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
紀傳體通史,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
離騷”。其父
司馬談為太史令(相當于現(xiàn)在
國家圖書館館長一職)。早年司馬遷在故鄉(xiāng)過著貧苦的生活。建元六年,
竇太后死后,漢武帝罷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fā)動尊儒,這便是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漢武帝元朔二年,司馬遷從
夏陽[念"假"] 遷
居長安,后隨家遷于京城,從孔安國學
《尚書》,從
董仲舒學《春秋》。隨后他繼承父業(yè)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歷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筆寫《太史公書》。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
李陵事件”,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遂遭受
宮刑。在獄中司馬遷發(fā)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繼續(xù)編寫《史記》。司馬遷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終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公元前90年,司馬遷逝世,終年56歲。對于司馬遷的死因,因史料無明確記載,至今仍為
未解之謎。
夏陽,縣名,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
太史公自序)。龍門,
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
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shù)孛麆俟袍E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近人
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認為司馬遷生于
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約卒于
漢昭帝始
元元年(前86年),享年60歲。據(jù)說司馬遷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
司馬錯是
秦惠王時伐蜀的名將,司馬昌是
秦始皇的鐵官,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又做漢武帝的太史令,恢復了祖?zhèn)鞯氖饭俸銟I(yè)。
司馬遷出生地韓城位置
司馬遷的
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司馬遷在這“山環(huán)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志序》)的自然環(huán)境里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
十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yè),啟發(fā)誘導,獲益不淺。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
國勢強大,經(jīng)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
張騫奉使通西域,
衛(wèi)青、
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里豐富見聞,熱情迸發(fā)的時候。
大約二十歲,司馬遷開始外出游歷——“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
過梁楚以歸。”回到長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隨漢武帝到過
平?jīng)?/a>、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邊是昆明。據(jù)司馬遷自己說,他少年時期曾經(jīng)“耕牧河山之陽”,也就是說他兒童時期曾經(jīng)在家鄉(xiāng)從事過一些農(nóng)業(yè)勞動。后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做了太史令,司馬遷隨父親也到了長安,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chǔ),他拜了很多名師做老師。司馬遷的家族,就是他這個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為史官,他有責任來記載帝王圣賢的言行,也有責任來搜集整理天下的遺文古事,更有責任通過敘事論人而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提供借鑒。那么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有志于整理中華民族數(shù)千
年歷史,試圖撰寫一部規(guī)??涨暗氖分?。就是寫一部史書,從他父親開始就已有這么一個理想,他的父親做太史令之后,就開始搜集閱讀史料,為修史做準備。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一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無論是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于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xiàn)這樣一個宏愿。
于是,他讓兒子在讀萬卷書的基礎(chǔ)上,開始行萬里路,他要求他兒子來進行一次為期兩年多的一次全國的漫游。所以我這里要介紹司馬遷的漫游,于是司馬遷從20歲開始,就做了一次漫游,司馬遷是為寫《史記》做準備的一次實地考察,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那么他這個漫游,也是《史記》實錄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
比如說他漫游到
汨羅江畔,在汨羅江畔,在當年
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聲朗誦著屈原的詩,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寫《屈原列傳》寫得那么有感情,他是親自去考察過,他是在學習屈原的基礎(chǔ)上來寫屈原的。比方說,在
韓信的故鄉(xiāng)淮陰,他也搜集了許多有關(guān)韓信的故事,你比如說他親自去問別人,說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這大家知道,這個典故,韓信為什么能夠受胯下之辱而不發(fā)怒?而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來,忍了。韓信那么高的個子,從一個流氓兩個腿之間爬過去,如果按照他的個性,一刀就把他殺了。但是如果把他殺了,后來還能夠建功立業(yè)嗎?韓信后來幫助劉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漢,封王封個侯,回了故鄉(xiāng),韓信自己說,如果當初我把你殺了,我就沒后來的建功立業(yè),所以
小不忍則亂大謀。
再比如說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還和孔子故鄉(xiāng)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攬衣挽袖、一步一揖,學騎馬、學射箭,學行古禮,以此表達他對孔子的紀念,
高山仰止,對孔子的紀念。
再比如講,在
孟嘗君的故鄉(xiāng)薛城,他走鄉(xiāng)串巷,考察民風,而且他考察這個地方的民風跟當年孟嘗君好客養(yǎng)士有什么關(guān)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可以這樣說,司馬遷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存留于人們口碑上的故事,獲得了許許多多從古籍當中所得不到的歷史材料,同時他深入民間,廣泛地接觸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使得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認識逐漸深入。
