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長河奔流了五千年,波濤洶涌生生不息,無論是古書典籍亦或者是建筑都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紐帶與羈絆。隋朝是上承魏晉南北朝,下啟唐朝的朝代。
雖然僅僅傳到二世,歷經(jīng)三十八年就滅亡了,但卻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不僅如此在隋朝時期留下了四個雄偉的建筑,至今仍在使用。
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早年跟隨著北周的開國皇帝宇文泰起兵,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此追封為隨國公,他的兒子楊堅繼承了他的爵位,楊堅的妻子是鮮卑貴族獨孤信的女兒,他們的女兒則是周宣帝的皇后楊麗華,因此楊堅的政治背景可謂是非常的強大。
周宣帝將皇位傳給了周靜帝,但是周靜帝年齡只有八歲,過于年幼還不能親政,為了維護國家政治的正常運行,他的母親楊麗華輔政,楊堅則縱覽朝廷,開始了外戚輔政的時代。
而這卻引來了朝中大臣以及皇室貴族的猜忌與不滿,欲要起兵最終卻被楊堅鎮(zhèn)壓,公元581年周靜帝將皇位禪讓給楊堅,楊堅登基后,是為隋文帝。但是此時的天下尚未統(tǒng)一,后梁政權(quán)盤踞在江陵一帶,公元587年隋文帝楊堅率兵進攻后梁,成功地消滅了后梁政權(quán),控制了長江中上游地區(qū),此時只剩下南陳尚未討伐。
由于南陳的末代皇帝陳叔寶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根本無心治理國家,導致國勢衰微,公元588年隋文帝楊堅派遣大軍討伐南陳,隋軍兵分八路并且水路并進。
得知有敵軍來犯的消息后,陳叔寶不僅沒有加緊防御工事,反而昏庸自大地認為憑借著長江天險敵軍過不來,殊不知隋軍的主力部隊趁著陳叔寶歡度新年之際包圍了建康,最終俘獲了陳叔寶。至此東晉以來的二百七十余年里的南北分裂的局面宣告結(jié)束,隋文帝楊堅完成了南北的統(tǒng)一大業(yè)。
隋文帝楊堅執(zhí)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國家發(fā)展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選拔人才,推行均田制輕工薄賦,其中三省六部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清朝,科舉制度到到唐代完善后也一直延續(xù)到清朝,因此隋朝創(chuàng)建的種種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正是因為有了隋文帝的改革措施,隋朝才出現(xiàn)了經(jīng)濟繁榮的新局面。
可惜隋煬帝楊廣即位后一切都改變了。由于后期的楊堅猜忌心非常的重,他擔心大臣會效仿他,因此事事都進行提防,甚至進行殺戮以此鞏固自己的皇位,而他的兒子楊廣深知這一點,為此楊廣利用了這一點,又在事情敗漏后殺害了隋文帝,自己則登上皇位。
但是由于隋煬帝楊廣本人好大喜功,加深了百姓的負擔,不斷地激化了社會矛盾,最終導致了農(nóng)民起義的爆發(fā),太原留守李淵率軍攻入長安城后,宇文化及等人絞殺了隋煬帝楊廣,至此歷時38年的隋朝滅亡。
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開始修建大興城,這座城便是后來的長安城,也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城。長安城的設計與布局對中國的后世以及日本朝鮮等國家的建設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為了迎合隋煬帝好大喜功的心理,負責建造長安城的人將工程規(guī)模搞得特別宏大,工匠就高達了兩百萬人,并且隋朝政府嚴厲的督促他們,讓這些工匠不停歇的進行施工。
長安城的建筑都是采用非常高級的石料與木材,并且一根柱子就需要上千人的運輸,為了充實各個園苑,隋朝政府從南方地區(qū)頻繁征發(fā)奇珍異,長安城分為宮城、皇城以及外廓城,周長兩百里極其奢華,一度成為了隋唐的經(jīng)濟政治中心。
與此同時,隋煬帝楊廣又開始著手修建南北大運河,當時修建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三點,其一,經(jīng)濟中心的南移需要一條水路運輸物資,其二,隋朝對高句麗的戰(zhàn)爭需要運輸物資到前線,其三,有利于對江南地區(qū)的管控。為了修建大運河,隋煬帝楊廣動用了大量的民工,人數(shù)高達一百多萬。
最終一條以洛陽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全場兩千五百公里,溝通淮河、黃河、長江以及錢塘江,修建大運河勞民傷財,給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修建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大運河貫通南北,加強了南北之間的聯(lián)系,對中國的經(jīng)濟、政治以及文化的發(fā)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含嘉倉作為隋朝的糧倉,根據(jù)不完全的統(tǒng)計,含嘉倉擁有二百五十九個糧窖,在其中的一個糧窖中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被碳化的谷子高達五十萬斤,一個糧窖就有這么多的糧食,那么二百五十九個糧窖可想而知隋朝糧食的儲備量非常之高,這些糧食可以供應隋朝五六十年完全不是問題,自可惜隋朝僅僅存在了三十八年。
含嘉倉一直到北宋末年才被廢棄,在此之前一直都是用于儲存糧食,因此唐朝建國的二十年之中所用的糧食都是隋朝所積攢的。
馳道的修筑這一點很像秦朝,隋煬帝楊廣雖然是個暴君但他并不是一個昏君,公元前607年隋煬帝楊廣征用民工,從榆林到北京修筑一個三千里的馳道,雖然修筑馳道并沒有像修筑大運河那樣出名,但是二者的性質(zhì)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加強各地之間的聯(lián)系,改善交通狀況,促進國家的發(fā)展。
正是因為隋朝不斷地征用民工修建大運河以及開辟馳道,同時對外又三征高句麗,派遣了一百萬的軍隊,最后歸還的卻只有兩千七百人,所有的國家工程都同時進行,勞民傷財,最終百姓對隋煬帝楊廣的暴政忍無可忍,爆發(fā)了農(nóng)民起義。
雖然隋朝僅僅存在了三十八年,但是隋朝的成就卻是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無論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亦或者是大運河或者馳道,都是中華文明前進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