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科|山村年味
歌曲:過大年
在歲月的年輪里,春節(jié)是一個飄著雪花、透著年味、忙碌而又特殊的時段。歲末時節(jié),山村人家忙完了秋收冬藏,一年的勞動,一年的收獲,連同蘊藏在心中的愿望和期盼,一定要做個總結,有個交代。
臘月的寒風一招手,人們的腳步似乎更加匆忙了。本該是農閑時節(jié),田野中除了飄蕩著紛紛揚揚的雪花,便是一片寂靜,大自然似乎屏住了氣息,停下了腳步,進入了一種冬眠的境界。
臘月在悄無聲息中到來了山村,人們一下子來了精神頭,迎臘八、祭灶神、過小年、大掃除、做凍米糖、磨豆腐、殺年豬、做米馃、炸丸子、貼春聯(lián),以及忙于采購備足各種食材準備一桌豐盛的年夜飯,等等,忙忙碌碌,不一而足,一直要忙到大年三十。諸多事務,如果盤算不周全,缺少了其中的某一件事,心里就不踏實了,就會影響迎新年的心情。
如果說,過年是一臺大戲,那么整個臘月就像是一場場精心又忙碌的彩排,山村的年味就在這彩排中有板有眼地漸漸濃烈起來了。山村人家正是以這種獨特的方式演繹著鄉(xiāng)情習俗,傳遞著溫情快樂。
凍米糖
做凍米糖是山村人家在臘月里頗費工夫的一件大事。糯米是自家田里種植的,因為這種稻米收成比較低,不可能種得太多,種些糯米稻主要是用來過年時做凍米糖和做糯米馃,以及端午節(jié)包粽子用。
先要把除去雜質精選出的優(yōu)質糯米進行浸泡,再用蒸籠把糯米蒸熟。蒸熟的糯米飯在大箥箕中攤開,放在戶外接受寒冷低溫讓其上凍。經過上凍后的糯米飯,是結塊結團的,需要人工一粒一粒慢慢將其搓開,這是一項細工慢活?;罩葜詫⑦@種米糖稱作凍米糖,就是因為糯米飯上凍是加工凍米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上凍后才能搓開,又不至于損傷米粒把米粒弄碎,上凍的過程也是糯米飯粒經焠煉升華的過程。搓開的凍米粒需要經過反復晾曬,待完全干燥后再進行炒發(fā)。選擇一個溫暖的冬日,在院子里架上大鍋,鍋里放入清洗干凈的細沙,細沙炒得很熱,一小杯凍米放入后,在翻炒中,凍米迅速膨脹開,將細沙和發(fā)好的凍米一起鏟入篩子里,篩下細沙回鍋,篩上的就是經過炒發(fā)后的凍炒米了。山村人家為了使凍米糖更具觀賞性,又能體現(xiàn)喜慶之意,會配一些顏料,把一些凍米染成紅、綠色再炒。
浸泡、蒸熟、上凍、搓開、晾曬、炒發(fā)六個環(huán)節(jié)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想象其中的工夫和周折了。炒發(fā)的凍米存放在特制的洋鐵皮箱內,等待做糖的大師傅巡回到來。
做凍米糖還需要熬制糖稀。經過霜凍過后從地里挖出的山芋,存放一個多月后,淀粉逐步轉化為糖分了。臘月里,母親一大早,將兩大簍山芋挑到小河邊,洗干凈后送到加工廠將一個個山芋軋碎成糊狀,然后挑回家倒進大鍋內煮開,過濾去掉山芋渣,大鍋內留下的就是含有糖分的液體了。我在灶間不斷地向爐灶內添柴加火,慢慢讓鍋里的水分蒸發(fā),從上午到下午再到深夜,一直要熬制十幾個小時,需要燒去很多柴伙,最后鍋里只剩下小半鍋山芋糖稀了。把糖稀盛到一個大缽子內,在這過程中,我常用小勺子舀些嘗嘗,那真是又香甜又濃稠。
