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比,興的概念:
【賦】就是賦陳,直接陳述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興】就是聯(lián)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
用具體的詩來說:
杜甫的石壕吏,通篇用記敘的文筆直接記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墻逃走,老婦出門應對。用大量篇幅記敘了老婦的致詞,從中體現(xiàn)戰(zhàn)亂給老婦一家?guī)淼牟恍遥约霸诠倮舻耐葡抡埱髲能姺鄣慕?jīng)過。第二天天明,作者獨與老翁別,暗示了老婦已被抓走。
這種直接敘事的方法就是賦,是一種直言其事的表現(xiàn)手法。
比:李煜虞美人,最后一句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鼻∈?,打比方這就是比。
興:詩經(jīng)國風 周南 關雎,是中國人都知道第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手法就是興。先不說事先寫眼前景,由景生情、景在先情在后,用觸景生情好理解。
再具體介紹一下賦比興:
一、賦
南宋朱熹對賦是這樣解釋的: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者也!
從這解釋可以看出賦的表現(xiàn)特點一是直言,二是鋪陳。
直言就是把話直接說出來;鋪陳就是鋪開來從各方面把話說出來。
直言又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1)直描情狀。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實彼周行。
大意是:一個懷念丈夫的婦女采卷耳,采了又采總是不滿筐,最后干脆把筐放到大路上。周行即大路。在這里就是采用的直接描寫他的舉動和心思。
(2)直抒胸懷。如《式微》寫到: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大意是:苦于勞役的人直接呼喊著心中的不滿: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能回家?如果不是為了貴族老爺,怎么會在這夜露中干活。
(3)直寫人物。前兩種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人或物,還有用第三人稱來描寫人物稱為直寫人物。如《碩人》寫道: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wèi)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敖敖,說于農(nóng)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大意是:描寫了一個女人身材和衣著,又側重描寫她的社會關系來說明她的社會地位。
(4) 直敘事件。敘述事件用直言的方式古代不乏好的作品,例如 漢樂府中的《孔雀東南飛》、北朝民歌《木蘭辭》。杜甫的《北征》也是直敘事件開頭: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
再說鋪陳:
1、情景的鋪陳:對某種特定的景物從不同角度加以描繪或者抓住一點反復渲染,以突出所要抒發(fā)的感情。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這是《國風》中懷人的一首名作《風雨》,描寫的是風雨交加中群雞亂叫,一個久盼君子當君子來到時的欣喜心情。利用各種情和景反復渲染。
2、事態(tài)現(xiàn)象的鋪排。在敘事詩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鋪陳其事。
如:北朝民歌《木蘭詩》中就有好幾處著意鋪排渲染.這位古代巾幗英雄代父從軍的典型事跡。詩中鋪寫她在出征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路,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出征中“朝辭爺娘去,喜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雞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瞅瞅”;歸來時“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閥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裝。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通過這些鋪排抒敘,有力地突現(xiàn)了花木蘭保家衛(wèi)國、居功不傲的勞動婦女的質樸本色。讀之,使人感到暢酣達意、痛快淋漓
3、人物形象、性格行為的鋪排。
敘事詩中還有對人物一服飾裝扮、年齡、言談舉止、個性氣質的鋪排抒敘,有助于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1)鋪寫人物的服飾裝扮。借此以顯示人物的身分和外表。如漢代《陌上?!分忻鑼懬亓_敷的裝束:“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币庠谕滑F(xiàn)羅敷的端莊和美貌。
(2)鋪寫人物的年齡教養(yǎng)。借此以顯示人物的成長過程。如《焦仲卿妻》中的劉蘭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以突現(xiàn)蘭芝的知書達理、聰明能干。由此可見,鋪排與含蓄恰好是完全不同風格的兩種藝術手法。鋪排的主要美學特征乃是淋漓盡致,暢酣達意。我們還可以運用這種方法鋪排人物的性格、行為等等。
