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夏天,鄧智洋在阿爾山市宣傳部辦公室工作時,接到一位白先生(攝影愛好者)的電話,他說在伊爾施某處發(fā)現(xiàn)巖畫,并請他提供了幾張照片。隨后我前往實地,并拍攝了詳細照片。對于巖畫附近的文字他也請教了一些人,但無人能夠辯識。
鄧智洋簡介:
時任阿爾山市白狼鎮(zhèn)旅游辦公室主任 投身于阿爾山旅游業(yè),深入地理前沿勘察,先后在阿爾山市契丹文化,史前巖畫,康熙古道等多處考察調(diào)研,并積極整理文案、尋求資源保護和開發(fā)利用。
巖畫所在地:
在阿爾山市伊爾施東北方向的哈達南溝山谷中,距離伊爾施37公里有一處坐西面東的懸崖石壁,石壁與地面呈90°,由兩個接近垂直的壁面組成,石壁底部到山頂?shù)南鄬Ω叨燃s20米,底部與河流水平面地面高度大約30米。石壁前方有一條自南向北的河流,該河為哈拉哈河的一條之流,在二十七大橋處與哈拉哈河匯流。 該地風(fēng)景秀美,森林茂密,山上有大片的落葉松與白樺林,河谷中水草豐美,泉水遍地,是一處可供旅游開發(fā)的好地方。
巖畫介紹
阿爾山巖畫為兩組七個赭紅色圖案,分布在大約兩平方米大的垂直巖面上,可以較為清晰得看出巖畫反映的是人類追逐野生動物的場景,組圖中可以看到長著七杈大角健壯的鹿在人和動物的追逐下奔走,線條流暢,畫面生動。
神秘文字:
在巖畫的邊緣,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不少黑色文字。經(jīng)中科院研究員青格力教授研究解讀,可知這幾處文字大多是為早期的回鶻蒙文,非常珍貴。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蠻之后命乃蠻掌印官維吾爾人塔塔統(tǒng)阿掌管蒙古國的文書印信,并命令他教授太子、諸王畏兀字(即回鶻蒙文)以書寫蒙古語,蒙古人至此時便采畏兀字以書寫蒙古語,流傳至今。青格力教授破譯了部分文字,據(jù)稱此處文字印證了一段珍貴的史實,可以與文獻相對照,據(jù)有很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