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是理解主體對理解對象全部內容的了解、明確、認可和內化。理解需要通過親身經歷和實踐,而不僅僅是聽別人解釋或學習書本知識。在理解中,主體不僅對對象達成理解,也關乎主體自身,需要形成理解主體對理解對象的“認識觀點”。理解的內容包括理解對象所包含的內容和它所涉及的內容,必須對這些內容了解、明確、認可和內化才能形成一定的理解。理解的重要的成果是能夠運用已經理解的內容于新的情境,解決相關的問題,取得實踐的成功。
學生學習中的理解行為是指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解釋概念或原理、將所學知識應用于類似的問題解決、提出有深度的問題、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以及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等行為來展示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所有的人類發(fā)現(xiàn)生產的知識都具有符號、邏輯和意義三重結構和屬性,學習知識不能僅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符號內容,還要挖掘和領悟知識和知識體系的內在的邏輯,理解其符號和體系背后的意義和方法--對學習主體的、對世界發(fā)展的意義和價值,以及蘊含于知識結構之中的思維方式、認識方法等。這樣的“理解”才是知識學習的真正的理解。
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真正理解表現(xiàn)為以下五種行為(表現(xiàn)性行為,也是表現(xiàn)性評價的“指標”)
一、當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解釋某個概念或原理時,表明他們已經理解了這些知識,而不是僅僅通過死記硬背來掌握。
自主且比較完整地表達出自己所理解的,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口語表達和交流能力。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概念或原理還可以促進他們對知識的長期記憶和理解。表達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條理化、邏輯性,還有利于思維清晰性的提升。
二、當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類似的問題解決中,說明他們不僅掌握了這些概念或原理,而且還能夠理解它們在現(xiàn)實問題中的實際應用。
運用行為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所以,做中學、用中學是一種促進理解的學習方式。
三、當學生能夠提出有深度的問題時,表明他們已經理解了相關概念或原理,并能夠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有深度的問題需要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從而探索和理解更深層次的概念和原理。這種行為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當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和提出有深度的問題時,當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新問題時,知識更是與他原有的知識系統(tǒng)、原有的經驗融合了。他的學習和理解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四、當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并能夠看到問題的多個方面時,表明他們已經理解了問題的復雜性。
理解問題的復雜性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概念和知識,還需要他們具備綜合分析能力,能夠將問題分解成不同的組成部分,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這種理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因為他們能夠考慮到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并制定出更全面的解決方案。
多角度地看待問題,能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事物,也能幫助學生學會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創(chuàng)中學就在這樣的學習行為中成為現(xiàn)實。
五、當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并解決實際問題時,表明他們已經理解了相關概念或原理,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這種行為不僅展示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而且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實踐能力。通過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些概念或原理的實際應用和意義,從而加深對它們的掌握和理解。
能在生活場境中運用所學,說明學習者具有了高通路遷移的能力,這時的理解更深入也更全面了,學習的直接目的在此才全面地達成。
——文章由網絡相關內容摘錄和整理而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