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yī)名家經(jīng)典醫(yī)案】第9期
鄧志強老師經(jīng)典醫(yī)案分享
第
1
則
-THE FIRST-
陳某,女,64歲,湘鄉(xiāng)人。
初診時間:2017年6月7日。患者因反復(fù)腹痛、腹瀉、肛門墜脹感5余年,反復(fù)腹瀉血便1年。頸椎不適,腰脊冷痛,雙足跟痛3年,雙眼干澀感,反復(fù)在湘鄉(xiāng)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院住院。
診 斷
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多發(fā)胃腸息肉,膽囊息肉病變10mm,并行內(nèi)鏡胃腸息肉消除術(shù)。頸椎病、腰椎病、干眼癥、冠心病等。多次住院治療癥狀稍有緩解,出院后又加重,反復(fù)遷延不愈。
刻下癥
病人形體消瘦,面色黃白相間,神情憂郁,痛苦面容。時值端午時節(jié),還著三四層厚衣。訴頭痛、頸痛不能吹風(fēng),腰骶部畏寒明顯,雙膝痛,雙足跟痛。神疲乏力,納差,無口干口苦,睡眠一般。大便稀溏,一天兩到三次,肛門墜脹感,舌淡苔白厚膩,雙脈沉弦緩無力, 雙關(guān)為著。查枕項部、頸、胸、腰椎棘突,椎旁壓痛明顯。
辨證思路
該病人癥狀較多,主訴多,病情復(fù)雜,病程長,遷延不愈。提示正氣虧虛,病機復(fù)雜??滔掳Y見:形體消瘦,面色無華,神情抑郁,惡寒厚衣,周身痛。神疲乏力,納差,口中和,多發(fā)息肉(陰成形),大便稀溏。病在太陰、少陰,舌淡苔白厚膩,雙脈沉緩無力,舌淡脈弱屬陽虛。病機屬肝胃兩寒,寒濕膠結(jié)。
八綱辨證
總體屬陰證、里證,虛、寒證。
六經(jīng)辨證
屬三陰證,太陰、少陰、厥陰。
選 方
吳茱萸湯(紅參15g,大棗8枚,生姜45g,吳茱萸15g)。依據(jù)整體觀念,應(yīng)用了弓弦應(yīng)力矯正術(shù)(頭頸背方案,腰方案),痹通藥酒。
復(fù) 診
2017年6月16日,神疲,乏力,納差好轉(zhuǎn),腰骶部冷感稍改善。頸腰痛,雙足跟痛,稍減輕,病人擔(dān)心生姜劑量太大,不敢喝。平時容易上火,但喝涼茶又腹瀉。這是陰火是虛寒導(dǎo)致的火,是假火。繼續(xù)用吳茱萸湯加大劑量:紅參20g,大棗12枚,生姜100g,吳茱萸20g,水煎開30分鐘,分3次服。
2017年6月22日,腰骶部畏寒,雙膝痛,頸腰痛,足跟痛好轉(zhuǎn)。神疲,乏力,納差好轉(zhuǎn)。大便溏,畏寒,仍厚衣,面色黃白,舌淡苔白厚,脈弦沉緩無力。附子湯加蒼術(shù)、砂仁:附子50g(超微),白芍30g,白術(shù)30g,茯苓30g,干姜20g,紅參15g,蒼術(shù)15g,砂仁10g。
2017年7月14日,上述諸癥好轉(zhuǎn),自覺有上火之感。口稍干,雙眼干澀,大便時溏時干,肛門墜脹感,氣往下墜感。診為厥陰病,上熱下寒。烏梅丸加制吳茱萸:附子30g(超微),當歸30g,黨參30g,干姜30g,花椒15g,黃柏15g,黃連10g,肉桂30g,烏梅30g,細辛15g,制吳茱萸15g,糙米一撮,蜂蜜1匙,醋1匙。中間間歇應(yīng)用附子湯,理中湯:馬齒莧,蒼術(shù),砂仁,扁豆。
2017年8月20日,面色紅潤,精神明顯好轉(zhuǎn),頸腰膝雙足跟痛好了90%,食欲明顯好轉(zhuǎn)。偶爾雙眼干澀,沒有畏寒感,無需厚衣,可從事菜地勞作。大便成形,沒有墜脹感,舌淡紅苔稍厚,雙沉緩較前有力。原方加仙鶴草30g,制吳茱萸20g。
相關(guān)條文
傷寒論:
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378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304條: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305條: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326條:厥陰之為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328條: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注解:
