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吉美博物館,又名國立吉美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是由里昂工業(yè)家愛米爾吉美于1889年正式建立的。
起初,這個博物館主要展現(xiàn)的是埃及、古羅馬、希臘和亞洲國家的宗教文化,但后來,因一系列遠東不同地區(qū)的考察探險,博物館在保留古埃及宗教部分的同時,對亞洲越來越關注。
1927年,吉美博物館歸屬法國博物館總部,因而接納了一大批探險家在中亞和中國考察探險時獲得的藝術(shù)品。后來,博物館又先后收到印度支那博物館的原件真品和法國赴阿富汗考察隊提供的出土文物。同時,館長約瑟夫·赫金完成了館內(nèi)中庭加頂工程,使得部分高棉收藏品得以展出。吉美博物館遂以其泛印度文化圈豐富的藝術(shù)收藏而樹立名望。
1945年起,法國國有博物館收藏大規(guī)模重新組合。吉美博物館將其埃及部分轉(zhuǎn)讓給盧浮宮,后者則把亞洲藝術(shù)部分做為回贈。吉美博物館因而成為首屈一指的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
中國展廳
吉美博物館中藏有自18世紀以來的中國藝術(shù)品兩萬余件,占其館中總藏品三分之一。館中中國展廳分“遠古中國”、“古典中國”和“佛教中國”3大部分。在這些展品中中國陶瓷器約占半數(shù)以上,是海外博物館收藏中國陶瓷最多的一家。從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幾乎組成了中國瓷器的整個體系。
中國展廳
商代晚期 青銅象尊
青銅象尊長96厘米,高644厘米,寬45厘米,湖南出土(應該為商代人南遷時的遺物與證明,并非于湖南鑄造)。
這件象尊是目前世上所知的商周青銅器中動物型尊中最大的一件,1903年法國藏藏家卡蒙多伯爵以3000法郎拍下。
這件象尊腹外側(cè)與與頭部刻有獸面紋,巨目圓睜、闊口呲牙,在獸面紋紋的上方,又各飾有一個玄鳥紋;其余耳、鼻、足部飾有鱗紋;
四條粗壯如柱的象腿上,各各裝飾有一個橫置的玄鳥紋和一個倒立的變形夔龍紋。
為何商朝會有大象的身影?在傳說中,舜在濟南歷山耕種田地時,就有大象為之犁、百鳥為之播谷這這一典故。有不不少出土實物證明,在今天中原一帶,4000多年前的遠古時期曾林草豐茂、氣候濕潤,確實有象群的生存及出沒?!秴问洗呵铩す艠贰氛劦健吧倘朔螅瑸榕坝跂|夷”,說明商人打仗中有時還還出動象隊。因此這一時期的青銅器,當是以真象為為模特鑄造,オ會出現(xiàn)如此逼真的象尊。
此像背部有一個長26cm,寬21cm的開開口,從已發(fā)現(xiàn)的同時期的象尊及開口形狀判斷,其原先應有一個蓋,今已失。目前在湖南省博物館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均有收藏商朝象尊(海內(nèi)外共5尊),但是這尊是體量最大年代最早的。
商晚期 鳥形鈕銅瓿蓋
商周時期的青銅簋
青銅器內(nèi)部銘文
戰(zhàn)國 錯金嵌松石青銅劍
局部
局部
春秋晚期用途不明的青銅器
戰(zhàn)國中期楚國 鴨型青銅豆
青銅器展柜
青銅鐘
漢 錯金銀異獸形銅托座
漢代 畫像磚
漢代鍋灶
戰(zhàn)國末或西漢初 錯金銀圖案紋銅簋 洛陽金村出土
唐代銀壺
宋代 金碗
清乾隆時期 銅胎鎏金掐絲琺瑯 香爐
