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后世醫(yī)家的“柴胡類方”至少還有五十首。體系龐大,若每一首都躬身臨遍,何日是個頭啊,后面花費在其他類方如四逆湯類方、半夏瀉心湯類方等方劑的精力將會受損,于整體了解類方體系不利。所以這一篇就專門講“小柴胡湯”,講它的每一味組成藥物的作用,講它有意義的相關(guān)知識。以求用一方而萬變,那我們所用的每一個加減方都是其類方。
中醫(yī)的方劑藥物組成,是每味藥物功能相互配合的結(jié)果。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是人所總結(jié)的藥物特點,這和我們說這個人脾氣暴躁,那個人脾氣溫和有相似處。但要知道,中藥是一種固定的物質(zhì),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你用、我用或者千千萬萬個中醫(yī)人用它,它都不變其本色。而人不一樣,面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脾氣表現(xiàn)。我們說柴胡這味藥,一般用于解熱用量最大,疏肝解郁用量次之,升陽用量最少。這也是柴胡的特有屬性,和大黃不同煎煮法而產(chǎn)生不同的作用一樣。
》》》》》》
1、柴 胡
(苦、辛、微寒)
一般解熱用量最大,疏肝解郁用量次之,升陽用量最少。其作用總結(jié)如下:
?
《中藥學(xué)》上說柴胡有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退熱截瘧的作用。對此要有個懷疑的態(tài)度,《中藥學(xué)》里面中藥的作用大多是根據(jù)某味藥在某個方劑中的作用反推出來的。我們說了中藥是一種固定的物質(zhì),憑什么我說柴胡可以解表它就可以解表?憑什么我說柴胡可以疏肝解郁它就可以疏肝解郁?難道人的意志可以改變柴胡的性質(zhì)嗎?這是不大可能的,這就提示我們在面對某味中藥時,要充分尊重其客觀性,在客觀性的基礎(chǔ)上去看待該中藥的功能變化。來看柴胡作用:
①解表退熱。縱觀《傷寒雜病論》柴胡解表這個作用是要打疑問的。如第146條云:“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蹦憧赐庾C未去,加了桂枝解表,若柴胡可以解表,為何不直接加柴胡而要加桂枝?
再說柴胡退熱,退的是什么熱?是少陽之熱,是偏里的熱,且是運(yùn)用大劑量的柴胡后這個作用更明顯。在《傷寒論》中也得到體現(xiàn),用量有半斤、四兩,而在鱉甲煎丸中柴胡只用了六分。
當(dāng)年我們的老師卜文超先生說逍遙散這個方劑得病人有熱證時更適用。當(dāng)時不理解,逍遙散不是疏肝理氣的嗎,如何要有熱證才更適合。現(xiàn)在理解了,即使你用中等劑量的柴胡去疏肝解郁,但是柴胡本身的退熱作用你是不能忽視的。我不能說柴胡在逍遙散里面是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而柴胡其他如退熱作用則全部沒有。柴胡是一種固定的物質(zhì)啊,我說它沒有退熱作用它就沒有嗎,這不可能。
②疏肝解郁。肝性升發(fā),以疏為用。人體氣機(jī)有“左升右降”的規(guī)律。肝把氣機(jī)從左邊升起來,肺把氣機(jī)從右降下去。如下圖:
肝氣之機(jī)順暢了,肝郁氣滯也就通了。在《傷寒論》中“四逆散”柴胡的用量才十分(四分等于一兩);在“薯蕷丸”中柴胡用量為五分;在“鱉甲煎丸”中柴胡用量為六分。
③升舉陽氣。這里還是和第②條相關(guān),氣機(jī)的上升作用故而升陽舉陷。如李東垣的補(bǔ)中益氣湯,張錫純的升陷湯。
④退熱截瘧。對于這一點,還是用第①點來解釋。柴胡退熱示退少陽之熱,是退偏里的熱。為什么可以截瘧呢?因為瘧病有寒熱往來之癥狀。
》》》》》》
2、黃芩(苦、寒)
黃芩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作用。
①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根據(jù)《傷寒論》所有天文來看,其主要作用示清熱、瀉熱,且偏于上中二焦之熱,其清熱燥濕之力是沒有黃柏強(qiáng)的。那么黃芩清熱,是清哪里的熱呢?是清“心下”之熱,心下是胃、中焦的熱。在《傷寒論》中黃芩見諸多“瀉心湯”,如半夏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等。
