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 2500 字,閱讀約需 5 分鐘
太長不看
飲食只是改善心臟健康的一部分,最終還是要和生活方式達成平衡,共同起作用。
圖片來自:參考資料[1]
心血管疾病是我國居民首位死亡原因
很多人可能都沒意識到,心血管疾病導(dǎo)致的死亡,早已超過腫瘤和其他疾病位居我國居民死亡原因首位(農(nóng)村為46.66%,城市為43.81%),給我國居民和社會造成的負擔日漸沉重。[2]
根據(jù)全球疾病負擔(GBD)數(shù)據(jù)顯示,不合理膳食還是中國人疾病發(fā)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特別是低質(zhì)量飲食跟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風險升高密切相關(guān)。
2017年,我國居民死亡的前兩位原因分別為:中風、缺血性心臟病,均為心血管疾病。約263萬心血管病死亡歸因于膳食因素,較2007年增長了38%。[3,4]
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該怎么吃?
最近,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在其官方雜志同時也是國際心血管領(lǐng)域的權(quán)威期刊《循環(huán)》上發(fā)表了最新指南《改善心血管健康膳食指南2021版》,分享了 10 條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飲食建議。
圖片來自:參考資料[1]
對如何避免低質(zhì)量飲食,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這份指南給出了很多實用建議,對我國居民也非常有參考價值。
接下來就具體看一看美國心臟協(xié)會的這 10 條飲食建議吧。
01 平衡能量攝入,保持健康體重
?? 終生保持健康體重,是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
?? 每周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有助于幫助能量平衡。
?? 健康食品,吃太多也會導(dǎo)致能量攝入超標、體重增加。
不過,指南并沒有給出具體的能量攝入建議,美國心臟協(xié)會科學聲明編寫委員會的Alice H. Lichtenstein博士解釋說,因為每個人的能量需求都會因年齡、運動、體型、性別等因素而不同。大家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靈活掌握。[5]
相關(guān)閱讀推薦
1、對成年人來說,「代謝」可不是影響能量攝入的因素:「中年發(fā)?!惯@口鍋,「代謝」再也不背了!
02 確保食物多樣化,多吃水果蔬菜
?? 富含水果蔬菜的飲食模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相關(guān)。
?? 通常來說,與淺色水果蔬菜相比,深色水果蔬菜所含的營養(yǎng)更豐富。
?? 跟打成汁相比,完整的水果蔬菜能提供更多的膳食纖維,飽腹感更強。
指南還指出,所有形式的水果和蔬菜,無論是新鮮的,還是冷凍的、罐頭或者是干燥蔬菜及水果干,都可以食用。冷凍水果和蔬菜的保質(zhì)期比新鮮的要長,方便隨時食用,營養(yǎng)成分相似或更高,有時價格也會低一點。但如果產(chǎn)品添加了鹽和糖,就要限制攝入量。
相關(guān)閱讀推薦
1、速凍蔬菜為什么可能更新鮮、營養(yǎng)成分更高?請看:「速凍」的可能更新鮮!
03 選擇全谷物或其制品,
避免精制碳水化合物
?? 每天攝入全谷物食物,可降低冠心病、中風、代謝綜合征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 全谷物食物(包含完整的淀粉質(zhì)胚乳、胚芽和麩皮)是豐富的纖維來源,全谷物產(chǎn)品中全谷物含量需超過 51% 。
如果真的對小麥蛋白過敏,就不適用這條建議了,注意僅僅食物不耐受實驗發(fā)現(xiàn)對小麥蛋白敏感還不能真的確診過敏。
相關(guān)閱讀推薦
什么谷物才算全谷物?吃多少?看這篇就夠了:有關(guān)全谷物的這5個問題,你真的清楚嗎?
04 選擇健康的蛋白質(zhì)來源,
增加豆類和堅果等植物蛋白
?? 較高的豆類和堅果攝入,與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guān),中風、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均會降低。
?? 攝入紅肉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建議選擇未加工的家禽、魚類、堅果和豆類等食物代替。
?? 每周吃2至3份魚,選擇非油炸的健康烹飪,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風和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率均較低。
雖然指南也建議食用脫脂或低脂乳制品,但有關(guān)全脂乳制品與脫脂/低脂乳制品的健康益處一直存在爭議,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食用全脂乳制品反而對心血管有好處。
而且考慮到我國的國情,脫脂/低脂牛奶及其制品并沒有強化維生素D,全部選擇脫脂/低脂乳制品可能會影響維生素D的攝入。
我個人建議,如果每天乳制品吃得不多,比如牛奶飲用不超過500mL,那還是可以選擇全脂的,如果超出了這個量,建議選擇脫脂或低脂產(chǎn)品。
相關(guān)閱讀推薦
1、有些人吃了奶制品會長痘,那食譜中可能就要避免牛奶及其制品了:悄悄讓你「長痘」的食物,很多人吃了都不知道
05 選擇植物油,避免熱帶植物油
(棕櫚油、椰子油)、動物脂肪
(豬油、黃油)和氫化植物油
?? 食物中的不飽和脂肪(多不飽和脂肪和單不飽和脂肪)有益心血管健康,可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 多不飽和脂肪的主要飲食來源為植物油,如大豆油、玉米油、紅花油、葵花籽油、核桃油、亞麻籽油。
?? 單不飽和脂肪的主要來源為動物脂肪和植物油,包括高脂肪含量的魚,菜籽油、橄欖油、花油和堅果,還有奶油。