掐絲琺瑯工藝于元代(1279-1368)傳入中國,遠遠早于歐洲耶穌會教士帶來的西方技術(shù)影響。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論》中首次提及掐絲琺瑯,但大致遵循“年代越晚,色彩越繁復”的原則。到了明代(1368-1644),不透明琺瑯釉取代了透明琺瑯釉。這只大型香爐沿用商周青銅鼎禮器形制,上臥一獅鈕。由于金汞劑鎏金效果保存完好,全器輝煌富麗。從鎏金的厚度推斷,可能是遵照1769年宮廷頒布的二次鎏金規(guī)定而完成的。
新石器時期陶罐
東漢時期 陶立馬
漢代 陶俑
顏色釉瓷展柜
1
2
3
4
5
6
7
8
9
黑釉瓷 公元五至十三世紀
在第五至十三世紀之間,華北各窯也出產(chǎn)深色瓷器,發(fā)色偏灰暗,或偏褐色,其技術(shù)品質(zhì)堪與白瓷相提并論。胎外敷化妝土并施以氧化鐵釉料的裝飾工藝,賦予此類瓷器特殊的光澤。除了黑瓷之外,宋代(960-1279)在南方的江西、福建窯場還燒制出饒有特色的祭紅瓷、灰瓷及褐瓷。
金~元 山西窯口黑釉鐵銹花嘟嚕瓶
北宋 鐵銹花盞
白釉瓷 公元六至十四世紀
從隋代到元代,華北各窯出產(chǎn)了眾多品質(zhì)精良的瓷器,其中邢窯和定窯產(chǎn)量最大。來自這些地區(qū)的若干白瓷略呈象牙色,或許與煤炭燃料逐漸取代薪柴有關。
隋代或唐代,中國北方燭臺
若干陶瓷器脫離了隋唐名窯主要出產(chǎn)的杯、碗、盤等經(jīng)典形制餐具。這件燭臺分上下兩部分,上盤小,下盤大,中間承以雙龍蟠龍柱。釉面凹陷為燒制過程中產(chǎn)生的意外之美。
北宋 定窯白釉刻花葫蘆形執(zhí)壺
北宋 白釉深剔刻銀錠型枕
唐代陶瓷器
唐三彩無疑是唐代最具特色的手工藝品,主要用于隨葬,因使用氧化鐵、氧化銅、氧化錳三色釉料而得名。
事實上,出窯后的三彩可呈現(xiàn)多種不同色彩,其中包括青色。除了唐三彩之外,唐代還有其他施釉方法較為單純的陶瓷,其美感有時取決于燒制時釉料澆融流溜而產(chǎn)生的視覺效果。
唐 立牛像
局部
局部
唐代 高髻仕女傭
唐代 馬球俑
1
2
3
局部
局部
唐代陶瓷器的形制和紋飾
唐代陶瓷器的形制富有變化,不乏一些造型繁復的作品。唐代陶瓷器以杯、盤為大宗,其次為瓶、盒。
第八世紀中葉起,返樸歸真的風尚促進了單色陶瓷的發(fā)展。按照中國文物的慣例,相同的器形可用于陶瓷和金屬器皿。陶瓷器的紋飾采用雕紋、鏤空、模鑄、開片等法,不一而足。
1
2
3
4
北方青瓷(五代及北宋)
青瓷的法語為“celadon”,此字原指十七世紀法國小說《阿斯特蕾》男主人翁牧羊人瑟拉多身佩帶飾的淡綠色,后來法國人便借用此字,來稱呼顏色相近的青瓷。
在中國,宋代為青瓷的鼎盛時期。此類透薄瓷器以少量氧化鐵為主要呈色劑,燒成后釉色青綠,玻璃化程度高。在華北尤其是陜西耀州窯出產(chǎn)的青瓷帶有劃花、模印貼花或鏤空紋飾,其釉色包括從青綠到幾近褐色的各種色調(diào),器形則仿自金屬器皿。
北宋 耀州窯印花碗
北宋 耀州窯剔花雙首鳳頭壺
北宋 耀州窯羽狀青釉缽
南方青瓷(十二至十五世紀)
南方青瓷的器形和紋飾類型與北方青瓷大同小異,通常只能從其淡青色來加以識別。
浙江的越窯和龍泉窯為盛產(chǎn)青瓷的名窯,在南宋時期奉命為朝廷代制御用瓷器,盛極一時。隨后歷經(jīng)改朝換代,此二窯仍繼續(xù)燒制風格始終如一的青瓷,一直延續(xù)到明代。
宋 荷葉形蓋罐
青白釉瓷 公元十至十四世紀
青白瓷因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而得名。在宋代和元,華南各地窯場盛產(chǎn)青白瓷,其中以江西景德鎮(zhèn)為代表。盡管宋元兩代文人對此著墨不多,但是青白瓷之精致細膩在當時堪稱翹楚。青白瓷多為素面,但也不乏體現(xiàn)精湛工藝的刻花、劃花紋飾。
元代 江西景德鎮(zhèn) 青白釉觀音菩薩像
此尊景德鎮(zhèn)觀音菩薩像體現(xiàn)了元代景德鎮(zhèn)高超的瓷塑水平,其龐大的體型與富含高嶺土的上乘瓷泥,使其成為稀世至寶。
