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童年教育 1927年2月14日,木心出生于浙江烏鎮(zhèn)一個鄉(xiāng)紳家庭。童年時,故鄉(xiāng)人文環(huán)境對他多有滋養(yǎng)與熏陶,不論是密集的園林書樓,還是愛好吟詠的騷士清客,都給幼年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孫家之內,木心的外婆精通《 周易 》,祖母能夠講述《 大乘五蘊論 》,母親也精通文墨,是他入門杜詩的引領者,連家中的男仆都會作詩。此外孫家有自己的藏書樓,還有鋼琴和西洋畫冊,提供了當時不可多得的優(yōu)渥環(huán)境。少小的木心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又受到家人開蒙,已能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 [8] [9] 1932年,六歲的木心進入烏鎮(zhèn)東柵集賢坊小學就讀,校長和教師為徐冠英和 李愛文 夫婦。次年轉入徐氏興辦的私立敦本初級小學,校長是東柵的一位有些名望的老學究徐期百,非常重視古文教學。八歲時,木心正式拜師學習中國傳統水墨畫。1935年,敦本初級小學并入植材教學,木心隨往該校出入三年級就讀。該校開設有經史、英文、數理化和體操等課程,校圖書館藏書豐贍,有《古今圖書集成》《萬有文庫》《小學生文庫》等珍貴圖書—— 茅盾 也曾于1907年至1909年在此就讀。此時的木心性格內向,個子瘦長,眉清目秀。在班上雖年齡最小,但聰明好學,經常到圖書館借閱中外書籍,還參演童話話劇。 [1] [10]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十一月 烏鎮(zhèn) 被日軍占領,一度扎營于植材小學,學生則被遣散回家。孫家抵制日本憲兵學校,除了延續(xù)自己家教外還先后為木心聘請了六位家庭教師,其中有前清舉人,也有東吳大學畢業(yè)生,更有著名詞學家 夏承燾 。在西化學校與家庭私塾的雙重教育中,木心讀書,讀孔孟、讀詩詞,也讀外國翻譯小說;看畫,看山水,看水墨,也看西洋油畫,逐漸培養(yǎng)了世界性的眼光。在這期間,木心還在親戚黃妙詳的幫助下向茅盾書屋借書,幾次見到當時已經聞名鄉(xiāng)里的 茅盾 ,稱呼對方為“德鴻伯伯”。 [8] [11] [12] 日軍侵占 烏鎮(zhèn) 期間,木心曾多次跟隨家人避居 嘉興 ,紹興等地。逃難期間仍不廢讀書,寫作亦初露鋒芒,并有少量作品在 湖州 、 嘉興 、上海等地發(fā)表。 [1]
青年求學 1943年,木心17歲,與母親到杭州開紙店的姐夫王濟誠家“避難”,租住在鹽橋附近的蘋南書屋,備考國立杭州藝術??茖W校(簡稱杭州藝專)。此時的杭州藝專因戰(zhàn)火遷入內陸尚未返回,因此木心暫時得閑,時常在 平湖秋月 、羅苑、孤山、西泠印社一帶散步,也常去杭州的舊書店淘書閱讀;期間作印象派油畫,舉辦了平生第一個個人畫展。 [1] [10] 抗戰(zhàn)勝利后,木心與沈羅凡、邵傳發(fā)、徐宜誠等人在 烏鎮(zhèn) 創(chuàng)辦刊物《泡沫》,以“羅干”為筆名發(fā)表作品,負責編寫詩歌、散文?!杜菽钒l(fā)刊五期后因反對政府攤派國民捐款被迫停辦。此時杭州成立“美術工作者協會”,木心成為會員,參與了杭州民眾美術館舉辦的集體性畫展并受到好評。此后,王濟誠的紙店倒閉,木心母子隨其從杭州遷至上海高橋鎮(zhèn)定居。 [1] [10] [2] 1946年,木心以同等學力考入 上海美術??茖W校 三年制西洋畫專修科,學習之余成為學生會副主席,積極參與學生運動。1947年,木心因參與“反饑餓、反內戰(zhàn)、反迫害”運動被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1948年5月,上海美專發(fā)生“六·五血案”,多名學生被特務重傷并逮捕入獄,木心參與上海美專黨小組的營救活動。因多次參與學生運動,木心在正式畢業(yè)前被學校勒令退學,也有說法稱當時的上海市長 吳國楨 親自下令開除木心學籍。離開上海美專后,木心轉投到杭州藝專隨 林風眠 學習繪畫創(chuàng)作,不久后走避臺灣。 [1] [13] 在杭州、上海求學期間,木心更名為孫牧心,這也是木心使用時間最長的通用名與正式名。 [2]