切糖師傅臘月里很忙,日程排得很滿,奔赴各村巡回加工。來到山村,他會在一位親戚家停留,加工作坊就在那家開起來了。我陪著母親,帶著炒米、糖稀、炒好并脫皮的花生、黑芝麻,還有一捆柴火到加工作坊,排隊等待加工凍米糖。師傅往大鍋里倒入糖稀,掌控好火候,熬一會兒后,加入白糖,放進花生、黑芝麻,最后倒入炒米,迅速攪拌均勻,立即起鍋,傾倒到大門板上。逐步擠壓進一個木制方框內,壓實后蓋上一塊厚布,師傅攀登上門板,用雙腳慢慢將米糖踩實踏平。掀開蓋布,打開方框,用長刀先分切成條狀,再用專用切刀把米糖切成成型的片狀。待凍米糖稍加冷卻變脆后,再一摞摞整齊地裝入洋鐵皮箱中。
又香又甜又脆又養(yǎng)眼的凍米糖,在經歷一道又一道繁瑣的工序后,終于完成了。滿滿的四箱凍米糖,是我們小時候一年的零食,也是山村人家日常招待客人的主要點心,在當年物資十分缺乏的歲月里,這些紅綠相間香甜可口的凍米糖總是廣受歡迎的。
我外出上大學以及到外地工作后,每次過年返鄉(xiāng)時,母親都會為我準備兩箱凍米糖帶回,同事朋友品嘗過后都大加贊賞,相約來年還要吃。如今,各種糕點點心豐富多樣,母親早些年就不做了,山村也少有人家還做凍米糖。想吃的話可以去小店買些。
山村人家在臘月里制作凍米糖的歷史似乎已經終結了,舊時的回憶仍歷歷在目,勞神費力的情景猶在眼前。
殺年豬
殺年豬是山村人家迎接新年的重頭項目,也是盤桓在山村人心頭的一道情結。用山里人的話說,臘月不殺豬,哪能叫過年呢?精心喂養(yǎng)了一年多的豬,養(yǎng)尊處優(yōu)地吃了睡,睡了吃,毛色光亮,膘肥體壯,早已成了被覬覦的對象。村子里只有一位殺豬師傅,進入臘月,尤其是到小年前后,殺豬師傅的工作日程排得很滿,請他殺豬要提前預約,并敲定好時間的。主人家需準備好一個圓形大木桶,燒上足夠的開水,等待師傅到來。
先要把豬從豬圈中拖出,這可是一場角力比賽,主人家通常會叫上左鄰右舍幾位壯漢共同幫忙。這時的豬也自知死期快到了,發(fā)瘋似的拼命抵抗,撕心裂肺地嗷嗷叫喚,不肯邁出豬圈。幾個壯漢揪住豬耳朵連拖帶拽把肥豬驅趕出豬圈,合力抬到一條長板凳上,分別按住豬頭、拽住豬蹄、揪住豬尾,這時豬已無法動彈。殺豬師傅準備好一個接豬血的小盆,里面接些清水并放些細鹽,稍加攪拌。師傅在一切準備穩(wěn)妥后,扎下馬步,左手摟住豬的下巴,讓豬脖露出來,右手拎起長長的尖刀,朝豬脖中間部位一刀刺進,稍加停頓后再拔出尖刀,只聽“嘩”的一聲,豬血向外涌出,用小盆接上。幾分鐘后豬血流盡,肥豬也耗盡了氣力,不再掙扎動彈。這中間師傅還要把小盆中的豬血稍加搖晃和攪拌,以促進豬血凝固變稠。宰殺現(xiàn)場,除去幾位助力幫忙的人外,鄰家的婦女、孩子會在周圍看熱鬧,增添氣氛,烘托場面。
殺年豬有很多講究,是一個技術活,據說要一刀子見血,干凈利索,否則來年飼養(yǎng)牲畜不吉利。主人家還會接上半碗豬血,在豬圈兩側門框上淋上豬血,以表示對豬的祭奠。
把豬殺死是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下一步是燙豬和刮除豬毛。師傅在兩個后蹄中間劃個口子,用細長的鋼釬,順著豬身在皮下通插一遍,然后用嘴對著劃開的口子往里吹氣,同時用木槌敲打豬身,直到豬身因為氣體充入變成滾圓滾圓的,才扎緊劃口。吹氣充脹的作用是方便刮除豬毛。把豬抬入大木桶中,倒入開水,反復搖晃翻身,讓豬身在開水中充分浸泡。師傅用小刮刀三下五除二,很快捷地刮去豬毛。刮除豬毛后,眾人合力將白白的豬身從木桶中抬出,仰身放在長板凳上,刮去遺漏的細豬毛,用清水反復將豬身沖洗干凈。
師傅先割下豬頭,然后從腹部將豬身剖開,再用大鐵鉤鉤住豬脖子下方的鎖骨,將豬抬著掛到靠墻的木梯子上。師傅從已打開的腹腔中用力拽出豬肺、豬肝、豬腸、豬肚等所有豬的內臟。再用大砍刀沿豬后背自上而下剖開,把豬身一分為二,分為兩片,抱到客廳的八仙桌上。扯下腹腔內的兩片板油,兩片板油一般都有十幾斤,更肥的豬甚至有二十多斤,在當年食物短缺、菜油金貴的年代,這點豬油可是好東西,山村人家一年到頭鍋里的油星全靠它了。
