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儒效》中有這樣一句話:“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币簿褪钦f西周初期,周武王開始封邦建國,到周公時期有71個諸侯國,其中就有53個出自姬姓,即西周宗室。其他的非姬姓諸侯國主要就是分封的功勛之臣和古國后裔。
但隨著西周滅亡東周建立,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之間戰(zhàn)爭不斷,兼并混戰(zhàn),大部分諸侯國都消失不見,到了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數(shù)量已經(jīng)由春秋初的幾百個縮減到了十幾個。而其中又以戰(zhàn)國七雄實力最為雄厚。不過,有意思的是,戰(zhàn)國七雄中僅有三個姬姓諸侯國,即燕國、韓國和魏國。
燕國的開國之君為燕召公,又被稱為召公奭。燕召公并不是周文王的后代,而是西周宗室,周武王的同族兄弟,它是西周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和周公旦、太公望以及畢公高并稱為“周初四圣”,輔佐過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康王,但是燕召公雖在周成王時期被封在燕地,建立燕國,但他的一生都沒有就封,而是一直留在鎬京輔佐周天子。燕國建國之后,就是燕召公之子姬克治理燕國。因此燕國雖然是姬姓國,但燕國國君并不是周文王的后代。
韓趙魏三國之所以能立國是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將晉國一分為三,其中韓國和魏國都是姬姓國。晉國的開國之君是周文王的孫子、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原本國號為唐,后來又改為晉,史稱晉國。韓國是姬姓韓氏,在晉國曲沃代翼中,曲沃桓叔的后代獲勝,小宗取代大宗成為晉國的執(zhí)政者,而韓國的先祖正是曲沃桓叔(晉穆侯之子)的庶子,因為參與曲沃代翼的戰(zhàn)爭,而被曲沃武公分封在韓地,遂以韓為氏,名為韓萬。韓萬在韓地開枝散葉,很快,韓氏一族就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并最終建立了韓國。
魏國是姬姓魏氏,魏氏先祖是畢萬,畢萬原本是畢國公族,畢國的開國之君是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也是西周初期著名的賢臣,但是畢國的存在時間卻很短,在西周時期就已經(jīng)滅亡,之后畢國公族淪為平民。其中畢萬輾轉到了晉國效力于晉獻公,得了魏地這個封地,開始繁衍生息,畢萬的后代開始以魏為氏,即姬姓魏氏,后來建立了魏國。
戰(zhàn)國七雄的另外四國都不是姬姓,其中秦國和趙國是嬴姓,齊國是媯姓,楚國是羋姓。
秦國和趙國來自同一個先祖,即商朝時期的飛廉,而在此之前的更早時候,更早的先祖大費被舜賜姓嬴姓,輔佐舜帝調馴鳥獸。大費的后代在商朝時期得到重用,嬴姓部族一度成為顯赫的貴族。到了飛廉這一代,飛廉有兩個兒子,長子惡來(秦國先祖)、次子季勝(趙國先祖)。
飛廉和惡來都效忠于帝辛,后來周武王伐紂將惡來殺死,而飛廉也在不久之后去世,倒是季勝的兒子孟增受寵于周成王。孟增的后代造父為周穆王駕駛馬車,曾在徐偃王之亂中,駕著馬車載著出游的周穆王一日千里回到都城平定叛亂,因此被周穆王封在趙城,此后贏姓之族就以趙為氏,而趙衰就是季勝的后代,這一支建立了后來的趙國。
惡來去世后,惡來的后代不被周王室重視,但是還是在造父的推薦下,惡來的后代大駱也開始為周王室服務,大駱有一子非子善養(yǎng)馬,后來為周孝王養(yǎng)馬,并被封在秦地,號為秦非子,當時的秦還只是周王朝的一個附庸,遠遠算不上一個諸侯國。一直到秦襄公時期,秦國才正式被周平王封為諸侯國。
齊國原本是太公望的封地,姜姓呂氏,當初姜子牙輔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后來周滅商,封邦建國的時候,太公望有了齊國,但是姜姓呂氏齊國的國祚卻并不是很長,只有六百多年,然后姜姓呂氏被媯姓田氏取而代之。田齊的始祖是陳完,也叫田完,原本是陳國貴族。而陳國國君則是帝舜的苗裔。周朝建立之后,分封古國之后,帝舜的苗裔陳胡公就被封在陳國。
而陳完正是陳國國君陳厲公的兒子,當時陳國內亂,陳完逃到了齊國,被齊桓公收留。陳完在齊國擔任的是工正,后來陳完的后代將陳氏改為田氏,即媯姓田氏,在齊國定居繁衍,并漸漸崛起,成為外姓卿族,并最終奪了姜姓呂氏之權,成為齊國執(zhí)政者。
楚國國君是火神祝融之后,可追溯的先祖是季連,羋姓。季連的苗裔鬻熊在周文王時期審時度勢,助周滅商。鬻熊是楚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先驅者,正是他奠定了后來楚國諸侯國的身份。但是鬻熊生前去并沒有等到周天子封國,一直到周成王時期,周成王感念鬻熊的功績,將鬻熊之孫熊繹封在楚地,楚國正式建立。而鬻熊之后,其子孫感念他的貢獻,遂以熊為氏,即羋姓熊氏。楚國在南方篳路藍縷,最終將只有五十里地的楚國發(fā)展成為疆域遼闊的大國,并在春秋時期一度稱霸。
綜上,戰(zhàn)國七雄中只有韓國和魏國的國君是周文王的后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