坎坷歲月 1949年春,木心返回杭州,入職省立杭州高級中學(簡稱省立杭高)任圖畫教員,并與浙東游擊縱隊杭州聯絡站負責人 葉文西 成立杭州繪畫研究社,任副社長。之后在省立杭高和上海浦東高橋育民中學短暫任教。 [1] [14] 1956年7月,木心首次入獄,在上海市第二看守所關押半年后經審查無罪釋放,獲得公安局口頭平反。母親沈珍在此期間憂慮去世,給木心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出獄后的木心進入工業(yè)美術行業(yè),在上海美術模型廠工作,淡出文藝界活動,但仍堅持繪畫、文學創(chuàng)作,私下寫作積著作二十種。 [1] [4] [14]
1968年,木心被宣判為地主分子,回上海創(chuàng)新工藝品一廠(原上海美術模型廠)監(jiān)督勞動、管制兩年。兩年后管制撤銷,但木心并未恢復人身自由,不久又被打為“現行反革命”、管制三年,先后在本廠防空洞和監(jiān)獄中強制隔離18個月。隔離中的木心仍然堅持著創(chuàng)作習慣,寫下了累計65萬字的《獄中手稿》。 [1] [4]
1976年,木心出獄,翌年任職于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1979年,木心正式平反,出任上海市工藝美術協會秘書長,兼任會刊《美化生活》主編。1981年,木心在上海交通大學短暫代課。 [1] [4] [15]
移居海外 1982年,木心以“繪畫留學生”身份赴美,暫居紐約布魯克林,作品為收藏家 王季遷 看重收購。1983年參與日本第四十七回春季大展,獲“日本藝術新聞社賞”。同時收獲了紐約華人藝術圈的關注,旅法藝術評論家陳英德、 哈佛大學 藝術史教授 巫鴻 、畫家 陳丹青 都對他尤為贊許,為他撰寫評論,并幫助他舉辦畫展、出版畫冊,從而在藝術圈聲名益顯。 [1] [4] [5] 在繪畫之外,陳英德夫婦還十分欣賞木心的文學才華、力勸他恢復寫作。木心于1983開始向《美國華僑日報》等刊物投稿,以署筆名“木心”為主,發(fā)表了《在日本的第一次講演》《街頭三女人》等文章。1983年,陳英德夫婦與《 美洲華僑日報 》編輯王渝、女詩人 林泠 皆向時任臺灣《聯合文學》社長兼總編輯的 痖弦 推薦木心。1984年,《聯合文學》創(chuàng)刊號為木心開辟“作家專卷”,題名為《木心,一個文學的魯濱遜》。自1983年11月24日至1985年4月1日,木心間歇以筆名“司馬不遷”、“馬汗”、“楊蕊”、“趙元莘”、“裴定”先后發(fā)表散文、小說、俳句集錦等作品。 [3] [16] 1986,臺灣開始出版木心多部文集,包括《散文一集》《瓊美卡隨想錄》《西班牙三棵樹》《即興判斷》和《溫莎墓園日記》等。 [6] [17] 1989-1994年,木心還在家中向 陳丹青 等人教授《世界文學史》課程,講稿筆記合計五冊八十五講,逾四十萬字,此后整理集結成《文學回憶錄》出版。 [12]
葉落歸根 1996年,木心曾短暫回到家鄉(xiāng) 烏鎮(zhèn) ,目睹家鄉(xiāng)的改變后回到紐約,寫成散文《 烏鎮(zhèn) 》并同名古體四言詩一首,發(fā)表在臺灣《中國時報》,曾說“我再也不回來了”。 [4] 此后 烏鎮(zhèn) 重建,陳丹青、 陳村 等人也極力促成木心作品在大陸的發(fā)表和出版。2006年,木心的散文集《 哥倫比亞的倒影 》等書開始在中國大陸出版,掀起一股“木心熱”。而木心本人也在 陳丹青 、陳村等人的極力勸說下再次回國,在烏鎮(zhèn)老家花園的廢墟上新建起一座小樓,名曰“晚晴小筑”,在此度過晚年。2008年又出版若干代表性的晚成精華之作,2010年出版木心作品集精裝本。2011年12月21日去世,享年84歲。 [6] [17]
人物關系 祖父
孫秀林
初為紹興自耕農,赴烏鎮(zhèn)創(chuàng)業(yè),經營農莊發(fā)家致富,在東柵河南板橋頭(太平橋)買下樓房居住,后購入孔家花園局部改建為“孫家廳”,即為木心祖屋,成為烏鎮(zhèn)一帶的殷實人家。木心誕生后為其取名孫璞、仰中 [10]
父親
孫德潤
自幼體弱多病,幾乎常年醫(yī)藥補品不離身。勉強讀完高小,即在家調養(yǎng)。在木心七歲時舊病復發(fā),不治身亡 [1] [10]
母親
沈珍
賢惠能干且通文墨,與孫德潤生下女兒彩霞、飛霞和兒子仰中(木心)。孫德潤去世后獨自操持家務,督促、陪伴木心讀書求學。1956年木心被拘留期間因憂慮去世,使木心深受打擊 [1] [10]
