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綠是中國畫顏料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礦物顏料,在早期繪畫中便已經(jīng)被大量應(yīng)用,尤其在工筆畫里更是不可或缺。其原材料是銅礦中的伴生礦物——孔雀石,
孔雀石:因顏色酷似孔雀羽毛斑點上的綠色而得名。為單斜晶體,晶體柱狀或針狀。通常多為鐘乳狀、腎狀、放射狀、絲狀、殼皮狀、致密狀、土狀、粒狀等產(chǎn)出。如為巨大的腎狀體,則別具同心層構(gòu)造。顏色有翠綠、草綠及暗綠等色。條痕為淡綠色。晶面呈金剛光澤,纖維狀者則顯絹絲光澤。孔雀石與用來制取石青的藍銅礦一樣,都是銅礦的次生礦物,產(chǎn)于銅礦氧化帶,常?;焐谝黄稹?/p>
孔雀石原石
孔雀羽毛中的“石綠”色
銅生銹,會產(chǎn)生“銅綠”,其主要成分CuC03·Cu(OH)2與天然孔雀石基本相同,色澤也一樣。古人也曾通過讓銅生銹的辦法制取銅綠。
生銹銅器上的銅綠
石綠在繪畫中的運用,可以上溯到兩漢墓室壁畫,其方法雖然只是簡單的平涂,但相較于純用墨色而言,已經(jīng)算是一種進步。
漢代墓室畫像磚
石綠,石青等礦物色在壁畫中被大量使用,在北魏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至唐代達到頂峰。敦煌壁畫便是其中的代表。敦煌壁畫所用的顏料基本都屬于礦物顏料,除了墨以外最常用的包括朱砂、石綠、石青、石黃、白粉(有胡粉,也有蛤粉)、赭石等幾種,技法仍以大塊平涂為主 ,少數(shù)有分染法。
敦煌壁畫《九色鹿本生故事》中的石綠運用(北魏)
敦煌唐代壁畫中的石綠
唐宋人物畫中,石綠的運用更加普遍,與壁畫相比,此時的石綠不僅色澤更加艷麗,涂染的方法也更多。宋徽宗(趙佶)《聽琴圖》中的綠衣人物則是其中的典型。其用色極厚,但不悶不平,富于變化和層次感,而這些都是需要極高的設(shè)色技巧的。
《聽琴圖》中的綠衣人物
宋徽宗摹《搗練圖》中的石綠地毯
《千里江山圖》局部
宋人工筆花鳥中,石綠是最重要的顏色之一,可以這么說,只要是綠葉植物,一般在葉子的設(shè)色中都要使用不同色階等級的石綠。礦物粉末的厚重艷麗加上宋人精湛的設(shè)色技巧,讓植物葉片綠得極有質(zhì)感且有厚度,也大大加強了工筆花鳥的寫實性。
宋人花鳥小品《夜合花圖》
宋(佚名)《歲朝圖》中厚重的石綠和石青色
作者用石綠創(chuàng)作的部分工筆花鳥
石綠的制取,就是將孔雀石研磨成粉,然后漂洗分級。一般分為頭綠、二綠、三綠和四綠。其法與朱砂的制取方法一致,可參看朱砂一篇,本文不作贅述。
作者自制的頭綠(左)和三綠(右)
作者收藏的晚清民國時期的石綠
在上一篇朱砂中我提到過,明清兩朝有直接用顏料制成的彩墨,礦物顏料制成的彩墨主要有朱砂、朱膘 、石綠、石青、石黃、蛤白、赭石等幾種。這些墨選材精良,色彩艷麗,使用方便,是不可多得的上品顏料。
作者收藏的清代胡開文制石綠顏料墨
石綠中最常用的是三綠,其方法也和朱砂一樣,需要用重膠調(diào)勻后稀釋使用??善酵?,也可分染。石綠色本身略帶粉氣,為使石綠色更潤而艷麗,古時用槐花煎水(其水嫩綠)在石綠上罩染,也可以用汁綠(花青調(diào)藤黃)罩染。
石綠需要現(xiàn)用現(xiàn)調(diào),每次使用剩下的部分則需要重新出膠(用滾水沖淡,倒盡膠水,再烘干成粉),下次臨用時再調(diào)新膠使用,方能保證顏色鮮艷如初。
古畫中還常常能見到一些介于藍綠之間的顏色,有人認為是綠松石,其實不然。是因為所用的原料里同時含有孔雀石和藍銅礦,孔雀石的綠和藍銅礦的藍混合,造成似藍似綠的色彩效果。宋徽宗《瑞鶴圖》的天空背景就是這個色的代表。
《瑞鶴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