第173條:“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边@就說明“胸中之熱”用黃連。
第373條:“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湯主治”。是表示黃柏在下焦使用。
②止血、安胎。至于其止血、安胎的作用,都是要有熱證的情況才能使用,若脾胃虛寒之出血、氣血不足之胎動不安自然不能再使用黃芩。
》》》》》》
3、半夏、生姜(辛、溫、半夏有毒)
《中藥學(xué)》中半夏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外用消腫止痛的功效。生姜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散寒、解毒作用。
但在《傷寒論》中,半夏、生姜都與“嘔”有關(guān)系。如第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币约暗?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倍继崾景胂目梢灾委焽I吐,再看條文劑量,治療嘔吐時的劑量要偏大。此外半夏還可以治療咽痛、嘔而不渴、咳喘、咽痛、心悸等。更詳細(xì)請參看黃煌教授《張仲景五十味藥證》。掌握藥證是踏入中醫(yī)之門的關(guān)鍵。半夏止嘔方面,董洪坦師兄曾說:若是孕婦不能用半夏,可用砂仁,既能止嘔又能安胎。
我們說生姜為嘔家圣藥,在傷寒論中多有出現(xiàn)“嘔”的癥狀就加生姜,也有加半夏的。如第76條:“發(fā)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fā)汗,必吐下不止。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fù)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span>
那么到底出現(xiàn)“嘔吐”癥狀時用半夏還是生姜呢?看下表:
那如果寒熱、燥濕、氣機(jī)升降不是很明顯又出現(xiàn)“嘔”的癥狀怎么辦?《金匱要略》給出了答案,生姜和半夏同時使用。如:“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再如:“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span>
》》》》》》
4、人參(黨參)(甘、平)和大棗(甘溫)
諸多醫(yī)家考證,《傷寒論》之人參即是黨參。黨參有補(bǔ)脾肺之氣、補(bǔ)血、生津的作用。在“白虎加人參湯”時咱們說過,加人參(黨參)的作用是輔助人體這味藥恢復(fù)健運(yùn)生津的作用,所以人參(黨參)作用是健脾益氣。在《傷寒論》中健脾扶正之藥有人參(黨參)、大棗、炙甘草,而人參應(yīng)當(dāng)居首。大棗有補(bǔ)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之作用。炙甘草有補(bǔ)脾益氣、調(diào)和諸藥之作用。
》》》》》》
5、炙甘草(甘平)
炙甘草有補(bǔ)脾益氣、調(diào)和諸藥、緩急止痛、祛痰止咳之作用。名老中醫(yī)李可曾說運(yùn)用附子心里沒底時,加30g炙甘草、蜂蜜以緩解附子之烈性,現(xiàn)在研究也表明炙甘草能使附子藥性變得平緩持久,不加炙甘草的附子作用劇烈而短暫。一個思路就是:你要把藥物的作用放在中焦,你就加上;若不需要藥物作用留在中焦那就去掉。就這里來說,炙甘草是有把藥物作用挽留在脾胃的作用。
最后再來看一下“小柴胡湯”的方解:
(來自《方劑學(xué)圖解筆記》)
總結(jié)來說,要想知道《傷寒論》中更多藥物的治療作用,就看這個藥物在每個條文中的作用,每個條文一一對比,多半能比較出每個藥物的作用,這樣對比出來的認(rèn)識對于臨床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幫助。比如我們知道大黃、芒硝、枳實、厚樸不同的通腑泄熱能力,面對臨床一個陽明腑實的病人,到底要不要使用大承氣湯全方,這時候根據(jù)病人“實”的多少,再來看是否用大黃、芒硝、厚樸、枳實這四味藥,還是只用其中幾味。再如臨床遇見嘔吐病人,能想到生姜與半夏,進(jìn)一步判斷病人嘔吐的發(fā)生原因,這樣下來,治病的步驟,治病的層次便體現(xiàn)出來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