元代名窯除了出產(chǎn)杯、碗、盤等瓷器之外,還燒造了眾多大小不一的瓷質(zhì)佛像。
明嘉靖時期 江西景德鎮(zhèn)窯 青白釉地凸紅胎花鶴紋罐
這件文物的制作技術(shù)相當獨特:先在在罐身上以漿土堆出略微凸起的飾,之后于其周遭瓷胎上施青白釉。燒制時,漿土(化妝土)中的氧化鐵因未受釉料保護而呈紅色。飛翔于云端的白鶴、枝頭怒放的花朵和斜倚的疏竹,加之以優(yōu)雅的色調(diào)和浮雕效果,交織出一件詩情畫意的作品。
金 鈞窯雞心罐
十三世紀末,蒙古人在中國建立元朝。當時的陶瓷器生產(chǎn)不論是在技術(shù)還是風格上,均展現(xiàn)豐富的創(chuàng)意。河南鈞窯出產(chǎn)單色瓷器或獨具一格的色斑裝飾瓷器。底部多有一個介于一和十之間的數(shù)目字,作為衡量瓷器大小的依據(jù),十最小,一最大。
金、元時期的鈞窯
景德鎮(zhèn)青花瓷
景德鎮(zhèn)為元代青花瓷制作中心,譽滿天下。
明代和清代的景德鎮(zhèn)青花瓷一部分專為出口而制作,銷往東南亞、波斯、奧斯曼帝國(地中海和近東地區(qū)),最遠至歐洲。
其制作方法是將鈷藍顏料研磨成粉末,用毛筆小心翼翼地涂于坯體,若不慎失手將前功盡棄。
元代 江西景德鎮(zhèn)窯“簡永楨瓶”梅瓶
此精美絕倫的梅瓶是元代工藝品的代表作。大約在9世紀中國開始生產(chǎn)青花瓷,此釉下鈷藍工藝可能由波斯匠人傳入,自此被視為奢華至寶。本瓶裝飾分為六段,肩部的雌雄鳳凰在梅瓶上至為罕見。本品體型碩大、青花畫工繁復、鈷料發(fā)色艷麗,為法國國家藏品中僅見孤本, 彌足珍貴。此瓶于19世紀末流入法國。吉美博物館在簡永楨先生贊助下購買。
明萬歷 青花龍紋仿古方尊一對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圖六方瓶
景德鎮(zhèn)祭紅瓷
早在唐代,江西景德鎮(zhèn)就開始出產(chǎn)品質(zhì)精良的陶瓷器。元代起 ,景德鎮(zhèn)不僅盛產(chǎn)青花瓷,還生產(chǎn)種以銅紅釉燒制的瑰麗祭紅瓷。
祭紅瓷大致分為兩類:承襲傳統(tǒng)器形的一類在本地市場銷售,器形富有創(chuàng)意的一類則作出口之用。景德鎮(zhèn)祭紅瓷在明代和清代仍繼續(xù)生產(chǎn)。
霽藍釉瓷
清 霽藍釉龍紋碗
明嘉靖 江西景德鎮(zhèn)窯霽藍釉地涂金浮雕龍紋五供一組
香爐
燭臺
景德鎮(zhèn)黃釉瓷
在明代已經(jīng)相當普遍的明黃,到清雍乾隆時期成為帝王專屬御用的顏色。因此,不論是極為纖薄的小型單色黃釉瓷器,還是黃地青花瓷器,均受到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鐘愛。
明 景德鎮(zhèn)窯藍地琺花荷蓮紋梅瓶
琺花是在華北地區(qū)民窯生產(chǎn)的一種瓷器。制作時以泥釉直接在厚陶胎上盤成各種花紋,然后在紋飾輪廓線內(nèi)填入色釉。底釉以深藍紫色居多,這是在堿性釉料中摻入氧化錳和氧化鈷的結(jié)果。出窯后的琺花呈現(xiàn)藍綠、黃、綠、茄紫等多種色彩,其中一些還帶有鏤空紋飾。
琺花瓷器包括梅瓶、盒、小型塑像等?,m花模仿者眾,甚至有官窯仿燒,其紋飾的影響遍及一些專為出口而制作的瓷器。
明末五彩瓷
五彩的“五”在中國是吉祥的數(shù)字。五彩瓷采用了高溫燒結(jié)的鈷藍與色彩仍然有限的低溫不透明琺瑯相結(jié)合的裝飾方法,在有光亮玻璃質(zhì)感的透明釉襯托下呈現(xiàn)瑰麗的圖案。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為五彩瓷鼎盛時期,以紅、黃、綠為主色,透過藍色與白地予以烘托。盡管隨后裝飾顏色逐漸增多,不止五種,但后人仍繼續(xù)沿用吉祥的“五彩”名稱。
