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渝川
暑期開始以來,一些家長忙著為孩子報各類培訓班。有家長說,“這是在跟電視和游戲‘搶’孩子,畢竟暑假兩個月的時間,不能就這樣白白虛度了吧!”有培訓機構打出讓家長“心潮澎湃”的口號“努力一暑假,開學當學霸”。有的家長為孩子報暑期培訓班花費了好幾萬,還得花費大量的休息時間甚至工作時間來接送孩子、陪讀陪訓。專家指出,現(xiàn)在很多社會培訓機構熱衷于傳遞給家長各種各樣的壓力,其實高強度、填鴨式的培訓方式,并不符合教育規(guī)律,效果很差,甚至會招致孩子對于學習的徹底厭煩。
最近有句“人與人的差距,都是在假期拉開的”,刷爆朋友圈。這句話不能說不對,但誤導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如果能夠形成某一方面的濃厚興趣,拿出時間沉浸其中,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所說的“心流”狀態(tài),高度興奮,高度充實。無論是學習、閱讀,還是從事動手制作、創(chuàng)意創(chuàng)作,效率會大大超過平時狀態(tài)。我們能夠看到的名人傳記中,大凡卓越的科學家、創(chuàng)新企業(yè)家、藝術家、作家,基本上都能自主高效的進入“心流”狀態(tài)。
所以說,“人與人的差距,都是在假期拉開的”這句話,并不能普遍適用,而是必須在特殊情境下成立。如果父母有意培養(yǎng)孩子某方面的特長,就應當首先致力于形成興趣基礎,在生活中為孩子觸發(fā)興趣創(chuàng)造條件,還得依照心理學的法則避免讓孩子產(chǎn)生反感或過大壓力。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確實表現(xiàn)出了家長預期的興趣,家長仍需循循善誘,為孩子參與相關特長的練習創(chuàng)造條件,卻不能逼迫過緊。換句話說,家長要做的,只能是耐心等待,讓孩子形成對某方面特長的濃厚興趣,形成強勁、持續(xù)的內(nèi)驅(qū)動力,任何越俎代庖的干預方式都可以起到相反的阻斷作用。
另一種情況是,盡管家長用干預或非干預方式,努力引導、影響孩子往某方面特長的方向上靠,但孩子始終沒有養(yǎng)成興趣,或者說愿意淺嘗輒止的了解,卻沒有意愿進行刻苦練習。這恐怕是更多家長會遇到的情況。
許多家長并不愿意放棄繼續(xù)引導、影響甚至強迫的努力。這主要是因為,第一,家長為孩子前期已經(jīng)投入了較多的補習、培訓成本,如果放棄,那些成本就只能成為沉沒成本。
第二,家長認定自己選定的特長,將有助于孩子成長,或升學加分,或在自主招生中脫穎而出,或有助于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根本不會考慮,這些特長各自領域中的佼佼者,究竟有多少是沒有興趣而經(jīng)過強迫訓練的“成品”;也不會考慮強迫訓練的后遺癥會有哪些。家長會從名人軼事、周邊人群中尋找強迫訓練有效的案例,將這方面的“經(jīng)驗”升華、強化,變成一種堅定不移的認知。
第三,升學競爭、社會競爭的壓力下,家長自我放大了有關孩子前途的焦慮,在社會培訓機構的刻意宣導下,目睹“培訓經(jīng)濟”的繁榮而更加恐慌,從而隨大流,加入到給孩子增壓的行列之中。
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暑期培訓班的最大作用,其實就是為家長托管孩子,解決孩子獨自在家或結伴外出可能出現(xiàn)的安全問題,順帶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時間消耗。不排除不同學校、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培訓班、托管班相聚,通過相處交流,發(fā)揮示范、帶動作用,讓彼此增進對于學習、文體特長的了解和興趣——但這樣的例子毫無疑問十分罕見,更可能的結果是,因為孩子被安排參加的培訓班、托管班過多,在各個班之間疲于奔命,對枯燥的訓練產(chǎn)生強烈的反感,從而在潛意識中生發(fā)出對于特定科目、文體項目的排斥性反應,甚至可能出現(xiàn)嚴重的學習障礙。
本文發(fā)表在“中國江蘇網(wǎng)”7月25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