這種直接敘事的方法就是賦,是一種直言其事的表現(xiàn)手法。就是直接陳述,直描情狀,直抒胸臆,直寫人物,直寫景物。
賦的要求:
一是要交待清楚,明白;
二是要講究曲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沒有詩味;
三是要有主線,尤其是敘事詩這里有必要說一下,這個賦用在絕句中的賦法,唐以后不多。但是也有很多名篇的。
二、比
在絕句的創(chuàng)作中,比是一種經(jīng)常的、大量使用的表現(xiàn)方法。巧比妙喻的目的,是為了使詩詞比用直接陳述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朱熹解釋道: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很容易讓人想起比喻這個詞,也就是拿一件事物比喻成另一種事物。
比喻又分明喻、隱喻、借喻、博喻,曲喻
1、明喻,明顯的用彼物比此物,之間通常用的比喻詞是:如、似、若、同、類、猶等。
出其東門,有女如云。《詩經(jīng)》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稘h樂府》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锻醪?。送杜少府》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俄f應物。暮雨送李曹》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含有夸張成分的明喻,更形象生動,但一樣也屬于明喻范疇。如杜牧的《山行》霜葉紅于二月花;李清照的《醉花陰》人比黃花瘦。
有的還省略了比喻詞,比如劉禹錫的《望洞庭》: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2、隱喻,隱喻比明喻更進了一步,此物彼物之間常用肯定語氣的:是、為、成,之類的詞匯連接。比喻關系暗含在其中。
舉例: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稘h樂府??兹笘|南飛》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独畎?。靜夜思》
如文天祥《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這里“臣心”就像“磁針石”,就是一種隱喻。
再如:
唐朱慶余的《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本詩是朱慶余在考前怕自己作品不符合考官的要求,給張水部(即張藉)所寫的一首詩。以新婦自比,把考官比作公婆,向張征求意見。通篇都是都是以比體寫成。
張藉接詩后,也回了一首《酬朱慶余》: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詩的大意是說朱慶余像一位采蓮的姑娘,長得漂亮,歌喉又好,別看那些姑娘穿得很華美,但不值得人們看重,她們怎么能抵得上這位采蓮姑娘,她那美妙的歌喉,一支輕歌就可以值上萬金啊。從而打消了朱慶余“入時無”的顧慮。朱慶余的詩寫得妙,張藉的答詩也是比得妙,珠聯(lián)璧合,傳為千古佳話。
3、借喻,借喻比隱喻又進一步,索性不再說乙似甲,乙是甲,而直接用一物取代。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饵S巢。賦菊》黃金甲取代了菊花。
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短K軾。念奴嬌》雪取代了白色的浪花。
欲駕巾車歸去,有豺狼當轍?!逗?。好事近》豺狼取代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
4、博喻,在比喻運用中,一般情況是一個比喻一個,用多種事物比喻一個稱為博喻。
如賀鑄的宋詞《青玉案》
一川煙草,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三個事物來比喻自己的愁。
5、曲喻,這種曲喻理解起來很新巧
如李賀的《天上謠》銀浦流云學水聲,用水的流動來比云的飄動只是一般的比喻,再轉一個彎,想到流水流動的聲音,用水聲來比流云,既有視覺感又有聽覺感。另如李賀的《秦王飲酒》中的:羲和敲日玻璃聲。也是這種情況!
比擬,是直接把物當人寫,或把人當物寫。杜牧《七絕·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一)兩竿落日溪橋上, 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 一時回首背西風。
杜牧《七絕·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這個就是比擬,把物當人來寫。這是一種把物比作人,或者把人比作物,或者把甲物比作乙物的一種方法。
例子:
秦觀的《春日》: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這是把物比作人,把春雨后的花草擬人化,“芍藥會有情含淚,薔薇會無力臥枝”,把它們寫活了,擬人化。
修辭中除了比喻、比擬還有象征、寄托等表現(xiàn)手法:
1、設比言志。這種修辭和借喻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比如韓愈的《調張籍》中:蚍蜉撼大樹??尚Σ蛔粤俊?。我們知道借喻是用一物代替另一物,這里卻是形象化比喻陳列敘事結果而言志。
再如:劉禹錫的《酬樂天》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也是這樣用的是設比言志。
2、托物詠懷。借一種事物并將其擬人化,通過它的表白來為自己抒情言事稱為托物詠懷。
例如:
