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則必見,虛則必下”。
人體上的許多實證和虛證,都會在穴位上出現(xiàn)凹或凸的變化。
在夏季,最常見的就是脾虛。
中醫(yī)認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虛,人就容易氣血不足,就會產生一系列如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食欲減退、腹瀉便秘等癥狀。
同時,與脾胃功能相對應的足三里穴,就有可能出現(xiàn)凹陷。
為何夏季脾易受傷?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記載:“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p>
這就意味著,在夏天時,受自然氣候影響,人體陽氣旺盛、氣血充盛、經絡充盈,陽氣外浮于體表,為了適應暑熱的氣候、方便汗孔開泄,人體肌膚腠理間用以防范外邪的閥門大開,使人體處在了一個相對失于保護的狀態(tài)下,邪氣就會入侵。
尤其是對于夏季而言,暑、濕、寒三邪為患,它們入侵人體后,最先傷害的就是脾臟的功能。
很多人認為“脾虛,補補就好了”,事實上,并沒有這么簡單。
因為,只是常見的脾虛,就有三類,若待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則更為復雜。
如果我們不了解病情,一味地盲目“補脾”,反而可能造成嚴重后果。
脾氣虛,是大家多少都會有的癥狀,最為普遍,也最易被忽視。
平時,絕大多數(shù)科普文章中所提到的“補脾”之法,也多是針對這一證型。
它其實就是“脾氣”不足,導致脾胃運化功能減退。
脾運化功能減退,則飲食得不到很好地消化,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輸布,表現(xiàn)為疲倦、乏力、肌肉消瘦、消化不良,以及進食后大便稀溏等癥狀。
雖然脾氣虛的癥狀輕微,但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糾正,就有可能發(fā)展為脾陽虛或脾陰虛。
即在脾氣虛見癥基礎上,有怕冷的表現(xiàn),這也是區(qū)別脾陽虛與脾氣虛的方法。
當然,除了腸胃怕冷,脾陽虛還會有腹瀉、感覺腹部脹滿、渾身乏力、消瘦、四肢冰冷、舌苔白等癥狀,這都是脾胃“虛”和“寒”的表現(xiàn)。
一般情況下,針對單純脾陽虛,中成藥里對證的,就是理中丸。
一般來說,脾陰虛會同時兼?zhèn)淦馓摵推㈥幪摰奶攸c,既表現(xiàn)為消化功能差、大便偏爛,同時也有潮熱、五心煩熱、脾氣急躁等癥狀。
這是因為,當人體的陰液不足時,就會使得體內的陽相對過剩,于是,身體就會表現(xiàn)出咽干、口燥、顴紅、潮熱、盜汗、消瘦等“上火”的虛熱證候。
這時,在治療上就要以養(yǎng)陰為主。
著名醫(yī)家李東垣在其《脾胃論》中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上述三證雖然聽起來病機較為復雜,但這只是疾病發(fā)生的“先遣將”,如果這些小問題得不到控制,那么之后就有可能會出現(xiàn)脾不統(tǒng)血、心脾兩虛、脾氣下陷等疾病證候。
與之相對地,就是下列這些疾病表現(xiàn):
脾不統(tǒng)血:鼻子、牙齒、皮膚出血、尿血、便血、女性月經過多、崩漏等血不循經;
心脾兩虛:疲乏無力,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心慌失眠。
脾氣下陷:久瀉脫肛,甚至會出現(xiàn)內臟下垂如腹部墜脹、脫肛、女性子宮脫垂等癥。
材料:黃芪20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白術15克,生姜3片,大米50克。
做法:將生姜切為薄片,與黨參、黃芪、茯苓、白術一起浸泡半小時,煎煮30分鐘后取汁,大米淘洗干凈,與藥汁同煮成粥。
功效:健脾補氣、消臉黃。
清代著名養(yǎng)生學家曹庭棟在《老老恒言》中提倡,清晨早飯后“如值日晴風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謂'負日之暄’也。背梁得有微暖,能使遍體和暢。日為太陽之精,其光壯人陽氣,極為補益?!?/p>
曬背補陽氣的效果賽過任何靈丹妙藥。
在陽光明媚的天氣,去郊區(qū)種種菜,澆水、松土、拔草,順帶讓陽光曬曬背,通一通陽脈之海。
如果去郊區(qū)有所不便,可以在風和麗日的日子去公園跑步、打球、練拳、騎車等,都是曬太陽的好方式。
曬背雖好,也要有度。要注意避免陽光暴曬,特別是皮膚敏感的人和某些皮膚病要注意適度,避免出現(xiàn)日光性皮炎。
沙參麥冬扁豆粥
材料:沙參10克,麥冬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將沙參、麥冬加水煮20分鐘取汁,將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
功效:適用于手足心熱、便干、納呆的脾陰虛患者。
山藥石斛水鴨湯
材料:水鴨1只、沙參30克、麥冬30克、玉竹30克、山藥30克、石斛30克。
做法:將水鴨、藥材共同放入鍋中,加入清水,慢火煮至肉爛熟,適量鹽調味,食肉喝湯。
功效:健脾益胃、滋陰生津,適用于脾陰不足者。
解決脾虛問題,除了對證調理外,還應注意飲食健康。
平時切記不宜暴飲暴食,不宜三餐不規(guī)律,忌口生冷冰涼食物,飲食七八分飽,肥膩油腥有所節(jié)制,給胃腸留有空間,這些都是養(yǎng)脾胃的關鍵。
此外,對于癥狀較為嚴重的脾虛人群,應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院請醫(yī)生協(xié)助治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