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資治通鑒錦言妙語薈萃>>——為政愛民篇

<<資治通鑒錦言妙語薈萃>>——為政愛民篇

 


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順水之道乃浮,違則沒;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則危。

(錄自《資治通鑒》第二百二十九卷)

原文:

陸贄又上疏,其略曰:“臣聞立國之本,在乎得眾,得眾之要,在乎見情……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順水之道乃浮,違則沒;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則危。是以古先圣王必以其欲從天下之心,而不敢天下之人從其欲”。

白話:

陸贄又上疏德宗,內(nèi)容大致是說:“臣聽說立國的根本,在于獲得民眾的擁戴,而要想獲得民眾的擁戴,又在于洞察民情?!醯闹螄篮帽却?,天下民情好比水。船順著水道就能夠浮行,橫沖直撞就會翻沉;君王的治道深得民情就能穩(wěn)固國基,違背民情就有危險。所以古圣先王都以個人的好惡順應民心,而不敢讓天下人順從他個人的私欲?!?/font>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保國。

(錄自《資治通鑒》第二卷)

原文: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保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

 白話:

司馬光評論說:誠信是國君的重寶,國家靠人民保衛(wèi),人民靠信用來保護;沒有信用,就沒有辦法指揮民眾,不靠民眾,就沒有辦法保衛(wèi)國家。因此,古代做君王的,不欺騙國內(nèi)民眾;做霸主的,不欺騙四方鄰國;善于治理國家的,不欺騙他的人民;善于理家的,不欺騙他的親屬。不善于治理的,于此相反,欺騙他的鄰國,欺騙他的百姓,……上面不相信下面,下面不相信上面,上下離心離德,以至于敗亡。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錄自《資治通鑒》第二卷)

原文: 

衛(wèi)鞅欲變法,秦人不悅。衛(wèi)鞅言于秦孝公曰:“……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爸钦咦鞣?,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衛(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白話:

公孫鞅想變更法制,以求富強,秦人不高興。公孫鞅對秦孝公說:“……庸常的人安守舊的俗尚,學者們沉湎拘泥于舊的見聞,依憑這兩種人,要他安守官職遵守舊法是可以的,但不能夠同他們議論舊法之外的事情。智慧的人制作法制,愚蠢的人死守著它;賢明的人更改禮制,而蠢笨的人拘守著它?!?秦孝公說:“說的好?!庇谑侨蚊珜O鞅為左庶長,終于制定了變更法度的命令。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jīng),令行為上。

                                           (錄自《資治通鑒》第三卷)

原文:

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遂胡服。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病不朝。王使人請之曰:“……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jīng),令行為上。明德先論于賤,而從政先信于貴?!?/font>

白話:

趙武靈王向北侵奪中山國的地方,到了房子縣,于是進而到代郡,再向北達到無窮門的地方,向西行到了黃河,凳上黃河邊的黃華山,便與肥義謀劃教導百姓穿胡人的服裝,練習騎馬射箭。趙武靈王說:“愚人笑話的,賢明的人都能明辯。雖使世上的人都來恥笑我,但是胡人占據(jù)的地方和中山國,我一定會占有它!”于是穿上了胡人的服裝。國內(nèi)的人都不愿意穿胡服,公子成以身體有病推托而不朝見。趙武靈王派人去勸導他說:“……統(tǒng)治國家有常規(guī),那就是以民眾的利益為根本;管理政治有法則,那就是以施行命令為首要。明揚道德,應在平賤的人中先得到講求,而推行政治,應在顯貴的人中先得到尊信?!?/span>

 

 

 

漢文帝詔書:農(nóng),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群臣農(nóng)以勸之;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錄自《資治通鑒》第十三卷)

原文:

九月,詔曰:“農(nóng),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群臣農(nóng)以勸之;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白話:

九月,文帝下詔說:“農(nóng)業(yè),是天下的根本,百姓依靠它而生存;有的百姓不從事農(nóng)耕的本業(yè),卻去從事工商末業(yè),所以百姓生活艱難。朕對此甚為擔憂,所以,現(xiàn)在朕親自率領群臣從事農(nóng)業(yè)耕作,以提倡重視農(nóng)業(yè);今年只向天下百姓征收田租的一半?!?/font>

 

  

漢文帝詔書:農(nóng),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為本末者無以異也,其于勸農(nóng)之道未備。其除田之租稅!

