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國先后進行了7次載人登月,其中6次成功,僅有1次失敗。要知道,“阿波羅”11號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距離人類發(fā)射第一顆衛(wèi)星才剛剛過去約12年,距離加加林和美國自己的宇航員謝潑德進入太空,也只有8年多時間,這在今天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
阿姆斯特朗登月的8年前,美國第一名宇航員才剛剛進入太空
而時隔50年后,當美國決定重返月球的時候,卻幾乎使出了吃奶的勁,才讓SLS火箭成功發(fā)射,送過去的“獵戶座”飛船,第一次執(zhí)行的還只是無人環(huán)月任務,要到2024年的“阿爾忒彌斯二號”任務,才能載人,但也不登月,直至2025年的第三次,才能復制當年阿姆斯特朗的“奇跡”。
美國第一名宇航員謝潑德也參加了登月訓練
而在剩下的6次軟著陸,1967年4月20日著陸的“測量員”3號,由于被高反射的巖石迷惑了下降雷達,導致登月器發(fā)動機未能按飛行計劃設定的在4.3米的高度上關閉,登陸器接觸月球表面后彈跳了兩次,蹦起的高度達到10米和3米,差點翻車。而在1957年7月14日發(fā)射的“測量員”4號,3天后著陸時,無線電信號在下降階段的最后2.5分鐘突然斷掉,永遠失聯(lián)。
美國先后發(fā)射了7艘測量員無人登月器
測量員登月器的腿部
也就是說,美國無人探測器的6次月球軟著陸,只有3次是完全成功的,它們分別是“測量員”1號、5號、6號和7號。而這些登月器的單個重量,只有300公斤左右,差不多相當于兩輛“玉兔二號”月球車的重量。然后到了“阿波羅”任務,美國就突然跳到25噸的服務艙、約6噸重的指揮和近15噸的登月艙,加起來達到了50噸級,這中間的跨度是不是太大了?
測量員一號
其次,在所有6次軟著陸中,只有1967年11月10日登陸在中央灣的“測量員”6號,在著陸大約7天后,重新點燃發(fā)動機2.5秒,實現(xiàn)人類航天史首次在月球上起飛,而它只飛離月球表面4米,并在向西方移動了2.5米之后,就再次落回月球表面,而后來“阿波羅”11號從月面點火起飛的上升器,重達4.5噸,300公斤對4.5噸,差距是不是有點遠?
測量員6號實現(xiàn)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月球起飛
阿波羅的登月器
而從“測量員”6號,到后來的“阿波羅”7號到10號,美國從未實施過一次完整的從地球到月球,然后從月球返回地球的全程飛行測試,結(jié)果到了“阿波羅”11號上人,直接就成功了,它的登月艙之前也從未在月球上進行任何測試,竟然一次就搞定了。
宇航員登月后和測量員6號合影
因為只有骨架結(jié)構,所以看起來不小,但重量只有300公斤級
相比之下,我們除了嫦娥三號、嫦娥四號軟著陸,以及嫦娥五號采樣返回之外,還要在2024年再搞一次嫦娥六號月背面采樣返回,兩次摸清地球往返全程,然后再加上嫦娥七號和八號,之后才敢開始載人登月,到底是我們過于謹小慎微,還是美國的跳躍式發(fā)展太過離譜?
這么遠看嫦娥登陸器,還是第一次
嫦娥五號發(fā)射重量8.2噸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除了嫦娥五號的返回艙略小之外,我國現(xiàn)在的確具備了載人登月的技術實力,如果放在冷戰(zhàn)時期,說不定今年就能實現(xiàn)中國人登月的夢想了。而我們之所以要將載人登月的“小目標”放在2030年之后,是因為有更加遠大的理想。
返回艙大一倍,就可以載人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