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用栝蔞瞿麥丸主之。
栝蔞瞿麥丸
栝蔞根 二兩 茯苓 三兩 薯蕷 三兩 附子 (炮) 一枚 瞿麥 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這個方子很簡單,別看僅僅五個藥,但是此方背后可以挖掘的內(nèi)容卻很多,值得深入研究!
首先,該方中缺乏脈證的依據(jù),單從癥狀來看,患者最明顯的是“小便不利”和“其人若渴”兩個方面!
小便不利與水氣
為了節(jié)約時間,我們這里先不深究什么是“水氣”,姑且把它當作一種水在人體中的病理存在吧,那么患者當前見到的是“小便不利”,津液在人體的運行通路主要是以“三焦——腠理——膜元——膀胱”為主的運行系統(tǒng),現(xiàn)在見“小便不利”,說明津液要么是缺乏導(dǎo)致的少(可參《傷寒論》59條:大下之后,復(fù)發(fā)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要么就是津液在運行的通路上發(fā)生了瘀塞,當然還有就是醫(yī)生兩種情況并發(fā)!總之就是患了“水氣病”!
其人若渴
對于“其人若渴”的解釋關(guān)系到整個方證的理解,首先我們要清楚一個關(guān)鍵的問題,“其人若渴”并不是“其人口渴”,我們說“若”的意思是“似乎”、“好像”,也就是說這個人好像口渴一樣,那仲景本來要表達的深意應(yīng)該是這個人并不是真正的口渴,而且一種假象,也就是患者可能是主觀上喜歡喝水的,但是喝進去了之后反而不是那么回事了,看到這,熟悉條文的朋友可能馬上想到了另一個條文!
《傷寒論》第202條: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患者在患了陽明血瘀證時,患者口舌干燥,主觀上也是口渴,但是只是用水“漱口”,主觀上病不想把水下咽!
無獨有偶,在《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脈證治第十六》中的兩個條文也提到了類似的癥狀: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以上兩條的患者都有“口燥”,想喝水,但是又喝不進去的情況,這與我們剛才說的“其人若渴”有著很大聯(lián)系,而幸運的是仲景直接告訴了我們造成這個病理狀態(tài)的原因——瘀血!
血和津液都屬于“水”,二者的患者大概可以說成是“朋友”關(guān)系,可以互相轉(zhuǎn)化,又可以互相影響,如果以方測證的話,該方很顯然不是完全針對津液不足所設(shè)的,而開篇說的“小便不利”的原因可能是津液在運行通路上有了瘀阻,那么我們就可以豁然開朗的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津液發(fā)生了瘀阻后,久而久之影響到了血的運行,血不利也為瘀血,繼而生痰飲,濕濁內(nèi)生,閉塞陽氣不得宣通,其人腹中似有寒證,類似葉天士的“濕盛則陽微”,因為心主血開竅于舌,此時濁痰血瘀蒙痹舌上津虧生燥,所以這個患者主觀是想喝水的,但是喝進去的水不能被陽氣消化,且本身濁陰內(nèi)盛,所以喝完了水又會不舒服,久而久之就產(chǎn)生了“但欲漱水不欲咽”的矛盾癥狀,總之,造成這個病理根本原因在于津液瘀阻產(chǎn)生的血瘀狀態(tài)!
再回到該方的藥物:
該方“山藥”具有補中的作用!
“茯苓”有化飲利小便的作用!
“附子”在《本經(jīng)》里有類似溫陽,破癥瘕積聚的作用!
而《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提到瞿麥,味苦,寒。主關(guān)格,諸癃結(jié),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它是具有利小便的同時兼?zhèn)淦蒲淖饔茫?/p>
“瓜蔞根”:味苦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xù)絕傷。瓜蔞根在該方中的作用在于補津液之虛止渴!
所以此方其實是用山藥補土化濕,以除濕濁之盛,加以茯苓利水從小便出,是為通津液之路,瓜蔞根補津液止渴,且兼?zhèn)洹袄m(xù)絕傷”(類似活血作用,可參“復(fù)元活血湯”),瞿麥利小便的同時活血化瘀,二者行血分之瘀,加以附子溫化濕濁,破積,故津液得痛,血瘀得除而病愈也!該方以藥為丸意在緩和圖效,畢竟血津虛瘀日久絕非一二日可以治愈之證,且服后“小便利”為津路得通,血瘀得除,“腹中溫”則為濕濁已化,陽氣得通的表現(xiàn)!
(以上僅為個人個人觀點,有不到之處盡請批評指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