(錄自《資治通鑒》第十五卷)

原文:

六月,詔曰:“農(nóng),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為本末者無以異也,其于勸農(nóng)之道未備。其除田之租稅!”

白話:

六月,文帝下詔書說:“農(nóng)業(yè),是天下的根本,沒有什么事情比農(nóng)業(yè)更重要?,F(xiàn)在那些辛苦勤勞的農(nóng)民,還要繳納租稅,這樣做,使從事農(nóng)耕本業(yè)和從事工商末業(yè)的人沒有區(qū)別,說明鼓勵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政策不完備,應當免除農(nóng)田的租稅!”



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

 

(錄自《資治通鑒》第十七卷)

原文:

 

冬,十月,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上親策問以古今治道,對者百余人。廣川董仲舒對曰:“……故治亂廢興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謬,失其統(tǒng)也。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

白話:

冬季,十月,漢武帝下詔舉薦賢良方正方正敢于直言極諫的人才,由武帝親自主持考試有關古今治國之道,參加考試的有一百多人。廣川人董仲舒回答說:“……所以治亂興廢都在于君主自己,并不是上天降下命令,不可違反;君主的行為荒謬背道,就會失去統(tǒng)治地位。作為君王,應內(nèi)心端正,以整肅朝廷,整肅了朝廷才能整肅百官,整肅了百官才能整肅天下百姓,整肅了下百姓才能整肅全國?!?/span>


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則賦斂??;不奪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罰當罪,則奸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之本也。

 

(錄自《資治通鑒》第十八卷)

原文:

是歲,征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圣之術者,縣次續(xù)令,令與計諧。淄川人公孫弘對策曰:“……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則賦斂?。徊粖Z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罰當罪,則奸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之本也。

白話:

這一年,武帝征召官吏百姓中明曉當世政務,熟知古代圣王治國之術的人到朝廷任職,命令應征者與各地進京的上進吏同行。淄川人公孫弘回對策問說:“……所以根據(jù)才能大小任命官職,那么官吏就盡職分把政事辦好;拋棄沒有實際用途的言論,那么事情就可得到真相;不制作沒有用處的器具,就可以減少稅收;不掠奪百姓種種時間,不妨礙百姓工作的勞力,百姓就可以富有;有道德的人進用,沒有道德的人退位不用,那么朝廷就獲得百姓尊敬;有功的人在上位,無功的人在下位,那么大臣們的地位就有次序;處罰犯罪的人,奸邪的事就不再發(fā)生;獎賞有才能的人,臣下就能勸勉于善。總共這八件事,是執(zhí)政的根本。


故民者,業(yè)之則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親上,此有天上之急者也。

 

(錄自《資治通鑒》第十八卷)

原文:

 

川人公孫弘對策曰:“……故民者,業(yè)之則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親上,此有天上之急者也?!薄先缓胙浴W笥倚页济繗Ш?,上益厚遇之。

白話:

菑川人公孫弘回對策問說:“……百姓各得其業(yè),就不會有爭執(zhí)的心理,得到合理的待遇,就不會埋怨朝廷;在上位的長官對待百姓合乎禮節(jié),百姓就不會殘暴;愛護百姓,百姓就親近長上,這是有天下的國君所急切要做的事情?!蔽涞壅J為他說的對。武帝身邊的親信經(jīng)常詆毀公孫弘,武帝卻對他更加優(yōu)待。



政以得賢為本,治以去穢為務。

 (錄自《資治通鑒》第五十卷)

原文:

司徒楊震上疏曰:“臣聞政以得賢為本,治以去穢為務;是以唐、虞俊義在官,四兇流放,天下咸服,以致雍熙?!?/span>

白話:

司徒楊震上書說:“我聽說,執(zhí)掌政權,以得到賢才為基本條件;治理國家,以鏟除奸惡為主要任務。因此唐堯虞舜時代,俊杰之士當權,‘四兇’之類的惡人遭到流放,天下全都敬服,因此達到人心和睦?!?/span>


農(nóng)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錄自《資治通鑒》第五十四卷)
原文:

瓊辟汝南范滂。滂少厲清節(jié),為州里所服。嘗為清詔使,案察冀州,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守令臧污者,皆望風解印綬去;其所舉奏,莫不厭塞眾議。會詔三府掾屬舉謠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權豪之黨二十余人。尚書責滂所該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對曰:“……臣聞農(nóng)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span>