殺年豬到了這個環(huán)節(jié)就算基本大功告成了,之后還有一些收尾工作。清洗內臟,師傅要把豬肝和豬腸上的花油扯下,把豬肺、豬肝、豬心取出,然后翻洗豬腸和豬肚。還要清除豬頭上殘留的豬毛,尤其是凸凹部位,要用專用的鑿子慢慢鑿去。再就是把兩片放在八仙桌上的肉進行分割,取下四條腿,剩余部分分成幾塊。
肉分割后,山村人家一般會趁肉身上還有余溫,就抹上鹽進行腌制。放到大缸內,壓上大青石,適時進行翻轉,讓鹽鹵充分進入肉內。大約腌制二十多天,在正月里就可以起缸了,用溫水把鹽鹵清洗干凈,懸掛院里進行晾曬。過年期間,山村人家院子里、走廊內、窗臺上都懸掛晾曬著火腿、咸肉、豬頭等,恰是一道美麗散發(fā)著年味的風景線呢!
山村人家養(yǎng)豬,一般都在秋天九、十月份買來十來斤重的豬仔,用一年多的時間喂養(yǎng),喂食大多是山芋、蘿卜、雜糧、米糠等,到次年的春節(jié)前宰殺,豬的重量一般在120斤到150斤之間,如果養(yǎng)的時間長一些,可以達到兩百斤重。我父親在世時,母親一般每年都喂養(yǎng)兩頭豬,并套養(yǎng)兩頭小豬仔,打豬草、燒豬食、一天兩頓地喂豬,都是母親的工作。人吃飯可以馬虎一些,母親喂豬從不敢馬虎怠慢,按時按量。從我年少時的記憶中開始,每年臘月里,我家會賣掉一頭毛豬,換些現(xiàn)錢,另一頭豬則在家宰殺,并且全部留在家中腌制。外出工作后,每年過年要返城時,父母親都會讓我?guī)蟽芍换鹜群蛶讐K咸肉,相當于半頭豬。
山村人家殺年豬都要請師傅和前來幫忙的人,以及鄰居親朋,吃一頓殺豬飯,以表達熱情好客。主菜就是殺豬菜,這道菜一點也不簡單普通,既有新鮮的豬肉,又有豬血豬肝等豬雜碎,加上青菜和豆腐等,燴燒在一起,滿滿一大鍋,撒上一把大蒜蔥花后,鍋里立刻飄散著特殊的香味。在座的每人盛上一大碗,吃得熱熱乎乎,嘴角流油。寒冬臘月里,一頓熱氣騰騰的殺豬飯,多少年后依然會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前些年,母親年紀大了,我們不讓她再辛苦地養(yǎng)豬。每年春節(jié)前她都會從左鄰右舍人家事先預訂購買兩條豬腿,腌制成火腿后,讓我?guī)У匠抢铩I酱宓牧曀?、味道和溫暖,我依然在享用著、感受著?/p>
做豆腐
臘月里,做豆腐也是山村人家準備過年的一件大事。做豆腐需要大量清水,一大清早,就要去村前井里挑水,挑上幾擔,直到把水缸盛滿。自家種的黃豆,撿拾干凈后,選取滾圓飽滿的豆子。一般人家過年都會做上二三十斤豆子的豆腐,若有特別安排,則要做得更多。稱好重量,提前用清水浸泡讓豆子充分脹開。
白霧彌漫的晨曦中,我與母親挑著浸泡好的黃豆,來到村中專門做豆腐人家的石磨坊,借用石磨磨豆子。我與母親分工,我用推拉桿驅動著石磨轉動,母親用小勺往石磨眼里舀泡發(fā)好的黃豆。清涼的井水澆在磨盤上,豆液沿著磨盤下方凹槽缺口,“滴滴答答”地流進一個鐵桶里。推拉桿驅動石磨,要掌握好順勢,不然就會“卡”住,還很吃力。舀放黃豆,每次只能倒半勺,而且要等到磨孔里快沒有時才倒入,急不得。大約一個小時,泡發(fā)的黃豆就磨完了,挑回家倒入大木桶。
大鍋里的水已經燒開,用大臉盆舀上幾盆開水直接沖入木桶內的糊狀豆液中,用木棍攪拌,糊狀豆液得以稀釋。大鍋上掛著一個十字形木架,木架上拴有白土布做的大包袱,將豆液一點一點舀進包袱內,搖晃木架,進行過濾。清亮的豆?jié){“嘩嘩”地淌到了大鍋里,最后,將包袱內的豆渣用力擠壓,使其徹底潷盡。這時鍋里的豆?jié){還是生的,得用文火燒開。待豆?jié){沸騰了,廚房里立即彌漫著黃豆的清香,每個角落都充滿了豆腐的味道,這味道中混合著山村人家的喜悅和亢奮,在朝霞的柔光中燦爛著、跳躍著。