消渴:氣郁化火,灼傷津液,消渴。
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胃熱消谷,嘈雜,土被木伐。脾氣虛寒,失于運化,則不欲飲食。食則吐蛔。
病機:上熱下寒。厥陰屬肝。主疏泄,調(diào)暢氣機,參與脾胃運化烏梅丸,酸苦辛甘并投,寒溫攻補兼用。為清上溫下,安蛔止痛。亦可治寒熱錯綜,虛實互見之“久利”,實為厥陰病寒雜證之主方。
總結(jié):
此病人是一個典型的三陰證病,疾病多,癥狀多,病機復(fù)雜,病程長,久治不愈,屬現(xiàn)代多見的一個腫瘤體質(zhì)。如果失治誤治會釀成大病,嚴重縮短壽命和降低生活質(zhì)量。我們辨六經(jīng),明八綱,抓病機,辨方證,抓主癥,應(yīng)用綜合療法,整體觀念。扶陽氣、護胃氣,明辨真假,謹守病機故而收效。
第
2
則
-THE SECOND-
彭某,女,46歲。
初診時間:2019年3月29日。反復(fù)臍周痛10余年加重3天。
刻下癥
形體偏瘦,面色黃暗無光澤,痛苦表情憂郁貌,反復(fù)臍周痛10余年,加重3天。疼痛夜間加重,伴大便溏粘,大便日4-5次,瀉后痛稍減,痛時四肢無力,提氣不上,四肢冰涼,伴頭暈,胸悶,口苦,口干喜溫,四肢如針刺樣,耳鳴,舌尖邊紅苔白黃相兼,因甲亢作碘131治療服優(yōu)甲樂,化驗指標正常。查:腹部,臍左壓痛明顯,六脈沉細無力。
分 析
患者反復(fù)臍周痛,病程長,大便溏,形體消瘦,面色黃暗無光澤,首先考慮三陰病,六脈沉細無力,頭暈、腹瀉、腹痛、四肢無力冰冷,提氣不上,定在太陰,虛寒證。口苦口干屬于消渴,膽熱。舌尖邊紅苔白黃兼為上熱,說明是一個上熱下寒,寒熱錯雜證,臍左壓痛實,屬于實證,但是整體來看又是一個虛癥,屬于虛實夾雜。四肢冰涼,疲乏無力,憂郁,是陰陽互不相順接。夜間疼痛加重,陰陽氣血不和,又因甲狀腺功能低下減退。
本 證
三陰為病,太陰虛寒為主,兼有少陽陽明微熱,辨為厥陰病。
核心病機
胃虛寒而寒飲上逆與熱互結(jié),形成寒熱錯雜。
總病機
陰陽不通,營弱衛(wèi)津虛,營血瘀滯。
證候要點
半表半里,半寒熱,半虛實,而偏于陰,上熱下寒,寒熱錯雜,虛實夾雜。即:水深火熱。
抓 手
四肢厥冷,伴疼痛夜間加重,大便溏,人特別虛弱,脈弦無力,發(fā)作性寒熱或寒熱于一身疼痛,合并嘔或(利)。
總治則
和法,溫清并用。
用方:烏梅丸。超微:附子30g,當歸20g,黨參20g,干姜30g,花椒15g,黃柏15g,黃連15g,肉桂20g,烏梅30g,細辛10g,制吳茱萸10g,仙鶴草60g,7付,沖服,每日一劑。
雷火灸:神闕、氣海、中脘、督脈、足三里。
服了2劑藥以后,腹痛明顯緩解。中間因受涼,有點反復(fù)訴乏力、提氣不上,加紅參15g,繼艾灸,服藥,癥狀逐步緩解。七天后,大便成形,精神好轉(zhuǎn),氣色佳,能回家采茶,因藥太苦,實在不愿服藥,告之可丸劑鞏固。
第
3
則
-THE THIRD-
李某,男,37歲,身高165,體重110斤。
初診時間:2018年9月13日。反復(fù)口腔潰瘍,胃脘不適10余年,形體偏瘦,面色暗無光澤。凌晨3點醒后難以入睡,大便三天一次,大便后胃中冷痛,口干,手足涼,腹肌緊,右小腹稍壓痛,舌淡苔白邊齒痕,脈弦細稍沉無力。
分 析
反復(fù)口腔潰瘍、失眠、口干,說明上面有陽明、少陽郁熱,凌晨3點醒后難以入睡,說明陰陽氣不想順接,陽不入陰。大便三天一次,便后胃中冷,手足涼屬太陰,胃脘不適,舌淡苔白邊有齒痕,脈弦細稍沉無力屬太陰。大便干不一定是熱,有陽明的大便干也有太陰陽虛的大便干,綜上所訴,診斷為上熱下寒。
辨 證
陽明太陰合并,屬于厥陰病。
用方:烏梅丸。方藥:附子(超微3包),當歸30g,黨參30g,干姜30g,花椒20g,黃柏20g,黃連20g,肉桂30g,烏梅30g,細辛15g。加適量糙米一撮,加少量醋、蜂蜜,水煎開30分鐘,分3次服。配合甘草鋅膠囊、果膠鉍中成藥。
復(fù) 診