白話:

黃瓊征召汝南人范滂。范滂年少時磨礪清高,修治節(jié)操,受到州郡和鄉(xiāng)里人的佩服。曾做過清詔使,考察冀州政事,范滂登上車子,手執(zhí)韁繩,大有澄清天下的志向??な亍⒖h令有貪污的,都聞風棄職;他所進奏檢舉的,沒有不使眾人信服的。時逢桓帝詔命三府掾屬提出對地方官為政好壞得失的看法,反映民間疾苦。范滂進奏刺史、二千石官員、權貴和豪門之流的有二十多人。尚書責備范滂彈劾的太多,懷疑有私人恩怨。范滂說:“……我聽說,農(nóng)夫去草,莊稼一定茂盛;忠臣除奸,王道因而清明?!?/span>


求賢如饑渴,受諫而不厭,抑情損欲,以義割恩,則上無偏繆之授,下無希冀之望矣。

 

(錄自《資治通鑒》第七十一卷)

原文:

張紘還吳迎家,道病卒。臨困,授子靖留箋曰:“自古有國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拭骶恢?,求賢如饑渴,受諫而不厭,抑情損欲,以義割恩,則上無偏繆之授,下無希冀之望矣!”吳主省書,為之流涕。

白話:

張紘回吳郡迎接家眷,在路上生病去世。臨終前,把遺表交給兒子,遺表上說:“自古治理國家的人,走想修明德政與太平盛世比美?!允ッ鞯木髅鞑齑耸?,求取賢才如饑似渴,接受規(guī)勸而不壓制,抑損私欲,大義割愛,那么君上就沒有偏錯的任用,臣下就沒有非分的奢望了?!眳峭踝x了這分遺表,感動得眼淚直流。


諸葛亮治國之道: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

 

(錄自《資治通鑒》第七十二卷)

原文:

陳壽平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白話:

陳壽評論說:諸葛亮當丞相,安撫百姓,顯示法度準則,限制官員的職權,遵照法令制度,開誠布公,坦白無私。對盡忠而有益國家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加獎賞,對違法而怠慢的人,即使是親近者也必加處罰;對真心誠意認罪悔改的人,即使罪行重也必定釋放,對花言巧語進行掩飾的人,即使罪行輕也必定誅殺;再小的善行也予以贊揚,再小的惡行,也予以貶責;精熟各種事物,能從根本上治理,要求名義與實際相符,極端厭惡虛偽。最終使蜀國上下都對他懷有敬畏愛戴之情,刑罰雖然嚴苛,但沒有怨恨,這是因為他用心公正,而且勸戒分明。


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錄自《資治通鑒》第七十三卷)

原文:

中書侍郎東萊王基上疏曰:“臣聞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仠Y曰:‘東野子之御,馬力盡矣,而求進不已,殆將敗矣。’今事役勞苦,男女離曠,愿陛下深察東野之敝,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駟于未盡,節(jié)力役于未困。”

白話:

中書侍郎東萊人王基上書說:“我聽說古人用水比喻人民說:‘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span> 顏淵說:‘東野子駕車,馬力已經(jīng)用盡了,但仍不停地向前驅趕,終將毀掉馬匹。’如今勞役辛苦,男女分離,希望陛下深察東野子駕車的弊病,留意舟水關系的比喻,讓奔跑的馬匹在力氣還沒有用盡的時候得到休息,在人民還沒有困竭時減少力役?!?/span>


處大無患者常多慢,處小有憂者常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

(錄自《資治通鑒》第七十七卷)

原文:

或問往古能以弱勝強者,其術如何?曰:吾聞之,處大無患者常多慢,處小有憂者常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養(yǎng)民,以少取多;勾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也。

白話:

有人問古代能以弱勝強者,他們的方法如何?回答說:我聽說,處于大國地位而無禍患者,常常多有輕慢;處于小國地位而有憂慮者,常常想著向善;怠輕之事多,就會出現(xiàn)內(nèi)亂,想著向善就能使國家安定,這是普通的道理。因此,周文王善于養(yǎng)民,就能以少取多;勾踐能夠撫恤眾人,就能以弱勝強,這是他們的方法。