最近五六年,我在網(wǎng)上聽過無數(shù)人提倡所謂要用豬油代替植物油,甚至建議動不動就建議加點草飼黃油、椰子油之類的,其實我也都有過相關(guān)的科普,美國心臟學會這次又立場鮮明地對這些流行說法進行了駁斥。
相關(guān)閱讀推薦
06 盡可能選擇低加工食品,
而不是超加工食品
?? 食用較多的超加工食品,與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增加有關(guān)。
「超加工食品」雖然經(jīng)常使用,但缺乏一個公認的定義,目前常用的標準來自NOVA食品分類系統(tǒng):
圖片數(shù)據(jù)來自:參考資料[1]
07 盡量少喝少吃含添加糖的飲料和食物
?? 添加糖一直與2型糖尿病、冠心病、超重的風險增加相關(guān)。
?? 常見的添加糖包括葡萄糖、葡萄糖、蔗糖、玉米糖漿、蜂蜜、楓樹糖漿和濃縮果汁。
雖然使用低能量甜味劑來替代飲料中的添加糖,已經(jīng)被提議作為減少添加糖和能量攝入的手段。但低能量甜味劑對體重和代謝結(jié)果的影響還不明確,臨床試驗的薈萃分析報告結(jié)果相互矛盾。
因此,指南并沒有推薦用低能量甜味劑代替添加糖的飲料或食物。這也與最近3年內(nèi)的其他國家級膳食指南意見相吻合。
相關(guān)閱讀推薦
1、為避免肥胖而選擇「代糖」飲料,但 喝了「代糖」飲料,TA們更餓了,吃得更多……
2、除了水,還有哪些健康飲料可以喝?請看:健康飲料排行榜
08 選擇或烹飪少鹽食物
?? 減少鈉的攝入可以降低血壓,無論是否是高血壓患者,但中老年和高血壓患者獲益最大。
?? 以鉀鹽代替鈉鹽,是有效減少鈉攝入的方法之一。
是否需要少鹽這兩年網(wǎng)上爭議也很大,其實對于多數(shù)人每天1-5g鹽的攝入對于健康都是利大于弊的(雖然我也做不到),但有低鈉血癥、心力衰竭風險的人群注意鹽太少也不好。
相關(guān)閱讀推薦
2、用「鉀鹽」代替「鈉鹽」,可以明顯降低高風險人群的中風、主要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風險。具體請看:該換「鹽」了!這種「鹽」每年拯救百萬人!
09 如果你不喝酒,那就不要嘗試,
喝酒的人,也要盡量少喝
?? 隨著酒精攝入量的增加,出血性腦卒中和心房顫動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對于其他心血管疾病類型,酒精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guān)系很復(fù)雜??紤]到酒精還會影響其他健康狀況,引起消化系統(tǒng)疾病、傳染病、懷孕、癌癥、傷害、暴力等問題,因此,指南不推薦飲酒,最好一點也不喝。
推薦相關(guān)閱讀
1、最好不喝酒,如果喝酒了,請記住并沒有什么解酒食物:別瞎「解酒」了,保不了肝反傷腎!
10 無論在外就餐還是自己做,
都應(yīng)該遵循本指南
?? 高質(zhì)量飲食模式不只可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4%-28%,還可降低2型糖尿病發(fā)病率、改善認知功能及腎臟功能、減少癌癥及神經(jīng)遺傳性疾病的發(fā)病風險。
?? 遵循本飲食指南,從食物中獲取我們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不建議使用營養(yǎng)補充劑。目前也沒有證據(jù)證明大劑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補充劑能預(yù)防心血管疾病。
?? 飲食受限人群,如素食主義者、某些老年人群,如出現(xiàn)營養(yǎng)素不足,針對性使用營養(yǎng)素補充劑。
推薦相關(guān)閱讀
Lichtenstein博士強調(diào),指南旨在讓人們注重均衡飲食,而不是關(guān)注特定的食物或營養(yǎng)素。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生活方式制定適合自己的飲食模式。
如果一下子改變生活習慣很難,那就每次改進一點點,參考Lichtenstein博士的建議,我把內(nèi)容改為比較適合我國飲食的版本:
1、經(jīng)常吃含糖甜點和飲料的人,然后慢慢改吃水果、喝水或者茶水
2、用谷薯類代替一些精白米面
3、吃大量主食的人,減少主食的量,相應(yīng)增加蔬菜的份量
4、每周中有一頓飯,把豆類作為蛋白質(zhì)的來源
5、把紅肉、加工肉類換為禽肉、魚肉
想好要怎么改變自己的食譜了嗎?
參考資料
[1] Alice H. Lichtenstein et al., 2021 Dietary Guidance to Improve Cardiovascular Health: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21). Circulation, DOI: https://doi.org/10.1161/CIR.0000000000001031
[2]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 2020》編寫組.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概述[J].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 2021, 19(7):9.
[3] Zhou M, Wang H, Zeng X, et al.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Lancet. 2019 Sep 28;394(10204):1145-1158. doi: 10.1016/S0140-6736(19)30427-1. Epub 2019 Jun 24. Erratum in: Lancet. 2020 Jul 4;396(10243):26. PMID: 31248666; PMCID: PMC6891889.
[4] 中華預(yù)防醫(yī)學會, 中華預(yù)防醫(yī)學會心臟病預(yù)防與控制專業(yè)委員會,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等. 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預(yù)防心血管代謝疾病指南[J].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0, 012(003):141-162.
[5]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