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刀架脖子、毆打母親半小時,你能想像這是16歲孩子的所作所為嗎?
陳女士的兒子小陳,今年16歲,可能壓力太大,經(jīng)常把自己反鎖在房間,只有在早上醒來洗漱才會把門開著。
那天清早,陳女士走進兒子房間打掃衛(wèi)生,在打掃的過程中,不小心碰倒了臺燈,竟引發(fā)兒子的暴怒,緊接著就是拳打腳踢。
然而,這還沒完......
因為擔心兒子想不開做傻事,陳女士任憑兒子多次警告都不出去。而兒子就像魔鬼一般,對著她拳打腳踢,而且在脖子上面還架著一把刀。
父親足足勸了大半個小時,他才肯放開自己的母親,可是身上的傷痕卻布滿了全身。
父母,并不是孩子發(fā)泄情緒的垃圾桶。你心情好,就有說有笑;心情不好,就拳打腳踢。16歲的男孩,可以叛逆,但不能忤逆。
在子女面前,父母善于隱藏他們的一切煩惱和恐懼,而子女卻毫無顧忌地將壓力與煩惱發(fā)泄在父母身上,因為你知道:父母是這個世界上無論被你傷了多少次,都依然愛你的人。
2
因此,便有無數(shù)孩子倚仗著父母的愛,然后肆無忌憚的虐待,正如那句歌詞: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梁某的母親80多歲,頭腦有點模糊,可能是老年癡呆。
兒子和媳婦要用母親的房子,母親不愿意,媳婦就與婆婆吵了起來,甚至罵一些很難聽的話,母親急了就與媳婦對罵。梁某聽得煩躁,竟往母親嘴里塞草,逼母親閉嘴。
事后,在村委會的調(diào)解下,梁某向母親道歉,還寫了檢討書,保證以后要做一個孝順的兒子。
“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是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觀念,但如今,這句話似乎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3
曾經(jīng)聽說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劉奶奶家兩兒一女,女兒嫁到外省,每年回來一兩次,兩個兒子雖然就在身邊,卻對母親百般嫌棄,甚至拒絕母親搬到自己家居住。
于是,劉奶奶只能住在屋頂漏水、隨時可能倒塌的老房子里。
春天是多雨的季節(jié),時常有大雨光顧。劉奶奶家的房子積水嚴重,根本無法居住。鄉(xiāng)里鄰居看見都不忍心,讓她去自己家住,但劉奶奶本性硬氣,不肯去。
雖然兩個兒子目睹了這一切,但卻無動于衷。在鄉(xiāng)里鄰居的勸說下,才勉強答應(yīng)母親在自己家住。
父母從未嫌棄過一身臟兮兮、甚至還尿床的我們,而我們卻無比嫌棄只是逐漸老去的他們,孩子與父母這場關(guān)于愛的較量,終究是不平等的。
寫到這里,不禁想到紀伯倫的一首詩: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
4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愿每個子女的醒悟都不是在病床前。
那時候的你,或許會驀然醒悟:原來有人嘮叨,有人牽掛,有人每天等你回家,是一種再也找不回的幸福感,那些曾經(jīng)你最嫌棄的,卻也最珍貴。
古圣先賢說,父母是我們的第一大福田,行孝道是就是種福田。趁一切不晚,對自己的父母好一點,不求享盡榮華富貴,只求不違背做人的基本底線。
最后,愿所有子女終將懂得: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