學生
陳丹青
1982年,陳丹青在美國紐約結識木心,贊賞其繪畫與文學才華,在1989-1994年與一批華人藝術家跟隨木心學習“世界文學史”課程,深受啟發(fā),根據筆記整理成《文學回憶錄》一書。 [18] 陳丹青大力促成木心作品在國內的出版推廣,推動國內“木心熱”的興起,并勸說木心于2006年返回家鄉(xiāng),主持修建木心美術館等 [4] [6]
人物作品 作品名稱
出版社
出版時間
散文集
散文一集
洪范書店
1981年
馬拉格計畫
翰音文化出版公司
1999年
同情中斷錄
旭侑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
1999年
瓊美卡隨想錄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年
哥倫比亞的倒影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年
素履之往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
魚麗之宴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
愛默生家的惡客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年
即興判斷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年
詩集
會吾中
元尊文化
1998年
西班牙三棵樹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年
我紛紛的情欲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
巴瓏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年
偽所羅門書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年
云雀叫了一整天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年
詩經演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年
木心詩選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年
小說集
溫莎墓園日記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年
豹變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7年
畫集
木心畫集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年
口述作品
文學回憶錄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年
木心談木心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年
其他
木心遺稿
上海三聯書店
2022年
創(chuàng)作特點
文學
多脈相承 木心早年受到新式學校與鄉(xiāng)紳私塾的雙重教育,自幼培養(yǎng)著多元化的審美品味,又自詡“一個人身上存在了三個人,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作家,還有一個是畫家”,在美學尺度上借鑒了全球性的話語和意象,其漢語風格“是世界性美學思維的載體”,多有靈巧多變的筆觸,就傳統淵源而言,不是“一脈相承”,而是“多脈相承”。正如木心自稱“紹興的希臘人”,他的精神氣脈既系于華夏文化,又源于古希臘的悲劇精神,而思維特征和藝術格調卻又是西方現代派的,且與近三十年來最深思熟慮的西方人文思想(如解構哲學等)息息相關。 [13] [19] [20]
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木心既承襲了傳統文化的脈絡,又給予其現代美學的觀照和反思,將“意識流”小說技法用于漢語詩歌,將中國古文化的精粹注入白話,將古今的語匯修辭融會貫通;在介乎“ 格律詩 ”與“ 自由詩 ”之間的形式縫隙里,木心游刃有余地創(chuàng)作“對位”和弦,將音樂才華移用于詩歌。如其《詩經演》以返回初始的方式承接中國文化的氣脈,又借用西方詩歌的商籟體重寫《詩經》篇什,融合兩種不同的詩歌傳統,呈示全新的人文景觀。 [21] [22] [23]
