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文
接下來這個故事婦孺皆知,將相和。
就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fù)荊請罪”
“將相和” 與“失空斬”有點(diǎn)像,無三不成文。
讓趕考先生值得思考的是故事背后的故事
將相和的寓意是海納百川 將相齊心協(xié)力才能完成事業(yè)。
這是教科書上的寓意
對于管理者而言有什么借鑒意義呢
接下來捋一下這三個故事,
————完璧歸趙
秦國自恃強(qiáng)大,假意用十五個城換趙國的無價之寶——和氏璧。
藺相如到秦國向秦王獻(xiàn)和氏璧,秦王對寶玉贊不絕口,
但就是不提換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謊稱和氏璧有毛病,要指給秦王看,
借此騙回和氏璧,并用撞碎寶玉逼秦王答應(yīng)交城。
回到賓館,藺相如派人秘密將和氏璧送回趙國
————澠池之會
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想在會見時侮辱趙王,侮辱趙國。
藺相如出謀,自己跟趙王前行,廉頗率軍做好抗秦準(zhǔn)備。
在會見中,秦王要趙王鼓瑟并讓人記錄下來,以此侮辱趙國和國君。
藺相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也讓人記錄下來。
———負(fù)荊請罪
趙國宦官藺相如,因在澠池會上保住了趙王的面子,后來又用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被趙王封為上卿,官比勞苦功高的廉頗大,廉頗不服氣,揚(yáng)言要當(dāng)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處處忍讓,
并告訴手下人原因:自己不是怕廉頗,而是怕將相失和,讓秦國有機(jī)可乘.
廉頗知道后,很慚愧,脫了上衣,身背荊條,向藺相如請罪.
明代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王世貞寫了一篇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依趕考先生看,王世貞先生的文章也無多大新意。
《資治通鑒》是“政治教科書”,是給皇帝們看的。不是言情小說,“完澠負(fù)”必然有大文章
將相和重要嗎?重要
平衡制約手下臣子重要嗎?重要
矛盾嗎?
不矛盾。
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看客們亦是
時而“臣”
時而“君”。讀完這三篇文章,讓趕考先生想了很多,做臣子的沒有不爭寵的,
有的話,也是極少,以不爭為大爭型的。
做君主的沒有一個不擔(dān)心屁股的,有的話,也是極少,以毒攻毒型的。
話說回來,作為一個“君”怎么駕馭手下這些同志,是個技術(shù)活,
完成工作上,將相和,休閑娛樂里,要牽制。
打天下要將相和,守天下要牽制。
物質(zhì)上要將相和,精神上要牽制。
招都是好招,怎么用是“君”的水平體現(xiàn)。
樂毅的故事還沒有完,
樂毅圍攻兩城,一年未能攻克,便下令解除圍攻,退至城外九里處修筑營壘,下令說:“城中的百姓出來不要抓捕他們,有困餓的還要賑濟(jì),讓他們各操舊業(yè),以安撫新占地區(qū)的人民?!边^了三年,城還未攻下。
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挑撥說:“樂毅智謀過人,進(jìn)攻齊國,一口氣攻 克七十余城?,F(xiàn)在只剩兩座城,不是他的兵力不能攻下,之所以三年不攻,就是他想倚仗兵威來收服齊國人心,自己好南面稱王而已。如今齊國人心已服,他之所以還不行動,就是因為妻子、兒子在燕國。況且齊國多有美女,他早晚將忘記妻子。希望大王早些防備!”
燕昭王聽罷下令設(shè)置盛大酒宴,拉出說此話的人斥責(zé)道:“先王倡導(dǎo)全國禮待賢明人才,并不是為了多得土地留給子孫。他不幸遇到繼承人缺少德行,不能完成大業(yè),使國內(nèi)人民怨憤不從,無道的齊國趁著我們國家動亂得以殘害先王。我即位以后,對此痛心疾首,才廣泛延請群臣,對外招攬賓客,以求報仇。誰能使我成功,我愿意和他分享燕國大權(quán)?,F(xiàn)在樂毅先生為我大破齊國,平毀齊國宗廟,報卻了舊仇,齊國本來就應(yīng)歸樂先生所有,不是燕國該得到的。樂先生如果能擁有齊國,與燕國成為平等國家,結(jié)為友好的鄰邦,抵御各國的來犯,這正是燕國的福氣、我的心愿啊!你怎么敢說這種話呢!”
于是將挑 撥者處死。又賞賜樂毅妻子以王后服飾,賞賜他的兒子以王子服飾,配備君王車駕乘馬,及上 百輛屬車,派宰相侍奉送到樂毅那里,立樂毅為齊王。樂毅十分惶恐,不敢接受,一再拜謝,寫下辭書,并宣誓以死效忠燕王。從此齊國人敬服燕國樂毅的德義,各國也畏懼他的信譽(yù),沒有再敢來算計的。
燕昭王明君,樂毅賢臣。
但是,明君亡,賢臣就做不了,燕昭王之子,聽信讒言,不用樂毅了,樂毅知道回燕國沒有好果子吃,便去了趙國,但燕軍的人心軍心是不穩(wěn)了。
樂毅到了趙國待遇不錯,趙國的君主是有想法的,當(dāng)然了,也是愛才。
因為自身有價值,你的價值,就是從你過往的故事里體現(xiàn)的。
燕惠王(就是聽信讒言的屌絲)便派人去批評樂毅,并道歉說:“樂將軍你過于聽信傳言,因為與我有矛盾,就拋棄燕國跑到趙國。你這樣做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然而,又怎能報答先王對你的一片恩情呢?”
