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疼痛可發(fā)于多個部位,大腿前側,后側,內側,外側都能出現疼痛,而今天我想談的就是大腿外側的疼痛,而我還要分析一下是肌肉引起的疼痛還是神經引起的疼痛。
從肌肉角度上來說:大腿外側無具體肌群,主要是闊筋膜張肌(髂脛束)在此,起支持下肢挺立之功。如髂脛束損傷時其疼痛主要在臀部,但可沿大腿外側影響至小腿外側,且大腿外側下、中1/3交界處是其壓痛的敏感點,故大腿外側的疼痛基本為闊筋膜張肌(髂脛束)損傷所致。
闊筋膜張肌攣縮:肌肉損傷疼痛主要集中在股骨大轉子前外側,會牽涉至髖關節(jié)疼痛,而且一直延伸至大腿的前外側部,并且沿大腿向下極少延伸至膝關節(jié)外側。生活中易發(fā)于常在斜坡行走、蜷曲身體睡覺、屈曲髖關節(jié)久坐的人群,表現為很難長時間維持髖關節(jié)屈曲90度以上的坐位,屈膝久坐后疼痛,無法向疼痛一側側躺且由于疼痛患者無法快速走路。
經常彎腰和坐位工作時,髖關節(jié)處于屈曲位,可以引起闊筋膜張肌縮短變性及無菌性炎癥的發(fā)生。當我們一側腰臀部、膝、小腿或踝部因病變疼痛,不能負重行走時,另一側腿就要擔負整個體重,這樣長期單腿負重,就會使健側闊筋膜張肌發(fā)生勞損性病變。在大腿驟然后伸而膝伸直的情況下,常引起闊筋膜張肌急性損傷,闊筋膜張肌就會保護性攣縮。
當闊筋膜張肌攣縮時會出現,一般能堅持中、小量活動,但在開始時和結束后癥狀加重,尤其是在做轉體、伸髖及急速改變運動方向動作時尤其明顯。當情況相對嚴重、時間較長的時候,髖前外方會有麻木感,疼痛常常沿著大腿外側放射到膝蓋部位。當闊筋膜張肌緊張時,患者在站立時為了保持髖部輕度屈曲,很難將自己靠在墻上并使髖過伸。髖部屈曲移動時不會有疼痛。當用支撐物行走時,疼痛消失。
如果發(fā)生髂脛束攣縮變性,則會在伸屈髖關節(jié)時與股骨大轉子相絆產生彈響,形成“彈響髖”。甚至大腿外側發(fā)緊,如同弓弦拉緊一樣,走路較難控制,足尖朝外,出現橫行跛行,步態(tài)像螃蟹一樣。
而從神經的角度上來說,則是股外側皮神經炎。股外側皮神經炎時,雖然也可以有大腿外側疼痛,但更主要是在大腿外側上、中部有感覺異常、麻木、皮膚感覺下降等。
股外側皮神經炎:
股外側皮神經損傷而引起的疼痛,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股外側皮神經損害而產生的大腿前外側皮膚感覺異常與疼痛的綜合征,多發(fā)于中年及以上的患者。
股外側皮神經為感覺神經,起源于腰2、3脊神經后根 。自腰大肌外緣伸出后,該神經越髂肌深面至髂前上棘,并在其內側通過腹股溝韌帶下面達股部。然后沿縫匠肌外側下行,距髂前上棘5—10cm處傳出大腿闊筋膜,并分為前后支至股前外側皮膚。此癥病因復雜,且經常腰腿痛患者會并發(fā)此癥,因該神經在通過腹股溝韌帶或穿出大腿闊筋膜處與這些部位的軟組織的牽拉、緊束、痙攣對該神經壓迫有關,壓迫因素可為致病的根源。
主要癥狀表現為:
股外側皮神經痛大多為單側性發(fā)病,其主要癥狀是出現大腿前外側的感覺異常,如疼痛,麻木,燒灼,僵硬, 刺痛或捆束感。疼痛常表現為刺痛狀,輕者陣發(fā)性出現,與疲勞、受冷有關;嚴重的患者為持續(xù)性、行走站立可出現癥狀加劇。在髂前上棘內側及其下方有明顯壓痛點,股前外側皮膚??蓹z查到有大小和形狀不同的感覺減退區(qū)。
要提請注意的是,大腿外側無運動神經支配,坐骨神經只沿大腿后側下行,并不經大腿外側,故大腿外側疼痛時,不應該不加思索地就認定是坐骨神經痛。遺憾的是在臨床上常發(fā)生這一基本常識的誤診。只要熟悉一下解剖,有識于此,從位置上是很容易將其區(qū)分的。
其實仔細看看引起大腿外側疼痛的肌肉和神經以及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不難看出,股外側皮神經很容易在闊筋膜處被卡壓,所以很多時候,治療肌肉也有在治療神經,治療神經也有在治療肌肉,其相輔相成,不能分開。
附:
大腿后外側脹痛的朔源:有時,大腿酸脹痛的位置并非正好在側方或正后方,而是位于后外側方,即為股二頭肌的脹痛和壓痛,半腱半膜肌不受影響,這不能用坐骨神經或用髂脛束損傷來解釋。這現象多為股方肌損傷所致,一般檢查體位難以查到痛點,應以健側臥位,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屈髖屈膝,腿內收,膝抵床,使髖部大轉子與坐骨結節(jié)盡量拉開,在坐骨結節(jié)與大轉子之間及其稍上方處,便是股方肌之所在,可查得明顯壓痛。
在此體位下,對股方肌及股二頭肌進行手法治療,可收到立桿見影的效果。此患者多可查到第五腰椎有疾患或該側骶棘肌損傷痙攣,若同時對此進行處理,則效果更快且穩(wěn)定。其中的關系可能是股方肌受骶叢肌支所支配,股二頭肌受坐骨神經支配,骶部的損傷,可影響刺激這些神經,并通過這些神經影響此二肌出現癥狀。
參考書籍:
軟組織損傷學
人體解剖學
神經解剖學
基礎臨床按摩療法
(本文內容來源于網絡 由健康圈整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