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北新聞網 作者:宋鑒
12月11日早晨,母親馬平平送三歲的兒子小陽去康復學校,坐在電動車后座上的小陽睡著了,他不慎將佩戴的人工耳蝸(外掛部分)丟失在了路上。沒了耳蝸,兒子整日不安哭鬧,馬平平心痛又焦急,于是求助媒體幫忙擴散消息,希望能將丟失的耳蝸找回來。(河北新聞網2018年12月18日《全城出動!幫三歲男童找耳蝸!》)
有些東西,是所有人都離不開的,比如愛和善良。
宮崎駿的電影《千與千尋》中,小女兒千尋誤入神國,父母因貪吃給神靈的食物而被變成豬,這對小女孩千尋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危機。但是最終千尋客服了恐懼和不安,在神國好友小白的幫助下跌跌撞撞,最終解救了父母全家團聚。
有時候我們經常以為人是慢慢長大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長大的,尤其是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的價值變得巨大,從一個需要依賴他人變成需要拯救他人的時候。當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可有可無,不是渺小和孤獨的,我們的善良能給人以希望和力量的時候,行善才不是一個遙遠的幻境,而是深扎于你內心的迫切需求。
佛經上說:“一切福田,都離不開心地?!?strong>人有善念,天必佑之。這個天,就是你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人。生活自有自己的因果循環(huán),它不滿足于任何人的私心貪欲。一直善良下去,只問自心不問得失。
我始終認為,善良是人性中所蘊藏的一種最柔軟,但卻也是最有力量的情懷。不管如何艱難,我們也應該堅持善良;不管多么孤獨,也要堅守人格的高尚。因為善良比聰明更難——聰明只是一種天賦,而善良卻是一種選擇。
成長的路上,我們都需要一種強大的力量的守護。沒有力量,人就無法應對這個殘酷的世界。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最終要變得強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護自己生命里重要的人。
我們必須理智地認識到,人生一切的付出,最終的受益者都將是自己,行善,也是如此。這就是人性。坦誠面對人性,這本身就是最起碼的理智。明白這個道理,既不用懊惱自己沒有成為“救世主”,會少些苦惱,也不用抱怨他人沒有舍己為人,會少些苛責。如此,生活就會多一份淡然與從容。
我們不是愛神,幫不了所有人。我們的力量也許微薄,但正是這些點滴積累起來的善意,才讓這個世界越發(fā)美好。
將這個道理教給下一代,他們的人生或許就能多點坦誠和陽光:
“孩子,這個世界的善良永遠不夠用,如果有能力,又何妨為這個世界多添些溫暖?!?/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