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把梅花寫成了具有人的情操,表現(xiàn)了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同時也流露了孤芳自賞的消極思想,曹植在“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的口吻說出他自己受到的迫害。
3、以景寓意。辛棄疾在《菩薩蠻》中沒有一句議論的話,用青山的遮擋,江水的東流和鷓鴣的啼叫組成一幅風景圖。但當時南宋風雨飄搖有主戰(zhàn)派和主降派對峙,這首詞用青山來形容投降派的阻饒,用擋不住的江水來形容主戰(zhàn)派始終會沖破阻饒,但一直沒有結果的情況下作者聽到的是鷓鴣的凄涼啼叫。
4、借事抒情。借事抒情就是借用男女私情或者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寄托的手法來言志。
朱慶余要張籍看自己的文章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而作詩一首寫到: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表面來看是敘說一個新娘子天明要拜見公婆了,問自己的丈夫妝畫的合適不合適。在這里卻是朱慶余在探問張籍對自己的看法。
另外,象征寄托一類的手法主要是設比言志、托物詠懷、以景寓意、借事抒情等,大都屬于古人所稱的比體。
朱熹對興的解釋: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興分為三種形式:
1、觸物起情。
辛棄疾的《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詞人當時是看到了江水而聯(lián)想到多少行人淚。再如《詩經(jīng)》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第一句就開始起興寫月出,二三句寫所愛的女子在月光下容貌更美姿態(tài)更俏麗,第四句寫自己心動不能自寧。
2、托物興詞。
這種興不一定是當時看到的景物而引發(fā)的聯(lián)想,但和要詠的物有一定的聯(lián)系. 比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中開頭便起興: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雖然不是時景而和詠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情有關聯(lián)。
3、協(xié)音發(fā)端。
這種起興與所詠之事沒有必然聯(lián)系,僅僅是為協(xié)調音律以便有一個動聽的開頭。如《詩經(jīng)。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興,一般用在開頭和中間,元人傅若金提出:在詩的起承轉合之處都可以用興。但實際上能看到在結尾用興的卻很少。
《詩經(jīng)》之后的詩詞寫作仍以賦比興為基本表現(xiàn)手法,比和興是越來越不可分離了,在有些情況下已經(jīng)合成一法,被稱為:比興、興寄。運用中有興中有比、比又兼興、賦中有比、賦又兼興、賦兼比興等錯綜復雜的表現(xiàn)方式。
賦比興應用手法的作用簡要地說,比興手法用具體事物的形象來說明一個抽象的思想,使詩更有表現(xiàn)力。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
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睘槔?,是啥樣子?我們都不知道吧,因為很抽象,但江水,大家都見過,是很具體、很形象的。用春水比喻人生長恨,大家就能容易理解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就更強了,這就是比興的作用。
如 :
杜牧《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上半寫人,用賦;下半詠物,用比。都極為精彩。
【興起】 七言絕句中興起就是第一句,先寫景,用眼前景引激發(fā)引出自己的情感。興者起也。即起發(fā)端的作用,以便為下文開頭。也就是在全詩或段落開始,先說些同要說有事物無直接關系,或沒有明顯聯(lián)系的話,但卻有啟示的作用,引導下文。
下面看兩首詩,理解七言絕句的興起問題。
例一:
王昌齡的《七絕·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前面兩句起興,寫少女不知道愁是什么,高高興興上得樓來,這本來都是與“閨怨”無關的??墒巧蠘呛蠛鋈豢吹綏盍?,想到折柳而別,送“夫婿覓封侯”是錯誤的,如今自己獨守空房,由此產(chǎn)生了怨。
例二:
《七絕·三月過行宮》李賀
渠水紅繁擁御墻,風嬌小葉學娥妝。
垂簾幾度青春老,堪鎖千年白日長。
這首七言絕句,第一句都是寫眼前景,然后由眼前景引出詩人的情感,這就是興起。物在情感前,用眼前的景來寄托、激發(fā),引出自己要表達的主題。
【比結】比結很好理解,就是用比喻的辦法寫合句。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都是用比做結句,結就是最后一句
如果綜合賦、比、興這三種手法來分析,用一句打比方的話來說:“賦”就是最基本的原材料;“比”和“興”可以看做是加工后的成品;
當然,由于文章所要反映的內(nèi)容是不同的,有時候使用“原材料”會顯得樸實無華。使用“成品”也會產(chǎn)生深發(fā)聯(lián)想空間的美感(意境),使用“合成品”更會使文章得到唯美含蓄的效果。這就是賦與興的關系。
