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醫(yī)來說,比較難處理的病證之一是陰虛與濕熱同時存在。
中醫(yī)有句話:陽虛易補,陰虛難填。
意思是滋養(yǎng)自身的津液、血液、生理代謝正常所需的水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著急,不可一蹴而就。
中醫(yī)還有句話:濕熱如油裹面,難分難解。
意思是人身體內(nèi)部的濕與熱一旦結合,就像菜油跟面粉裹在一起,不但分不開,還黏糊糊的甩不掉。
陰虛需要滋陰,生津,等于給干涸的農(nóng)田灌溉清水;
濕熱需要清熱燥濕(化濕),等于把蓄積了污水的渠道排干。
一個要水,一個不要水,
在治法上是相反的。
所以陰虛與濕熱并存不好治。也可能治不好。
哪些情況下,人的身體容易發(fā)生這種相反的狀態(tài)呢?
一類是慢性疲勞綜合征,或者亞健康狀態(tài)的人。
這類人長期工作壓力大,久坐不動,缺乏體育鍛煉,經(jīng)常吃外賣餐或者應酬餐。
勞作耗氣,久坐傷肉,四肢不動,中焦為濕濁所困,郁而化熱,自身的陽氣、清氣被一團濕濁污穢困住了,不能向上升發(fā)。
嚴格地說,這種情況以氣虛為主,陰虛為輔,同時伴有濕熱。
這類人群常出現(xiàn)全身酸楚、沉重,感覺沒勁,午后或者用餐后犯困,工作效率下降,記憶力下降,或者午后頭暈頭痛,昏昏欲睡。但夜里該睡覺的時候,卻難以入睡,或入睡后多夢。舌淡暗,苔膩(黃或白),脈細或濡。
還有一類是夏天出現(xiàn)的“苦夏”癥,中醫(yī)叫疰夏。
或者發(fā)生在大病一場的恢復階段,中醫(yī)叫余邪未清。
由于暑熱傷陰,或者大病濕氣熱病傷陰,維持自身正常生理功能的水液已經(jīng)消耗得差不多了,但是暑邪或者溫熱邪氣又沒有清除,裹著濕氣殘留在體內(nèi)。這時候機體處于“整體缺水干涸,局部廢水蓄積”的狀態(tài),也就是陰虛與濕熱并存。
這類人群常常感覺身體發(fā)熱,測體溫并不高,口渴明顯,但不喜歡喝太多水,喝多了水反而難受。身體沉重、疲乏、氣短、食欲差,明明各項指標提示身體沒有太大問題,但不能進行正常的工作和學習。舌紅,苔膩,舌苔有剝脫,或者舌苔一部分厚,一部分少,在舌面分布不均勻;脈細滑。
如果陰虛或氣陰兩虛,與濕熱并存,病人做很多理化檢查可能也查不出問題,吃很多藥可能也解決不了身體的難受感。
同時解決陰虛和濕熱,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般我的解決辦法有兩種。
一種是先疏導、清化濕熱,再補氣養(yǎng)陰。
好比先將渠道里淤積的廢水排干,疏通渠道,再引水灌溉農(nóng)田。
這里有個口訣叫“苔膩溫膽,不膩杞菊”。
意思是但凡見到病人舌苔膩,就是還有濕氣沒清理干凈,就用溫膽湯化濕;
等舌苔變薄不膩了,再用杞菊地黃湯滋陰。
第二種方法是以益氣養(yǎng)陰為主,同時兼顧清熱化濕(利濕)。
李東垣的方劑黃芪人參湯是治療暑傷元氣,氣陰兩虛,并有濕熱的代表方劑。
臨床使用效果非常好。
他的組方思路是 火與元氣不兩立。
認為人體之所以有陰火,有濕熱,是由于自身元氣虧虛,推動各項生理機能的源頭缺乏動力所導致。
待自身元氣補足,充沛了,身體內(nèi)部就會像有一臺發(fā)動機一樣,
自動啟動身體的“調(diào)溫”、“除濕”功能,
濕熱自然就祛除了。
黃芪人參湯原方:
黃芪(一錢,如自汗過多,更加一錢) 升麻(六分)人參(去蘆) 橘皮(不去白) 麥門冬(去心)蒼術(無汗更加五分)白術(以上各五分)黃柏(酒洗,以救水之源) 炒曲(以上三分)當歸身(酒洗) 炙甘草(以上各二分) 五味子(九個)
這個處方很精妙,把五臟都照顧到了,以補中氣為主。
黃芪、人參大補元氣;入肺、脾。
麥冬、五味子養(yǎng)陰;入肺、胃。
當歸養(yǎng)血,亦是養(yǎng)陰;入肝、心。
黃柏清熱;入腎。
陳皮、蒼術、白術化濕;入脾胃。
神曲助中焦運化;入胃。
升麻升清氣。使清升濁降。
李東垣的組方思路對治療各種慢性病、纏綿不愈的病,非常有幫助。
因為大部分慢性病都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
李東垣的思路是補虛祛實,以補助泄。對慢病體質(zhì)非常有益處。
但凡是身體長期疲勞感,痠楚感,說不清楚的不舒服感,觀察舌頭上總有膩苔,多數(shù)就是因為陰虛或氣陰兩虛,同時伴有濕熱。
這時不管體檢有沒有異常,用以上所述的兩個方法,多數(shù)都可以恢復健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