黃帝服牛乘馬,因其性也;禹浚九州,障九澤,因其勢也;后稷播殖百谷,因其時也;湯、武帥天下而攻桀、紂,因其心也。皆有因則成,無因則敗。

(錄自《資治通鑒》第一百零四卷)

原文:

堅所幸張夫人諫曰:“……是以黃帝服牛乘馬,因其性也;禹浚九州,障九澤,因其勢也;后稷播殖百谷,因其時也;湯、武帥天下而攻桀、紂,因其心也。皆有因則成,無因則敗。

白話:

苻堅所寵愛的張夫人規(guī)勸說:“……黃帝用牛拉車,以馬載人,是順應它們的本性;大禹疏通九條大河,擋住九處澤陂,是順應它們的地勢;后稷播種繁殖各種谷物,是順應它們的時令;商湯、周武王率領天下軍隊攻打夏桀、商紂王,是順應民眾的心愿;都是有所依據(jù)就成功,沒有依據(jù)就失敗?!?/span>


天地之生萬物,圣王之治天下,皆因其自然而順之,故功無不成。

(錄自《資治通鑒》第一百零四卷)

原文:

堅所幸張夫人諫曰:“妾聞天地之生萬物,圣王之治天下,皆因其自然而順之,故功無不成?!?/span>

白話:

苻堅所寵愛的張夫人規(guī)勸說:“我聽說天地生養(yǎng)萬物,圣明君王治理天下,都是依據(jù)自然趨勢而順應利導,所以沒有不成功的?!?/span>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猶因民,而況人乎!

 

(錄自《資治通鑒》第一百零四卷)

原文:

《書》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猶因民,而況人乎!”

白話:

《尚書》說:“上天的視聽來自于民眾的視聽。上天還要順應民眾,而何況是人呢?”


從政者當審慎賞罰,勿任愛憎,近忠正,遠佞諛,勿使左右竊弄威福。毀譽之來,當研核真?zhèn)?;聽訟折獄,必和顏任理,謹勿逆詐憶必,輕加聲色。務廣咨詢,勿自專用 。

(錄自《資治通鑒》第一百一十四卷)

原文:

手令戒諸子,以為:“從政者當審慎賞罰,勿任愛憎,近忠正,遠佞諛,勿使左右竊弄威福。毀譽之來,當研核真?zhèn)危宦犜A折獄,必和顏任理,謹勿逆詐憶必,輕加聲色。務廣咨詢,勿自專用 ?!?/span>

白話:

李暠寫下一道手諭,告誡他的幾個兒子,認為:“從事政務的人,應當對獎賞或懲罰非常謹慎,萬萬不能憑自己的愛憎隨意而為。接近忠直正派的人,疏遠奸佞阿諛的小人,不讓自己左右親近的人暗地里操縱權力,作威作福。別人毀謗或者贊譽你的時候,應當仔細斟酌,辨別是真是假。聽取訴訟,判定案情,一定要和顏悅色地按規(guī)章情理仔細處理,千萬不要事先推測對方心懷奸詐,主觀臆斷,輕易地發(fā)脾氣。要盡量多聽別人的意見,不要自己獨斷專行?!?/span>


源清則流潔,神圣則刑全。躬化易于上風,體訓速于草偃。

 

(錄自《資治通鑒》第一百二十九卷)

原文:

 

丁未,策秀、孝于中堂。揚州秀才顧法對策曰:“源清則流潔,神圣則刑全。躬化易于上風,體訓速于草偃。”

白話:

丁未(二十六日),劉宋在皇宮中堂舉行測試秀才、孝廉。揚州的秀才顧法回答皇帝的策問說:“源頭清澈則水流潔凈,心神圣明則形體康健。皇帝在上層親身改變行為,就會在民眾之中體現(xiàn)出訓導風俗的速效?!?/span>


王者至公無私,故能服天下之心。

 

(錄自《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二卷)

原文:

諸將爭功,紛紜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舉兵關西,首應義旗,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功居臣上,臣竊不服?!鄙显唬骸傲x旗初起,叔父雖首唱舉兵,蓋亦自營脫禍。……玄齡等運籌帷幄,坐安社稷,論功行賞,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國之至親,朕誠無所愛,但不可以私恩濫與勛臣同賞耳!……王者至公無私,故能服天下之心。” 諸將乃相謂曰:“陛下至公,雖淮安王尚無所私,吾儕何敢不安其分?!彼旖詯偡?。

