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谷禪師
來源:日行一善共修平臺(ID:RXYSGXPT)
點(diǎn)上方綠標(biāo)收聽【早課】主講:云谷禪師
日行一善,一年行三百善,積善成德,改變命運(yùn)。各位善友同修:大家早上好!這里是日行一善共修平臺,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開始今天的美好之旅。 看人生得失,一切因命中注定,不必過于在意。生命本是虛幻,來也空空,去也空空。
人生在世,總會有人讓你悲傷,嫉妒,甚至咬牙切齒。并不是他們有多壞,而是因?yàn)槟闾诤?。所以想心安,首先就要不在乎?/span>
你對事不在乎,它就傷害不到你;你對人不在乎,他就不會令你生氣。學(xué)會隨緣接受一切,包容一切,心不隨境轉(zhuǎn),才會是自在人生。
1
從今以后,不在乎得失
達(dá)摩祖師云:“若得榮譽(yù)好事等,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喜風(fēng)不動,定在慈悲,自然吉祥如意。”
有一年,佛陀和眾多比丘在一位婆羅門的邀請下,到鞞[ bēi ]蘭若結(jié)夏安居。
當(dāng)他們到達(dá)后,這位婆羅門受魔王的影響,卻不護(hù)持佛陀等人。當(dāng)時正值饑荒,鞞蘭若的百姓只能供養(yǎng)佛陀及眾弟子極少數(shù)的食物。
面對這種困境,大目犍連尊者懇求佛陀允許他用神通前往其他地方帶食物回來,但佛陀拒絕了。好在盡管情況如此困難,比丘們并不頹喪,仍滿足于百姓每天供養(yǎng)的少許谷物。
結(jié)夏安居結(jié)束后,佛陀及眾弟子在通知該婆羅門后,就回到了祇園精舍。而當(dāng)時一同結(jié)夏安居的一群人由于比丘們的慈悲,也留在了精舍里。
然而,這群人每天貪心地吃完食物后,就只知道睡覺,醒來后,只知道到河邊去跳呀叫呀、打打鬧鬧地嬉戲,整天無所事事。
有一天,比丘們互相討論這群人難以駕馴的行為:“在鞞蘭若時,由于饑荒,他們還相當(dāng)恭敬有禮,舉止也合乎規(guī)矩?,F(xiàn)在食物充足,他們卻暴露本性,行為不檢了?!?/span>
這時候,佛陀聽見眾人的議論,便說道:“愚癡的人在諸事不順時,滿心哀愁,神情沮喪,一旦事事如意時,則又雀躍不已。這就是愚癡人的特性;智者則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動搖心志?!?/span>
心隨境轉(zhuǎn)是凡夫,境隨心轉(zhuǎn)是圣賢。
生命中任何的得失,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愚癡的人只會用有限的見解去排斥,而智者選擇接受、理解與包容。
同樣面對逆境,愚癡的人只會怨天尤人,而有智者除了接受面對,往往能轉(zhuǎn)禍為福,因?yàn)橹钦咴缫芽辞辶松谋举|(zhì),不會因所謂的得失而動搖心志。
來到這個世界,我們沒有帶來什么,自然也就不會失去什么。
很多東西,能夠失去的,那它本來也就不是你的。即便是得到了,也只是暫時的擁有,等到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統(tǒng)統(tǒng)都要放下。
得失隨緣,閑淡由之。
人生在世,不必執(zhí)著于得失。要知道,人的幸福感是自己給的,內(nèi)心滿足即圓滿;若內(nèi)心不知足,就很難得到真正的幸福。
2
從今以后,學(xué)會面對離別
屈原的《九歌·少司命》中有這樣一句:“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人生在世,最悲傷的莫過于離別,最快樂的莫過于新結(jié)了好相識。
從前,有位老婦人唯一的兒子去世了,她悲痛萬分。
一天,老婦人到寺里去請教一位禪師:“大師,有什么辦法能使我兒子復(fù)活嗎?”
