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四季有生肖,那冬天就是屬羊的。且不說缺羊不能過冬的西北人,就連廣東人都要在并不寒冷的冬天儀式性地吃一鍋支竹羊腩煲。除了烤全羊、羊肉串、紅燒、涮鍋、白煮之外,中國人還有更多“刁鉆又奇葩”的吃羊大法,譬如:
內(nèi)蒙人對待貴賓,奉上的只是羊尾油?
寧夏人的手抓羊肉還分冷、熱?
新疆人把羊肚當(dāng)高壓爐,居然沒炸裂?
甘肅人用棉線和羊油裹內(nèi)臟,獨(dú)創(chuàng)“脂裹肝”
乾隆爺辦“千叟宴”,用足1950個鍋涮羊肉?
貴州人把羊肚里的青草擠出汁來做火鍋?
……
不信往下讀。
內(nèi)蒙風(fēng)格烤羊腱
每年到了立冬,可以說是全國人民皆吃羊。現(xiàn)在如果你將一頭羊擺在中國人面前,問他這是啥,那恭喜你——將看到一場持續(xù)三天三夜的報菜名表演!各個地方的人都有著自己的一套“看家本領(lǐng)”,且誰都不服誰!不信你來看。
中國人吃羊的歷史大概從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開始了,但它真正流行全國南北卻要到宋朝。宋朝人愛吃羊。宋仁宗(沒錯,就是傳說中貍貓換太子那位皇帝)時期,每天皇宮里要宰280只羊;首都開封的飯館里,羊肉做成的菜可以多達(dá)50多種(《東京夢華錄》)。到南宋遷都臨安(杭州)后,隨著大批中原人也搬遷到江南,吃羊的美食之風(fēng)也逐漸流行大江南北。
羊蝎子火鍋
據(jù)說,除了東坡肉,羊蝎子的吃法也是大吃貨蘇東坡發(fā)明的。當(dāng)年被貶廣東惠州期間,沒錢沒勢,想吃羊肉又爭不過當(dāng)?shù)氐臋?quán)貴,就只好讓殺羊的人把沒人要的脊骨留給他。帶回家后,蘇東坡就把羊脊骨煮透,再澆上酒撒上鹽,用火將表面烘成微焦就開吃。唯一不太好的就是,他每次都是把骨頭啃得連肉渣都不剩,搞的家里眼巴巴等了半天的幾條旺星人不太高興。
到了元明清,因為首都都在北京,靠近草原,早年契丹、女真人流行的將羊肉薄切開水燙熟的方便吃法逐漸傳開來,成為了如今長盛不衰的“涮羊肉”。那位“蓋章狂魔”乾隆皇帝禪讓后最后一次舉辦千叟宴,據(jù)說一口氣使用了1950個火鍋......對于這樣的行為,小編只能說:有錢,任性!
內(nèi)蒙人:
賽白努,吃羊尾油嗎?
“蒙古最尊貴的待遇就是煮一只羊,然后蒙古大漢把羊尾削下來,把羊尾捧在你的面前,那一坨坨的脂肪……”某期《圓桌派》上竇文濤與陳曉卿這樣聊到“羊尾油”;大多數(shù)人也才知道,竟有如此“奇葩”的吃法。
一般動物的尾巴都像干棍一樣沒多少肉,就算是牛尾巴也只能煲湯;但這內(nèi)蒙古的綿羊們卻有粗肥的尾巴,似花白的玉膏。怎么吃呢?一手扶著羊尾油一手握著餐刀,削下一兩指寬,薄薄一片手掌大,貼到自己手上或者胳膊上,順著一吸溜直接吞進(jìn)肚子里。
當(dāng)然羊尾油也是可以熟吃的,譬如切片涮火鍋,蘸上醬料,吃起來口感軟糯;或者熬成油作配料。記起汪曾祺在《美食人生》里說過一道“拔絲羊尾”,“外面有一層薄薄的脆殼,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沒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經(jīng)化了。這東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為太好吃了!”
