎、當歸就必須要用,而且要根據(jù)這些情況來調(diào)整加重它們的用量。

如果血虛還有熱,要重用芍藥;在還有出血情況的時候,川芎不僅要少用,還可以考慮不用,因為它是辛溫而燥,是上下走竄的,是血中氣藥。

抓住這四個藥的特點,抓住這四個藥配伍的主要意義,這個方劑就掌握了。抓住這個方劑補、行、溫、涼四個方面,總的前提是補血和營的方劑。例如血虛而寒,再加一點兒溫藥,血虛而熱加涼血的藥,出血多加止血的藥,月經(jīng)不行可以加活血的藥,如果有瘀滯還可以加破瘀藥,加減變化非常多。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腎精能化血,所以血虛多與心、肝、脾、腎等臟功能失調(diào)關系密切。

血虛與陰虛:血虛與陰虛同屬陰血不足,但血虛是虛而無熱象,而陰虛是虛而有熱象,兩者在病機上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血瘀:血瘀是血瘀運行遲緩、凝聚而停滯的病理變化。血瘀的病機特點為血行不暢而停滯,其病變性質(zhì)為實,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故血瘀以寒為多。

血瘀指瘀血內(nèi)阻,血行不暢?;驓鉁卵惺茏?,或氣虛而血運遲緩,或痰濁阻于脈絡,或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或邪熱入血,煎熬血液等等,均足以形成血瘀,甚則血液瘀結而成瘀血。

瘀血是血瘀的病理產(chǎn)物,而在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于脈絡,而成為血瘀的一種原因。

血瘀而血行不暢,甚則形成瘀血。瘀血阻滯在臟腑、經(jīng)絡等某一局部時,則發(fā)為疼痛,痛有定處,得寒溫而不減,甚則可形成腫塊,稱之為癥。同時,可伴見面目黧黑、肌膚甲錯、唇舌紫黯以及瘀斑、紅縷等血行遲緩和血液瘀滯的現(xiàn)象。

可參考中醫(yī)病因?qū)W說--瘀血

血瘀反過來又可加劇氣機的郁滯,從而形成氣滯導致血瘀、血瘀導致氣滯由于血瘀與氣虛、氣滯、血寒、血熱等病理上相互影響,所以常常出現(xiàn)它與的惡性循環(huán)。氣虛、氣滯、血虛等相兼而病的病理改變。

血熱:血熱是熱人血分,血液妄行所導致病理變化。

血分,在溫病病機演變過程中,是指繼衛(wèi)分、氣分、營分之后的最深入的階段,病及心、肝、腎、血脈等。

及至后期或極期,病情危篤,以動血、耗血、瘀熱內(nèi)阻為其主要病理變化,以身熱、神昏、出血、斑疹、舌質(zhì)深絳為其臨床特征。

熱入血分為邪熱侵人血分,迫血妄行,熱瘀交結的病理變化,為溫熱侵襲血分的基本病理機制。

血熱的病情特點為熱瘀交結,血液妄行。

血熱多由外感熱邪侵襲機體,或外感寒邪人里化熱,傷及血分以及情志郁結,郁久化火,火熱內(nèi)生,傷及血分所致。

血得溫則行,故在血熱的情況下,血液運行加速,甚則灼傷脈絡,迫血妄行,邪熱又可煎熬陰血和津液。所以,血熱的病理變化,以既有熱象,又有耗血、動血及傷陰為其特征。

3.血寒

血寒,是血分有寒,血行遲緩或凝滯不通的一種病理變化。血寒的病機特點為血行遲緩或血液凝滯。其病變性為寒,有虛實之分。血寒多因寒邪侵襲或陽虛內(nèi)寒所致,以肢體手足麻木冷痛,心腹冷痛,得溫則減,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為其病變特征。

4.出血

出血的病機特點為血溢脈外,多由火氣上逆,或熱邪迫血妄行,或氣虛不能攝血,或瘀血停滯,或因外傷損傷脈絡等,使血液不能正常循行而溢于脈外所致。出血之候,隨處可見,由于出血部位、原因以及出血量之多寡和血的顏色不同,可表現(xiàn)出不同的病理現(xiàn)象。

出血過多,可以導致血虛氣弱,發(fā)展成為氣血兩虛,從而加劇臟腑組織功能減退。

出血與血脫:血脫是血海空虛,血液脫失的危重病理變化,突然大量出血可致血脫,血脫氣亦脫,氣隨血脫,甚則發(fā)生陰陽離決而死亡。

氣血關系失調(diào)

