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的平仄
前輩文友吩咐潘某人勿再在此專欄侈談政治,寧可多為年輕朋友推介傳統(tǒng)文化云云。于是深刻「自我檢討」,長者所言甚是。反正此地輿論已日漸回歸正軌,也不勞潘某人多費唇舌了。
此下淺談對聯(lián)。
近年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和智能手機大行其道,社交媒體深深介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蘇東坡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活在二十一世紀信息時代的中國人,則可以說是不可無「網(wǎng)絡」了!有了網(wǎng)絡就生出了網(wǎng)絡媒體,不似傳統(tǒng)紙媒受到社會嚴格監(jiān)督。若有實體報館或雜志社在營運,作者編者以至大老板都要負文責,遵守國家法律、尊重社會道德。現(xiàn)在網(wǎng)絡平臺發(fā)達,許多人可以做作家發(fā)表文字、也可以做記者以視像圖文說故事。然后,再有網(wǎng)民不停的轉(zhuǎn)錄轉(zhuǎn)貼,多傳幾遍之后,原作者的身份就無可考了。有了網(wǎng)絡作為屏障,許多人就有了膽子跑去散播謠言。
學撰寫對聯(lián),共要辦妥三事,曰:辨平仄、識對仗、明格律。
近代中國政府用了「洪荒之力」掃盲,并大力推廣普通話,成績斐然。全國都用漢語拼音輔助學習普通話,大家都知道陰、陽、上、去這所謂一、二、三、四聲??墒?/span>詩詞對聯(lián)要用中古漢語的平仄,普通話出現(xiàn)所謂「入派三聲」的現(xiàn)象,以普通話去學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格律就出問題了。漢字的四聲,本是平、上、去、入,普通話是中國北方方言的一支,舊有的入聲字都轉(zhuǎn)到平、上、去三聲。漢語聲韻以上、去、入三聲為仄聲。舊有入聲字如果派入上、去二聲,仍是仄聲;若派入了平聲,就是仄聲變了平聲,造成混亂。現(xiàn)時普通話四聲之中,陰陽就是陰平和陽平,都是平聲。余下的上、去兩聲就是仄聲了。
七大系中以閩粵客三方言仍保留入聲字,有人說清末詩人以廣東福建省籍較多,那可能是粵閩方言與中古漢語對應得比較好,用母語方言學詩詞格律比較方便。
清代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第三十一回〈談字母妙語指迷團〉有介紹陰陽上去入五聲,如唐敖講的「通同桶痛禿」,方婉如講的「方房仿放佛」即是。
怎么辦?且聽下回分解。
中古漢語的平仄
我們「二十世紀中國小孩」較多接觸的中國傳統(tǒng)詩,以五言詩和七言詩最多。當中唐代開始流行四句一首的「絕句」和八句一首的「律詩」,叫「今體詩」。漢代五言詩七言詩的格律要求,沒有「今體詩」那么嚴格,都叫「古體詩」。唐朝以后,傳統(tǒng)讀書人都學寫作絕句和律詩,直到清末,以至今天。民初出現(xiàn)了沒有甚么格律要求的新詩。先秦時期未有五言詩七言詩,主流就是《詩經(jīng)》的四言詩。換言之,中國詩最籠統(tǒng)的分類就是四言詩,古體詩,今體詩和新詩了。宋朝盛行詞,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與今體詩關系密切,也有嚴格的格律。我們今天要學做今體詩和詞,應該由學做對聯(lián)入手。這一系列短文,就是要與年輕讀者談談學對聯(lián)得基本要求。
「二十一世紀中國小孩」要學格律詩詞和對聯(lián),有一個漢字平仄的小難關!因為格律詩詞要用中古漢語的平仄,今天全國推普,十幾億人日常都用普通話溝通;于是「入派三聲」的現(xiàn)象就影響了大家欣賞和創(chuàng)作格律詩詞了。
且舉一首許多人讀過、相傳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簫聲咽》詞:「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詞有詞牌,填詞要按詞牌規(guī)定的格式,包括字數(shù)、平仄和韻腳。如果詞分上下兩片,書刊印刷用一個斜杠(/)分隔,那就不別分段,節(jié)省篇幅。這首《憶秦娥》全詞四十六字,前后片各三仄韻,一迭韻,以入聲韻部為宜。具體是上片的「月月別」和下片的「絕絕闕」押入聲韻?,F(xiàn)代漢語普通話已沒有入聲,月派到第四聲(去聲),別、絕派到第二聲(陽平聲),闕派到第一聲(陰平聲)。所以用普通話欣賞這首詞,平仄就不對應了。
那怎么辦?如果是大中小學生初學古代漢語詩歌,用普通話念誦也可以。但是同學打算學詩歌創(chuàng)作,那是深一層的功夫,作詩要參考《平水韻》,填詞要參考《詞林正韻》。
這不是很麻煩嗎?是呀!今天古代漢語的基礎教育重在學賞析,詩詞創(chuàng)作是進階的「高級文字游戲」,故此有額外要求。
毛主席也是這樣學呀!毛詩人也發(fā)表過一首《憶秦娥·婁山關》,作于一九三五年,其詞曰:「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span>
此中「烈月月咽、鐵越越血」押入聲韻。普通話咽字派到第一聲(陰平),越和血都派到第四聲(去聲)。李毛兩位的作品如果用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來念誦,因為仍保留入聲,韻味就不一樣了!
毛詩人是湖南人,母語湘語也沒有了入聲。他還是按照傳統(tǒng),用中古漢語的平仄去從事中國傳統(tǒng)詩詞的創(chuàng)作。
回到我們要談的對聯(lián)寫作,可以從四言聯(lián)、五言聯(lián)、七言聯(lián)入手?!溉肱扇暋箮硪恍┞闊?,但是我們總該學會分辨不涉及入聲字變讀的其他所有常用字的平仄呀!
《憶秦娥·婁山關》,網(wǎng)絡資源。
附記:
「搜韻」網(wǎng)站首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