接下來就是很有名的《報燕惠王書》
諸葛亮寫的《出師表》連稱先帝13次,而《報燕惠王書》則稱先王15次,其感情之深,令人動容。附書原文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zhì)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fù)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shù)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dāng)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jié)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xué)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jié)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紝υ唬骸螨R,霸國之余教,而驟勝之遺事也,閑于甲兵,習(xí)于戰(zhàn)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于結(jié)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趙若許約,楚、魏、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寄丝谑芰睿叻?jié),南使臣于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于濟(jì)上。濟(jì)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qū)至國。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乎歷室,齊器設(shè)于寧臺。薊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于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后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qiáng)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后 嗣之馀義,執(zhí)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yuǎn)跡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shù)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yuǎn)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附翻譯
——“我不才,不能夠奉承先王的遺命,順從大王您的心意,害怕如果真的回到燕國受到了刀斧的刑罰,那樣既損害了先王英明,又損害了您的道義,我為此才逃奔到趙國來。雖然承擔(dān)了不賢的罪名,本來不敢為自己表白。現(xiàn)在大王派人來數(shù)說我的罪過,我恐怕大王不能體會先王重用我的理由,也不明白我盡力事奉先王的心意,才敢寫信給大王您。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拿財富輕易賞賜給自己的親人,而是授給有功勞的人;不把官位輕易送給喜歡的人,而是賜予有本事的人??疾觳拍艿拇笮∪缓蠓謩e進(jìn)行封賞,這才是有成就的君主;根據(jù)德行結(jié)交,才能樹立一個賢士名聲。我當(dāng)初憑著自己的學(xué)識觀察,先王的舉止,大大高于一般的世上的人,借助做魏王使節(jié)的機(jī)會,我曾到燕國考察。也是先王對我的過分抬舉,從賓客中把我提拔上來,安置在群臣的位置之上,還不與王室的長輩商量,堅持便任命我為亞卿。我自已覺得能夠奉行先王的命令、秉承他的教導(dǎo),可以僥幸不犯什么過錯,就接受了任命。先王對臣說:‘我跟齊國有著深仇大恨,縱然我的力量很弱小,也一定要報仇?!颊f:‘齊國是曾經(jīng)的霸主,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很多驕人的戰(zhàn)績,他們熟悉軍事,擅長攻戰(zhàn)。大王要伐齊,必須發(fā)動全天下的人來對付它。要發(fā)動全天下的人,最好是同趙國結(jié)盟。淮北,本來是宋國的土地,被齊國獨(dú)吞了,楚魏兩國都想得一份。趙國如果沒異議,再加上楚、魏、宋,有這個四國的力量,就可大破齊國?!韧跽f:‘好!’臣接受命令,準(zhǔn)備符節(jié),南下出使趙國?;貒痪?,便發(fā)兵攻齊。憑借上天的正義,先王的聲威,黃河以北的土地,都隨著先王進(jìn)兵濟(jì)上而為燕國所有,濟(jì)水上的燕軍,奉令出擊,大獲勝利。加上士卒英勇,武器精良,長驅(qū)直入齊都。齊王被迫逃到莒,才幸免一死。珠玉財寶,車輛盔甲珍器,全都收歸燕國所有。大呂鐘陳列在元英殿上,燕國的寶鼎重新運(yùn)回歷室殿,齊國的寶器陳列在燕國的寧臺里。原來樹立在薊丘的燕國旗幟,現(xiàn)在插到齊國汶水兩岸的竹田。自從五霸以來,沒有誰的功勛能趕上先王。先王覺得愜意,認(rèn)為我沒有辜負(fù)他的托付,于是對我裂土加封,使我成為了一個小國諸侯。臣不才,自以為能夠奉行先王的命令、秉承他的教導(dǎo),可以僥幸不會犯什么過錯,就接受了任命。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建立功業(yè)而不荒廢,才能被記載于史冊;有預(yù)見的賢士,成名之后而不隨意敗壞,才能為后世稱贊。先王報了仇雪了恨,征服了萬輛兵車的強(qiáng)國,沒收了它八百年來的積蓄,直到離世,還留下叮囑后人的遺訓(xùn),使執(zhí)政任事的官員能遵循法令,安撫親疏,并推及百姓奴隸,所有這一切必然永久地讓后世感受到他的恩澤。
“我聽說,善于創(chuàng)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要善終。伍子胥說服了闔閭,吳王才擴(kuò)張至楚國的郢都;夫差不信預(yù)見能立功,便把伍子胥溺死江中一點(diǎn)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預(yù)見新舊兩主的氣量不同,直到被投入江也還不悟。脫身免禍,彰顯先王的業(yè)績,這我的上策。遭受詆毀和侮辱,既毀害先王的美名,也是臣最大的恐懼。面臨著不測的罪,用僥幸來獲利,我不做這種不義的事。
“臣聽說,古代的君子,和朋友斷絕交往,不會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本國,不為自己表白。臣雖然不才,也曾多次受過君子的教誨,只怕大王輕信左右的讒言,因此冒昧回信,希望您略微考慮一下我的說辭。”
樂毅是不是叛國罪?
樂毅該不該投奔趙國?
精忠報國岳武穆,有人言稱為愚忠的話,就不應(yīng)談樂毅為叛國,歷史冷冰冰的擺在哪里
我們血未冷,我們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后面的故事更精彩,(田單復(fù)國的故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