白話:
各位將領紛紛爭功,議論不休,淮安王李神通說:“我在關西起兵,首先響應義旗,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筆,功勞卻在我之上,我感到難以心服。”太宗說:“叔父雖然首先響應義旗舉兵,這也是自謀擺脫災禍?!啃g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坐于帳幕之下而安定了國家,論功行賞,本來應當位居叔父之前。叔父是我的至親,我實在沒有什么愛吝的指給高爵位,只是不能因私恩而不切實際地和功勛之臣同樣行賞罷了!……帝王大公無私,才能是天下的人心悅誠服?!庇谑侵T位將領互相議論說:“皇上極為公平,即使對他的叔父尚且沒有什么私偏,我們這些人怎么能不安分守己呢!”因此,都心悅誠服。

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堂褚苑罹q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忘。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有身去。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

 

(錄自《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二卷)

原文:

上又嘗謂侍臣曰:“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堂褚苑罹?,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忘。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有身去。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

白話:

太宗又曾對侍臣說:“君王依托于國家,國家依托與人民。損害人民以供奉君王,就像割自己身上的肉來充饑,肚子飽而身也死,君王富而國家亡。所以君王的禍患,不是從外而來,常常由自身而出。欲望大則費用多,費用多則賦稅重,賦稅重則民眾憂愁,民眾憂愁則國家危險,國家危險那么君王就要喪命了?!?/span>


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

 

(錄自《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二卷)

原文:
壬申,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時矢,得良弓十數(shù),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抟怨付ㄋ姆剑R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呼!”
白話:

壬申(二十日),太宗對太子少師蕭瑀說:“我從小就喜歡弓箭,得到十幾張良弓,自己認為不可復加了。最近把它們給造弓的工匠看,他卻說‘都不是好材料’。我問何以見得,他說‘木材的中心不直,則筋脈、紋理都是歪斜的,弓雖然強勁,但發(fā)射的箭卻不是直線?!乙怨蕉ㄌ煜拢孀R弓箭還沒有盡其精要,何況天下的事物,怎么能夠全部知曉呢!”


昔禹鑿山治水而民無謗讟者,與人同利故也。秦始皇營宮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錄自《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二卷)

原文:

上謂公卿曰:“昔禹鑿山治水而民無謗讟者,與人同利故也。秦始皇營宮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白話:

太宗對公卿大臣們說:“過去大禹開山治水,而民眾沒有非議和怨言,原因是與人民的利益一致。秦始皇營造宮殿,而人民怨恨背離,其原因是他損人利己。”


夫養(yǎng)糧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賊良民。

 

(錄自《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二卷)

 

原文:

上謂侍臣曰:“古語有之:‘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粴q再赦,善人喑啞’。夫養(yǎng)稂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賊良民。故朕即位以來,不欲數(shù)赦,恐小人恃之輕犯憲章故也!”

白話:

太宗對大臣說:“古語說道:‘寬赦是小人的幸事,是君子的不幸’?!荒曛袃纱未笊?,是善良的人啞口無言’。養(yǎng)惡草則對好谷子有害,寬赦罪犯,則使善良的百姓受害。所以,自從我即位以來,不想常常發(fā)布赦令,惟恐小人有恃無恐,動輒觸犯法令?!?/span>


鑒形莫如止水,鑒敗莫如亡國。

 

(錄自《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五卷)

原文:

五月,壬申,魏徵上疏,以為:“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時,聞過必改少于曏日,……鑒形莫如止水,鑒敗莫如亡國。伏愿取鑒于隋,去奢從約,親忠遠佞,以當今之無事,行疇昔之恭儉,則盡善盡美,故無得而稱焉。”

白話:

五月,壬申,魏徵上奏書,以為:“陛下想從善如流的意志趕不上以前,聞過必改的精神稍微比往日缺乏了?!蠓茶b別身形美丑,沒有比得上靜止平穩(wěn)的水面;鑒別國家的成敗,沒有比得上滅亡國家的教訓。愿皇上以隋朝滅亡為鑒戒,去掉奢侈,遵從儉約,親近忠良,遠離奸佞,那么圣朝的事情可以做到盡善盡美的地步,對此沒有什么值得稱贊的了。”


