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多達五百多位,以唐朝之前為分界線,前面無一例外地都是男性,在倡導盛行開放的唐朝,卻誕生了千古第一女帝武則天。匪夷所思的是,唐朝之后不乏位高權(quán)重的女性當權(quán)者,但再也沒有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爭議性不亞于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王朝的秦始皇。
作為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強勢和狠辣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對這位開天辟地的女人極盡筆墨。據(jù)傳武則天的名字武曌,就是武則天自我發(fā)揮的杰作,號稱明月當空,象征著吞天吐地的豪情氣勢。而這個字也恰如其分的體現(xiàn)了武則天這個復(fù)雜性的人物性格,敬畏是我誦讀這段歷史的首要態(tài)度,或許她的某些行為超出人倫綱常,但她創(chuàng)下的豐功偉績也不能抹殺否認。
武曌這個充滿神秘色彩和無盡魅力的名字,以至于在她死后,“曌”成為一種避諱,影響了近千年的文字書寫。武則天的個人魅力尤為特別,她的孫子李隆基曾對囂張跋扈的武氏宗親大聲斥責:“這是我家的朝堂,關(guān)你什么事?”可見李隆基是把端坐在帝位上的祖母武則天看作李家人,并不是竊居李氏江山的外人。
武則天的兩個兒子李顯和李旦,無一例外地將母親視作自家人,只不過是想過一下皇帝癮。尤其是在后來立儲一事上,武則天聽取狄仁杰“自古有兒子祭拜母親,哪有侄子祭拜姑姑”的勸告,冊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斷了侄子武三思的念想。
李氏子孫清楚皇位遲早會歸還到自家手里,因而對母親更多的是親情大于敬重的態(tài)度,并不把母親的登基稱帝視為外人家的天下。就連《舊唐書》和《新唐書》在為武則天立帝王本紀的時候,也不忘在前面加一個皇后的名號,意思是臨朝稱制的皇后,對稱帝的事情看作武則天晚年的任性行為。北宋的保守派名臣司馬光性子如同老牛那般倔犟,格外看重禮法名制,記載先秦時期的春秋戰(zhàn)國,往往對王公爵侯的傳記十分考究??伤抉R老先生在編纂《資治通鑒》的時候,寫到唐高宗駕崩后到唐中宗復(fù)辟的年月時,仍以“則天后”的年號紀年,并將這段歷史歸結(jié)為唐紀,等同于將武則天列為帝王的待遇。但行事老派的司馬光追究虛名,給予武則天的歷史定位,是有名無實的帝王,固執(zhí)保守的風格躍然紙上。
武則天不滿足于在后宮做一位錦衣玉食的國母,也不愿做個臨朝稱制的太后,而是千方百計地想要君臨天下,虧得是在男女平等風氣盛行的唐朝,但仍舊在唐王朝引起不小的轟動。歷來的史家政客、文人雅士,無不對武則天的創(chuàng)舉采取躲躲閃閃的避諱態(tài)度,褒貶不一的爭論,眾說紛紜的傳奇。評說唐朝皇帝的時候,武則天稱帝的十多年是不可繞過的歷史時期,她切實起到了“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的歷史作用。
武則天和李家的緣分由來已久,父親武士彠是位家境富裕的商人,后來跟隨李淵在太原起兵謀事,再到往后就是一路升官,最高做到州郡長官。武士彠和李淵的友情值得歌頌,玄武門政變后的九年,郁郁寡歡的李淵病逝,得知消息的武士彠傷心得嘔血而死,緊隨其后地駕鶴西去。
