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甘淡利濕
“甘淡利濕”的藥物配伍,主要用于“祛濕劑”,治療濕邪諸病。因?yàn)樵S多甘淡藥,如茯苓、豬苓、澤瀉、滑石、通草、苡仁等,具有淡滲利濕的作用;而濕性重濁,利尿利濕,使邪有去路,亦是“因勢利導(dǎo)”。因此,這些藥物,又是治療濕病的基本用藥。
濕邪有在表在里,在上、中、下三焦之分,又有熱化寒化之別,運(yùn)用甘淡利濕藥時(shí),除了這些藥物本身有一定的特殊作用外,尚多根據(jù)不同的病情,配伍其他藥物,使之更相適應(yīng)。例如甘淡藥配伍苦溫、苦寒、芳香以及辛燥藥等,治療寒濕、濕熱、濕濁,以及風(fēng)濕諸病。但在運(yùn)用苦溫燥濕、芳香化濕、溫陽化濕以及祛除風(fēng)濕之時(shí),甘淡藥卻又處于輔助地位,不是主要作用了。
另外,濕之與“水”和“飲”,又是有一定關(guān)系的,所謂“濕是水之漸,飲是水之積”。甘淡利濕藥,在一定程度上亦有利水、除飲的作用。
臨床應(yīng)用,如以通草、苡仁利上焦之濕,清肅肺氣;茯苓、苡仁利中焦之濕,健脾助運(yùn);豬苓、澤瀉利下焦之濕,通利膀胱??傊?,能滲利三焦之濕而通行氣化。
又如滑石配蘆根,通草、滑石、苡仁配杏仁、蔻仁等,治療溫病邪在氣分,熱而挾濕之證。滑石配伍甘草,清利暑濕。茯苓皮、滑石、通草配伍豆卷、藿香、蒼術(shù)皮等,治濕邪逗留肌肉,身重疼痛,不為汗解。這些是溫病中所常用者。
又如茯苓皮、冬瓜皮、桑皮、姜皮等配伍陳皮,理氣利水,治皮水浮腫。冬葵子配茯苓,利水治子腫。又是水腫的常用之劑。
又如重用澤瀉,配伍白術(shù)(澤瀉湯),運(yùn)脾瀉水,治療水飲上逆的眩暈。豬苓、茯苓配白術(shù)(豬苓散),更能治水飲內(nèi)停的嘔吐。茯苓、豬苓、澤瀉配白術(shù)(四苓散),健脾利水,治濕熱泄瀉;再加桂枝(五苓散),通陽化氣,能治水飲,小便不利等證。以上都是苓術(shù)為主的加減運(yùn)用方法。
又如蒲黃配滑石(蒲灰散);海金沙、滑石配甘草(海金沙散);豬苓、茯苓、澤瀉配滑石、阿膠(豬苓湯);豬苓、赤苓、滑石配梔子、甘草等(赤茯苓湯),均屬利水通淋方法。雖然各方之間用藥略有差異,反映功用亦略有不同,但總的精神是一致的,均屬甘淡清利的配伍,為熱淋、血淋、石淋所常用。
總之,甘淡利濕藥,能助三焦氣化,能通利水道,能除飲利水,又能通淋止瀉。不過,脾胃元?dú)馓撜?,中氣下陷,陽微生濕,不能溢用淡滲利濕藥,應(yīng)該溫運(yùn)脾胃乃佳。同時(shí),甘淡利濕,亦只能適可而止,否則滲利偏多,利水傷陰,亦不可不知。
(八)清熱利濕
“清熱利濕”的藥物配伍,亦是用于“祛濕劑”。是以苦寒清熱藥與甘淡利濕藥相合,清利濕熱,治療濕熱交阻諸病。例如用黃芩、黃連等清熱,配伍茯苓、豬苓、通草、滑石等利濕,治療濕溫病的濕熱交蒸。又如以黃連、黃柏等清熱,配伍茯苓、澤瀉、白術(shù)、防己、蠶沙等利濕,治療濕熱流走肌肉關(guān)節(jié),肢節(jié)疼痛、腫脹,小便不利等癥。又如以茵陳、黃柏、梔子等清熱,配伍茯苓、豬苓、澤瀉等利濕,治療濕熱黃疸。又如以黃芩、黃連、赤芍等清熱,配合茯苓、豬苓、澤瀉、白術(shù)等利濕,治療濕熱泄瀉。又如以梔子、黃芩、竹葉、赤芍、生地等清熱,配伍滑石、車前、赤苓、蒲黃等利濕,治療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淋病,血尿等。這些配伍,都是清熱利濕的具體方法。
