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文類十大科普公號
點擊上方藍字免費訂閱父母堂
都說打罵孩子危害大,可當孩子不聽話時,爹媽是不是恨得牙癢癢,總想找個機會“修理”熊孩子一頓?別人家的爹媽已經(jīng)這么做了,腦洞大得無法想象!
羞辱式懲罰
剃一個一夜老30歲的發(fā)型,好傷自尊!
舉牌承認錯誤
這般羞辱,下次還敢欺負小女孩不?
嚇唬式懲罰
晾在曬衣桿上,害怕掉下來的心情你不會懂!
強迫式懲罰
老是不合拍?穿上“在一起”T恤就好了
面壁思過式懲罰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面前,而你卻看不見
“如你所愿”式懲罰
你不老想著上天嗎?這回讓你“上了墻就下不來”
“如你所愿”式懲罰
聽著最愛的歌卻沒法跟著跳,這絕對是史上最慘絕人寰的懲罰~
然而,最可怕的在這里!爸爸媽媽說,“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學校去!”
中國式罰抄作業(yè)
一位大學生因為上課遲到,被老師罰抄1000遍“biang”字,最后寫到200個字“寫到有點傻”作罷??戳诵睦镱^是否biang biang的?
中國式罰抄作業(yè)
另一位學生遲到則畫了一百多個形態(tài)各異的兵馬俑。孩紙,你這是要上美院的節(jié)奏??!
這樣懲罰,對孩子有效嗎?
看了上面千奇百怪的懲罰方法,也許會有家長覺得很解氣,不是說不能打罵嗎?那就換一種方式,既能讓孩子吃苦頭,又能讓孩子記憶深刻,從而避免再犯錯誤。這個立竿見影的方法讓家長們相信這是有效的。
然而,很多教育和心理學家都對類似的做法提出了批評,例如美國育兒專家艾米·麥克里迪(Amy McCready,積極育兒法網(wǎng)站創(chuàng)始人)就指出:
這種公開羞辱孩子的做法很糟糕。因為在被羞辱后,孩子只會根據(jù)這件事是否給他們帶來恐懼來做決定,而不再考慮做這件事是不是正確。
實際上,已經(jīng)有很多的研究證明,懲罰根本不能有效的矯正行為。即使所懲罰的行為確實暫時消失了,但更壞的行為幾乎必定會隨之出現(xiàn):
1:傷害孩子自尊
懲罰會讓孩子認為他們很差,他們是壞的,然后他們真的會表現(xiàn)得更差。例如,有些孩子在家中經(jīng)常挨罵,被貼上“討厭”,“搗亂”的標簽,他們認為自己就是如此,并按此行動。
當羞辱是懲罰的一部分時,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而且這種痛苦是長久的,在十幾年后已經(jīng)成人時回想受懲罰的一幕時,心中仍然會有憤懣。更可悲的是,許多自己受過懲罰的成人在照顧孩子時,仍然會使用懲罰控制孩子。他們知道懲罰傷害過他們,但是父母和老師的這種“榜樣”已在他們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2:孩子會轉嫁怒氣
在受了懲罰以后,孩子常常會很憤怒,想要報復,有時候他們通過打人和傷害他人來發(fā)泄他們的怒氣,例如,使他們不高興的小孩很可能遭殃。
3:破壞親子關系
懲罰會使孩子對實施懲罰的家長產(chǎn)生敵意和憎恨,一些孩子會千方百計避開,另一些孩子則可能會想辦法報復,例如變得粗魯和目中無人,或是拒絕嘗試任何事情以示抗議。
4:導致恐懼和回避
對懲罰的恐懼會讓孩子寧可犧牲探索活動和主動,最終妨礙學業(yè)。
5:孩子學不到正確行為
懲罰只能告訴孩子“不能做什么”,而不是教給孩子“應該做什么”。
6:易使孩子盲目服從
家長和老師粗暴地命令“按我說地去做”,要求孩子迅速服從,使得孩子不加批判地接受別人的觀點,這樣會抑制孩子心智的發(fā)展,不會主動思考。孩子長到青少年時,他也會順從于同伴的壓力,不假思索地做些別人認為很“酷”的事情,也許是抽煙、喝酒、逃課、打架等等。
7:不允許的行為會轉入“地下”
懲罰常常不能真正地減少不允許的行為,它可能會產(chǎn)生以下幾種情況:
①有人管時,孩子表現(xiàn)得規(guī)規(guī)矩矩;沒人管時則故態(tài)復萌。
②僅僅出于害怕懲罰而克制自己的孩子,,很可能把行為轉為“地下”,變得偷偷摸摸的,期望不被抓住。他們也可能變得善于撒謊和欺騙,以便順利逃過懲罰。
③有些孩子承受過懲罰后,覺得不用再內疚了,反而變得不再害怕懲罰,甚至心安理得地“做壞事”。
“懲罰”孩子的5條規(guī)則!