治國如治病,病雖愈,尤宜將護,儻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

(錄自《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三卷)

原文:

康國求內(nèi)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來絕域,以求服遠之名,無益于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國內(nèi)附,儻有急難,于義不得不救。師行萬里,豈不疲勞!勞百姓以取虛名,朕不為也。”遂不受。上謂侍臣曰:“治國如治病,病雖愈,尤宜將護,儻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span>

白話:

康國要求歸附。太宗說:“前代的帝王,喜好招來極遠地域的人,以求得使遠方臣服的名譽,對于治理國家沒有益處而且蒙蔽百姓?,F(xiàn)在康國歸附,如果他們有急難,在道義上講不能不救援。軍隊遠行萬里,怎么不疲乏勞頓!勞累百姓而取得虛名,我不干這樣的事呀?!庇谑菦]有接受。太宗對侍臣說:“治理國家好象醫(yī)治疾病,病雖好,還應調理養(yǎng)護,如果突然自我放縱,病復發(fā),就不可救治了?!?/span>


古之明王積善以致福,不費財以求福;修德以消禍,不勞人以禳禍。

(錄自《資治通鑒》第二百二十四卷)
原文:

丁卯,魚朝恩奏以先所賜莊為章敬寺,以資章敬太后冥福。于是,窮壯極麗,盡都市之材不足用,奏毀曲江及華請宮館以給之,費逾萬億,衛(wèi)州進士高郢上書,略曰:“先太后圣德,不必以一寺增輝;國家永圖元寧以百姓為本。舍人就寺,何福之為!無寺猶可,無人其可呼!古之明王積善以致福,不費財以求福;修德以消禍,不勞人以禳禍。”

白話:

丁卯(二十日),魚朝恩奏請將先前所賜給他的莊園改為章敬寺,為章敬太后祈求冥福。于是,魚朝恩將章敬寺修地極其宏偉壯麗,耗盡都市的木材還不夠用。又奏請折毀曲江和華清宮的館舍來供給修寺,費用超一萬億。衛(wèi)州人進士高郢上書,大略說:“已故太后德行崇高,不必以一座寺院來增添光彩。國家要長治久安,應以百姓的利益作為治國之本。拋棄百姓的利益去修建寺院,怎么能夠祈福呢?沒有寺院尚可,但是能夠沒有百姓嗎?……古代賢明的君主多行善以致福,不勞費資財以求福;修飭德行以消除災禍,不勞費百姓以求得免災。


法貴簡而能禁,刑貴輕而必行;小過不察則無煩苛,大罪不漏則止奸慝,簡而難犯,寬而能制,則善矣。

 

(錄自《資治通鑒》第二百一十卷)

原文:

晉陵尉楊相如上疏言時政,其略曰:“……法貴簡而能禁,刑貴輕而必行;小過不察則無煩苛,大罪不漏則止奸慝,簡而難犯,寬而能制,則善矣。上覽而善之。

白話:

晉陵尉楊相如上疏討論時政,大意說:“法律條文貴在簡明扼要而能禁止奸邪,刑罰貴在輕緩而能堅決執(zhí)行;對下面的細小過失不去計較,就能摒除煩瑣苛刻的法律,對重大的罪行不漏網(wǎng)才能制止邪惡。如果能使法律簡明而難以違反,刑罰寬緩而能夠制止犯罪,就可稱得是善政了。唐玄宗讀了他的奏書認為說得好。


王者蓄威以昭德,偏廢則危;居重以馭輕,倒持則悖。

 

(錄自《資治通鑒》第二百二十八卷)

原文:

陸贄又論關中形勢,以為:“王者蓄威以昭德,偏廢則危;居重以馭輕,倒持則悖?!?/span>

白話:

陸贄又論說關中的形勢,他認為:“皇帝應該積蓄威嚴,昭示恩德,若有偏廢,就有危險;應該居于重兵防守之地,以便控制輕兵屯戌

之地,如果輕重顛倒,不合乎事理。”


總天下之智以助聰明,順天下之心以施教令。

 

(錄自《資治通鑒》第二百二十九卷)

原文:

 

上澤闕于下布,下情壅于上聞,實事不必知,知事不必實,上下否隔于其際,真?zhèn)坞s糅于其間,聚怨囂囂,騰謗籍籍。陸贄又曰:“總天下之智以助聰明,順天下之心以施教令。則君臣同志,何有不從!遠邇歸心,孰與為亂!”

