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張祥龍的大學同班同學,主持人韓水法教授追述了他與張老師同學、共事的四十多年歷程,回顧了張老師的學術人生及其為北大乃至中國哲學界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張?zhí)┨K、仰海峰等
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仰海峰教授在致辭中帶著深深的不舍,回憶與張老師的共事使其感受到張老師為學為人溫潤如玉的君子之風。張老師對哲學系的發(fā)展做出多方面貢獻,曾長期擔任哲學系的名家系列課程《哲學導論》主講教師,獨樹一幟地融中西印三家經(jīng)典思想為一爐,引領學生進入深邃的哲學之門,并通過對中西印哲理思想的會通比較展開了廣闊的學術空間。
張祥龍的哲嗣、耶魯大學法學院張?zhí)┨K教授,對哲學系和各位親朋師友對父親的深情厚誼表示衷心感謝。泰蘇教授分享了他對父親不同于其他學者的特殊性的理解。父親在泰蘇18歲時帶他去長白山旅行,途中,泰蘇因為迷路而焦慮,當走到森林中一片陽光灑落的空地時,父親向年少的泰蘇講述起海德格爾“林中空地” (Lichtung)的深意,并在一塊石頭上靜坐了半個多小時。當時張?zhí)┨K只是覺著父親是隨遇而安的人,后來才反思到父親思維方式的獨特性。之后和父親的長談讓泰蘇意識到,他乃至于他所認識的絕大多數(shù)學者都是在借用理性的濾鏡看世界,也用理性把自己與世界隔絕開。而父親不一樣,他的心靈對這個世界是開放的,他完全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愛這個世界,熱愛生活本身。
張祥龍老師的本科班主任、北京大學90歲高齡的張翼星教授親臨會場,分享了他對祥龍老師的四點看法:一、張祥龍有著順其自然而又超凡脫俗的境界。二、張祥龍是賦有特殊魅力的良師,善于引導思考,激發(fā)新銳,與學生如切如磋,讓學生感受到欲罷不能的氣象。三、張祥龍是特別純真的學者,心無旁騖,完全執(zhí)著于學問;斬斷名利韁索,全神沉潛于問題的探索和思考。四、張祥龍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融合中西、富于開創(chuàng)精神的哲學家,在當代中國哲學領域開拓出一片特殊的天地。
身為張祥龍老師的多年同事和老友,北京大學哲學系趙敦華教授深情表達了他對張老師的哀思。趙教授認為,張祥龍的一生是聞道、悟道、證道、行道的一生。作為同齡人,趙教授回憶起張老師于動亂年代寫作的《論新思潮——四三派宣言》一文,這既是他磨難的開始,也開啟了他的“聞道”之路。家學淵源加之與賀麟先生的結識讓張老師走上哲學的道路。后來到美國留學,他的“聞道”和“悟道”又上了一個新臺階。趙老師強調(diào),張老師是開放的儒家,向古今中西一切優(yōu)秀的思想開放。他的“證道”包括但不限于理性的證明,更重要的是親身實踐。
華中科技大學的鄧曉芒教授在書面發(fā)言中表達了對張老師的緬懷之情,指出張老師不幸仙逝,是我國當代哲學事業(yè)一項不可彌補的損失,鄧曉芒教授認為,張祥龍參照西方、融合儒家,而他本人借鑒西方批判儒家,但觀點的對立并不妨礙他們之間的友誼。作為與張祥龍老師相交30年的同事加老友,北京大學靳希平教授認為,張老師燃燒了自己的生命,去照亮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現(xiàn)象學真諦!這是許多學者難以企及的。另一位前同事和朋友,首都師范大學陳嘉映教授指出,張老師集中了他們這一代學人的優(yōu)點。他的學術視野非常開闊,對現(xiàn)象學和中國哲學的研究均具有原創(chuàng)性和本真性的貢獻。張老師待人真摯,決不曲學阿世,對國家與民族有著深切的關懷,希望后輩學者能傳承張祥龍老師的精神。