明萬歷年制 開光龍戲珠紋蓋罐
明 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
明嘉靖 紅地黃龍蓋罐
清康熙 青花釉里紅四方尊
側(cè)面
側(cè)面
局部
局部
清 素三彩開光人物紋壽字
清 素三彩筆筒
清康熙 五彩仕女人物瓷瓶
清康熙時期的三彩極富盛名。先在素胎器上刻花,然后施彩。顏料附著在素胎上,間或留出白地。
這一效果在黃地三彩和綠地三彩上比較明顯,在墨地三彩上則不易察覺。后者的墨黑色澤來自雙重色釉的疊加:先施以鈷藍釉,復施透明墨綠釉,即成墨地。
此外,從模仿編篾效果的作品中,也可看出當時好模仿的風尚。色地三彩為康熙盛世的一大發(fā)明,以其富有創(chuàng)意的器型和紋飾脫穎而出。
清康熙 五彩仕女人物瓷盤
清康熙 五彩仕女人物瓷盤
清康熙 五彩水滸人物盤
局部
局部
清雍正年制 青花斗彩八寶梵文蓮瓣紋賞盤
斗彩瓷的主要特征為:豐富的色彩借助渲染和諧相融,并以青花勾勒輪廓線條。鈷料直接繪于未施釉的瓷胎上并滲入胎骨,若不慎失手將前功盡棄。青花素描完成后,接著施釉,再于青花勾勒的圖案內(nèi)以透明彩料上色,顏料滲入釉內(nèi),產(chǎn)生細致的渲染效果。
濫觴于明宣德年間的斗彩,在成化治下登峰造極,創(chuàng)造出如今最受推崇的極品。然而明代斗彩數(shù)量稀少,一直到清雍正和乾隆時期才真正蓬勃發(fā)展。
清代粉彩瓷展柜
江西景德鎮(zhèn)為皇室和王公大臣燒制的粉彩瓷具有藝術(shù)價值極高的紋飾。
這些紋飾并非一般的器身裝飾圖案,而是一幅真正的畫,通常出自宮廷畫師的筆下,窯場必須按照大內(nèi)送來的圖樣進行燒制。
如此制成的粉彩瓷集美學價值與卓越技術(shù)于一身,成為出類拔的極品。
雍正粉彩瓷:
清雍正 粉彩花鳥盤
清雍正 粉彩人物盤
乾隆年制 粉彩花卉瓜棱藍釉描金瓶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清乾隆 青花粉彩包袱瓶
清乾隆款 江西景德鎮(zhèn)窯粉彩百花錦紋尊
這件百花罐上繪有菊花、牡丹、百合、紫苑、喇叭花、荷花、木蘭花、山茶花?;ǘ涞男螤詈蜕收宫F(xiàn)了畫師觀察入微、妙手生花的精湛技藝。最終呈現(xiàn)宛如華麗錦緞的質(zhì)地效果,足見燒制者蓄意模仿不同材質(zhì)的用心。
此尊的制作需要掌握不同顏料混合和配合燒出不同色的溫度經(jīng)至少二次燒制而成。
粉彩瓷碗一組
清道光 粉彩軋道開光節(jié)令膳碗
清光緒 大雅齋款松石綠地粉彩花鳥紋碗
清光緒 大雅齋款黃地墨彩花蝶盤
清代 戲曲西廂記人物瓷塑
清 仿漆器花鳥紋瓷盤
清 黃釉雕塑筆筒
清代 嘉慶年間 牙雕樓閣模型
拿破侖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zhí)政后,清仁宗(嘉慶)欲致贈第一執(zhí)政夫人約瑟芬一件象牙雕樓閣模型,不料在運送途中遭英國戰(zhàn)艦攔截,雖多次與英方交涉卻仍然被扣留在英國。這件展品是否在當時已安然運抵法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其來源應可確定為嘉慶皇帝贈禮。
“汾陽王”三字點明了主題,可以推斷該樓閣展現(xiàn)的應該是膾炙人口的傳奇劇目《滿床笏》中,《笏圓》一出,和清人禹之鼎所繪《滿床笏》的場景極為相似,但沒看到一床的笏板。
昆曲名段《滿床笏》中,描寫了這樣一個著名典故: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六十大壽時,七子八婿皆來祝壽。