武則天的第一任丈夫就是史書歌頌贊揚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十四歲的武則天嫁給四十多歲的李世民。倉皇之間已是十二年,武則天由一個不諳世事的天真少女,逐漸變成一個成熟穩(wěn)重的才人,個中心酸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深宮生活寂寞空虛,武則天沒有獲得專寵,不甘于現(xiàn)狀的她將心思用到太子李治的身上。李世民服食丹藥過多,最終以五十歲的年紀離開人世,那些沒有留下一兒半女的嬪妃削發(fā)為尼,一并進入感業(yè)寺吃齋誦經(jīng)。武則天的賭注是正確的,青年時期的李治對武則天難以忘懷,幾番心理斗爭后,還是沒能熬過相思苦。武則天就這樣被征召入宮,狠命壓著昭然若揭的野心,臉上堆起和善的微笑,一次又一次地化險為夷。狠心掐死親生女兒,栽贓給前來探視的王皇后,這是武則天的一招狠棋,用女兒的鮮血來給自己鋪路上位。
一出設(shè)計巧妙的苦肉計,讓獲得專寵的武則天成功上位,母儀天下的皇后之位,充滿著痛苦不堪的荊棘和難以自拔的誘惑??v觀唐高宗一生養(yǎng)育的子女,就有一半是武則天所生,這是武則天故作嫵媚可憐的成果,可以讓怯弱膽小的李治,對反對廢立皇后的舅舅怒目而視。體質(zhì)弱的李治患有常年的頭疼病,妻子武則天“好心”地幫忙處理政事,走出封閉的深宮內(nèi)院,插手權(quán)力的游戲。
眼見妻子對政務(wù)的可貴天賦,李治始終是憂心忡忡的態(tài)度,他不愿妻子和外朝大臣牽連甚廣,這等同于架空自己。為此李治想要廢除武則天的皇后,但最后還是敗在武則天的“夫妻情深”和“梨花帶雨”下,憐惜和畏懼讓李治怯生生地拉出一只替罪羊,負責起草廢后詔書的上官儀。不知什么時候起,李治對武則天的執(zhí)政能力開始持以欣賞和敬佩態(tài)度,他多次想要將實際權(quán)力交給武則天,但大臣愣是用跪地磕頭的方式死死留住他。武則天的狠辣在于“虎毒也食子”,她和親生兒子李賢的矛盾日益加深,出手快準狠的武則天找了個“龍陽之好”的借口,一舉廢黜李賢的太子,關(guān)押到長安城內(nèi)面壁思過。
武則天的長子李弘英年早逝,次子李賢又被親手逮捕,三子李顯就成了太子的最佳人選??衫铒@雖然表面聽話順從,實際卻是竭力捍衛(wèi)皇帝的尊嚴,甚至放出大話:“這是我李家的天下,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把皇位拱手相讓給岳父都行。”李顯的命運多舛,猜疑心重的母親武則天二話不說,立即明示親信廢黜李顯的帝位。四子李旦吸取哥哥的教訓,保持“少說話,少做事”的做事風格,甘愿做無用的傀儡,倒是讓晚年的武則天安了心。還沒有登基稱帝,武則天就因“擅廢新帝”引起揚州兵變,她卻饒有興趣地打量起討伐自己的檄文,忍不住嘖嘖稱奇。讀完武則天還長嘆一句:“這是宰相的過失啊,這樣萬里無一的人才,竟然能使他流落朝廷之外!”檄文作者駱賓王由此名聲大噪,連那首《詠鵝》都被列作饒有特色的兒歌,傳唱至今。
武則天的人格魅力在于她的恩怨分明,招攬人才、重視改革、減輕稅負是她,大興冤案、任用酷吏、鏟除異己也是她。你可以對她的心狠手辣破口大罵,但又不得不敬佩她的膽識和謀略,動蕩不安的王朝需要這塊鎮(zhèn)山之寶。武則天的稱帝本質(zhì)上無法和李唐王朝劃清界限,因為她的權(quán)力都來源于李氏子孫的親人身份,而不是憑著一刀一槍打下來的。
晚年的武則天漸漸地接受那些要求“歸唐還李”的言論,不再是一昧地逃避現(xiàn)實,只是她始終難以割舍對李氏皇位的貪戀。其實武則天明白自己一生中做的錯事不計其數(shù),隨著年歲的增長和歲月的蹉跎,她對那些不堪回首的過往變得釋懷。
臨終前的她去除帝號,以皇后的身份同高宗共葬皇陵,對那些昔日劍拔弩張的仇人不再耿耿于懷,為曾經(jīng)迫害的政敵一一昭雪。武則天去世前下令恢復(fù)一切舊制,唯一留下的就是那塊屹立在乾陵面前的無字碑,是非功過任由后人評說。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新唐書》、《舊唐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