2018年9月22日,口腔潰瘍未再發(fā)生,面色較前光澤,胃脘不適好轉(zhuǎn),口干,口不苦,手足涼,眠可,大便溏,心下按之較前軟,稍痛,舌淡邊尖有齒痕,脈弦細較前有力。服藥有效,患者信心大增,表示患病多年久病無效,經(jīng)此次服藥頗有成效,一定積極配合,堅持治療。效不更方:上方加仙鶴草30g。
病患堅持服藥至11月初,除中間有用到半夏瀉心湯調(diào)理嘔、利、痞之外。基本以烏梅丸為主,諸癥改善后偶有兩側(cè)腰痛,胃中偶有不適,舌淡苔白,齒痕較前好轉(zhuǎn)。用方:附子理中湯合腎四味,肉桂,砂仁。方藥:附子30g(超微),白術(shù)30g,黨參30g,茯苓30g,干姜30g,炙甘草30g,砂仁6g,鋒火20g,菟絲子20g,補骨脂15g,肉桂15g,以調(diào)理脾腎為原則,以求治本。
2019.1.24 帶女兒來看胃腸感冒。見到患者,臉色明顯改善,紅潤光澤,問之身體無明顯不適。
治療思路分享
以上三個案例,均以烏梅丸收功。講到烏梅丸就想到厥陰病,厥陰病為千古疑案。厥陰病與少陽病相對,皆屬于半表半里。厥陰屬半表半里陰證,少陽屬于半表半里陽證。首先了解“厥”的意思。
《傷寒論》337條: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柏省毕喈斢趧屿o脈不流通,微循環(huán)障礙。重在理解陰陽(寒熱)不通而逆亂,不和而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表里不和,三焦不和,氣機升降逆亂。所以陰陽氣血不順接,不通,逆亂,皆可致厥逆。
厥陰生理:溝通表里上下,連順陰陽,厥陰為一陰,“厥”是一種極寒的狀態(tài)又產(chǎn)生了一點陽的狀態(tài)。厥陰像使者一樣,溝通少陰和太陰,又通過與少陽溝通而聯(lián)系太陽和陽明,所以起到樞紐的作用。
病理上:表現(xiàn)為寒熱夾雜、錯雜,郁結(jié)不通,厥熱往復(fù),寒熱增減而引起陰陽氣血不順接、不通、不和、逆亂或水火不運,氣機升降失常。
六經(jīng)辨證 | 表 | 里 | 半表半里 |
陽病 | 太陽 | 陽明 | 少陽 |
陰病 | 少陰 | 太陰 | 厥陰 |
主證病機:陰陽往復(fù),動蕩生風(fēng),風(fēng)氣變化,風(fēng)氣上升則致嘔吐,風(fēng)往下降則致腹痛腹瀉,盤踞中焦則納呆,風(fēng)性善行而數(shù)變,游走不定。與肝有關(guān)。
《傷寒論》32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傷寒論》338條: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棕收撸淙水斖禄?。今病者靜,而復(fù)時煩者,此為藏寒?;咨先肫潆?,故煩,須臾復(fù)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棕收?,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干姜十兩,黃連十六兩,附子六兩,當歸四兩,蜀椒四兩,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nèi)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藥分析:烏梅丸中的烏梅有斂肝熄風(fēng),安蛔澀腸止瀉的作用。細辛川椒辛可撫蛔,干姜附子桂枝溫臟祛寒止痛,人參當歸補益正氣,桂枝養(yǎng)血通脈,黃柏黃連搭配,味苦寒??嗄芟禄住⒃餄?、清濕熱。分兩類藥,第一類是陽性藥:川椒、細辛、桂枝、附子、干姜向上生發(fā),往外宣散。陰性藥:烏梅、當歸、黨參、黃連、黃柏向內(nèi)收斂,向下沉降,即辛開苦降,一升一降可使氣機恢復(fù)正常,陽升陰降,陰陽互根。中間還有人參當歸等斡旋中焦,氣虛用人參,血虛用當歸,熱重用黃柏,寒重用附子,烏梅酸斂。此方中包含四逆湯的引子:干姜、附子;大建中湯的引子:蜀椒、人參、干姜;當歸四逆湯的引子:細辛、桂枝、當歸,黃連湯的引子:黃連、桂枝、干姜、人參;干姜芩連人參湯的引子:干姜黃連人參,加蜂蜜。能收能散,能溫中,符合和法、溫清并用。
