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魯襄公22年,周靈王21年),卒于前479年(魯哀公16年,周敬王41年)??鬃釉缒陠矢?,“貧且賤”,但從小就顯露出對禮的愛好和組織禮儀的能力。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而且他十五歲就“志于學”,曾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span>”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有一件事很能說明他的這種好學精神:他曾經(jīng)與齊國的樂師談論音樂,聽到上古的《韶》樂,就去學,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其勤奮刻苦如此。這樣就給他帶來了“博學”的美譽,于是四方之士都來投奔他,跟隨他學習禮儀。這種私學的創(chuàng)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tǒng),進一步促進了文化向下層士人的普及??鬃铀幍臅r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規(guī)則和倫理道德逐漸被顛覆,禮崩樂壞,諸侯割據(jù),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視。孔子對社會的動蕩深感憂慮,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禮儀,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統(tǒng)治秩序,強調(dià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時反對暴政,強調(diào)“仁者愛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禮讓的態(tài)度調(diào)和社會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國弟子學習禮儀,一方面積極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他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真是躊躇滿志。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為司空,又升為大司寇。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齊國占領的魯國的城池,后又誅殺了亂臣少正卯。治理國家僅僅三個月,路不拾遺,四方之客都賓至如歸。齊國害怕孔子執(zhí)政,會使魯國強大,威脅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給魯君,魯君于是耽于享樂,不理朝政??鬃右娮约罕ж撾y以施展,被迫離開魯國,周游宋、衛(wèi)、陳、蔡、齊等國,開始了十四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常遭困厄,但都不受重用。最后只得返回魯國,專心修訂詩書禮樂,教授弟子。魯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卒??鬃拥囊簧偟膩碚f,是郁郁不得志的。這是因為那個動蕩的時代,諸侯崇尚武力,大國君主希望通過武力建立霸業(yè),而一些弱小的國家要想自存,也不得不重視武力,這樣諸侯之間的戰(zhàn)爭就在所難免了。而孔子提倡的“禮治”、“文教”,則未免太過溫和了,他提倡大家遵守周禮,自己“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jié)”,只能使人感覺很滑稽,不符合時代潮流。理想與現(xiàn)實這樣格格不入,他的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了。但是在文化上,孔子是一個勝利者,他創(chuàng)立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私家學派──儒家,他的思想對中國乃至周邊地區(qū)的文化影響深遠,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此外,他還整理過許多重要的古代典籍,教授普通士人,對文化傳承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論語》首創(chuàng)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范性也發(fā)源于此?!墩撜Z》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jīng)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墩撜Z》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墩撜Z》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于通過神情語態(tài)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鬃邮恰墩撜Z》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tài)舉止的靜態(tài)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zhì)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zhì)、優(yōu)點和缺點、進德修業(yè)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xiàn)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jù)《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讱”。顏淵學養(yǎng)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fā)現(xiàn)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并根據(jù)《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jù),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洱R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F(xiàn)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nèi)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zhì)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
五四運動以后,《論語》作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為批判否定的對象,爾后雖有新儒學的研究與萌生,但在中國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國并未形成新的氣候。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前進,不能不使人們重新選擇新生的思想文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誕生與發(fā)展。
然而,嚴峻的事實是,一個新型的社會,特別是當它步入正常發(fā)展軌道的時候,不能不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傳統(tǒng)文化進行重新反思,這是任何一個社會在其自身發(fā)展過程中所不能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特別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們重新認識,重新探索。這使我想到人類的共性與個性,文化的共性與個性,民族文化的辯證否定本性。同時,也使我感到毛澤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的價值之所在。
事實上,當我們擺脫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確立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并用它剖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精華,《論語》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認,《論語》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極之處,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人生精論,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歷史展示。即使今天處在改革開放、經(jīng)濟騰飛、文化發(fā)展的時代大潮中,《論語》中的許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時代價值。
一、《論語》書中的“鬼神”思想
鬼神思想是人類對自然現(xiàn)象神秘恐懼心理的表現(xiàn),也是人類對人生命運的一種虛幻寄托。就是在科學發(fā)展的今天,當代人的鬼神思想也時有所現(xiàn),甚至人造神的現(xiàn)象也屢有發(fā)生。那么,鬼神現(xiàn)象是否存在?科學的結論是否定的。那么當代人為什么還有鬼神觀念,甚至有的人深信不疑呢?這是社會存在與人心理的復雜性以及人的素質(zhì)的缺陷性所致。然而作為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在巫鬼勢力旺盛、自然科學極不發(fā)達的時代,孔子是怎樣看待鬼神的呢?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主張“敬鬼神而遠之”(《雍也》)。表明孔子對鬼神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態(tài)度。鬼神是否存在,孔子并未多加評說,也不反對別人對鬼神的信奉,而是采取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同時,孔子平時也不談論怪異、暴力、叛亂、鬼神,他認為這些都是對人無益的事情。有一次,孔子生病,子路請求代老師禱告??鬃诱f:“有這回事嗎?”子路回答道:“有的。《誄》文上說:‘為你向天神地祗禱告’。”孔子說:“如果是這樣,我早就禱告過了,可為什么還會生病?”還有一次,季路請教怎樣事奉鬼神,孔子說:“活人我還不能事奉,怎么能去事奉鬼神?”孔子雖然不反對別人信奉鬼神,但作為他自己對鬼神是抱有懷疑態(tài)度的,雖然他不能證明鬼神是否存在,但他自己是不相信鬼神的。這說明孔子已具有無神論的思想萌芽,體現(xiàn)了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這作為孔子的世界觀,對其思想具有重要影響。
