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讀書報 》( 2022年09月07日 15 版)
■鄭學富
中秋賞月始于晉,興盛于唐宋。東晉鎮(zhèn)西將軍謝尚,鎮(zhèn)守金陵牛渚。中秋之夜,他泛舟牛渚江上賞月,聽到一條船上有人在詠詩。他駐聽良久,大加贊賞,便邀來敘談,此人即是窮書生袁宏。二人身份懸殊,卻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至天明。袁宏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聲名大振。這就是被后人津津樂道的“牛渚玩月”。開元十五年秋天,李白途經(jīng)金陵,在牛渚飲酒賞月,聽說此段佳話,遂作《夜泊牛渚懷古》,感慨自己懷才不遇:“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人們在中秋之際,吟誦明月,寄托相思。唐玄宗時期的名相張九齡應(yīng)了那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古語,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于開元二十四年被貶往荊州任長史,這種“斷崖式”的降級對張九齡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中秋之夜,遠離故土的他望著天上的明月,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作了一首《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边@是一首月夜懷念遠方親人的詩,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全詩樸實無華,自然清新,似脫口而出,娓娓道來,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情意纏綿而不見感傷,意境幽靜秀麗,構(gòu)思巧妙,情景交融,細膩入微,感人至深。
中秋賞月,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游在外、客居異鄉(xiāng)的親人。天寶十五載夏,安祿山攻陷京城長安,杜甫攜帶家眷逃往鄜州羌村避難。七月,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只身投奔靈武,以事新君,不幸的是在途中被叛軍俘獲,押回長安。八月中秋,杜甫遙望蒼穹,一輪圓月,銀輝遍地,思索萬千,自己一生懷才不遇,報君不成反陷囹圄,也不知零落他鄉(xiāng)的妻子兒女情況如何,喟然長嘆,作五言律詩《月夜》一首:“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痹娙私柰率惆l(fā)夫妻離別之情,字里行間體現(xiàn)詩人焦慮、憂思的心情和離亂之痛,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詩人在悲傷的情緒中也寄托了希望,終會有團聚共同望月之日。全詩明白如話,沒有被律詩束縛的痕跡,情真意切,深婉動人。
古往今來,人們祭月、賞月,寄托了幾許情思,抒發(fā)了多少情懷。無論是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的詠嘆,還是白居易“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的感慨,無不浸透著明月秋思的情懷。即使南唐后主李煜被囚禁在汴梁時,仍念念不忘金陵的中秋之月:“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p>
中秋詠月詩篇浩若煙海、汗牛充棟,還是蘇軾的《明月幾時有》令人蕩氣回腸,心潮澎湃。人在逆境之中,受挫之時,往往能創(chuàng)作出名篇佳作,蘇軾亦是如此。蘇軾因和王安石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在各地輾轉(zhuǎn)為官,他兄弟情深,曾請求朝廷派他離弟弟較近的地方任職,以求兄弟常能團聚。熙寧七年,蘇軾被派往密州任知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熙寧九年中秋,蘇軾飲酒賞月,他與弟弟蘇轍已經(jīng)七年沒有見面了,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他舉頭望明月,心潮起伏,想念弟弟子由,思念之情隨著酒興在心中蔓延,于是他面對明月,吟詠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感嘆。他在詩序中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薄端{(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把人世間的宦海沉浮、悲歡離合融入對宇宙人生的豐富聯(lián)想與哲理思考,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唐宋詩詞鑒賞辭典》)。全詞清麗雄闊,豪邁曠達,浪漫奔放,堪稱是中秋賞月的千古絕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