氣血關系失調(diào)是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的關系異常所導致的病理變化。

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故病理上也相互影響而致氣血同病。

氣對于血,具有推動、溫煦、化生、統(tǒng)攝的作用,故氣的盛衰和升降出入異常,必然影響及血。

如氣虛則血無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虛少;

氣虛則推動、溫胞血液的功能減弱,血必因之而凝滯;

氣虛則統(tǒng)攝功能減弱,則血必因之外溢而出血。

氣滯則血必因之而瘀阻;

氣機逆亂血必隨氣上逆或下陷,甚則上為吐衄,下為便血、崩漏。

另一方面,血對于氣,則具有濡養(yǎng)和運載作用,在血液虛虧和血行失常時,也必然影響及氣。

如血虛則氣亦隨之而衰;

血瘀則氣亦隨之而郁滯;

血脫則氣無所依而脫逸。

氣血關系失調(diào),主要有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郁血脫、氣血兩虛等幾方面。

1.氣滯血瘀

氣滯血瘀是氣機運行阻滯,以致血液運行障礙,而氣滯血瘀并存的病理變化。氣滯血瘀的病機特點為氣滯與血瘀并存。

氣滯血瘀由于氣的運行不暢導致血運的障礙而形成,也可因閃挫外傷等因素,而致氣滯和血瘀同時形成。

在一般情況下,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在氣機條暢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氣滯血多與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密切相關。

由于心主血脈而行故在心的生理功能失調(diào)時,則多先發(fā)生血瘀而后導致氣滯。

氣滯血瘀,在臨床上多見脹滿疼痛,瘀斑及積聚癥瘕等癥。

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有五個有名的活血的方子: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

1.血府逐瘀湯

藥物組成:

桃仁四錢(12g)   紅花三錢(9g) 

當歸三錢(9g)    生地黃三錢(9g)

川芎一錢半(5g)  赤芍二錢(6g)

牛膝三錢(9g)    桔梗一錢半(6g) 

柴胡一錢(3g)    枳殼一錢(6g) 

甘草一錢(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暢。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見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干嘔,或內(nèi)熱瞀悶,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熱,或舌質(zhì)黯紅、舌邊有瘀斑,或舌面有瘀點,唇暗或兩目暗黑,脈澀或弦緊。

2.通竅活血湯(《醫(yī)林改錯》)

赤芍一錢(3g)     川芎一錢(3g)  

桃仁三錢(9g)          紅花三錢(9g) 

老蔥三根切碎(3g)  紅棗七個去核(5g)

麝香五厘,絹包    黃酒半斤。

將前七味煎一盅,去渣,將麝香入酒內(nèi),再煎二沸,臨臥服(現(xiàn)代用法:加黃酒適量,同水煎服)。

功用:活血通竅。

主治:瘀阻頭面的頭痛昏暈,或耳聾年久,或頭發(fā)脫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風,以及婦女干血癆,小兒積而見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熱等。

3.膈下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五靈脂炒,三錢(9g)  當歸三錢(9g)

 川芎二錢(6g)            桃仁三錢(9g) 

 丹皮二錢(6g)       赤芍二錢(6g)

烏藥二錢(6g)        延胡索一錢(3g) 

甘草三錢(9g)              香附錢半(3g)  

 紅花三錢(9g)       枳殼一錢半(5g)

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瘀在膈下,形成積塊?;蛐浩K,或肚腹疼痛,痛處不移,或臥則腹墜似有物者。

4.少腹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小茴香七粒,炒(1.5g)  干姜二分(3g)  

延胡索一錢(3g)             當歸三錢(9g)   

官桂一錢(3g)         赤芍二錢(6g)

川芎一錢(6g)               蒲黃三錢(9g) 

五靈脂二錢炒(6g)。

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溫經(jīng)止痛。

主治:少腹瘀血積塊疼痛,或不痛,或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或經(jīng)期腰酸,少腹脹,或月經(jīng)一月見三五次,連接不斷,斷而又來,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塊,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癥。

5.身痛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秦艽一錢(3g)      川芎二錢(6g) 

桃仁三錢(9g)          紅花三錢(9g)  

甘草二錢(6g)      羌活一錢(3g)