二、關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價值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鬃诱J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fā)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diào)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鬃舆€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么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梢?/span>“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zhì)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鬃诱f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yǎng)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溫習了呢?強調(diào)從自身出發(fā)修養(yǎng)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diào)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fā)展。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據(jù)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為什么強調(diào)做人要全面發(fā)展呢?這里體現(xiàn)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yǎng)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即: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jié)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事業(yè)的成功。所以,對于個人修養(yǎng)來說,全面發(fā)展顯得極為重要。
三、
《論語》許多篇幅
其一,“君子不器”??鬃诱J為作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樣,而應“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衛(wèi)靈公》)也就是說,君子應以道義作為做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它,用忠誠來完成它,否則就
其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yǎng)。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來,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yǎng),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同時曾子認為,君子重視仁德修養(yǎng)還必須注意三個方面的規(guī)范:一是“動容貌,斯遠暴慢矣”;二是“正顏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說,君子要嚴肅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臉色,注意自己的言辭。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對你尊敬,信任,溫和。同時,孔子還認為“君子泰而不驕”(《子路》);“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wèi)靈公》);“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稱焉。”“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wèi)靈公》)即作為君子應心境安寧而不傲慢,態(tài)度莊重而不與人爭吵,能合群而不結黨營私;君子要重視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對社會多做貢獻。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君子的修養(yǎng)。
其三,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鬃诱J為,君子除了自我修養(yǎng),還要重視用“戒、畏、思”幾項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鬃釉唬?/span>“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這些思想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對君子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要隨時注意戒除個人的欲念;二是處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無忌憚;三是認真處理,隨時嚴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義避利,追求道義??鬃诱J為,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差別還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衛(wèi)靈公》)“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也就是說,作為君子只有重視道義,追求道義,才能與小人區(qū)別,才能真正體現(xiàn)君子的精神。同時,孔子還認為,君子必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謂:“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為政》)
其五,君子不黨??鬃诱J為,君子之見的交往應該做到“周而不比”;《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二不周。同時還要“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一種和諧的共生關系;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四、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和目的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鑒。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鬃诱J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鬃釉唬?/span>“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鬃淤潛P的顏淵就有這種發(fā)憤好學的樂觀精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讀書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 世俗所累。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于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針對冉求在學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思想,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xiàn)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在這里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span>”(《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體現(xiàn)了孔子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
其二,關于學習的方法??鬃釉诤偷茏拥慕徽勚卸嗵幪峒皩W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diào)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其三,關于學習的內(nèi)容??鬃又鲝垖W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yǎng),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nèi)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鬃釉谥匾暡W的同時,也強調(diào)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里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這里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系,值得借鑒。
其四,關于學習的目的??鬃诱J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jīng)》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于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xiàn)出來。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子路》)也就是說當官時有余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zhì)上也體現(xiàn)了學與用的關系,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體現(xiàn)了學習與應用的關系,也體現(xiàn)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span>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臺或作教師培養(yǎng)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于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五、《論語》書中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干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jīng)驗,《論語》一書對此有較多的概括。
其一,關于教育指導思想。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wèi)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其二,關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 ”、“求也藝”(《雍也》),在此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辦事畏怯,所以要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fā)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子夏談詩“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從而體會到“禮”應該以忠信仁義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稱贊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信《詩》已矣。”(《八佾》)能啟發(fā)我的人是子夏??!現(xiàn)在我可以與你談論《詩經(jīng)》了。
