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門診故事
初中時期的小毅,成績一直很優(yōu)秀,經(jīng)常是班上的前幾名,父母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為了讓小毅專心讀書,與學習無關(guān)的事一概不用做,也常常教育他:只有讀好書,成績好,以后才能有競爭力,才能生活無憂。
高一某次考試考砸了,跌出了班上前十名,小毅覺得自己很沒用,考那么差,家長老師和好朋友都覺得“這不是你的真實水平”。自此小毅總覺得胃疼、頭疼,從偶爾請假一天,到經(jīng)常請假不去上學,最后甚至辦理休學在家休息。
已經(jīng)休學一年的小毅,準備復學返校,剛開始時也覺得能順利上學,越臨近開學就越緊張擔心,害怕自己成績跟不上,害怕同學議論自己。
小毅的媽媽也緊張擔心,害怕孩子上幾天學又不去上,害怕孩子學業(yè)不好這輩子就完了。
“絕對化”非理性信念
最“傷”人心
案例中的小毅與其媽媽的認知想法都有一個共性:“絕對化”的非理性信念。
1、自我貶低
“我必須達到休學前自己的學習成績,甚至要更好。”
“我必須要一切正常才能好好上學?!?/span>
“我的孩子一定可以上學的?!?/span>
“我的孩子要好好上進、努力。”
“若做不到,我就是個沒有能力、沒有價值的人。”
“若做不到,我就是一個不合格的爸爸/媽媽?!?/span>
2、過分要求
“同學要喜歡我,不能議論我?!?br>
“老師一定要接納我。”
“我的孩子上學后會跟之前一樣的努力學習?!?/span>
“我的孩子上學后一定可以適應校園生活?!?/span>
“生活需要對我公平點,我不要面對困難挫折,生活太難我就沒法過了?!?/span>
當孩子有這些信念、要求,當覺得自己不能實現(xiàn)時,可能就會感到焦慮、抑郁、不安;無法改變別人、環(huán)境時,強烈的“失控感”也會加劇恐懼與不安。
在“絕對化”非理性信念面前,孩子與父母都是“受害者”。
厭學情緒怎么破?
孩子篇
1、自我調(diào)整不合理信念
若你能意識到自己存在“絕對化”的非理性信念,可以做做以下的記錄:
? 我是如何面對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我被困擾了多久?
? 我的身體有否出現(xiàn)很多“不舒服”?是否不穩(wěn)定?
? 我的生活學習中的困難種類、程度和持續(xù)時間怎樣的呢?
2、面對困難事件,還可以嘗試“反駁”自己:
(以學習成績?yōu)槔?/span>
? “成績不好,但是并不可怕?!?/span>
? “成績不好,但是我能找到一些好的部分。”
? “學習不好,但是在這樣的困難中能鍛煉我的承受能力?!?/span>
? “學習不好,但是我可以從中總結(jié)到好的經(jīng)驗來改善當前的學習?!?/span>
父母篇
1、穩(wěn)定自身情緒是首要條件
焦慮緊張是會互相傳遞的,在心理門診中,我們常常會觀察到父母的焦慮與孩子的焦慮高度一致。
如果父母能夠接納自己的焦慮,緩解自己的焦慮后,再嘗試跟孩子溝通,至少父母能阻斷“焦慮的傳遞”。
如果父母自身非常著急,對于上學問題惶惶不可終日,焦慮不安的孩子再接受到父母的焦慮傳遞,關(guān)于“上學”,孩子可能就會越來越害怕,越害怕就越不敢面對。
2、要知道自己的“恐懼底線”
如果孩子反復請假不上學,或是復學后又請假,最壞的結(jié)果到底是什么?這最壞的結(jié)果可能就是父母的“恐懼底線”。
面對最壞的結(jié)果,如果父母能接受,其實就是給了孩子面對壞結(jié)果的底氣。當孩子知道父母能接受他的不完美、他的失敗,受傷后能有一個安全的地方療傷,孩子才敢往外走,才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挫折。
3、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變化并給予積極認可
當孩子的改變“被看見”,可能就能進一步激發(fā)孩子改變的動力,“被認可”,可能就會讓孩子繼續(xù)往積極的方面改變。
但要注意話術(shù),不能過于概括:“你真棒”,而是要陳述你觀察到的孩子變化并給予鼓勵。
4、選擇很多,人生的軌跡不僅一種
常請假的孩子或是準備復學的孩子,往往會擔心上/復學失敗,或者上學后三天兩頭就請假,“如果我這次不能上學,我的人生就完蛋了。”
其實人生不僅一種選擇,我們可以放寬期待,“我希望能堅持上學,但如果還是請假,我可能會難受、失望,但我仍舊會有喜歡的事可做,仍舊可以好好生活。”
如果我們的人生選擇不僅一種,失敗給我們帶來的壓力可能就會少一些,我們還能有勇氣面對困難挫折。
作者簡介
陳施雅
心理治療師(中級)
從事臨床心理工作十年,經(jīng)過家庭治療的系統(tǒng)培訓,擅長兒童青少年心理、親子溝通、婚戀情感、個人成長以及焦慮、抑郁、失眠等問題的心理咨詢與治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