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俁
幼承庭訓,及長學醫(yī),師從于荒石、孫曼之等良師修習易道、岐黃之術(shù)。近年在臨證之余,多致力于仲景術(shù)的傳承教育講座,著有《孫曼之臨證醫(yī)案評析》一書,發(fā)表《小兒積食與鼻炎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血糖高病機的思考》、《傳統(tǒng)中醫(yī)辨證施治究析》系列及《提高君藥療效初探》等專題論文。
擅于治療脾胃病、三高癥、失眠及男女科疾病,同時對小兒積食、鼻炎、咳嗽有獨到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
甘麥大棗湯
本方首見于《金匱要略》,仲祖稱:“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p>
臟躁者,肺燥也。婦人多見情志不寧,變幻不定,最以木郁為病,木郁生風,妄肆疏泄則傷及肺金之液。肺藏氣,氣舍魄,魄司啼哭,在志為悲為憂,其失滋潤,則魄離職守,所以無故悲哭而不能自持。第看落魄者,目暗無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饑飽不知,哀傷欲淚將哭之象頓生,病作似神靈為之。陰既已傷,窮必及腎,腎為欠為嚏,少陰之氣在下,病則反逆于上,而欲引于下則善張口呵欠或伸臂展腰。
其理既明,緣何不以大補肺氣為治?蓋因肺乃嬌臟,徒滋肺而不能使肺驟然受益,虛則補其母,土旺而金豈有再弱之理,故從培土之事,正助手太陰肺之金以生氣,氣旺肺自潤,躁亦除,悲解矣。
仰觀仲圣之立意,取浮小麥味甘微寒,益氣生津以潤燥,輕虛象肺,先枯未實,能散皮腠之熱。肺者,相傅之官,輔佐心君主血藏神。臟躁者,火盛爍津,肺失其潤,治節(jié)失司而病及于心,心氣虛則悲。經(jīng)言心病宜食麥者,以苦補之,麥為心谷,浮者無肉,故可涼心。得甘草春苗夏葉、秋花冬實,秉四氣之全,味濃氣薄,物之味甘者,至甘草而極。甘屬土,脾為后天之主,但使中氣旺,則臟腑皆循環(huán)受益,堅以驅(qū)不正之氣。以大棗甘溫質(zhì)潤之平,中正醇和,謂脾之果,開小白花,生青熟黃,熟極則赤,烘曝則黑,承土氣之專精,具五行之色性。能行脾胃之津,養(yǎng)液補中,所以滋臟器而止其躁。脾統(tǒng)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氣,身中氣血和,自無不足之證,血氣足則神安,故可定大驚。
治婦人臟躁,悲愁欲哭,有甘麥大棗湯者,甘以緩其急,緩急則能瀉心,心火瀉而土氣和,土氣和故金氣旺而已。武之望在《濟陰綱目》中認為:“臟躁者,肺金燥也,肺之志為悲,胎熱則火炎,肺不能自持,故無故悲哭,茲治以甘緩,佐以涼瀉,無不愈矣!”