不當懲罰不但不能幫助孩子自律和關心他人的感受,還會傷害孩子的責任感,但家長們也給出了各種各樣、必須懲罰的理由:
“有時候我很生氣,但沒有別的辦法?!?
“如果不懲罰,孩子怎么知道他做錯了,以后不再犯?”
“我懲罰他,是因為那是他唯一能理解的管教方法?!?/span>
那么,該如何將“懲罰”變成更有效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呢?爸媽也需遵守以下規(guī)則哦:
規(guī)則要明確
父母應該清晰地告知孩子應該遵守的規(guī)則,例如:
“你站那么高很危險,不能那么做!”
“剛上桌的湯碗不能碰!”
而且語氣、眼神和肢體語言都應保持一致,讓孩子明白規(guī)則的強制性,而不是像開玩笑一樣說“站那么高是想做個千里眼嗎?小心掉下來哦!”
如果孩子分不清父母的話是愿望還是命令,一旦受到懲罰就會感到委屈,因為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
別把懲罰當威脅
孩子不聽話,有些家長常常會進行威脅:
“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去幼兒園!”
“再不聽話就告訴你們老師!”
“再不聽話就把你趕出去!”
當然,家長嘴上這么說,實際上不會付諸行動,而孩子聽了無數(shù)遍的威脅,就會將其當做耳旁風。因此,父母不可濫用威脅,在給孩子定規(guī)矩之前必須確定是不是自己能夠執(zhí)行。
“我希望你玩好玩具后收拾好,如果你不做,那么取消今天看電視的機會?!?/span>
如果孩子不按要求做,那父母就不能和他討價還價,而是言出必行,堅決執(zhí)行懲罰。
不同錯誤不同懲罰方式
如果孩子犯了不同的錯誤,例如撒謊、打碎花瓶或者學大人說臟話,那么懲罰的方式也要一致,例如,撒謊的懲罰是取消一周的零花錢,打碎花瓶的懲罰是打掃衛(wèi)生、整理房間,學大人說臟話的懲罰是取消一次郊游,等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不同年齡不同懲罰
對于5歲以下的孩子,犯錯的最好懲罰是冷落隔離,幾分鐘不理他,孩子就會覺得收到了很重的懲罰。
而對于5歲以上的孩子,可以以整理房間、打掃衛(wèi)生、刷碗等體力勞動作為補救措施,比如:
孩子把果汁灑到了桌子上,家長可以讓他自己拿抹布擦干凈;
畫紙弄破了,要自己想辦法去粘貼好;
玩具扔了一地,要自己去收拾。
這是讓他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機會,以“還債”的方式減輕孩子的愧疚感,從而改正錯誤。
不是所有活動都可以禁止
移開孩子喜愛的事物,禁止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比如看電視、打電子游戲、外出等,會讓他意識到自己錯誤的代價。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活動都可以禁止,比如與孩子人格和健康發(fā)展有關的活動,像體育活動、食物等,就不宜禁止。
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
也是一種微妙的家教藝術。
只有擁有了懲罰孩子的智慧,
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父母堂原創(chuàng)育兒文章
媒體機構轉載需經(jīng)授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