沒藥二錢(6g)      當歸三線(9g) 

五靈脂二錢炒(6g)   香附一錢(3g) 

牛膝三錢(9g)      地龍二錢,去土(6g)。

水煎服。

功用:活血行氣,祛瘀通絡,通痹止痛。

主治:氣血痹阻經(jīng)絡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經(jīng)久不愈。

  【方解】這個血府,王清任專指膈上胸中。其他幾個方劑各有各的部位,這是一個特點。另一個特點,它是治療瘀血發(fā)熱,它所治的證比較多,因為王清任擅長以活血化瘀而有所成,他擬定了多個叫逐瘀的方劑,各有所宜。

這五個方劑基本上用的是桃紅四物湯,但有變化,頭痛也治,胸痛也治,月經(jīng)不行也治。關于飲水即嗆,它另外還有一個會厭逐瘀湯。

這里講血府逐瘀湯,這個方劑的特點在于既用了桔梗,又用了枳殼;既用了柴胡,又用了牛膝。用了桃紅四物好理解,用了赤芍而不是白芍,因為它著重在活血,它所治又在胸中,所以用桔梗和枳殼。過去有個枳桔散,治胸中滿而不痛,一升一降,它對于胸中之氣有個升降的作用,可以行氣寬胸。

用在這里,由于行氣的作用,就加強了活血作用。血藏在肝,胸中又是肝經(jīng)的分野,所以用柴胡舒肝、調(diào)肝氣以行血,同時又用牛膝引血下行,又是一升一降。

就這兩對藥,兩個特點,因此可以活血祛瘀而下行。這個方劑治療瘀血性的心絞痛很好用,胸痛,還有肋軟骨炎也很好用,還可用來治療腦震蕩后遺證,治療此病常加磁石,因為瘀血證在這種情況下,有時睡眠不好不需加安神藥,只要你把瘀血化了,熱也清了,心得血養(yǎng),神也就安了,所以要根據(jù)情況來加以區(qū)別。

特別是瘀血化熱,瘀血發(fā)熱也是午后潮熱,那么它和另一個方劑隔下逐瘀湯配合起來用,可治小孩疳積,或大人肝脾大而有瘀血的。

也可用三個方劑聯(lián)合治療,通竅活血治療頭面四肢皮膚、淺層的、上部的。例如剛才講小兒疳積,肚子大了,上面有青筋,用通竅活血湯治青筋;腹中有痞塊,用膈下逐瘀湯;潮熱用血府逐瘀湯。這是它們合起來用。

但單獨應用時,通竅活血湯治療頭痛、頭面的瘀血,皮膚上的以及四肢的。舉例來說,白癜風可以用它治療,是用桃紅四物而不用當歸、生地,只用赤芍、川芎,另外加蔥、姜、棗、麝香。所以過去治療面部的白癜風要吃好多付,吃了以后,有的能夠逐漸變顏色,而且很有特點,先是白的當中有紅點,后來紅點越來越多,最后變成一片。   

這是從實際經(jīng)驗當中得出來的,所以可以試著用一下。麝香不一定必用,在頭面的可以適當用一點白芷,不超過3g,不要多。

但實際應用中要注意,因為都是用的升散之藥,而對于婦女有肝郁、有肝火的人,要配一點降藥,我經(jīng)常用的是牛膝。如果應用以后有點風陽上擾、頭昏頭痛的,加點磁石、夏枯草或茺蔚子都可以。

膈下逐瘀湯的情況就變了,就是治臍下腹部有痞塊。痞塊不是痞氣,傷寒所講的痞,多是指痞氣,這里所講的是瘀血形成的痞塊。膈下逐瘀湯化瘀血、消痞塊的作用比較好,還有止痛的作用。因為瘀血結成塊,多有痛。但是這幾個方劑都是治療實證的,特別是膈下逐瘀湯消痞塊,血府逐瘀湯治心絞痛,都要注意。

病久以后,特別是心絞痛有虛證,如果見氣虛要加補氣藥。如果血壓高,要加重鎮(zhèn)平肝藥。如果見血虛、陰虛要加滋陰養(yǎng)血的藥。那么膈下逐瘀湯更要考慮正氣的問題。