豆?jié){煮開后,再舀入大木桶里,這時的熱豆?jié){需要點鹵水,這是技術活了,豆腐做得好不好,點漿很關鍵。豆腐匠之所以被稱為豆腐匠,主要在點鹵水的功夫上。點少了,出來的豆腐太嫩,壓不成型,拎不上手;點多了,豆腐太老,豆腐的數(shù)量也受影響。不是專業(yè)做豆腐的山村人家,一般是按照每斤豆子三錢三石膏粉的比例,十斤豆子就三兩三,二十斤豆子就準備六兩六。準備好石膏鹵水,倒入大桶內豆?jié){中,不停地攪拌,只片刻,豆汁就慢慢變得黏稠起來,變成熱豆腐腦了。真是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
豆腐腦凝結約一刻鐘,用大勺子輕輕將其舀進早已鋪好白土布的幾個木制方框內,盛滿后,把包布收起,蓋上板,再壓上大青石,淡黃色的汁水慢慢溢出。約半個小時,成型的水豆腐就做成了,用鋁刀把豆腐切割成小方塊。把一塊塊白豆腐放入小桶內,涵養(yǎng)在清水中,幾天換一次水,過年期間,可以放上一個月。
山村人家的水豆腐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豆腐要繼續(xù)在板上擠壓水分,經過長時間擠壓可以做成白干子和臘八豆腐。白干子經過醬油浸泡就變成醬油干子,白干子切成薄片或小丁,經過油炸就變成油豆腐。臘八豆腐是徽州山村特有的,豆腐擠干水分后,還要用太陽曬或用炭火烘烤,抓在手中顯得特別堅硬,便于長時間保存。這種臘八豆腐切成薄片或細絲,與紅辣椒在一起炒,很好吃,很有嚼勁。
無論走到哪里,山村的記憶都揮之不去,水豆腐、白干子、油豆腐果、臘八豆腐、豆腐圓子,那滿滿的豆腐香味,每每想起,我心頭都氤氳著一片溫情。
貼春聯(lián)
父親健在的時候,每年一到臘月二十八,他起床洗漱后,我就幫他搬動八仙桌,抬到靠大門亮堂些的位置。桌上擺上硯臺,準備好筆墨,父親要開始幫助山村人家寫春聯(lián)的工作了,這項工作一直要持續(xù)二、三天。
山村人家在大年三十張貼春聯(lián)迎接新年,表達紅紅火火和喜氣洋洋,這是一點也不敢耽誤的。村里人去小店買上幾張紅紙,送到我家,囑咐父親幫忙寫幾幅春聯(lián)。山村的春聯(lián)是見門就要有的,正門、后門、院門、廚房門、豬圈、牛欄、雞舍等等,大小不一,內容也不太一樣。一般人家都有七、八對,多的會有十幾對。父親收下大紅紙,記下要寫的數(shù)量和大小,分清楚哪家哪戶,然后一家一家地寫。
一張紅紙一般可以寫四對,紅紙要先裁開,再疊好,按照五字、七字或九字等疊成方格,立即落筆寫就。我站在一旁當助手,剛寫好的對聯(lián),墨汁未干,要小心翼翼地用雙手把春聯(lián)捧到一旁,鋪在地下,讓其慢慢晾干。晾干后再一對一對收集起來,一家歸攏一摞,人家來取時就交上。往往是父親寫得快、墨汁干得慢,一時間,我家客廳、房間、院子里都鋪滿了剛寫好的春聯(lián)。
父親對每年給山村人家寫春聯(lián)這件事很上心,事先就要認真做功課,研究新年春聯(lián)的內容。找來當年的日歷本、《半月談》,以及其他報紙雜志上刊登的春聯(lián)內容,摘錄下來,反復推敲。春聯(lián)內容要緊跟形勢,要貼近山村實際,還要表達祝福和充滿喜慶。比如“瑞氣臨門喜迎百姓萬家,奇風送暖笑看江山千載”,“合家歡樂慶佳節(jié),滿堂和順迎新春”,“福星高照吉祥地,富貴平安和睦家”,“春風常駐勤儉人家,旭日永臥文明門第”,“和順門第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還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等,都是父親常寫的內容。