北京大學哲學系王東教授提出,我們要追問張祥龍教授的特殊意義何在。王東教授認為,他的貢獻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把西方哲學研究推向當代新潮頭;二、開拓了中西印比較研究的新視野;三、試圖突破西方哲學單一模式論,給中國哲學做出新定位;四、在中西印三大哲學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哲學觀。他是杰出的中國哲學家,是北大哲學系的驕傲。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楊善華教授是張祥龍教授的姐夫,楊教授談到他所從事的社會學調(diào)查受到張老師的許多影響。他曾向張祥龍請教如何把現(xiàn)象學的意義理論融入到社會學的田野調(diào)查之中。
北京大學哲學系尚新建教授作為張祥龍的大學同學,提及了張祥龍在學生時代被公認為“學神”的軼事。張祥龍因為心儀自然,畢業(yè)時放棄進入學術機構的工作機會,選擇去北京市環(huán)保局,計劃從事保護大自然的工作。但現(xiàn)實與理想的沖突讓他最終回到學術界。他是從儒家的復興、中華民族的未來去展開其學術思考的。這一點反映了其學術的創(chuàng)造性。張老師的另一位老同學和同事、北京大學的冀建中教授對與張老師的親切交往也娓娓道來。
北京大學哲學系張學智教授,回憶自己從事有關賀麟先生的寫作時,在思想學術上與張祥龍老師有了交集。張祥龍先生是“士不可不弘毅”的弘毅之士,他心思純凈,認定的事就踏踏實實地付諸實踐,而且視野廣闊,他引西學研究中學的方法確實是研究中國哲學的必要路徑。而且,張祥龍先生不止是坐而論道,作為儒家信奉者,他還投身諸如反對在曲阜“三孔”附近建基督教教堂的諸多實踐。
清華大學的吳國盛教授說,張祥龍老師是特立獨行的思想家和身體力行的儒者,是誠摯謙和的君子,是可親可敬的師長,認識這樣一位偉大的人,并與之成為同事和朋友,是他畢生的榮幸。吳教授認為,在張老師身上,實現(xiàn)了中國文化曾經(jīng)許諾的幾乎所有美好的東西。張老師一直保持著學術的敏感性和開放性,不僅關心中國文化的命運,也關心全人類的未來生存。
北京大學的徐鳳林教授、韓林合教授、李超杰教授,山西大學的葉闖教授也都曾是張老師的同事,紛紛從自己的角度回憶了和張祥龍老師的交往。
浙江大學的倪梁康教授追憶說,1994年他因張祥龍?zhí)峤唤o現(xiàn)象學年會的一篇學術論文而與其相識,此后結下了近30年的學術緣分。兩位學者一開始就在思想取向和思維風格方面存在學術分歧,與之相伴的是兩人之間延續(xù)數(shù)十年的學術對話。倪梁康教授借用陳寅恪的用語,把他和張祥龍的學術友誼稱為“了解之同情”。他把張祥龍視作一位“處士”,即古人所說的有德才卻隱居不仕的人。但他又不能算是“隱士”,因為他仍然在過問世事,做著處江湖之遠仍憂其民的思考和主張,且在這方面投入甚多??梢詫⒋艘曌鲝埾辇垈€人性格中潛在的矛盾沖突,但更可以將之視作他先后接納的儒道佛思想在其內(nèi)心中形成的某種張力,類似思想史上的諸多大儒。追根究底,這就是儒家倡導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或者說,是內(nèi)圣與外王之間的張力。
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梁治平教授回憶到,他和張祥龍先生偶然相遇于一次學術會議,在十多年相知相識的交往中,他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彼此的親切感、信賴感和同氣相投的氣息。他們兩家常結伴爬山,由此也更能體會張祥龍對山川草木的熱愛之情及其孩子般的心性。
商務印書館陳小文總主編談了三點:一、張老師是杰出的哲學家。他不僅是做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而且提出了“家的現(xiàn)象學”思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二、張老師是一個純粹的學者,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三、張老師一直以來對商務印書館工作的支持令人感激,商務印書館將于今年9月出版張祥龍老師的十六卷文集。
