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經(jīng)》曰:“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痹谥尾r,只有先分清病之屬陰或?qū)訇?,才能對癥下藥,陰病用陽藥,陽病用陰藥,而不出差錯。
而現(xiàn)今有很多醫(yī)生在治病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分清陰陽。錯誤地理解為人體的陰盛了,陽就應;陰虛了,陽就盛。我認為這樣理解是不對的。
甚至有人把陽與火混滴,實際上,陽為正氣,為真陽,為可用,為功能,為動力,為能量;而火為邪氣,為郁熱,為無用,為障礙,為抑制,為垃圾。
萬事萬物都包括陰陽兩個方面,那么身體有陰陽,疾病也有陰陽。在辨證診斷時,一定要把身體的陰陽和疾病的陰陽區(qū)分清楚,陰陽無謬,才能對癥用藥,藥到病除。
陰精、陽氣,為身體陰陽;陰濁、陽邪,為疾病陰陽。所謂陰盛陽衰,是講陰邪、陰濁泛盛,真火、陽氣虛弱。由于陽氣虛弱而無力清除陰邪,導致陰邪泛溢妄盛,形成陰性的疾病。所調(diào)陰虛陽盛,是講陰精、真陰虧虛,而虛火、陽邪旺盛。由于臟腑陰精虧虛缺乏能源,而導致代謝緩慢、障礙,瘀積生熱,形成虛熱的疾病。
比如一個人過度勞累,耗陰傷津,又不能得到及時的補充和休整,就會形成低熱、虛火的病癥。另外,陽邪過盛也可耗傷真陰形成疾病,如天氣過于燥熱,就會耗傷真陰津液,致陽盛陰虛使人發(fā)病。
陰虛陽盛雖是陰精、真陰虧虛而并非陽氣、真陽旺盛。假若陽氣、真陽真的旺盛的話,自能化生陰精,使陰精不虛,陰陽平衡,何病之有?
身體的陰陽是互根的,陰虛則損及陽,陽虛也損及陰。陰為精血,陽為精氣,氣能生血,血也能轉(zhuǎn)化為氣。血少氣自熹,失血過多后不但血虛,而且氣虛。氣虛血也虧,陽氣虛弱導致臟腑功能降低,就不能制造出更多的精血而形成血虛。
陰血和陽氣,猶如一個公司的資本,陰血為固定資產(chǎn),陽氣為流動資金。陽氣(流動資金)主外,維持運轉(zhuǎn),陰精(固定資產(chǎn))守內(nèi),保住基本。陽氣旺盛,自能使陰精充足(流動資金充足,就會變成固定資產(chǎn)儲存),陽氣虛弱,也會使陰精耗損(流動資金不足,就會把固定資產(chǎn)拿出變?yōu)榱鲃淤Y金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zhuǎn)),陽氣虛時陰精就轉(zhuǎn)化為陽,變成功能動力,維持身體的代謝運轉(zhuǎn),陰陽平衡,人體勞作時耗損陽氣,陽氣慮了人就感覺累,若歇一歇,休息-會,人就又有力量了,這就是陰精轉(zhuǎn)化陽(的小過程。假若陽也處,陰也不足,人就會感覺疲乏無力,形成慢性處弱病。所以,許多的慢性病都會出現(xiàn)陰陽俱虛的癥狀,單純的陽處或單純的陰處病極少極少。疾病的陰陽,稱為陰邪和陽邪。陰邪是身體虛弱內(nèi)生的,叫虛證;陽邪是邪氣亢盛外侵的,稱實證,疾病有陰邪瘀久似陽邪的,也有陽邪郁久似陰邪的。
總之,慢性病不論陽邪和陰邪,在治療的總體上,都要從增強免疫功能,扶助人體正氣上著手。因為“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所以,陰虛陽盛(真陰處,邪火旺),不但要養(yǎng)真陰,也要保真陽,護正氣,引導疏散火邪;陰盛陽虛(陰邪重,元陽虛),更需要溫腎陽,護陰精,固元氣,溫利蒸發(fā)陰濁。前人張景岳的“陽非有余,陰亦不足'之論正謂此真理也。
陰盛是陰邪盛,陽盛是陽邪盛,真陰真陽哪有過剩的?所以“陰盛陽虛,陰虛陽盛'-定要仔細辯別,正邪分清。
陰邪盛容易損傷臟腑的陽氣而導致陽虛,陽邪盛則易耗損全身的陰精而形成陰虧。陰盛陽虛,是疾病的陰邪盛,身體的陽氣虛。反之,身體的陽氣虛弱也容易導致陰邪入侵泛盛。而并非是腎的真陰盛就會形成腎的真陽虧,腎的真陰處就會形成腎的真陽盛。
人體陰陽是互補互助、互相轉(zhuǎn)變的,就像氣血一-樣,氣少時,血液化成氣以補充;血少時,元氣加速工作,制造更多的精血填補。人體陰陽也像夫妻--樣,互愛互幫,永遠站在一起,保障人的身體健康。
人體陰陽如若虛虧,外邪容易侵犯,內(nèi)邪也易發(fā)生:人體陰陽如若強盛,則會代謝正常,身體健康長壽。
疾病的陰邪盛可造成身體的陽氣虧,疾病的陽邪盛也可造成身體的陰精虛;身體的真陽虛可形成疾病的陰邪盛,身體的陰精虛也可形成疾病的陽邪盛。此即“陰盛陽虛,陽盛陰虛;陽虛陰盛,陰虛陽盛'的正確理解。
而身體的陰陽沒有偏盛概念,若真的陰精陽氣充盛,免疫力就會提高,病邪難以侵犯,不生病而健康;疾病的陰陽沒有偏衰概念,若發(fā)現(xiàn)陰邪陽邪衰減,病邪自會退去,身體逐漸恢復,由好轉(zhuǎn)至康復。
故所謂虛,不是真陰虛,就是真陽虛。元氣包括陰陽,元氣就是正氣。所謂盛,不是陰邪盛,就是陽邪盛。陰邪代表寒證,陽邪代表熱證。
本文由原創(chuà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