傷寒論32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傷寒論337條:凡厥者,陰陽者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厥陰病病機寒熱錯雜,胃中虛寒,下焦寒飲上逆,上焦有熱,表現(xiàn)為寒熱錯雜。寒為怕冷畏寒手腳冰涼、嘔吐、煩躁、厥逆四大證。提示有上焦煩熱,中焦虛寒,氣機不利,小焦寒熱錯雜,腹結(jié),寒飲上逆。陰陽氣不相順接之手腳冰涼,表虛表寒,因為蛔厥常有腹痛、寒飲,甚至手腳發(fā)涼提示蛔厥,逆亂而手足厥冷,臟腑虛寒,氣機不利,營血不通,所謂半表半里的陰證,偏虛偏寒,總之,屬于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表里同病。
《傷寒論》337條: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應(yīng)用烏梅丸要放寬思路,抓住病機,同時治寒熱錯雜久痢之癥。第一:手腳厥冷,全身皮膚冷,心中煩熱,或者煩躁不寧或者胸中煩悶,或反復(fù)胃脘冷痛,或腹痛較重,嘔吐,溏便或久痢或干嘔嘔吐等。二舌脈的體征:舌質(zhì)紅、紫,舌暗、淡,苔白,舌苔薄黃,脈細脈微,弦、沉而無力等,左右寸關(guān)尺六脈不等、強弱不勻??偟膩碚f就是陰陽不通,營弱衛(wèi)虛,里虛,飲逆。抓住虛而實,雜而亂,下半夜加重,半表半里半寒熱半虛實而偏于陰,上熱下寒,寒熱錯雜,就像我們形容的水深火熱,有句話叫“清清楚楚小柴胡,糊里糊涂烏梅丸。”烏梅丸結(jié)構(gòu)巧妙,通過藥物藥性的向內(nèi)向外,向上向下的趨勢,藥物的協(xié)調(diào)作用,使氣機形成一個不停運動的圓,調(diào)氣機寒熱,這樣可以使氣機升降恢復(fù)正常,病人的整體狀態(tài)都能夠改善。
適用疾病:符合上述病機的膽道蛔蟲癥、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過敏性結(jié)腸炎、克羅恩、腸易激綜合征、神經(jīng)性嘔吐、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多發(fā)性腸息肉、寒熱錯雜的頭痛、吃涼藥無效或腹瀉,日久不愈的婦科病、還有寒熱顯著、治療雜亂誤治導(dǎo)致久病遷延、臟器功能衰竭亢進,營養(yǎng)代謝紊亂,濫用激素抗生素,各種方法無效的疑難病等。各種腫瘤,慢性病的中晚期多屬于寒熱錯雜,正氣虛,從厥陰論治,療效出奇。
鄧醫(yī)師常用超微分享
烏梅3包,細辛2包,干姜2包,
黃連1-2包,黨參1包,
當歸1包,附子2-3包,
花椒1-2包,桂枝2包,黃柏1包。
以厥陰入手,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以扶正祛邪,溫寒,清熱用烏梅丸加減??傊朔秸宫F(xiàn)了一種高超的思維技巧和復(fù)雜的機制,剛?cè)岵丈⒆匀?,既能清上又能溫中、下,又可扶正祛邪。方中烏梅酸安蛔收斂,川椒細辛附子桂枝干姜溫辛以散寒,黃連黃柏苦以清熱,人參當歸甘以補氣養(yǎng)血,五味莫過于人生五味,故凡寒熱錯雜虛實夾雜都可考慮此方。這為我們后續(xù)學(xué)習(xí)拓寬了思維,臨床的疑難雜癥,日久各種方法無效的均可從此方面考慮。
專家 ● 介紹
中醫(yī)全科醫(yī)師,基層名中醫(yī),從醫(yī)近三十余年。擅長:采用中藥內(nèi)服結(jié)合敷貼主治常見發(fā)熱外感,咳嗽,腹瀉等,中醫(yī)辨證結(jié)合各種針法,手法、雷火灸、刃針等,解決常見慢性疲勞、睡眠障礙,焦慮,抑郁,頭痛,頭暈,頸肩腰腿痛、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肥胖、慢性胃腸疾病、乳腺增生、月經(jīng)不調(diào),男科病,各種亞健康,體質(zhì)調(diào)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