粗獷豪放的草原人民還熱衷整羊下鍋煮的“羊貝子”,羊肉首選呼倫貝爾、鄂爾多斯、錫林郭勒地區(qū)的羊,比如肉嫩不膻、肥潤撩人的烏珠穆沁羊和蘇尼特羊。
羊貝子吃的就是原汁原味,只用清水煮羊,不放任何調(diào)料,大灶旺火后就能美美地享用了。出鍋后直接用小刀剔著吃,蘸點野韭花醬或鹽,來進(jìn)一步激發(fā)不含鹽分的羊肉的肉香氣,一切一蘸,滿嘴鮮美,吃到最后羊骨不掛一絲肉。
寧夏人:
只有我敢吃凍出冰碴的羊肉
說起羊肉,當(dāng)然不能“放過”寧夏的鹽池灘羊了!
作為寧夏鹽池縣的特產(chǎn),沒想到鹽池灘羊竟是蒙古羊進(jìn)入寧夏后被當(dāng)?shù)仫L(fēng)土馴化和牧民精心選留培育出來的。像這樣吃甘草,喝鹽堿水長大的灘羊,肉質(zhì)細(xì)嫩,脂肪分布均勻,只有淡淡奶香沒膻味,用來做手抓肉是最適合不過了。
而且寧夏人做手抓時膽子大得很!居然吃凍過的涼手抓。先將羊脖子、羊肋條切成大塊下鍋燉,在燉的時候連鹽都不加,只用清水。煮好的灘羊肉正鮮嫩噴香,卻讓大膽的寧夏人送進(jìn)了冰箱,凍到?jīng)鐾福踔涟啄勰?、顫巍巍的羊肥油上還帶著小小的冰碴,才吃。
這一做法著實顛覆外地人的“三觀”,大家都覺得羊是怕涼的食物,涼了膻味就起來了。所以從寧夏人涼吃手抓的行為中,就可以看出寧夏人到底有多“大膽”,對寧夏灘羊又有多大的自信!
吃涼手抓還有個小tips,要“兩手抓”著吃~
新疆人:
沙地當(dāng)灶羊肚作鍋,沒試過吧
除了有羊肉串這張美食名片外,新疆還有許多被本地人藏著的“奇葩”美食,比如這道在沙漠盛宴上必有一席之地的羊肚包肉。
這種將食材塞進(jìn)動物的胃里進(jìn)行烹飪的方式不算少見,但是新疆羊肚包肉的烹飪方式卻是原始中帶著點趣味,好玩得很。在沙漠上燒起炭火,沙子的溫度也順勢升到了180℃左右,這不,一個天然的烤爐就出現(xiàn)了。
要放在“沙子烤爐”上的不是一口鍋,而是一個被腌制好的羊肉塞得圓鼓鼓的羊肚,將羊肚放在沙子上,掩上炭火,加熱時羊肚鼓起,像高壓鍋一般,4小時后炭火便會釋放出羊肉的鮮味,焦香味也陣陣撲鼻而來。
論羊下水對新疆的“奇葩”美食貢獻(xiàn)有多大,不得不提的還有米腸子和面肺子這兩大功臣。米腸子是將羊心、羊肝、羊肉切碎后腌制并拌進(jìn)大米中,最后一隆咚灌進(jìn)羊腸里,用水煮熟。羊腸子層次豐富,既有油脂的順滑,又有大米、羊心的顆粒感,再拌上紅辣椒,特別好吃!
