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姓入閩入臺
□鄭金洪
溯源
傳說古時有位杜康,任宰人,即掌管膳食的官。《說文解字》又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鄙倏凳窍某牡诹鷩?,居住今河南西部。杜康是已知中國最早姓杜的人,但其后裔世系缺乏文字記載,無從可考。現(xiàn)代杜姓的起源,有典籍記載,主要有二:
一是出自祁姓,為帝堯裔孫劉累之后。帝舜時,堯的兒子丹朱,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子孫在夏、商時任諸侯國君。周成王時,唐國被滅,其封地給成王弟叔虞,原唐國的國君被封于杜城(今陜西西安東南),史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國國君桓在朝任大夫,人稱杜伯,后杜伯受人誣陷被殺,子孫以杜為姓。
二是出自南北朝時,鮮卑族入居中原的獨孤渾氏,取漢族姓氏而姓杜。
杜姓徙居各地,在歷史上形成京兆、 南陽、漢陽三大郡望。
杜姓入閩
河南人杜仁、杜信、杜岱、杜侃四兄弟與從父杜滸,于南宋末年,隨文天祥勤王,至廣東兵敗,分頭逃難于閩贛偏遠之地。杜仁避居同安安仁里馬鑾鄉(xiāng),為馬鑾杜氏始祖,子孫繁衍閩南各地;杜信入晉江北陲馬夾;杜岱定居閩北建寧;杜侃定居地不詳。
杜姓入臺
同安杜姓入臺 《晉江杜氏族譜(同安)支派》載:元前至元十七年(1280年),杜興子存仁、存義、存禮、存智、存信為同安馬鑾鄉(xiāng)五房之始。譜云:“各派或徙居南北洋、臺灣、北省及兩廣、湖州、上海、溫州、海口、閩北各地。”遷臺以同安為最多,據(jù)譜載不完全統(tǒng)計有30戶100多人,如:瓜棗角派本清公派系25代“伯敏,諱志高,字慮謙,考明次子,豪俠好義。臺灣府學武生員,娶薛氏,子四:昭京、昭托、昭涼、昭舊。繼周氏。公暨周氏葬店仔社邊,分列兩塋,薛氏葬碑亥劉”。又本杰公派系24代“考揚,繹裕四子。子二,伯武、伯侯。公葬臺灣演武亭城邊”。山母頭角派本質公派系31代“良宜,惠觀次子,兄弟同往臺灣大稻埕”。存仁公派宗美派系28代“來納,字升階,茲源長子,茲印嗣子。子四:光參、光棟、光配、光庇。公葬臺灣府鳳山縣小岡山蒲莊外廊囗相部園”。
德化杜姓入臺 德化杜姓來自泉州洛江區(qū)馬甲鎮(zhèn)新民村,主要繁衍在龍潯鎮(zhèn)湖關社區(qū),早前遷居臺灣的族親,較少聯(lián)系。
安溪杜姓入臺 安溪杜姓來自泉州馬甲。同安馬鑾杜姓后裔有 支遷居泉州馬甲,傳至明代杜旺徙居安溪,主要分布在鳳城鎮(zhèn)、虎邱鎮(zhèn)、城廂鎮(zhèn)。后裔徙居臺灣和東南亞地區(qū)有100多戶。
泉州鯉城區(qū)杜姓入臺 泉州《鳳棲杜氏族譜》載:27代“麟英,覲年子,于順治年間,從姑養(yǎng)于臺灣”。28代“靜,保文三子,康熙年間徙居臺灣鳳山縣草潭南勢埔”。
惠安杜姓入臺 惠安杜姓為杜信后裔,來自晉江北陲馬夾鳳棲坑,始于明中葉,先后有二支:一是杜孟勝,正統(tǒng)元年(1436年)生,肇基螺陽鎮(zhèn)崧光溝口,旋即開辟涂寨鎮(zhèn)山尾村,傳今在村1000多人;二是杜振興,英宗年間出生,肇基螺陽鎮(zhèn)崧光后蘇,傳三世,分萬、安、定、宗四房,傳今在村有1000多人,外遷到臺灣、新加坡、澳大利亞多人。長房14代孫杜唐,字印陶,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編修《后蘇杜氏族譜》,最近由杜邵玉、杜印江重新編撰,臺灣學者、書法家杜忠浩題簽的《惠安縣后蘇杜氏族譜》于2008年出版?!渡矫蓝攀献遄V》由杜志超、杜明遠于1980年編修。《后蘇杜氏族譜》載:徙居臺灣事業(yè)有成名人如杜輝,生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卒于1958年,曾任高雄市警察局長,其子杜憶民為臺灣智邦集團總裁、董事長。杜少今民國期間徙居臺灣,其子杜仁儒、女杜仁蕙,均事業(yè)有成。又杜唐裔孫杜蓉蓉,美國哈佛大學博士。
杜孟勝山尾派下有二座祖厝:一是宮兜祖厝,一是溝口祖厝。宮兜祖厝門額“武庫傳芳”,大門聯(lián)曰:“山明水碧毓秀地,美好家園開鴻基?!?br>杜振興崧光后蘇祖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2009年由裔孫集資并獲旅臺旅外族親贊助重建重修,仿古木石建筑,占地二畝,臺灣著名學才杜忠浩題大門楣匾曰“鳳棲衍派”。祠內堂上懸掛“京兆流芳”“俊士”“學士”等匾額。楹聯(lián)很多,主要有:“鳳棲衍派家聲遠,馬甲分支世派長?!薄耙惶煤蜌庑蛘研蚰?,萬世馨香報德報功?!?br>
《尋根》2012年第六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