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與孔子的關系
這里所說的《春秋》是指五經(jīng)之一《春秋》。三國演義中關羽經(jīng)常讀《春秋》應該是《春秋左傳》,而不是《春秋》經(jīng)。相傳五經(jīng)之一的《春秋》是孔子所作,或者是孔子根據(jù)春秋時期魯國史書進行過修訂。
《左傳》最先提到孔子修訂《春秋》,《公羊傳》也說孔子修《春秋》,到了《孟子·滕文公下》更是直接說:“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洞呵铩?,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司馬遷《報任安書》也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上述說法,從孔子修《春秋》到孔子作《春秋》,似乎都與孔子自己的說法有些矛盾。記載孔子言論的《論語》中,沒有一句提到孔子與《春秋》的關系,孔子刪定的《詩》、《書》到是在《論語》中有好幾處提到過。而且孔子還說自己“述而不作”呢。再有人考證,《春秋》文風并不統(tǒng)一,也看不出其中有按照孔子思想所作的刪減、修訂之處。如果是孔子所作或者修訂,他老人家肯定會統(tǒng)一文風,也會按照自己的思想對《春秋》進行修訂。故,對于孔子是不是作了《春秋》或者修訂過《春秋》目前仍沒有實證。不過,《春秋》這本書肯定與孔子有很大的關系,于是有人認為孔子將魯國的史記《春秋》作為教材來教學生,這到是很有可能的。
論出身,魯隱公就差那么一點點
《春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寫起的。所以,我們先了解一下魯隱公這個人。
魯隱公名息姑,是魯惠公的長庶子,也就是說他是魯惠公庶出的孩子中最年長的。魯國本來是侯爵,似乎該稱魯隱侯,考察周朝的彝器,確實有稱魯侯的。但是提高一爵而稱“公”好象也是當時的普遍作法。
總的來說魯隱公這個人是個平庸的人,一生也算不幸。當了十一年的代理國君,最后被殺了。他的不幸與他的出身有很大的關系。
魯隱公的爸爸魯惠公應該有許多女人,魯國因為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地,所以一直很遵守周禮。因為周禮就是他們的老祖宗周公旦制定出來的,在當時的作用應當相當于現(xiàn)在的憲法。查一下周禮,一個諸侯應該娶九個女人,這九個女人可不是隨隨便便組成的,周禮規(guī)定了九女的范圍:
一是嫡夫人。嫡夫人最重要,她的出身應當是與諸侯的身份相當,這個不必細說。二是姪,即嫡夫人兄長之女,也就是嫡夫人的侄女。三是娣,即嫡夫人的妹妹。這是第一個檔次的三人女人。
再就是右媵(yìng),是嫡夫人家隨嫁的女人,這已經(jīng)是妾的地位了。隨嫁的女人也不是一個人隨嫁,而是右媵的姪和娣也要一起隨嫁。真的是帶著你的妹妹,還帶著你的侄女一起嫁過來。這是第二個檔次的三人女人。
最后三個女人就是左媵,同樣是嫡夫人家隨嫁之女人,比右媵的地位還要低一級,也是由左媵的侄女和妹妹一起隨嫁。
這就是春秋時期一個諸侯法定的妻妾。是不是還有其它女人呢?肯定是有的,但是周禮沒有規(guī)定,想必其它女人的地位比起法定九女會更低。
魯惠公的原配正夫人是孟子,與我們的亞圣孟子的名字相同,可意義完全不一樣。因為這不是她的名字。春秋時期諸侯之女生下來三個月才由她的父親給她起個名。這個名只有娘家有效,出嫁之后就沒有人再叫她的名了。至于如何叫,也是有講究的:有的是將她本國的國名加在她的姓上面。比如,她本來姓姜,是齊國人,就叫齊姜;有的是將出嫁后夫家的國名加在她的姓上面,比如,她姓嬴,嫁到了秦國,就叫秦嬴;有的將丈夫的謚號加在她的姓上,這是在丈夫死后有了謚號才如此,比如莊姜;也有以丈夫家的氏加在母家的姓之上,如欒祁;也有的謚號于姓上,如聲子、厲媯等。只有周王的女兒特稱為王姬。
“孟子”因為是宋國人,宋國子姓,而孟則是老大的意思,這就是用排行加娘家國姓的方式稱呼魯惠公的原配正夫人。孟子死了,她隨嫁過來的妹妹叫“聲子”的生了隱公?!洞呵铩氛J為她是繼室,雖不是夫人,地位應該不低。但有人考證,聲子在魯惠公女人中的地位是左媵。《史記·魯世家》干脆說隱公的母親聲子是賤妾。
孟子是原配夫人,那一定還有一個隨嫁過來的右媵。這個女人就叫仲子。按照孟、仲、叔、季排行,她是老二,似乎也是孟子的妹妹,其實不是。她的出生還有一點傳奇,她是宋國國君宋武公的女兒,一出生她的手掌中掌紋就寫著“魯夫人”三個字,于是宋武公就將她嫁給了魯惠公。仲子不是原配,在魯惠公女人中的地位是右媵,比左媵高那么一點點。她為魯惠公生了個兒子,叫允,或者叫軌。他就是后來的魯桓公。
魯桓公允出生比魯隱公息姑晚,在允很小的時候他們的爸爸魯惠公死了。魯惠公當了46年諸侯,活了多大年齡歷史沒有記載,從他在位46年看,允肯定是他晚年所得的兒子,他一定很寵愛。
《史記·魯世家》對允和息姑兄弟兩的事情記載得還要悲催一些。太史公認為,允的母親仲子本來是魯惠公為息姑向宋國求娶的兒媳婦,娶回來之后,她公公魯惠公看到仲子很漂亮,就自己納為妾。這與唐明皇李隆基納兒子壽王的媳婦楊玉環(huán)為妃有得一比。而且,太史公還說,魯惠公還將仲子封為夫人,允立為太子。這一點與《左傳》說法完全不一樣,后世史家大多不信,均不知道司馬遷這樣寫是依據(jù)的什么,史料來源于哪里。
關于這一點我們先不去研究,總之,惠公一死,誰來當魯國的繼承人就是一個大問題。
這時,魯國公室研究,國君還是桓公來當,但他太小,處理不了國政,就由魯隱公攝政。仿周王室的魯國的先祖周公攝政??磥磉@攝政也是有傳統(tǒng)的。為什么這樣安排,而不直接奉息姑為國君呢?就因為息姑的母親比允的母親差那么一點點,子以母貴,一個是左媵之子,一個是右媵之子。也不管你是不是年長,也不管你是不是賢能。
地位尷尬,史書難寫,埋下來的是災禍
既然是攝政,除了周公攝政,其他諸侯國攝政就不多了。所以史書記載就有很多不方便之處。
魯隱公本來是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即位。魯國雖然改元,稱元年,但是《春秋》上沒有寫“隱公即位”,只記下“元年春王正月”幾個字糊弄一下。但是,按照魯國史書的記載方式,魯國十二個國君在即位的元年,均記載“元年春正月公即位”,獨獨到了隱公,就不寫了。
估計當時也沒有舉行什么隆重的即位儀式,否則應該是桓公允即位與隱公息姑攝政同時進行。這樣的做法不僅讓隱公名不正言不順,連帶桓公也名不正言不順。正如《穀梁傳》作者所認為的,這也是給桓公難堪。這就為后來桓公與公子羽合謀殺死隱公埋下了伏筆。
果然,十一年后,公子羽與桓公相謀派刺客殺死了隱公,桓公即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