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命中一切無常與得失,
我們曾以為隨遇而安已值得稱道,
而季羨林老先生卻用“隨緣而喜”,
活出了另一種不完美、卻圓滿的人生。
國館君按
季羨林,是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多少年以來,季羨林的座右銘一直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崩侠蠈崒?,樸樸素素的四句陶詩,幾乎用不著任何解釋。
“隨緣而喜”是季羨林先生的人生哲學,一代國學大師是怎么理解人生的?
隨緣而喜,意“隨”之
我們常說“隨意隨意”,隨意真的只是隨便的意思嗎?
其實不然,隨意的本意是指“任憑自己的意愿,隨心所欲的”。即依據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行事,而非為所欲為。知道了自己的長處,就隨之發(fā)展,至于發(fā)展到何地步,大可因人而定。
季羨林先生就在語言領域就十分“隨意”,他是一個語言專家。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qū)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倘若當初季老只滿足于在英語的象牙塔中久居,也是敬業(yè)之舉,但是他不拘泥自己,隨之涉獵其他,終成一代語言大師。只因他知道自己對語言“有意”,于是“隨意”前行。
的確,人活一世,本就諸多限制,何不在自己擅長的世界里隨心所欲?
隨意,也是一種選擇。
從容應對,隨遇而安,關于為人處世的素質與哲學,季老坦言一個老知識分子心聲:出于對人類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人還是要有一點信仰,一點主旨,一點精神,年逾耄耋,面對老病死,他選擇“笑著走”,任由之。
心存感念,淡泊自然。隨緣而喜,“隨”處可見。
隨緣而喜,何謂“緣”
面對生命中一切無常與得失,季老皆秉承“不喜亦不懼”的態(tài)度。
他認為天地萌生萬物,對生命賦予驚人的力量,一花一樹,一只貓,一個路人,一場雨……在季老的眼中都是因緣而生的,他皆以喜樂的態(tài)度來看待,隨緣而喜。回首百年滄桑,走過陽關大道,行過獨木小橋。
緣,是一種牽引力。因果報應所憑據的就是“緣”這股動力。所以,才有:“欲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問后世果,今生造者是”。為什么會有這種定律,因為他們之間就是有一種牽引力才會形成。
所以,人生過程中,任何一種行為,包括善與不善,存心與無心,都會形成了結夙緣的行為,或者是締結新緣的原動力。如果能夠明白這其間的牽纏,那么對我們的人生,絕對有助益。
何謂“緣”?一言蔽之:人的一生,不要隨著一些事的變化而大起大落,而要以平常心對待,人的一生都是因緣分而遇到的,泰然處之。
人生際遇,各自不同,際遇也就是機緣,它們就是夙世所累積締造而產生的結果,不要去強求,人生才會順泰。
隨緣而喜,“喜”從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本褪且欢ㄊ谴笾谴蠡蹎幔?/span>
不,這是智者歷經滄海桑田的人生覺悟。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倘若起初便無喜無悲,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狀態(tài),不過生性冷漠罷。
歲月如梭亦如煙,何不植桑種田,游盡滄海,體驗人生的每一處細節(jié)?
不怨天、不尤人,忘時竟樂。
忘身憂、忘卑位,一心牽于眼前事。
是這樣的,發(fā)自內心地去對一樣事物感興趣,然后著手,然后喜歡甚至熱愛,真的是這世上最自然的事了。
為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半途而廢又怎樣?得不償失又如何?
這世間就是有人只為了做一把好椅子,拜師工匠;有人只為了彈一首民謠給自己聽,開始學吉他;有人只為了一張照片就拿起相機,后來再沒放下;有人只為了一個人,不畏翻山越嶺,不顧時空相隔,數(shù)十余年不改初心。
從心不是“慫”。 從心而欲,更易去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的事物。
喜當試水,不愛則棄,就像有人愛看國學經典,也有人不愛,不需要對誰負責,只需要善待自己,隨緣而喜。
為什么季老看起來不老?因為他常和自己熱愛的事兒呆在一起,保持一顆歡喜心,自然笑口常開,青春不老。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編撰,轉載請注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