山東大學的傅有德教授深情回憶起與張老師在北大的結識,以及后來在山東大學共事的點點滴滴。他與張老師深入交流過其提出的“儒家文化保護區(qū)”的思想,傅教授認為其思想意義定會同張老師對儒家孝的意義等多方面的研究一樣彪炳史冊。
同是供職于山東大學的傅永軍教授回顧了張祥龍老師在山大五年的教研生涯。張老師在山大本來是無需上課和帶學生的,但祥龍老師不僅帶了碩士、博士,而且承擔了很多課程。作為著名學者,張老師不但非??删?,而且異常真誠謙和,研究生開題時遇到張老師不熟悉的領域,他總是謙虛地說,“這方面我不懂,沒有發(fā)言權,你給我介紹介紹”。這種謙遜的態(tài)度讓山東大學的同仁非常震撼。
清華大學唐文明教授回憶了他和張祥龍老師的師生緣,表示自己的研究一直受到張老師的深刻影響。張老師對古今問題、中西問題、天人問題都有非常深刻的思考,他身上有一種超越的、內(nèi)在的平衡感。張老師是最高階的儒者,近代以來與張祥龍老師氣象最接近的是馬一浮先生。北京大學哲學系吳飛教授表示,隨著張老師的離世,對張老師的研究才剛剛開始。
中山大學哲學系方向紅教授 沉痛說道,自聞先生仙逝,心中常常被巨大悲痛突然襲擊。原因可能在于,雖非親炙弟子,卻因交往以及讀先生之書收獲良多,已在精神上認先生為師。
中山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張偉教授首先代表中大哲學系向北大哲學系和德嘉師母表示慰問,對張老師的離世表示沉痛的哀思。張偉教授認為,2017年張老師南下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就職,是漢語現(xiàn)象學界非常重要的事件。之后三年,張祥龍老師對中大哲學系的學科建設和教學都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2019年年底,中大哲學系在廣州為張祥龍老師的四卷本《儒家哲學史講演錄》召開新書發(fā)布會。張偉教授想用“圣賢氣象”表達對張老師敬意。
浙江大學哲學學院的王俊教授在會上轉述了維也納大學“全球化世界中的哲學”教席的Georg Stenger教授的一篇哀悼文章。文中寫道:“張祥龍教授對于西方和東亞的哲學如此熟稔于心,學界幾乎無出其右,他相信中西方思想的相互參照是理所當然之事。特別是他能夠將對現(xiàn)象學傳統(tǒng)的德語和法語研究,與中國哲學中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和經(jīng)驗方式的角度展開對話,尋求其一致之處,且成果頗豐……這是一位不可思議的人物,他開啟了思的空間、發(fā)現(xiàn)了道路。”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林光華副教授感恩張老師對其學術和人生成長的深刻影響。林教授在報考張老師博士失利后,張老師給她寫信說到:“你對哲學的熱愛比對哲學的訓練更本真。”這句話影響了她的人生道路。張老師是真正的良師,不僅是在學術上給人以引領,其真正的教育是突破常規(guī),超越世俗,挖掘一個人的潛力,幫助他去到夢想的地方。
北京大學哲學系吳天岳教授分享了他與張祥龍老師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從中感受到張老師是一個較真的人。比如吳教授在本科期間上過張老師講授的西方哲學史,張老師第一節(jié)課就在黑板上非常認真地畫希臘城邦地圖,以鮮活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哲學的起源。又如吳教授在大三寫學年論文時,涉及“位格”概念。張老師接到初稿后,有一天打電話到吳天岳的宿舍,從波埃修“位格”概念的起源和含義開始跟他進行討論,對學術的嚴格與熱情令他動容。