面肺子則是用水洗面筋剩下的淀粉水拌成面糊后,灌進(jìn)羊肺里,和羊腸子一起水煮就可以了。面肺子的口感很奇妙,像在吃一塊入口即化的羊脂玉一樣,細(xì)膩柔滑,靜悄悄地俘獲人心。
甘肅人:
吃羊雜,還屬我路子野
羊皮羊油、羊肚羊腰、羊頭羊蹄;蒸、煮、炒、烤、燜……甘肅人將羊的烹飪方式鉆研到了極致,不然怎么會出現(xiàn)“脂裹肝”這樣充滿想象力的美食呢。
甘肅河西走廊張掖的草原上,有著甘肅獨(dú)有的民族裕固族,這的牧民對羊網(wǎng)油(羊腹腔上的一層油脂膜)的烹飪別具一格,而且出了這個地兒真的就嘗不到這盤美味的脂裹肝了。
用的是在草原上生長了五年的藏羊肝、肺、心,將其剁碎后,拌上各種香料,和面攪成餡,裹進(jìn)羊網(wǎng)油里卷成卷,用白棉線纏好防止散開,蒸或放入水中煮,脂肪受熱溶化,不斷滲進(jìn)餡料里,吃的時候不蘸任何醬料,鮮香脂香相融合,那叫一個美。
在吃羊這件事上,甘肅人的另一個絕妙之處是讓面食與羊肉“握手言和”。讓臨夏的東鄉(xiāng)羊、隴東的黑山羊、靖遠(yuǎn)、環(huán)縣的羊羔等羊,在敦煌與湯餅結(jié)合,在蘭州與面片相燴,在慶陽被緊緊裹進(jìn)包子里,你會驚嘆羊肉能玩的花樣竟然這么多,那股子面香肉香,光是想想眼淚就從嘴角流出來了~
北京人:
咱乾隆爺用1950個鍋涮羊肉
目前看來,羊蝎子被打上了鮮明的老北京印記。然而,追根溯源,對這個刁鉆部位的美味探索始于北宋年間的廣東惠州。彼時被貶的蘇東坡買不起好羊肉,便讓市集殺羊的人給自己留下無人問津的羊脊骨,回家后煮透,澆上酒、撒上鹽,用火烘烤,等待肉微焦時開吃,這味道被蘇東坡自稱為“美味如海鮮”。
等到清代的北京城、內(nèi)蒙古,這部位因形狀似張牙舞爪的蝎子而被稱為“羊蝎子”,依然是窮人才吃的邊角料。
沿襲迄今,北京的羊蝎子有紅湯和白湯兩種。前者以醬油醬煮做湯底,搭配各種中草藥調(diào)味,特點是色紅味濃。后者則是常見的家庭吃法,放蔥姜大料,熱熱地?zé)跻诲?,也可以將白蘿卜切大塊,下鍋同煮,是冬季暖身的不二選擇。
這羊蝎子能分成三個部位——脖頭,肉多,最解饞;飛機(jī)翅,有筋有肉,吃的時候得要把兩塊骨頭掰開,細(xì)細(xì)地挑肉吃;尾巴尖兒,口感嫩,量少,一鍋里趕不上幾塊,面對爛熟飄香、醬汁淋漓的羊蝎子,幾乎沒有人能拒絕食肉天性的召喚。
老北京的羊肉美食可不能少了涮羊肉。嘉慶元年,乾隆帝舉辦“千叟宴”,使用了1950個火鍋涮羊肉,此后民間羊肉館推出這種做法,在歲寒冬季尤受歡迎。
用銅鍋涮是最為傳統(tǒng)的吃法,木炭燒得通紅,銅鍋煙氣裊裊,先下一盤羊尾油潤潤鍋,再品上腦的細(xì)嫩、磨襠的嚼頭、大三岔的肥美、黃瓜條的爽口、小三叉的肥瘦相間,吃完肉來口暢爽的北冰洋,呼哇,不能更滿足了!
包郵區(qū):
不怕羊肉膻,我們技法了得呵
不僅北方人愛羊,南方人對羊肉也情有獨(dú)鐘。但和北方人吃羊不同,南方人吃的是山、湖羊肉,有膻氣,所以在烹飪方式上要“精心設(shè)計”。
和北方“放浪不羈”的烹飪方式不同,江蘇有一道十分精致的羊肉小吃——凍羊糕。凍羊糕一般以湖羊為原料,選用羊腿肉,講究一點的會用羊臉肉搭配羊腿、羊腩肉一起制作,肉質(zhì)比純羊腿肉滑嫩得多。羊肉煮好,拆碎,鋪進(jìn)盤中,澆上熬得濃濃的羊湯,放涼,待凝結(jié)成形,再切片裝盤。
凍羊糕入口肉質(zhì)細(xì)膩,還帶著duangduang爽滑的湯凍,一接觸到舌尖就悄然化開,可以直接吃,也可以蘸醬料吃,作為下酒菜真的很容易讓人“貪杯”起來。
蘇州藏書鎮(zhèn)的藏書羊肉是羊肉吃貨們的白月光。本地山羊配合當(dāng)?shù)靥厣纳寄就盁踔螅龀鰜淼难蛉怆遁p,湯色乳白,羊肉酥而不爛。帶皮煮是靈魂,經(jīng)過熬煮的山羊皮,軟爛細(xì)膩,夾起放進(jìn)嘴里,??!是果凍般的溫柔質(zhì)感~
浙江人吃羊最經(jīng)典的方式是酥羊大面。甘蔗鋪底,放入帶皮羊肉、紅棗、黃酒、白蘿卜等調(diào)味,細(xì)火慢煨。肉醬融合,羊肉酥爛、羊肚軟糯、羊腸帶著油花,再搭配夾生、精細(xì)的濕面和鮮甜的湯頭,暖到心坎里去來。
而在上海人心中,紅燒羊肉才是能治愈濕冷冬季的禮物。上海用的羊肉多是崇明島出產(chǎn)的白山羊,脂肪少,膻味輕,肉嫩皮彈。而且紅燒的做法既符合上海人喜歡的醬香口味,又可以適當(dāng)消除山羊肉的膻味,兩全其美!