由于他們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每個人進門拜壽時都把笏板放在床上,稱為“七子八婿滿床笏”(唐朝時五品以上官員才可執(zhí)象牙笏板,六品以下執(zhí)竹木笏板)。這大概是普通老百姓對于象牙制品最早期也是最深刻的印象了。
笏板擺滿了床榻,暗喻家門富貴,福祿昌盛。
門口兩側(cè)有楹聯(lián),門匾上是“汾陽府”。
為了迎接來拜壽的貴客,還有人吹喇叭歡迎。
局部
局部
局部
清代 象牙扇子
中國展廳
敦煌碎片藻井部分
北齊石雕 釋迦佛五尊造像
北齊石雕 釋迦三尊造像碑
北齊石雕 佛頭殘件
北魏 釋迦摩尼青石佛像 河南鞏縣石窟
北魏自孝文帝開始就推行漢化運動,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并遷都洛陽,推行一些列漢化政策,當時的南朝文人士大夫流行玄學與清談,探求生命本身的意義,不拘于俗世的濁流,戰(zhàn)亂與朝代更迭的頻繁,讓文人階層深受觸動,對生命無常的感懷時常流露與文學作品中,從而選擇避世,像陶淵明,竹林七賢一樣選擇一種更為純粹的自由釋放成了流行趨勢,這就是魏晉風骨。這種魏晉之風最終影響了佛造像。
無論是云岡石窟還是龍門石窟,這個時期的造型無論是已經(jīng)完全的漢文化特征了,褒衣博帶式的佛衣,清秀的面容,成了最具代表性的符號,我們看到這個時期的佛頭與北魏早期已經(jīng)是截然不同的風格,臉部被拉長了,扁而瘦,并不是早期那種渾圓剛強狀,五官的處理也不再是鮮卑人結(jié)合希臘人的造型,而是充滿漢人的特點,無論是佛陀還是菩薩,特點是一致的,眼睛大,厚唇,開臉神態(tài)很清秀,所以才有所謂的秀骨清相之稱謂。
北魏 菩薩撫琴像 云岡石窟
北魏 思惟菩薩坐像 河南龍門石窟老君洞
這件壁雕佛像貌似古代印度王子,采用印度佛教藝術(shù)經(jīng)典'自在坐姿',即右腿盤曲,左腿下伸。其右臂自然彎曲支在右腿上,右手食指伸向面頰,呈思惟狀。雖然思惟姿態(tài)通常用于釋迦牟尼佛,但據(jù)其首飾和姿勢推斷,此像應是在第六世紀香火鼎盛的彌勒菩薩。
此像頭部拉長,嘴角微翹呈微笑狀,眼睛張開,衣褶垂懸舒卷,確實具有北魏龍門石窟佛像的特征。
北魏 云岡石窟 石雕佛立像
局部
局部
北魏 釋迦佛與多寶如來共座青銅鎏金像
此為釋迦多寶佛共坐贊嘆《法華經(jīng)》,兩人宛如孿生兄弟,微笑表情間,自然流靈著心靈相契的意境。佛座下刻劃了兩位佛弟子虔敬跪拜,與坐佛相較,有懸殊的比例。根據(jù)銘文,這是公元158年河北兩比丘兄弟共同供奉的。
鎏金的佛像
1
2
唐代 天王力士石雕
天王力士乃是釋迦牟尼佛的主要護法之一,他不僅是佛教中的古老概念,亦是帶有鮮明的民間文化色彩的信仰對象。。
常見的力士造型通常頭骨較大,脖頸粗,雙目凸出有神,寬鼻厚唇,呲牙咧嘴,身披天帛,上身袒露,下著羊腸裙。一般都是成對,常出現(xiàn)在石窟、寺廟等建筑門扉對稱的位置上。尤其唐代,作為石窟藝術(shù)的鼎盛時期,對于石窟的營造偏重造像,石窟裝飾大大簡化,力士及天王形象的浮雕紋飾通常較前朝得以簡化,但更長出現(xiàn)圓雕的形式,且規(guī)模不斷擴大。天王力士等形象即肩負起了豐富石窟藝術(shù)題材的責任,多半裸的形象,強調(diào)對于肌體力量的表現(xiàn),這不僅僅是對于唐代美術(shù)風格的立體展示,亦是適應宗教建筑所產(chǎn)生的極具戲劇感的裝飾情趣。
菩薩雕像
北宋 木雕圣僧座像
宋代木雕漆金 自在觀音像
金代木雕 彩繪菩薩立像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宋或元 石雕觀音頭像
佛頭大概有一米高
側(cè)面
宋代石雕 水月觀音像
局部
五代木雕 彩繪菩薩坐像