因為這些情況發(fā)生到了在臍下或腹中有病塊,病比較長了,正氣和血比較虛時,要間斷、交替地用藥,不要一直猛攻,可以加益氣健脾的藥。

另外還有就是不要單純地用大黃之類的逐瘀藥猛攻,關鍵要注意它是否氣虛。如果氣不虛,沒問題。到了少腹逐瘀湯,它和溫經(jīng)湯有區(qū)別,它是治療下焦有寒、血瘀經(jīng)閉的實證,如果用對了,見效是很快的。

身痛逐瘀湯、它就是長期的風濕痛,久病人絡,久病人血,血瘀了,因此祛風濕的藥就是羌活、秦艽,加上活血的藥,再加上地龍。地龍這個藥,它能清熱、通經(jīng)絡、散結,可以祛經(jīng)絡之痰。它是寒性的,所以有時用來清熱熄風,主要用于久病入血入絡,寒濕郁而化熱,所以在活血通絡的同時用地龍。

但是這幾個方劑,都必須要有瘀血的見證,所以在血府逐瘀湯中說得比較清楚。好多病都是這樣,耳聾脫發(fā),是通竅活血湯治的;另外痞塊發(fā)熱,月經(jīng)不調(diào),總之關鍵是有瘀血,沒有瘀血不能用。舌質(zhì)暗紅,舌邊有瘀斑,舌面有瘀點、唇暗,兩目下暗黑,脈澀,但更多的是弦,甚至弦數(shù)。結的厲害了才有弦澀,痛的厲害了才有弦緊。這就是幾個方劑區(qū)別應用的要點。

它們配伍的特點,通竅活血湯往上行,用麝香、用蔥;血府逐瘀湯著重的是胸中,用枳殼、桔梗的同時,還用懷牛膝防止柴胡之升;少腹逐瘀湯用小茴香,還有官桂;身痛逐瘀治療風濕、通經(jīng)絡,這就是它的用途。

整個王清任的方劑,以活血化瘀見長,它在不同的地方配上不同的藥,這就是他還沒有離開歸經(jīng)的用法。這里可能有疑向,他治小兒疳積或肚子脹、瘀血,大人也有,他用三個方劑來分別治,又是實證,特別是大人,肝脾大了,腹中有腫塊,腹部也膨大了,這肯定有水,而且是虛實夾雜,所以這種情況,一是加行水藥,一是交替用,或者是在方劑里照顧虛。這就是原則,或者是攻而后補,或者是攻中兼補。還有剛才講的小兒疳積也是這樣,攻完了以后趕快健脾,在針對這些證的基礎上,交替應用這三個方劑來除掉痞塊,并進行善后治療,才能避免反復或體弱難復。

2.氣虛血瘀

氣虛血瘀是指氣虛而行血無力,導致血行瘀滯,氣虛與血瘀并存的病理變化。

氣虛血瘀的病機特點為氣虛與血瘀并存,其病變的性質(zhì)為虛實夾雜氣能行血,氣虛則推動無力而致血瘀。

輕者,氣虛無力,但尚能推動,只不過血行遲緩,運行無力;

重者,因氣虛較甚,無力將血送至人體各個部分,發(fā)揮營養(yǎng)作用,血失濡養(yǎng),則可見癱軟不用,甚至萎縮,肌膚干燥、瘙癢、欠溫,甚則肌膚甲錯等瘀血性病證。

氣虛引起的瘀血,有一個著名的方劑“補陽還五湯”,是清代王清任《醫(yī)林改錯》里面的方子。

組成有

黃芪四兩 當歸尾二錢 赤芍一錢半   

地龍一錢 紅花一錢   桃仁一錢

有補氣,活血,通絡的功效。

主治:中風后遺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下肢萎廢,小便頻數(shù)或遺尿不禁,苔白,脈緩。

方中赤芍、川芎、桃紅、當歸尾都是活血藥,黃芪、地龍,王清任認為,偏癱是由于氣虛而血不能到達所致,所以側重大量補氣藥加活血藥,使整個的血脈貫通。

《內(nèi)經(jīng)》里有句話,“榮氣虛則不仁,衛(wèi)氣虛則不用,榮衛(wèi)俱虛,則不仁且不用”。偏癱就是不仁且不用,是營衛(wèi)俱虛。

所以根據(jù)這一理論遣藥組方進行治療。它的特點是,一用大量的黃芪配合地龍,更好地與活血藥配合。從他的經(jīng)驗得出一個結論,有以下情況的不治,如肩上有個縫,手指能放進去的無效;腳下垂如馬蹄形的不治。