《淺談“賦”、“比”、“興”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文化傳承的紐帶———淺談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以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為發(fā)端,賦、比、興的運用,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方法,也為延續(xù)了幾千年的華夏文藝創(chuàng)作奠基鋪路。論其功用,稱之為文化傳承的紐帶亦不為過。集門戶論,成一家言關于賦比興的釋義,歷來眾說紛紜,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勝景。
一方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斷豐富著賦比興表現(xiàn)手法的藝術意義。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統(tǒng)一的標準,眾口難一,不免讓淺嘗輒止者莫衷一是,難以超越。所以,給賦比興下一個普遍性強、標準程度高的定義,便成為研究賦比興的要義。
研究學者關于賦比興的意義雖然闡述的較多,但引人留意的卻并非浩如煙海。
主要有:
鄭玄: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
鄭眾:比者,比方于物也。興者,托事于物。
劉勰:《詩》文宏奧,包韞六義,毛公述傳,獨標興體,豈不以風通而賦同,比顯而興隱哉?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
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
鍾嶸: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
孔穎達:《詩》文直陳其事,不譬喻者,皆賦辭也。
鄭司農(nóng):'比者,比方于物’,諸言'如者’,皆比辭也。
'興者,托事于物’,則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fā)己心?!对姟肺闹T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
朱熹: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歸納一下,不難得出———賦者,鋪也;比者,喻也;興者,起也。
為便于理解,簡言之,即: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的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fā)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fā)端。
如是的定義既解釋了賦比興的意義,也道出其藝術特色,可以說切中肯綮。
解讀《詩經(jīng)》,探研賦比興賦,如風止的湖面,緩緩延展,不堆砌,平靜的讓人洗耳恭聽,拭目以待;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釀成比的香茗,讓如香氣般潛在的思想內(nèi)涵通過露于皮表的具體形象透析出來,再現(xiàn)內(nèi)中世界紛呈的的物象;興恰似珍饈盛宴前襲鼻的馥郁香氣,讓你由此及彼,由彼到此,來去中調動情感的升華,體味藝術的超凡魅力。
賦是一種非曲徑通幽式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在賦比興中,賦是基礎,也運用的十分廣泛普遍,能夠很好的敘述事物,抒寫感情。如為人熟知的《邶風·靜女》,全文不用“比、興”,完全用“賦”,情景逼真的寫出了一對青年男女幽會時詼諧幽默的場面,敘事中對人物的心理活動甚至性格特點也略有刻畫,在平淡敘述中,展現(xiàn)了心儀男女故意制造咫尺天涯距離的浪漫情懷。
《詩經(jīng)》中比的運用也很廣泛,比分為比喻和比擬。比體詩的特點是以彼物寫此物,詩中所描寫的事物并不是詩人真正要歌詠的對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段猴L·碩鼠》當推為典型之作,據(jù)《詩序》云:碩鼠,刺重斂也。
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于民,不修其政,貪而畏人,若大鼠也。正是借用這一形象,用比的手法表現(xiàn),將奴隸主貪婪殘忍的本性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也使此詩成為我國古典文學中第一篇明確表述 “烏托邦”理想的作品,已開后世文學描繪“桃花源”社會的先聲。而且,運用比表達喜愛之物,可使之栩栩如生,給人親切之感;用它表現(xiàn)丑惡的事物,可使之原形畢露,給人厭惡之感。
興在詩歌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失去它,詩歌也就失去了美學價值,失去了感染力。談及“興”在《詩經(jīng)》中的運用,情況比較復雜,有的只是在開頭起調節(jié)韻律、喚起情緒的作用,而更多的,是與下文有著委婉隱約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當然,“興”的兩種功用并不是隔離開的。
《秦風·無衣》便是明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中的前兩句既是第一章的起興句,也是全詩的起興句,“袍”與“矛”諧音“ao”,起到和諧韻律的作用,同時,從“豈曰無衣”的發(fā)問到“與子同袍”的承諾,引出下文并肩作戰(zhàn)、風雨同舟的沙場生死情懷,全詩表里融洽相當,給人一種思維縝密、無懈可擊之感,從側面也道出“興”的要義:文已盡而意有余。
雖對賦比興作了板塊型分析,但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它們往往被交相使用,共同創(chuàng)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fā)了詩人的情感,《詩經(jīng)》的開卷之作《周南·關雎》,便熔賦、比、興于一爐,體現(xiàn)出非同一般的藝術魅力?!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是千古流傳的起興句,以“對鳴合唱的忠情鳥”引出倜儻男子對窈窕淑女的思慕,切情切意。