禪師回答道:“倒是有辦法,不過你要先去找一杯凈水給我。而且這杯水必須來自一個從來沒有過痛苦的家庭,只要有了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兒子?!?/span>
老婦人聽了十分高興,立即去尋找這杯水。
老婦人為找這杯水,去過了許多的地方。可是,無論到了茅舍或華廈,鄉(xiāng)村或城市,她發(fā)現(xiàn)每一個家庭都有他們各自的痛苦。
再到后來,因?yàn)槔蠇D人忙于安慰別人的痛苦,早在不知不覺中忘了找水的事情。
就這樣,在她熱心的付出中,喪子的悲痛也悄悄地離開了她的心。
人生八苦,愛別離最苦。
這世間所有的相遇,最終都會離別,只是告別的方式不同而已。
不論親人的消亡,還是朋友的離散,永遠(yuǎn)都是非常殘酷的現(xiàn)實(shí),或難或易我們都終將面臨。
離別,固然是艱難和無法面對的,但地球還在轉(zhuǎn)動,人還要生活。親人間永無相見的離別也好,朋友間相遇,相識到最后相忘于江湖的離別也好,都是需要慢慢去學(xué)習(xí)面對,逐漸去適應(yīng)。
或許,人只有在經(jīng)歷過一場銘心刻骨的離別之后,才能懂得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
不要看到生命逝去才覺悟世事無常,不要等到相忘于江湖才明白聚散如風(fēng)。
沒人可以回到過去重新再來,所以每個離別都要祝福,每個相聚都要感恩。
這一生,最無法預(yù)見的,是遇見。不知哪一眼,就是開始。這一生,最無法告別的,是離別。不知哪一眼,就是訣別。
愿你我都不需要面對離別,但如果真的要,希望所有留下來的人,都能夠?qū)W會面對,繼續(xù)開心的生活下去。
因?yàn)槲磥淼哪骋蝗眨覀兌紩谔焯迷傧嘁姡?/span>
3
從今以后,不在乎年齡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晉平公是一位很好學(xué)的國君。
在他七十歲的時候,他依然希望自己可以多讀點(diǎn)書,多長點(diǎn)知識。
可是,七十歲的人再去學(xué)習(xí),還是比較困難的,晉平公對自己的想法很是沒有信心,于是他便去詢問一位賢明的臣子師曠。
師曠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學(xué)多智,雖然雙目看不到,卻萬事心里有數(shù)。
晉平公對師曠說道:“我七十歲了,已經(jīng)年老了,可是我還希望再多讀些書,你覺得是否太晚了呢?”
師曠回答說:“您說太晚了,那為什么不點(diǎn)起蠟燭呢 ?”
晉平公不明白師曠的意思。
師曠解釋說:“我聽說,人在少年時代好學(xué),就如同早晨溫暖的太陽,光線越來越強(qiáng),時間長久。
人在壯年的時候好學(xué),如同獲得了中午明亮的陽光一樣,雖然中午的太陽已走了一半,可它的力量很強(qiáng),時間也還有許多。
而人到老年的時候好學(xué),雖然太陽就快下山,陽光不充足,卻可以借助蠟燭啊,蠟燭的光亮雖然不怎么明亮,也總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吧?!?/span>
晉平公聽后恍然大悟,高興地說:“你說得太對了,的確如此!我現(xiàn)在有信心了?!?/span>
著名詩人陸游曾寫道:“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span>
老與不老的問題,不是取決于你的年齡,而是決定于你的心態(tài)。只要一個人還有追求,他就不算老。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達(dá)者未必不達(dá)。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棄。
心若年輕,即使經(jīng)歷坎坷,人生與天地不老;
心若老去,就算經(jīng)歷平靜,人生已步入荒年。
?
佛家講: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zhí)念而已。執(zhí)于一念,將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與心間。
不要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人生最怕什么都在乎,什么都放在心間。
繁華三千,看淡即是云煙;煩惱無數(shù),想看便是晴天。
何必太執(zhí)著,從今以后,試著放下,學(xué)會釋然,放寬心態(tài),依心而行,無憾今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