家中大門敞開,寒風凜冽,父親寫著寫著手就僵了,鼻子上不自覺流下了鼻涕,不得已父親才放下毛筆歇歇,把手攏到袖管里,或用火熜暖暖手,休息一會再寫。父親毛筆字寫得確實不錯,雖然他小學沒畢業(yè),但長期習練,運筆姿勢,起承轉合,收放自如,一幅對聯(lián)很快就寫成。我雖是大學生,但毛筆字寫得遠不如他,上不了場面,只能給他當助手。
能給山村人家寫春聯(lián),幫點忙做點事,父親還是很樂意的,聽到山村人家的表揚和致謝,父親也頗為得意。一到大年初一,全村上下張貼的春聯(lián)絕大部分都是父親寫的,父親為山村歡樂祥和氣氛的營造出了力。
父親要到大年三十下午,才得空給自己家寫春聯(lián),寫好后,調上一碗面糊,清除舊年的春聯(lián),逐門張貼上新的。父親70多歲時,因為腦梗手腳不靈便,還在堅持寫一些春聯(lián)。前些年父親去世了,山村的春聯(lián)也有了新的變化,買紅紙找人代寫的少了。很多村里人也上城里的市場買來印制的春聯(lián),據說,有些很花哨的春聯(lián)還挺貴。這些春聯(lián),雖然洋氣,但總覺得缺少了一些泥土味。
回家路
春節(jié)是幾千年農耕文明給中國人留下的闔家團圓的機會,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是分量最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濃濃的年味凝聚著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情感,回家團圓是最溫暖的牽掛,孝老祈福濃縮著無盡的骨肉親情。
人生旅途中,多美的風景都比不過回家的路。不管路途上車流怎么擁堵,風雪如何阻隔,心的方位永遠指向家。家和家中的親人,就像一個巨大的磁石,磁吸著我的思緒和情感?!吧傩‰x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鄉(xiāng)愁是一盞不滅的明燈。
在山村人的信念里,有一個不變的歸屬,這個歸屬就是家和家中的親人。對家的精神歸屬,浸潤在血脈中,融入生活的細節(jié)里,成為傳承的文化基因。只有回家,才能歡享家的融融喜樂,銘刻家的濃濃親情,承候家的綿綿矚望,并以此為起點,奔向更美好的前程。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光實在是令人感到無奈,日子像流水一樣一天一天滑了過去。人漸老去,更感到時光的難留,就好像敲響了一次又一次警鐘,回憶和懷舊不斷涌上心頭?;丶疫^年是美好的,但早已沒有了美食的誘惑,沒有了神秘的氣氛,沒有了純潔的童心,沒有了兒時的樂趣,當然,這年還得過下去。
在山村人家的內心深處,年已超越了節(jié)日的意義,更包含著傳統(tǒng)習俗、皖南地域風情和孝道文化等。這種年味,一直伴隨著我度過一年又一年,這種年味,早已植入我的腦海,沁入我的肺腑,成為我鐫刻在心中無法消解的記憶,成為我永遠的精神歸屬。
作者簡介
張玉科,馬鞍山市政協(xié)社會法制委原主任。寫過大量的散文、隨筆,有《夢里田園》、《飄落的楓葉》等多部文集出版。
【圖文編輯】老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