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李章印教授自認是張老師的門外弟子,回憶了與張老師在山大期間的交往。他表示,張老師對山東大學在現(xiàn)象學和外國哲學領域的發(fā)展推動很大。張老師在山大期間,把現(xiàn)象學對中國的影響類比于佛教傳入中國對儒家和道家的影響,并在山大倡導儒學現(xiàn)象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陳德中研究員回憶說,張老師在北大外哲所擔任所長期間,對待學生寬嚴相濟。嚴的方面,張老師在批改學生作業(yè)時非常認真,曾在他的作業(yè)批語中寫到,如果沒有相應的、嚴格的證據(jù),不能想到哪說到哪;寬的方面,在學生確定研究方向時,張老師僅提供建議,非常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
清華大學哲學系朱東華教授回憶到,張老師在外哲所曾開設過宗教學的課程,并組織翻譯了四本神秘主義經(jīng)典。張老師還在一次采訪中談到,理智止步的地方,愛才能繼續(xù)前行。張老師靈性的一面是他的靈感的重要源泉,他在這方面的影響會非常深刻而持久。
四??鬃訒旱鸟T哲院長深情回憶了他與張祥龍老師的交往。馮哲先生在創(chuàng)辦民間書院的過程中,張老師給予了無私、真誠的幫助。馮哲院長回憶說,突聞噩耗當日上午,他對著手機屏幕淚流滿面,內(nèi)心發(fā)愿,縱不能繼承張祥龍老師的學問,也要將他對儒學在社會實踐層面的愿望設想繼承下來,為儒學走出一條活生生的路。
中國政法大學的宮睿教授、中山大學的朱剛教授以及海南大學的黃啟祥教授作為張祥龍老師的入室弟子,代表全體弟子們發(fā)言。宮睿指出,張老師雖然仙逝了,但他的思想仍然會長久地留在中國的思想界,能激發(fā)出一些新的思想,這是張老師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作為學生,進一步闡發(fā)張老師的思想是一份義不容辭的思想任務。朱剛教授回憶說,在博士論文寫作期間,張老師于學術要求上的一絲不茍讓朱剛教授為自己的不足感到愧疚的同時,也在此后的學術道路中深深受益。張老師在西學或新學方面,更不必說在古老的東方哲學方面,做出了充滿原創(chuàng)性的、常發(fā)前人未發(fā)的精微細膩的闡發(fā)。于朱教授而言,張老師的思想始終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黃啟祥教授回憶到,剛入北大,他就從張老師的言行舉止感受到其真純?nèi)逖诺娜烁聍攘?。張老師晚年在山大的教學和學術活動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美好的記憶。黃啟祥代表張老師的學生表達了大家的心愿:一定會牢記老師的囑托,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繼續(xù)前行!
最后,張祥龍老師的夫人張德嘉跟大家分享了那些張老師留存在她心中的揮之不去的印記。她喜歡去北大旁聽課,張祥龍總是不辭勞苦,提前為她占好位子。張祥龍體貼她體弱多病,每次陪她去超市買東西時,總是自己又背又提,讓她只是“空手而歸”。平時在家里,她總喜歡“解構”張祥龍,比如說他先誤讀海德格爾、再誤讀孔子,張祥龍也不辯解。后來還是仰海峰主任告訴她,“誤讀”在思想史里是非常有意義的,才讓她在心里給張祥龍平了反。
在張?zhí)┨K的成長過程中,張祥龍是一個盡職盡責的父親。再后來有了孫輩,張祥龍更是百分之百最完美的爺爺。張祥龍無疑還是一個自然主義者,他不喜歡熱鬧,但喜歡對著花草樹木說話,也喜歡跟小動物說話,他總是有一份童心和純真。在陪伴張祥龍最后的日子里,張夫人除了心疼還是心疼,她深知張祥龍不舍他深愛的人和這個世界。但一切還是無法挽回……
最后,張德嘉向所有關心張祥龍的朋友表示深深的感謝。追思會在莊嚴凝重的氣氛中落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