其三,關于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鬃娱L期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校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述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由此可見,孔子是以詩、書、禮、樂為普通教材教育學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進行研究并付諸教學的內(nèi)容,所以孔子說:“五十以學《易》”(《述而》)。也可能因為《易》、《春秋》是比較精深的學科,只有少數(shù)高材生才能學習,所以說“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這些教學內(nèi)容中孔子最為重視的是什么呢?從《論語》的許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季氏》)“誦《詩》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又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這些思想說明,孔子不僅重視《詩》《禮》的教育,而且重視這些內(nèi)容的總結挖掘與研究,它對中國古代教育內(nèi)容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四,關于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xié)調(diào)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yōu)則仕”思想(《子張》)。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從政”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可以“從政”(《雍也》)。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為數(shù)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參政。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yǎng)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了教育的社會價值。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體現(xiàn)著階級屬性,但作為社會的人,孔子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倡導的許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類共性的成分,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予以辯證地分析和揚棄。
六、關于務政的思想及其價值
《論語》中關于務政的思想是“學以致用”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對此,《論語》中對務政的標準也作了具體說明。
其一,關于務政的對象??鬃诱J為只要懂禮、有道、正直,并具備一定的從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務政。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也就是說,只要人具備一定的參政素質(zhì),諸如果斷、達理、多藝就可以參政。
其二,關于務政的基本要求和標準。從政者必須勤勉忠誠??鬃釉唬?/span>“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先之勞之”,“無倦”(《子路》)。也就是說在位不松弛懈怠,執(zhí)行政令要忠心,要帶頭、勤勉,辦事不要松懈。從政者必須溫良恭儉讓。陳子禽向子貢問道,“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學而》)也就是說孔子來到一國就一定會知道這里的政事,就是因為先生有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謙讓五種美德。而這五種美德也間接地說明參與國政的道理。有一次,孔子在談論鄭國賢相子產(chǎn)時說:“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正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正是由于子產(chǎn)的這種莊重、恭敬、恩惠、道義和美德,才能使他處于鄭國的賢相位置。
第三,要言行一致,舉止端莊??鬃釉唬?/span>“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衛(wèi)靈公》)也就是說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張為他人接受,必須心意誠懇,行為端莊,這樣你的主張就可以行得通了。
第四,要眼光遠大,依次而進。子夏當了莒父的縣長,向孔子請教怎樣理政??鬃诱f:“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即要求人們處理政務不要圖快,貪圖眼前利益,圖快反而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貪圖小利反而辦不成大事。而應眼光放遠,依次而進。另外,孔子還認為在處理政務時應當慎重,要深入實際,多聽多見,了解實情,以免犯錯誤。即所謂“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為政》)
七、關于治國與安邦的道理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其有關治國的道理在《論語》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
其一,治國的根本在于“人倫綱常”。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國,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即要治理好國家,君主必
其二,治國的前提在
當然,孔子還認為君主治國除了行為端莊之外,還應重視才智禮儀仁德的關系,這些都是治國不可偏廢的條件??鬃釉唬?/span>“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衛(wèi)靈公》)即靠聰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雖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會失去的??柯斆魅〉玫匚?,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嚴肅的態(tài)度來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會尊敬他??柯斆魅〉玫匚?,能用仁德保護它,能用嚴肅的態(tài)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禮義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梢娭卫砗?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國家對">國家對君主的要求應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另外,孔子還總結了歷代圣
其三,治國的基本方法,“選才、富國、育人,立法”??鬃诱J為君主管理國家大事,要處處從大局著眼,重視選拔優(yōu)秀人才??鬃釉唬?/span>“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同時要重視富國,教育民眾。有一次,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給他駕車,孔子說:衛(wèi)國的人口真多?。∪接性唬?/span>“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里孔子強調(diào)在衛(wèi)國這樣一個眾多人口的國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讓他們富起來,然后使他們再受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zhì)。另外,孔子也特別重視法制對國家的治理作用。有一次顏淵請教老師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借鑒夏、商、周三代的古德,取其精華,舍其糟粕。在這里孔子不僅強調(diào)了法制對治國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古為今用的思想方法也值得今人學習。
其四,治國的基本原則,講究信用,愛護人民。孔子認為治理好國家,君主一定要重視人品、道德,要講究信用,愛護民眾,這是治國的基本原則。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即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認真對待政事,并講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時還要節(jié)省儉用,愛護人民,役使人民要不違背農(nóng)時。只有這這樣才能處理好君主與人民的關系。
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學習研究《論語》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把《論語》的思想體系化,科學化,更好地理解《論語》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為今用”,就要研究《論語》思想的時代價值,為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事實上,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這說明古代的思想家與我們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當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歷史局限性,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華,而不是簡單地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
(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guī)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也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于統(tǒng)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于統(tǒng)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o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譯文】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都有力量去飼養(yǎng)繁殖,那么,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并且不去妨礙他的生產(chǎn),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辦好各級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么,須發(fā)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背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疇(chou),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譯文】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譯文】君王仁,沒有人會不仁;君王義,沒有人會不義;君王正,沒有人會不正。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