西南人:
我有羊癟鍋,跟羊爭吃草
西南人對羊肉美食的“探索”肯定會超出你的想象,不信?那就看看這鍋讓人既覺得驚喜,又感到刺激的貴州羊癟火鍋吧!在與廣西交界的榕江、從江、黎平一帶,尤其流行。
跟“牛癟”一樣,在宰殺之前,給羊喂上優(yōu)質(zhì)草料,宰殺后,從胃里取出未完全消化的草,擠出汁加上羊膽汁一鍋煮沸,黃中帶綠的色澤仿佛飄著股山野氣息,細(xì)嗅有清香,嘗一口卻苦得醒腦,但羊癟苦后會回甘,能促進(jìn)食欲,此時再吃其他山蔬,便會驚覺“甜蜜蜜”。
羊癟火鍋是侗族同胞的傳統(tǒng)美食,為了降服如此霸道的食材,需要搭配侗鄉(xiāng)的山奈、吳茱萸、首烏、柴胡等奇門香料,才能拿來涮煮食材。其實羊癟火鍋是從傳統(tǒng)侗藥中衍生而來的藥膳,羊癟中遺留了消化液,而侗族人常吃糯米,正好能幫助消化。
四川簡陽的羊肉湯則是川渝一帶的羊湯頭牌,講究用本地肉質(zhì)細(xì)嫩的大耳朵羊烹制,肥瘦相間,膻味很輕,小火和豬骨、鯽魚一起燉到湯色奶白,加點胡椒粉,趁著熱氣氤氳喝一口,能從喉嚨一直暖到胃里。
嶺南人:
烹羊大比拼,我確實吃“癟”了…
將羊肉從北吃到南,沒想到卻在美食遍地的廣東碰了壁,這里竟沒有奇葩吃法,用的是當(dāng)?shù)刈顚こ5呐腼兎绞健办摇薄?/p>
廣東人冬季吃羊,吃的就是這道在廣東人支竹羊腩煲,以本地山羊為原料烹飪,帶皮羊腩炒到微微焦黃,南乳和柱候醬等配料組成的復(fù)合醬汁統(tǒng)領(lǐng)全場,把這一煲羊肉燒得軟糯又鮮香,蘸腐乳醬吃更有滋味。
為什么廣東人不在烹飪方式上花腦筋呢,原因很簡單,他們大多是用海南東山羊來烹制的,羊肉足夠好了,就不整其他“花里胡哨”的,尋常吃法就足夠。
海南的東山羊從宋代開始就是一顆閃閃“明星”,雖然說南方的山羊比北方的綿羊膻味重,但生在山巖之間,黑黑的東山羊每天都在進(jìn)行攀巖運(yùn)動,練就強(qiáng)健的身體,脂肪分布均勻,肉香十足。
而且生在熱帶丘陵的東山羊還能吃到一種含硫高的熱帶苜蓿,能很好地抑制羊膻味。因此,還有海南人會用白切的做法,來感受東山羊的鮮美,當(dāng)然比較主流的做法還是東山羊帶皮紅燜,軟爛不失嚼勁,羊皮豐富的膠質(zhì),口感彈牙,滑得調(diào)皮。
一方水土一方羊,一方食俗一方魂,不同地區(qū)的人,有不同的羊肉烹飪方式,五湖西海的飲食智慧,也因少見而變得奇葩有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