石雕菩薩像
遼代 易縣三彩羅漢像——鎮(zhèn)館之寶之一
河北省易縣羅漢像總計16尊。這些佛教瓷塑人物容貌逼真,表情生動,衣褶紋飾流暢,塑像手法高超,是中國古代寫實主義塑像的杰出作品。20世紀初被盜運出境的過程中至少毀棄了三尊,迄今為止存世間者僅11尊。均流失海外。
局部
側(cè)面
局部
遼契丹絡尸葬
“絡尸葬”是契丹族的一種特殊喪葬習俗,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種葬俗包括使用絹帛包裹尸體,外覆由細金屬絲編結(jié)成的人形網(wǎng)絡,面部則覆蓋有按死者臉形制作的金屬面具。這些金屬面具和網(wǎng)絡是絡尸葬的基本葬具。契丹貴族的葬禮中,還會使用金銀等貴重金屬材料制作其他隨葬品,如鏤金銀冠、金花銀靴、金花銀枕等。
絡尸葬的習俗出現(xiàn)在遼代中期,隨著中原文化的流入和遼王朝的盛世,這種厚葬之風在契丹貴族中逐漸流行起來。到了遼朝晚期,隨著國力的衰落,這一葬俗也逐漸消失。
甲骨文
新石器時代玉琮局部圖
龜茲壁畫
龜茲國又稱丘慈、邱茲、丘茲,是中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漢朝時為西域北道諸國之一,唐代安西四鎮(zhèn)之一。為古來西域出產(chǎn)鐵器之地。
龜茲古代居民屬印歐種?;佞X人到來后,人種和語言均逐漸回鶻化,龜茲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轄境相當于今新疆輪臺、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新和六縣市。
都延城,唐代稱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古城)。西漢時隸屬于匈奴。公元前77年(漢昭帝元鳳四年),龜茲服從于漢。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漢廷在龜茲東烏壘城設西域都護。王莽時期重又隸屬于匈奴。
5世紀前期,龜茲一度被柔然控制。448年,北魏攻占龜茲。5世紀末,曾隸屬于西方強國嚈噠。此后,龜茲曾先后遣使于西魏、北周和南朝的梁。隋代時,龜茲臣屬于北方西突厥汗國。615年(隋煬帝大業(yè)十一年),曾遣使入朝。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唐軍攻滅高昌,設置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并設安西都護府,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軍攻滅龜茲,將龜茲納入統(tǒng)治。658年,唐朝移安西都護府于龜茲。
在歷史長河中,龜茲是絲綢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道的重鎮(zhèn),宗教、文化、經(jīng)濟等極為發(fā)達,龜茲擁有比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shù),它被現(xiàn)代石窟藝術(shù)家稱作“第二個敦煌莫高窟”。
龜茲人擅長音樂,龜茲樂舞發(fā)源于此。此外尚有冶鐵業(yè),名聞遐邇,西域許多國家的鐵器多仰給于龜茲。
敦煌絹本畫
1
2
中國封建社會時的照片
1
2
3
4
5
6
7
明清時期的家具
1
2
3
注:本文圖片信息大部分來源博物館內(nèi)標簽介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