明家醫(yī)案舉隅:
一.岳美中醫(yī)案2則
1. 臟躁:1936年于山東荷澤縣醫(yī)院,診一男子,年約30余,中等身材,黃白面色,因患精神病,曾兩次去濟南精神病院治療無效而來求診。察其具有典型悲傷欲哭、喜笑無常、不時欠伸、狀似“巫婆擬神靈”之臟躁證,遂投以甘麥大棗湯:甘草9克,小麥9克,大棗6枚,藥盡7劑而愈,追蹤3年未發(fā)。
2. 臟躁:1940年于灤縣,診治一女性,徐某,19歲,欠伸不安,哭笑無常,得臟躁證,亦投以上方,其父曰:“方中之藥,系常見食品。”歸后,取倉中小麥約500克、大棗500克左右,購甘草一大把,用鍋煎熬后,令其女恣飽飲之,藥后患者感頭暈頗重,繼之昏睡一晝夜始醒。翌日其父來述服藥經(jīng)過,囑按原方服之,進數(shù)劑,經(jīng)久未發(fā)。
原按:有男子患此,且以本方治愈屬罕見,是知醫(yī)學典籍不可不讀,不讀則無所比較遵循;亦不可死讀,死讀則刻舟求劍,守株待兔。更因本病系情志內(nèi)傷所致,機理復(fù)雜,臨證須詳加辨析,務(wù)求藥證相合,不可專恃一方。 (選自《岳美中醫(yī)案集》第96頁.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8-7)
二. 鄧鐵濤醫(yī)案2則
1. 臟躁:1968年治一女干部,心悸驚恐,某天晚上,家人外出,她坐于走廊,竟不敢返回房間去。診其舌嫩苔白,脈虛。
處方:
甘草9克 大棗5枚 面粉1匙沖熟服(藥房常缺小麥,常以面粉代之),1劑而愈。
原按:關(guān)于臟躁的病理,不能如一般注釋家以子宮血虛作解釋。有些學者認為臟躁的發(fā)病原因,多由情志抑郁或思慮過度,以致心脾受損、臟陰不足而成,比較合理?!督饏T要略》于甘麥大棗湯煎法、服法之后,有“亦補脾氣”一句,有注釋家認為是后世所加而主張刪去。這種考慮似乎脫離了實踐,心主神明,悲傷欲哭,象如神明所作,是病與心有關(guān),但心與脾有密切的關(guān)系,甘麥大棗湯所治的情志之病往往兼見脾虛之證,甘草、小麥、大棗三藥確有補養(yǎng)心脾的作用。
2.妊娠頭痛:患者女,社員,36歲。妊娠已3月,癥見頭痛,頭部血管搏動不安,頭暈,心慌心悸,手足發(fā)麻,失眠,左脅時痛,惡風寒,胃納減,便溏,經(jīng)某醫(yī)院神經(jīng)科檢查診斷為神經(jīng)官能癥?;颊呔褙摀苤兀?不能工作、料理家務(wù)。診其面色、唇色如常,舌嫩苔薄白,脈弦,治擬養(yǎng)心脾、和肝膽,用甘麥大棗湯合溫膽湯。
處方:
甘草9克 浮小麥30克 大棗3枚
竹茹9克 枳殼4.5克 橘紅4.5克
云苓9克 法半夏4.5克
服上藥3劑后,諸癥好轉(zhuǎn),心慌、心悸減少,脈弦減而寸脈稍弱。守上方,去法半夏加太子參12克以益氣。服15劑后,精神、睡眠皆轉(zhuǎn)好,胃納增,前額和后腦部仍有時痛及時有發(fā)癢,癢時覺舒服。頭部血管搏動感覺大為減輕,心不慌,手足不麻,晚上左脅仍有時痛。照上方服一個月,已基本治愈,為徹底痊愈和鞏固,繼續(xù)以養(yǎng)心健脾為主稍予養(yǎng)肝,方用甘麥大棗湯合四君子湯加棗仁、首烏,或去白術(shù)(于便秘時)加糯稻根,每日一劑或隔日一劑,服藥兩個月后順產(chǎn)一嬰。 (選自《鄧鐵濤臨床經(jīng)驗輯要》第115頁.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8-01)
甘麥大棗湯為治臟躁之代表方,其具甘潤滋脾、養(yǎng)心寧神、和中緩急之功,癥見悲傷欲哭、心中煩亂、眠艱不安而不能自主,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淡苔少、脈細微數(sh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神經(jīng)官能癥、癔病、抑郁癥、更年期綜合癥、神經(jīng)衰弱及失眠等癥。本方用藥極其平淡,然辨證明,靶向準,此三物之用則常能大建奇功,可見貴金賤土、以貌取人者,多有失之子羽之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