此外他遍歷名山大川,飽覽了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了性情,從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學的表現(xiàn)力,所以我要講司馬遷這的這次漫游,正是司馬遷走向成功的極為堅實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舉行大規(guī)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余里,浩浩蕩蕩。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本應從行,但病死在
洛陽。司馬遷接受了父親的遺志,趕到
泰山,參加封禪,隨后沿著東海,繞道長城塞外回到長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的機會,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等到
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國第一部
歷書《
太初歷》完成,他就動手編寫《史記》?!妒酚洝分v了許多能人的故事。
天漢二年(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
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zhàn)。單于親自率領(lǐng)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盡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單于調(diào)撥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無力與李陵相抗衡。就在單于準備退軍之時,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變,將李陵內(nèi)部軍情告發(fā)。告訴單于李陵后面沒救兵,而且教單于部下制作連發(fā)連射的弓箭。單于于是繼續(xù)與李陵作戰(zhàn)。最后李陵寡不敵眾,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么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
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
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就把司馬遷下了監(jiān)獄,交給廷尉審問。司馬遷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以后,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fā)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以宮刑。
腐刑是個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司馬遷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保ㄋ抉R遷
《報任安書》)幾乎斷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要寫部有關(guān)
歷史書的
夙愿,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茍且偷生,希圖出現(xiàn)一線轉(zhuǎn)機。
太始元年(前96年)漢武帝改元
大赦天下。這時司馬遷五十歲,出獄后當了中書令,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尊寵任職”,但是,他還是專心致志寫他的書。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書完成,共得130篇,52萬余言。
后世對司馬遷的評價極高,有“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經(jīng)濟一臥龍”的說法,齊名于西漢的大文豪家司馬相如、三國時期最璀璨的人物諸葛亮。
作為星象家的司馬遷:在兩漢時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馬遷。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對天文星象精到造詣的專家。其實只要仔細讀其《史記》的《天官書》《律書》《歷書》就可明白稱他為天文星家專家決非虛譽。象司馬遷這樣博大精深的
文學大師,絕對不會自劃范圍,限制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探索領(lǐng)域。古代的史宮本來以星歷之事為其本職之一,故精通星象之學也不足為奇。不過司馬遷能用史學家的高贍遠矚的眼光,把
星象學與歷史問題結(jié)合起來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這可是其他星象家和史學家皆望塵莫及的向明之處。司馬遷并末用星象學去占測具體的人事變異,而是用來總結(jié)歷史規(guī)律,這不能不說是他對星系學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
司馬遷繼承父親遺志遺業(yè),完成《史記》及“推古天變”之任務,并明確表述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其結(jié)論表述在《天官書》中,即據(jù)春秋242年之間日食三十六、慧星三見等星象,聯(lián)系點
天子衰微、諸候力政、五伯代興及到戰(zhàn)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動蕩,而總結(jié)出天運三十年一小變,一百年一中變,五百年一大變,三大變?yōu)橐患o,三紀而大備的“大數(shù)”,最后才認為“天人之際續(xù)備”。這是司馬遷星學之應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個星學歷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此外,司馬遷又總結(jié)了戰(zhàn)國以來的星象學的基本原則,表述如下(亦記載于《天官書》中):
“我仔細檢查史書的記裁,考察歷史上的事變,發(fā)現(xiàn)在100年之中,五星皆有逆行現(xiàn)象。五星在逆行時,往往變得特別明亮。日月的蝕食及其向南向北的運行,都有一定的速度和周期,這是星象學所要依據(jù)的最基本的數(shù)據(jù)。而星空中的
紫宮星垣和東西南北四宮星宿及其所屬的眾多星辰,都是位置不變的,它們的大小程度和相互向的距離也是一定不變的,它們的分布排列象征著天上五官的位置。這是星象學中作為‘經(jīng)’亦即不變的依據(jù)。而水、火、金、木、土星則是上天的五位輔住,它們的出現(xiàn)隱伏也有一定的時間和周期,但其運行速度快慢不均。這是星象學中的‘緯’亦即經(jīng)紫變動的部分。把這些固定的和變動的兩種星象結(jié)合起來,就可以預測人事的變化了。
何以同一詞條內(nèi),司馬遷的逝世年份3處盡不相同?
司馬遷年表
●中元五年:出生
●元朔三年:20歲,開始“南游江淮”的漫長旅程。
●元狩四年:27歲,結(jié)束為期七八年的游歷各地的旅程,入朝擔任郎中。
●元鼎六年:35歲,身為郎中的司馬遷奉命安撫巴蜀。
●元
封二年:37歲,春天隨武帝巡視緱氏、東萊。夏天黃河
瓠子口決堤,隨武帝前往治河,負薪塞河。
●元封三年:38歲,繼任父親的職務,為太史令。
《史記》十大名篇
梁啟超指定的史記十大名篇
大江東去 楚王流芳——《
項羽本紀》
禮賢下士 威服九州——《
信陵君列傳》
文武雙雄 英風偉概——《廉頗藺相茹列傳》
功成不居 不屈
權(quán)貴——《魯仲連鄒陽列傳》
曠世奇才 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
官場顯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
戎馬一生 終難封侯——《
李將軍列傳》
漢匈和親 文化交融——《匈奴列傳》
商道貨殖 安邦定國——《
貨殖列傳》
史公記史 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史記共130篇
魯迅稱贊:史家之絕唱,無韻之
《離騷》。將史記與屈原的離騷相提并論,反映司馬遷之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