而下文“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則是比的完整體現(xiàn),作者沒有把對女主人公那種想念、追求直白的表露出來,而是通過比的手法,將女主人公那種搖擺不定與心態(tài)的變化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從而將《關雎》塑成“周邑之詠初婚者,故以為房中樂”的文藝作品,思想如骨,形式如肉,只有骨肉附貼,才是有生命的。
巧借奇魅賦比興,詩詞歌賦若點睛以《詩經(jīng)》為肇始,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屢見于后世的詩詞歌賦的創(chuàng)作,并成為鑄就諸多名篇的點睛之筆。博覽群詩,“興”的表現(xiàn)手法無疑是眾捧之星。這大抵與中國古代詩歌重意境、意象有難以割舍的關系。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除了以它篤深的情懷感動世人外,詩歌創(chuàng)作中“興”的運用也是直截明了。
為了傳遞“天涯共此時,千里共嬋娟”的思鄉(xiāng)之情,太白以皎潔月光起興,由月光幻望到滿地白霜,而尾聯(lián)直抒胸臆———低頭思故鄉(xiāng)?!芭d”的運用,讓此詩情意來得更纏綿,來得更委婉,與其說是借景抒情,不如說是觸景生情,也便是一種真“興”。
“詞”這一文體的鼎盛時期在宋,內(nèi)憂外患的宋王朝,不僅詞人多,流芳后世的名詞也很多。
婉約派杰出女詞人李清照的 《一剪梅》更是人人稱道,通觀全詞,“賦”的表現(xiàn)手法滲透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縫縫隙隙。從首句的“紅藕香殘玉簟秋”到末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感情清晰明了,不加雕飾,使人一讀即懂,一懂即感。可以說,“賦”在詞中的運用是司空見慣的,也是最嫻熟的。
“賦”的運用,無疑讓詞的藝術成就名垂竹帛,功標青史。
《孔雀東南飛》是樂府詩歌的代表作,除了它濃縮了樂府詩歌的藝術精華外,作品中的賦比興的運用也很出彩。在講到蘭芝、仲卿的對彼此的堅貞孰輕孰重時,有如是幾句: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
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很明顯,運用了比的手法,把抽象的堅貞操行形象生動的表現(xiàn)出來,從而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值得說明的是,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對賦比興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并不是完全劃清界限的,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賦比興,只有分配的不均,沒有分配的有無,這也是需要認識清楚的,否則,便會造成學術上的形而上學。
賦比興,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文學創(chuàng)作并不是亙古不變的,無論是文體,還是表現(xiàn)手法,都在按特定的軌跡徐徐變化。
在 《詩經(jīng)》中作為表現(xiàn)手法的賦可謂獨占鰲頭,也正是因為這樣,經(jīng)過幾代變更,它成了介于詩歌散文之間、韻散兼行,呈現(xiàn)詩的散文化,散文詩化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而且一躍成為漢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樣式。
作為一種新文體,雖沿用了作為表現(xiàn)手法的名稱———賦,而它的內(nèi)容卻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就漢賦來講,它借鑒了楚辭、戰(zhàn)國縱橫之主客問答的形式,鋪張恣肆的文化,又吸取先秦史傳文學的敘事方法,并往往將詩歌融入其中。所以,若要將作為文體的賦與作為表現(xiàn)手法的賦相比較,恐怕不甚妥當,但毋庸質疑的是作為文體的賦的確吸收了作為表現(xiàn)手法的賦的平鋪直敘的風格,暢談胸臆,非曲徑通幽,只開門見山。
比和興都是以間接地形象表達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興合稱,一是用來指《詩經(jīng)》中通過聯(lián)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創(chuàng)作方法,二是指它們在現(xiàn)代文學中的角色?!芭d”在如今被喚為“作鋪墊”,“比”則被接受為“打比方”。時下文壇,無論敘事記人抒情,章啟的環(huán)境描寫總是不可或缺的,此之謂“興”,而在描繪景物時,往往附上人的情感,以使之有聲有色,血肉豐滿。
綜觀,賦比興在經(jīng)歷過千載百年的變遷后,已經(jīng)很難讓人辨清它的面容,真可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但,它的靈魂卻永遠不會改變,現(xiàn)在是,以后也是。
伴隨流金歲月的腳步聲,被視為文化傳承紐帶的賦比興也愈加堅韌。
作為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在文學沃野上注定永生扮演孺子牛的形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