3.氣不攝血

氣不攝血是氣虛固攝無力,統(tǒng)攝血液功能減退,以致血液逸出脈外而出血的病理變化。氣不攝血的病機特點為氣虛出血。氣不攝血,多因氣的不足,固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血不循經(jīng),溢出脈外,而導致咯血、吐血、衄血、發(fā)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種出血的病理變化,其中因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而導致血從下溢,則可見崩漏、便血、尿血等病證。

氣不攝血可用歸脾湯加減。

4.氣隨血脫

氣隨血脫是指大量出血的同時,氣隨血液的突然流失而脫散,導致氣血并脫的病理變化。

氣隨血脫,常由外傷失血或婦女崩漏、產(chǎn)后大出血等因素所致。血為氣之載體,血脫,則氣失去依附,故氣亦隨之散脫而亡失。

氣隨血脫可用獨參湯。

5.氣血兩虛

氣血兩虛,即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變化,多因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的生化無源而日漸衰少,從而形成肌膚干燥、肢體麻木等氣血不足之證。其病變性質(zhì)為虛,其所形成的證候稱之為氣血兩虛證。

氣血兩虛有一個很有名的方子,八珍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其藥物組成如下:

人參3g     炒白術10g   茯苓8g

炙甘草5g   熟地15g     白芍8g

當歸10g    川芎5g      生姜3片

大棗2枚

此方有補益氣血,主治氣血兩虛。

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食欲減退舌質(zhì)胖淡,苔薄白,脈細而虛。

八珍湯還有兩個附方,一個十全大補丸,一個是人參養(yǎng)榮丸。

十全大補丸是八珍湯的基礎上加上黃芪和肉桂。這就是在氣血俱虛的情況之下,加強補氣溫陽,促使陽生陰長,促使補血的功能加強,所以說是治療氣血俱虛而偏于寒的。

人參養(yǎng)榮丸,是通過補氣著重來補血。這個方劑有所變化,就是十全大補丸去掉一味川芎,另外加上三味藥,即遠志、五味子、陳皮,與歸脾湯很相近。

第一,在血虛而不需要和血的時候如何處理,特別是營血虛而滯,是由于血虛而氣也虛,現(xiàn)在既有補血又有補氣,所以去掉了一味香燥而行血、不利于補血的川芎。

由于血虛、氣也虛,這里也有補氣的藥,除此之外還有陳皮,這樣就跟五味異功散的意義一樣,使得補氣而不壅,通過補氣而行氣。

這些藥與川芎相比雖然都是辛溫,但是不燥,而且不直接入血。那這里的肉桂為什么用呢?這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中醫(yī)所講的,血是如何生成的。

中醫(yī)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個經(jīng)驗,就是如何變化而赤是謂血,是通過中焦,即脾胃的吸收、脾的運化,又加上心腎之陽的關系,所以這里才用到肉桂,才加了遠志、五味子。

從中醫(yī)理論講,中焦受氣取汁,這是講的通過脾胃吸取水谷的精華,即受水谷之精氣和精汁,這是造血的原料。水谷的氣和汁都不是紅的,但是通過氣化后,變化而赤。如何來變化呢?就是通過心、腎、命門的氣化作用。因此現(xiàn)代這樣的方劑用來治療各種貧血,效果比較好。

補血的問題主要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原料,一個是功能,

因此在治療血虛病人的時候,要考慮好是什么原因。如果病人本身進飲食就不好,沒有造血原料吸收進去,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是貧血,但首先要健脾胃。

如果能吃,食欲不減,進食也不差,還貧血,就說明是有原料但不能變化,這樣治療時就要考慮,是脾的運化功能不行,還是脾陽虛或心腎之陽不足所致。

八珍湯,氣血俱虛的,就氣血并補。但是在具體用的時候,要看何者為主,就以何藥為主。十全大補丸和人參養(yǎng)榮丸,特別是人參養(yǎng)榮丸在治療一些功能性貧血時,也就是變化的能力不夠時效果很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內(nèi)傷發(fā)熱
調(diào)理身體氣血,常用的方劑,有兩點需要注意一下
氣血津液辯證(精)_
第五節(jié) 內(nèi)傷發(fā)熱
王綿之治療月經(jīng)病的經(jīng)驗
臨證撮要|常見血證的辯證及一般治療原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