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的繪制
今天“中國”的英文意為瓷器,這個代號亦沒有什么貶意,而且它有文化傳承的價值與底蘊在內(nèi),瓷器容易打碎,不容易保存,卻被一些它國人貶意為不堅固,事實上一個民族的的堅固在傳承而不在一代代的壽命而言的,一代代的,或者單個的人,其實命是終究的有限,易碎,玉碎,因為上好的瓷器如玉,從瓷器在單個的意義上說確實如此,但瓷器的代代的傳承與量產(chǎn)卻保存了瓷器的生命力,不僅是器物本身的實用意義,更重要是瓷器器形,圖紋上的文化魅力。
青花粉彩,各種窯,完整的器物或者殘片,其上的質感與圖紋的感染力。以一國的瓷器代稱而稱之其國不堅,容易打碎,以此而有侵入的念頭,應當說是沒有真正理解瓷器其實有堅固的一面,在其代代的產(chǎn)出與傳承,圖紋紋樣的仿制與修正,在前一個基礎上的更新與進步,甚至可以進入海外而影響它國社會生活與其文明的演化與深化,吾國瓷器易碎,它國何嘗不是,它國若部分的傳承中原瓷器的文明(部分是民族化),實際上是延續(xù)與增加了中國瓷器的傳承力與影響力,或者事實上是增添瓷器文化的影響力,堅固其文明的底蘊與基礎,帶來雙贏與多贏的性質。
瓷器的影響對于繪畫藝術的影響不僅僅是繪事者會直接的從事瓷器圖紋的繪制,還有器物的質量,時光久遠而產(chǎn)生的特殊效果,會給藝人帶來靈感。比如我們觀齊白石的貝葉蟲草圖中的貝葉部分,工筆性的那種繪制,還有其對于蟬的羽翼的精心描繪,應當說與宋瓷的開片圖紋有某種的關聯(lián),或者異曲同工之妙。對于瓷器圖紋的會心處,不同的人感受不同,吸收其營養(yǎng)亦有差異。
經(jīng)歷歲月的磨難,許多當時精美而完整的瓷器,會碎壞而被棄之,有的沉埋在地下久了,忽然又被浮出土面,世人因為隔了多少個朝代,時間的久遠與當今的瓷器有異,而被視為珍奇,與玉同價。
隔代遺傳不僅是人種與血脈上的,亦有文化文明上的,我們會反復的游走某個與自己的心境合拍的朝代,尋找文明與藝術的靈感。一國有歷史的傳承雖然有其好的一面,同樣有不利之處,傳承過多而被程式化,抑制了創(chuàng)新的部分,所以需要的是有所醒悟與節(jié)制,介于傳承與創(chuàng)新之間,尋找文明的生路。
附文章《瓷器的張力》
中國作為瓷器王國,那些散落五洲四海的小擺件仍然在炫耀古中華帝國的光榮,盡管大明帝國的海軍早已煙消云散,隨船帶去的工藝品的影響彌久不散,本來是生活的用品,對人們方便之余,總會多看幾眼,優(yōu)美的造型,精致的圖案,不懂的漢字,看起來龍飛鳳舞,還有那些比原畫次一等的瓷器山水花鳥畫,浸潤接受者。
英文中“中國”有瓷器之意,倭人又稱之為“支那”,不說貶意總是有某種意義所在,那就是瓷器創(chuàng)造大國的小物件的影響有時超過軍事的影響,甚至超過文字、儒學的影響,這些散落的精靈存在于海外的家庭、博物館,接受者總會被潛移默化地浸潤一番,帶給其的中華文化影響無處不在,如水之力,漫到低洼之處。
繪畫因為少,又深藏在館內(nèi),影響不如日常生活中常用之物,故瓷器作為大眾之物產(chǎn)生的影響,其物上附著的藝術形式對心靈的薰陶超過任何其它藝術品,縱是中國國力衰弱時,瓷器的影響從來沒有減弱過,所謂柔勝剛、弱勝強也,前博說了文化創(chuàng)造國不一定作擁有國,所謂久藏必厚亡,執(zhí)者失之,讓其散發(fā)魅力更好。
中原文化產(chǎn)生黃河長江兩河流域,包括荊楚文化在內(nèi)的多種文化融合,人種血緣的交織早已面目全非,但漢字與文化特征卻是清晰鮮明的,有別于不能持久的他種文化,當年的滿清入主中原,全盤接受中華文化,日本近代亦試圖仿效滿清入主中原,沒有成功,但漢字的魔力會使其縱是成功也難以抗拒,故文化之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