(17)仁則榮,不仁則辱。 【譯文】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
(18)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譯文】有一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19)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譯文】為爭奪土地而戰(zhàn),殺死的人遍野;為爭奪城池而戰(zhàn),殺死的人滿城,這就是帶領土地來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
(2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譯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路上遇見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會把君主看作仇敵。
(2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所要的,熊掌也是我所要的;如果兩者不能都得到的話,我便丟掉魚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要的,義也是我所要的;如果兩者不能一齊得到,我便舍棄生命而取義。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我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我的晚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晚輩。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文】行仁政的
(2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擁有好時機不如地勢有利,地勢有利不如得人心.
(25)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譯文】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26)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
(27)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譯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當?shù)墓傥?,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職務?/span>
(28)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譯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文】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為輕。
(30)民事不可緩也。 【譯文】關心人民是最緊迫的任務。
(31)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shu^ gu)不入洿(wu)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 【譯文】不要在農(nóng)民耕種和收獲的大忙季節(jié)征兵和征徭役,妨礙生產(chǎn),那么生產(chǎn)的糧食便吃不盡了。不要用細密的漁網(wǎng)到大池中捕魚,那么魚類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適的時間到山林砍伐樹木,木材也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便會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
(32)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譯文】現(xiàn)在你的廚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馬欄里有健壯的駿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尸體,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領著禽獸來吃人。
(33)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譯文】夏桀和殷紂的喪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們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方法:獲得了百姓的支持,便獲得天下了;獲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獲得了民心,便獲得百姓的支持了;獲得民心有方法:他們所希望的,替他們聚積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加在他們頭上,如此罷了。
(34)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譯文】一切為著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這樣去統(tǒng)一天下,沒有人能夠阻擋。
(36)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譯文】諸侯的寶貝有三樣: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種以珍珠美玉為寶貝的人,禍害一定會到他身上來。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譯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們降生了君主,也替他們降生了師傅,這些君主和師傅的惟一責任,是幫助上帝來愛護人民。
(38)人皆可以為堯舜。 【譯文】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譯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40)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譯文】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譯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4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淫:亂。移:改變。屈:屈服。富貴不能亂了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節(jié),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解說 】 富貴不能亂我本心,貧賤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變我氣節(jié)。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豪杰,這三者必不可少。
(43)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譯文】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yè)。
(44)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譯文】修養(yǎng)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zhì)欲望。
(45)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譯文】向諸侯進言,就得輕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46)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天將要把重要的任務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惱他的心意,勞動他的筋骨,饑餓他的腸胃,窮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如意,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譯文】對別人恭敬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jié)儉的人不會搶奪別人。
(48)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譯文】愛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愛;尊敬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尊敬。
(49)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譯文】交朋友時,不依仗自己年紀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們富貴。
(50)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文】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涂卻硬要叫人明白。
(51)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譯文】豐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現(xiàn)懶惰;災荒年成,年輕人多表現(xiàn)強暴,并不是天生的資質(zhì)有所不同,是由于環(huán)境把他們的心變壞了的結果。
(52)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譯文】做一件事情好像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的話,仍然是一個廢井。
(53)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譯文】君子有三種樂處,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沒災患,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于天,低頭無愧于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優(yōu)秀人才而對他們進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
(54)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譯文】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怎么能趕上別人呢? (5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文】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譯文】解說詩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于詞句而誤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就對了。
(57)盡信《書》,不如無《書》。 【譯文】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