白話:

皇帝的旨意不能下布,下面的實際情況不能上達到皇帝,而且知道的情況不一定真實,因而底下怨聲載道,誹謗之詞喧天。陸贄又說:“應該匯集天下人的智慧協(xié)助皇上了解下面的真實情況,順應天下百姓的心愿來實施政教律令,那么上下同心同德,還有誰不服從命令?無論遠近的人都歸心朝廷,還有誰會發(fā)動叛亂?”


夫行罰先貴近而后卑遠,則令不犯;行賞先卑遠而后貴近,則功不遺。

(錄自《資治通鑒》第二百二十九卷)

原文:

乙丑,以翰林學士,祠部員外郎陸贄為考功郎中。贄上奏,辭以“……夫刑罰先貴近而后卑遠,則令不犯;行賞先卑遠而后貴近,則功不遺。望先錄大勞,次遍群品,則臣亦不敢獨辭?!鄙喜辉S。

白話:

乙丑,(二十二日),德宗任命翰林學士、祠部員外郎陸贄為考功郎中,陸贄上奏皇帝,說:“……通常的情況是,施行懲罰的時候,先從地位貴顯親近的人開始,然后是地位卑下和比較疏遠的人,這樣做,所下的命令就不會有人違犯;而行賞賜的時候,則先從地位卑下和疏遠的人開始,然后才是地位貴顯和親近的人,這樣做,臣下的功勞就不會遺漏。望陛下先獎賞升遷有大功勞的人?!?/span> 陸贄以此推辭自己的升遷,但沒有得到德宗的許可。


開直言,廣視聽,理之萌也。甘諂諛,蔽近習,亂之象也。

 

(錄自《資治通鑒》第二百三十七卷)

原文:

辛酉,以元稹為左拾遺。稹上疏,以為:“理亂之始,必有萌象。開直言,廣視聽,理之萌也。甘諂諛,蔽近習,亂之象也。自古人君即位之初,必有敢言之士,人君茍受而賞之,則君子樂行其道,小人亦貪得其利,不為回邪矣。于是,則上下之志通,幽遠之情大,欲無理得乎!

白話:

辛酉(二十八日),憲宗任命元稹為左拾遺。元稹上疏,以為:“治亂的開始,必有預兆征象。打開直言進諫之門,增廣見聞,了解下情,這是天下大治預兆。喜歡聽諂媚阿諛的話,被親近的小人所蒙蔽,這是天下大亂的征象。自古以來,人君剛即位的時候,必定有敢說話的人,人君如果接受他的話,并且獎賞他,那么君子都會來直言進諫,小人就不做邪曲不正的事了。這樣一來,上下的心意相通,遙遠的情況上達,天下能會不治嗎?”


人歸有德,神故害盈。

 

(錄自《資治通鑒》第二百六十三卷)

原文:

克用以使引咨幕府,曰:“不貯軍食,何以聚眾?不備兵甲,何以克敵?不修城池,何以捍御;利害之間,請垂議度!”掌書記李襲古獻議,略曰:“國富不在倉儲,兵強不由眾寡,人歸有德,神故害盈。聚斂寧有盜臣,苛政有如猛虎,所以鹿臺將散,周武以興,齊庫既焚,晏嬰入賀。

白話:

李克用以節(jié)度使文書咨詢幕府,說:“不貯備軍糧,用什么聚集兵眾?不添置兵器,用什么戰(zhàn)勝敵人?不修筑城池,用什么防衛(wèi)抵御?利益與危害之間,請商議權衡!” 掌書記李襲古進獻意見,大意說:“國家富裕不在倉庫儲備,兵力強大不在人數(shù)多少,百姓歸附有德行的君主,鬼神原本降災害于驕盈的人。與其有聚財搜刮的官吏,不如有偷盜的臣子;嚴酷的政治如同吃人的猛虎,所以散發(fā)鹿臺的錢財,周武王由此興盛;齊國的倉庫被火燒毀,晏嬰入朝慶賀?!?/span>


古者量入以為出,計農(nóng)而發(fā)兵,故雖有水旱之災,而無匱乏之憂。近代稅農(nóng)以養(yǎng)兵,未有農(nóng)富給而兵不足,農(nóng)捐瘠而兵豐飽者也。