(九)芳香化濕
“芳香化濕”的用藥配伍,亦用于“祛濕劑”。是以芳香辟穢藥,如藿香、佩蘭、紫蘇、白蔻仁、石菖蒲、白芷等,與淡滲利濕藥相合,治療濕濁內(nèi)侵、阻滯氣機(jī)、蒙蔽清陽之證。但穢濁尚有濕熱與寒濕之分。如穢濁兼挾濕熱熏蒸,發(fā)熱倦怠,神情昏悶,胸痞腹脹,嘔惡,黃疸,口渴溺赤,舌紅苔膩而罩灰濁者,常用藿香、佩蘭、白蔻仁、石菖蒲、廣郁金等芳香化濁,配伍黃芩、連翹、滑石、木通、茵陳等清熱利濕。假如穢濁兼挾寒濕,阻遏氣機(jī),頭痛惡寒發(fā)熱,胸膈痞悶,心腹疼痛,惡心干嘔,腸鳴泄瀉,舌苔白膩而罩灰濁,常用藿香、紫蘇、白芷、石菖蒲等芳香化濁,配伍厚樸、大腹皮、半夏、陳皮等燥濕和中。二者區(qū)別,前者近于苦寒甘淡,清熱利濕,病的重點(diǎn)在于氣分濕熱;后者近于苦溫燥濕,病的重點(diǎn)在于脾胃濕滯,但芳香化濁則是一致的。其常用方劑,前者如甘露消毒丹,后者如藿香正氣散。
(十)苦溫燥濕(升陽除濕)
“苦溫燥濕”的藥物配伍,亦是用于“祛濕劑”,治療脾弱濕勝之病??鄿卦餄袷恰霸镆詿邼瘛钡姆椒?,主要用苦溫之藥,健脾助運(yùn),理氣化濕,很少甚至不用淡滲利濕藥。因?yàn)槠庖诉\(yùn)宜升,由于脾氣下溜,水谷不化精微,反生濕濁,成為濕病,所以用藥的重點(diǎn),應(yīng)該放在升陽運(yùn)脾方面,使脾氣能夠上升,脾運(yùn)得以恢復(fù),則氣行濕化,病即向愈;假如再用淡滲下行藥,李東垣所謂“降之又降”,更使脾氣下陷,非但起不到祛濕的作用,反而有礙于脾氣的復(fù)常,這是不同于以上祛濕諸法的一個(gè)特點(diǎn)。
其用藥配伍,一種是以蒼術(shù)、白術(shù)健脾助運(yùn),配伍厚樸、陳皮、藿香理氣化濕,方如平胃散、不換金正氣散。治療脾弱濕勝,濕阻氣滯,見胸脘痞脹,不思飲食,惡心嘔吐,吞酸噫氣;或見頭脹身重,關(guān)節(jié)腫痛,時(shí)寒時(shí)熱,腹脹泄瀉,舌苔白膩、厚膩等癥。如濕勝而氣滯亦甚者,加香附、砂仁、川芎等,增強(qiáng)行氣化濕的作用(例如六郁湯);濕勝氣滯,便溏溲澀者,是氣滯而清濁不分,則加夏曲、藿香、茯苓等,化氣化濕,健脾分清(例如除濕湯)。
至如“苦寒燥濕”方法,是清熱利濕法中重點(diǎn)用苦寒藥者,如黃連、黃柏等,適用于濕熱交阻、偏于熱重的病情,與苦溫燥濕是兩回事。一者濕挾熱而熱較重,一者濕挾寒而濕偏勝,應(yīng)加區(qū)分(苦寒燥濕用藥方法,可參閱苦寒清熱劑)。
另一種是“風(fēng)藥勝濕”的方法,即“升陽除濕”。這是張沽古、李東垣等的特長。其用藥配伍,略同于苦溫燥濕,即著眼點(diǎn)放在脾虛生濕上面。但具體用藥,尚有其特點(diǎn),如以羌活、獨(dú)活、防風(fēng)、藁本等辛苦溫祛風(fēng)藥,升陽散風(fēng)除濕,而且用藥品味較多,用量較輕,主要取其辛散升浮作用,引清氣上行,使清氣升而濁氣降,濕氣亦隨之宣化,并不是用其發(fā)汗解表者。又往往配以蒼術(shù)、白術(shù)、陳皮、神曲等,健脾助運(yùn)。用以治療脾氣下陷,內(nèi)外濕勝諸病。如外傷風(fēng)濕,脾氣不振,用羌活勝濕湯(羌活、獨(dú)活、防風(fēng)、藁本、川芎、蔓荊子、甘草)的配伍方法;如脾虛下陷,濕勝而清濁混淆,用升陽除濕湯(羌活、防風(fēng)、升麻、柴胡、蒼術(shù)、陳皮、神曲、麥芽、炙甘草、豬苓、澤瀉)的配伍方法。而兩者的共同點(diǎn),仍是一致的,即用風(fēng)藥以升清陽,用風(fēng)藥以勝其濕。
