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蕓蕓萬物中,蟬因其居高飲露、聲遠時短等特點,受到詩人的青睞,成為其寄托情思的物象。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的時令
最先出現(xiàn)蟬的作品是《詩經(jīng)·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鳴蜩?!?蜩,就是蟬。朱熹評注說“蜩,螗,皆蟬也” ?!拔逶馒Q蜩”,就是“正值五月盛夏,蟬聲不絕于耳”。此句點名了蟬鳴的季節(jié),可見,詩人已經(jīng)注意到蟬鳴的時令性。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
此外,《禮記·月令》中也說“(仲夏之月)鹿角解,蟬始鳴”,也反映出蟬這一物種的生物節(jié)律。由于蟬的生命活動主要在夏秋之際,因此寒蟬的嘶鳴又往往引起詩人對秋季的關(guān)注。
▲秋蟬鳴樹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當(dāng)樹梢傳來寒蟬時斷時續(xù)的流鳴,當(dāng)燕子成雙結(jié)對翩然南飛,詩人不由悵然感嘆秋天的到來。
▲園柳吟涼久,嘶蟬應(yīng)序驚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岳《河陽縣作二首)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駱賓王《在獄詠蟬》)“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保ㄌ諟Y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園柳吟涼久,嘶蟬應(yīng)序驚?!保ㄍ跤啥Y《賦得高柳鳴蟬》)這些詩作,無不流露出詩人因蟬鳴而生發(fā)的秋思。
因此,在古代詩詞中,蟬鳴首先表現(xiàn)的是時序之變:是仲夏的來臨,是早秋的將至。
“紅樹蟬聲滿夕陽”的傷逝
蟬的生命短暫,夏生而秋終,莊子 的“不知春秋”一語說的就是蟬。因此蟬鳴容易使詩人產(chǎn)生萬物永恒、生命短暫之悲,而秋蟬的嘶鳴更易引起“物華將盡”之感。
詩人寫蟬,其實寄寓的是個人對時光流逝的嘆惋,對生命本體的執(zhí)著和悲嘆,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無奈與惜時。
陳子昂在《感遇詩三十六首 其十二》中寫到:“玄蟬號白露,茲歲已蹉跎。群物從大化,孤英將奈何?!痹姼枰韵s自喻,表面寫蟬面對白露的到來,面對死亡的無可奈何,實際寫的是對個人已近暮年的無奈與嘆息。
“一聞愁意結(jié),再聽鄉(xiāng)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里?!保ò拙右住对缦s》)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因“力挽狂瀾而未逮,忠心報國而被貶”,這已讓他心中充滿憤懣,心情異常沉重,而秋蟬的聲聲哀鳴,又喚起了在黃昏暮年對家園的思念。于是,這蟬聲便將這些復(fù)雜而悲涼的情緒淋漓盡致的渲染了出來。
“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老,能令萬感生”(唐 司空曙《新蟬》)“蟬聲未發(fā)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涼耳,如聞斷續(xù)弦”( 唐 劉禹錫《答白刑部聞新蟬》)這些詩亦表達出詩人對時光流逝、難以挽留的悲嘆。
“蟬聲無一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的愁苦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萬物本無感情,但因詩人把個人情思寄寓物象之上,于是蟬也就被賦予了獨有的愁苦。
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離愁
秋天是蕭瑟的季節(jié),蟬的鳴叫極易渲染出蒼涼的氛圍,形成孤冷意象,融入到別離遠游中。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離別是人間常態(tài),難以避免,正如蘇軾所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而秋蟬的嘶鳴更是平添離愁別緒,故而常常被詩人借以烘托氣氛,渲染離情。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
陸游《秋日聞蟬》:“斷角斜陽觸處愁,長亭搔首晚悠悠。世間最是蟬堪恨,送盡行人更送秋。”斷角,斜陽,長亭,觸目之景,無不撩撥著詩人難以抑制的離愁。
就在詩人戀戀不舍、愁腸百轉(zhuǎn)之際,那不解人情的秋蟬,卻在不停的大聲嘶叫,仿佛在催促行人及早上路,絲毫不顧及主客的感受,這怎不讓人生恨。詩人以無情之蟬反襯離別之情,使離愁別緒倍增。
《董西廂·小亭送別》寫張生和鶯鶯長亭送別,也是用蟬聲渲染環(huán)境:“雨兒乍歇,向晚風(fēng)凜冽,那聞得衰柳蟬鳴凄切。”作者用凄切的蟬聲渲染離別場景,把戀人離別之苦渲染得淋漓盡致。
2.“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xiāng)聽”的鄉(xiāng)思
漂泊在外的文人最易產(chǎn)生鄉(xiāng)愁,耳畔的蟬鳴聲聲入耳,又怎能不令人想起故園的蟬聲。
▲石楠深葉里,薄暮兩三聲
“石楠深葉里,薄暮兩三聲。一催衰鬢色,再動故園情?!保ò拙右住对缦s》)蟬聲不僅催人老,更催動隱藏于心的思鄉(xiāng)之情,更何況是貶謫異鄉(xiāng)、漂泊多年的遷客。
▲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感昔圍
“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感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保ㄌ?盧殷《晚蟬》)蟬聲本來已令旅人倍感孤獨愁苦,可仿佛怕游子的愁苦不能達到極致,故而一路隨行一路悲鳴,讓人無處逃避無處躲藏,怎不讓人愁斷回腸。
“與物心無競,離塵翼最輕”的高潔
荀子在《大略》中寫道:“飲而不食者蟬也?!庇纱?,古人認為蟬居高聲遠,餐風(fēng)飲露,過的是清潔高尚的生活,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高潔形象。運用到詩作中,也常常盛贊蟬是“至德之蟲”,藉此寄托理想抱負。
▲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保樫e王《在獄詠蟬》)
詩人以物喻人,處處寫蟬,實則自喻。
“露重”“風(fēng)多”比喻環(huán)境的壓力,“飛難進”“響易沉”比喻政治不得意,言行受壓制。即便如此,作者依舊堅信自己的高潔,即便無人相信,也矢志不渝。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
唐朝虞世南也用了這種手法,借以托物言志,表明自己高潔的品格:“垂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绷⑸砀邼嵉娜?,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這就是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精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