(錄自《資治通鑒》第二百七十四卷)

原文:

帝以軍儲不足,謀于群臣。吏部尚書李琪上疏,以為:“古者量入以為出,計農(nóng)而發(fā)兵,故雖有水旱之災,而無匱乏之憂。近代稅農(nóng)以養(yǎng)兵,未有農(nóng)富給而兵不足,農(nóng)捐瘠而兵豐飽者也?!?/span>

白話:

后唐帝因為軍隊的糧食儲備不足,就召集群臣商議。吏部尚書李琪向后唐帝上書,以為:“自古以來都是根據(jù)收入的情況,決定支出的多少,根據(jù)農(nóng)時的忙閑而決定出兵與否,所以,即使是出現(xiàn)了水澇旱災,也不會出現(xiàn)缺衣少食的憂慮。近代都是靠向農(nóng)民征稅來供養(yǎng)軍隊。從來沒有過農(nóng)民富足而兵用不足,農(nóng)民貧困而軍隊卻能豐衣足食的情況。


革故鼎新。

 

(錄自《資治通鑒》第二百七十三卷)

原文:

孔謙貸民錢,使以賤估償絲,屢檄州縣督之。翰林學士承旨、權知汴州盧質上言:“梁趙巖為租庸使,舉貸誅斂,結怨于人。陛下革故鼎新,為民除害,而有司未改其所為,是趙巖復生也。

白話:

孔謙貸款給百姓,然后教他們以低賤的價格償還蠶絲,幾次行文各州縣督促實施這個辦法。翰林學士承旨、權知汴州盧質建議說:“梁國的趙巖過去當租庸使的時候,利用貸款收斂百姓的錢財,使老百姓怨恨切齒。陛下革故立新,替民除害,但是有司卻還沒有把過去的弊端改過來,這豈不是趙巖又活過來了嗎?”


足寒傷心,民怨傷國。

 

(錄自《資治通鑒》第二百八十三卷)

原文:

是歲,因孔目官周陟議,令常稅之外,大縣貢米二千斛,中千斛,小七百斛;無米者輸布帛。天策學士拓跋恒上書曰:“……府庫盡矣,而浮費益甚;百姓困矣,而厚斂不息?!V曰:‘足寒傷心,民怨傷國?!噶T輸米之令?!?/span>

白話:

這一年,采用孔目官周陟的建議,規(guī)定在現(xiàn)有固定的稅額以外,大縣再進貢白米二千斛,中縣一千斛,小縣七百斛;沒有米的改送布帛。天策學士拓跋恒上書說:“……府庫的積蓄花光了,而浮濫的費用更加沉重;百姓的生活極端貧困,而重斂賦稅從沒停過?!自捳f:‘腳底受寒,傷及心臟,百姓怨憤,傷及國家?!M∠栎敯酌椎囊?guī)定?!?/span>


王者治心治身,乃治國家。

 

(錄自《資治通鑒》第二百八十三卷)

原文:

唐主問道士王棲霞:“何道可致太平?”對曰:“王者治心治身,乃治國家。今陛下尚未能去饑嗔、飽喜,何論太平!”

白話:

南唐主詢問道士王棲霞:“什么方法可以使天下獲得太平?” 王棲霞回答說:“為帝王的要先治理自己的心與身,然后才能治理國家?,F(xiàn)在陛下不能免除因饑餓而嗔怒,因飽食而歡喜的毛病,怎么談得上天下太平呢?”


國家有深可畏者六:賢人藏匿深可畏,四民遷業(yè)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恥道消深可畏,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蔑聞深可畏。

(錄自《資治通鑒》第二百七十八卷)

原文:

壬申,大理少卿康澄上疏曰:“……國家有深可畏者六:賢人藏匿深可畏,四民遷業(yè)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恥道消深可畏,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蔑聞深可畏?!?/span>

白話:

壬申(二十四日),大理少卿康澄上書給明宗說;“……治理國家有六件事值得擔心:賢人隱居,不肯為國家效力,值得擔心;士農(nóng)工商等百姓四處遷徙,不能安居樂業(yè),值得擔心;君臣上下,相隨作惡,值得擔心;社會上大家都寡廉樂恥,值得擔心;是非毀譽,淆亂真相,值得擔心;聽不到臣下對皇上的直言勸諫,值得擔心?!?/spa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