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時期處于元代末年和明代永樂、宣德之間。從傳世品來看,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遜色于元末與明永樂、宣德時期的瓷器。故可以把洪武時期看作是明代瓷器發(fā)展的低潮階段。傳世的洪武瓷器分兩大類:青花與釉里紅。
明洪武青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高32.2厘米,口徑8.7厘米,足徑11.9厘米
明洪武釉里紅折枝牡丹紋花口盤,高8.6厘米,口徑45厘米,足徑22.1厘米
一、青花
洪武官窯青花是承前啟后的一代產品,繼承了元青花傳統(tǒng),但工整有余、變化不多。此時的青花主要使用含鐵量較低且淘煉欠精的國產青料,呈色多為灰藍色,鐵結晶斑點不明顯,不同于典型永樂、宣德青花的濃艷色澤。事實證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燒出后則為黑色,近似唐代時耀州窯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燒制,成品則為灰藍色。有人曾用其窯址材料做過模擬試驗,將青花料罩上青白釉復燒,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藍色。
明洪武青花花卉紋執(zhí)壺,高27.8厘米,口徑7.7厘米,足徑11.7厘米
其青花瓷的胎骨大部分是潔白色,有的燒結不透呈黃褐色。胎質與永樂官窯器相比較為粗松,有孔或裂隙。
明洪武青花竹石靈芝紋盤,高8.1厘米,口徑46厘米,足徑26.7厘米
釉層與元青花相比顯著加厚,一般都肥潤平滑,為深淺不一的青白色,很少有開片。圓器口沿處有積釉,琢器里面施釉有垂流的痕跡。
明洪武,青花怪石牡丹紋菱花式盤,高4.4厘米,口徑55.8厘米,足徑34.8厘米。清宮舊藏
圖案題材以程序化的花卉紋為主,布局趨于簡單,扁菊紋、纏枝紋或折枝蓮葉紋較為多見,龍紋出現五爪,五爪尖連成一個圓形,一般以三爪、四爪為多。
明洪武,青花云龍紋盤,高3.2厘米,口徑14.4厘米,足徑8.8厘米
造型以盤、碗、罐為主。玉壺春瓶是明代流行的瓶式之一。除玉壺春瓶、玉壺春執(zhí)壺及口徑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為釉底外,其余均為糙底。糙底的盤、碗之類底部有紅色護胎釉,且多數有明顯的刷紋。器物制胎時均經過修磨,琢器有接胎痕甚至接胎裂隙。器內有厚薄不一的旋坯刮抹痕。胎體比元代同類產品薄,有些七寸碗的碗壁僅厚2毫米,大膽圓器的中腰以下胎體還較厚重。由于成型與燒制技術均掌握得較好,器物很少塌底、夾扁或翹棱。
明洪武,青花云龍紋盤,高3.2厘米,口徑14.4厘米,足徑8.8厘米
從傳世品及景德鎮(zhèn)窯址發(fā)現的標本看,洪武年間以碗類為主的民窯青花粗瓷底部無釉,且有尖釘狀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點。
二、釉里紅
釉里紅技術在明洪武時方成熟,能自如地運用線描方法繪制紋飾。
明洪武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高10厘米,口徑20.6厘米,足徑9.1厘米
釉里紅紋樣也不再借助于刻花,而是直接用釉里紅繪畫,圖案大多用線條來表現,繪制得非常生動、粗細有致,點染涂抹一氣呵成。這表明洪武釉里紅的燒制技術已有了明顯進步。因此,洪武時期的釉里紅瓷器明顯多于青花瓷器,盡管其燒造技術仍未完全成熟,呈色有的不太穩(wěn)定,多較淡或變灰,個別的還有暈散或發(fā)暗黑色的現象,釉面上往往還有開片,但基本上與元代釉里紅的色澤接近。
明洪武釉里紅纏枝牡丹紋執(zhí)壺,高32厘米,口徑7.3厘米,足徑11厘米
明洪武,釉里紅纏枝蓮紋玉壺春瓶,高32.5厘米,口徑8.5厘米,足徑11.5厘米
另外,洪武釉里紅瓷器的制作工藝與同期的青花瓷器完全相同,除執(zhí)壺、玉壺春瓶及20厘米左右的墩式碗等器物底部施釉外,其余大盤多澀胎無釉,燒成后氧化呈現紅色,圈足端大多采用平削工藝而成。
明洪武,釉里紅纏枝蓮紋玉壺春瓶,高32.5厘米,口徑8.5厘米,足徑11.5厘米
明洪武釉里紅折枝牡丹紋花口盤,高8.6厘米,口徑45厘米,足徑22.1厘米
紋飾較多使用以扁菊為主的花卉紋,另有纏枝牡丹、折枝牡丹、纏枝蓮等。纏枝菊紋作主題紋飾是洪武始里紅的重要時代特征。還偶見松竹梅、庭院、飛鳳等。明洪武釉里紅器裝飾以植物題材為主,其植物種類之繁多,內容之新奇,是以前各時期所無法比擬的。
明洪武釉里紅松竹梅紋玉壺春瓶,高33厘米,口徑8.8厘米,足徑11.3厘米
明洪武釉里紅纏枝牡丹紋執(zhí)壺,高32厘米,口徑7.3厘米,足徑11厘米
明洪武時期青花/釉里紅瓷器往年拍賣價格: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