(十一)通陽化濕(溫陽化濕、溫陽利濕、通陽泄?jié)幔?/strong>
“通陽化濕”的藥物配伍,亦是用于“祛濕劑”,主要是治療寒濕偏盛,痰飲和腫脹等病。其配伍特點(diǎn),是以辛熱藥溫通陽氣為主,配伍適當(dāng)?shù)睦麧袼?,達(dá)到通陽氣以化水濕的作用。例如干姜與茯苓為伍,吳萸與茯苓為伍,是溫通脾胃之陽者;桂枝或肉桂與茯苓為伍,附子與茯苓為伍,是溫通腎與膀胱陽氣者。
如寒濕偏盛,痹著陽氣,見身痛畏寒,骨節(jié)疼痛,腰痛重著等癥(它與痹證有區(qū)別,并不挾風(fēng)邪)。這里又有兩種病情,一者重點(diǎn)在于腎陽不足,見身體四肢骨節(jié)疼痛,常用附子配茯苓,附子配芍藥,溫腎化濕,祛寒止痛;一者重點(diǎn)在脾,以腰痛重著為主,常用干姜配茯苓,干姜配白術(shù),溫脾化濕,除寒止痛。常用方劑,前者如附子湯,后者如甘姜苓術(shù)湯。
又如水飲內(nèi)停、陽氣不化,常見心悸頭眩,咳喘短氣,形寒背冷,四肢沉重,目下腫,身體腫,腹痛下利,小便不利,舌苔水滑等癥。但這里亦有兩種病情,一者是重點(diǎn)在脾胃,飲停心下,常用桂枝與茯苓為伍,茯苓與白術(shù)為伍,通陽化氣,健脾利水,導(dǎo)飲從中焦下行,使氣化行而小便利,則邪有去路;一者是重點(diǎn)在腎,為飲為水,常用附子與茯苓為伍,生姜與茯苓為伍,溫腎利小便而散水飲。代表方劑,前者如苓桂術(shù)甘湯,后者如真武湯。
尚有陽虛寒勝,而又濕阻氣滯,形成虛實(shí)錯(cuò)雜的病情,多見于寒脹之病。胸脘痞滿,心腹脹痛,身倦懶言,胃不欲納,食入脹加,手足不溫,身腫,或胃脘脹痛,脈沉遲或沉弦,苔厚滑膩等癥。這種病情,亦有差異,如脾胃氣滯,陽虛濕聚,常用厚樸、陳皮、木香、草果等,溫中而流利氣機(jī),使氣行濕化;配伍干姜茯苓,升降脾胃,通陽泄?jié)?。例如厚樸溫中湯。若脾腎陽虛,濕阻氣滯,常用附子、干姜、茯苓為主,溫陽化水(亦即通陽泄?jié)幔?;配伍厚樸、檳榔、木香、草果等,行氣破滯以化濕。例如?shí)脾散。二者病情,在陽虛方面是共同的,但有在脾在腎的差異;而氣滯的重點(diǎn),亦有在胃在脾的區(qū)別。但用辛溫通陽、化氣泄?jié)岬姆椒?,又是一致的?/p>
以上用藥方法,有時(shí)亦稱為“溫陽化濕”,或“溫陽利濕”,或“通陽泄?jié)帷?,但用意是大致相同的,即主要指兩個(gè)方面,一面溫陽化氣,一面化濕泄?jié)?,而前者又為此法的主?dǎo)方面。不過,通陽泄?jié)岱椒?,用藥還不止此。如附子與大黃為伍,肉桂與大黃為伍(以上每用粉劑調(diào)服),干姜、白術(shù)與厚樸、椒目為伍。其中肉桂與附子干姜又有入氣入血之異,這在水腫、鼓脹陽憊濕阻時(shí)往往用之,有時(shí)可以轉(zhuǎn)危為安,亦屬通陽泄?jié)岬呐湮橛盟帯?/p>
圖書名稱:中藥的配伍運(yùn)用
圖書作者:丁光迪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