“知”“愛”并行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中闡述了“知”與“愛”的關系:“知是哲學,愛是藝術。”又有詩《知與愛》寫道“知得愈多,愛得愈多/愛得愈多,知得愈多/知與愛永成正比”。在木心的文學世界中,“知”與“愛”是發(fā)生在人與藝術之間的動態(tài)過程,隨著不同人對于藝術認識的不同經驗產生不同的見解。 [24] [25] 木心對于藝術的態(tài)度是上升到信仰程度的愛,但也認為愛不能離開知,他由“愛”而進入他者體內,又由“知”出離至旁觀者的位子,采用雙重距離進行文學書寫。如其短篇小說《芳芳NO.4》中,第一人稱“我”既是當事者,又是敘述者。 [26]
在“知”“愛”并行的觀念框架下,木心形成了獨特的“透”觀人生的藝術手段和哲學依據,達到了“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知物之明,知世之明”的境界,“知”與“愛”的糾纏反映在文本層面構成了“矛盾修辭”等創(chuàng)作技巧,即常以反常而突兀的詞語搭配反映復雜人性和悖謬人生。如在《 云雀叫了一整天 》乙輯中密集使用效果相反的意象進行并行排列,又如在《詩經演》中隨機嵌入而意涵深藏的古語新用,將新詩三百首與舊經 三百篇 精心編織為同一文本。 [22] [25]
詩性思維 木心的文學天賦主要表現在凌空翱翔的詩性思維,邏輯思維則相對薄弱,因此文體方面,木心的詩歌、散文創(chuàng)作勝過小說、戲劇。就出眾的文筆、敏銳的感覺而言,木心具備成為小說家的潛質,他的短篇小說集《溫莎墓園日記》筆調嫻熟卻也稍顯飄逸,同名小說作為壓軸篇什,具有相當出色的場景描寫,于世態(tài)人生卻淺嘗輒止,也是木心小說的普遍特點,敘事動力不足,可以說是寧靜安詳,也可以說是暮氣沉沉。 [27]
與“有意栽花”的小說相比,木心的詩歌、散文則是無心插柳。他的詩心玲瓏剔透,純真中具有仿佛天生的沉思品質,“既思考時間,又打量天空”,體現出一種與“偉大”絕緣的美學風格,展現著靈魂的徜徉或飛翔,走過了飲食男女的純情詠嘆,并與讀者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他自述:“我詩不言志,不載道,不傳情,不記事?!倍纳⑽膭t更像是其本人,體現出“獨孤無求又無告”的情緒。在觀感上近似詩歌,總是一篇一篇甚至一句一句,卻又能組成完整的閱讀圖景,天然、高妙、精深,在散文中也有掩不住的詩意。 [7] [27]
繪畫 木心早年曾進入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學習油畫,后又投入 林風眠 門下繼續(xù)繪畫學習。因此,他的繪畫啟蒙更多的還是深受西方的影響,并在林風眠的影響下,一生偏向于“抽象”的表現與抒情,這也形成了他繪畫作品最初的審美樣式和精神底色。在木心的藝術思想中,少有同時代藝術家們對于中與西、靈與肉、主體與客體的糾結,他的繪畫更充盈著一種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理想主義和唯美主義相貫穿,打破一切形式和概念對于心靈的桎梏。其圖式、語言要素往往處在一種變化的流程里,像心靈的狀態(tài),是一種情緒在時間里的外化,在手法上用現代的創(chuàng)作表現手法同時凝聚著古典和現代美學的精神,結合了中國傳統和西方當代技法召喚出想象之中的風景。 芝加哥大學 美術史學家 巫鴻 評價道:“他在中西文學和哲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也能同樣嫻熟地將這些知識融匯于寫作和繪畫之中?!?/span>[28]
思想觀點
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態(tài)度 木心在創(chuàng)作中充分吸取中國古典文學養(yǎng)分,也對此具有自己的文藝觀念。他認為在當今時代,漢賦的華麗體裁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甚至是唐詩的豪放也失去了價值。宋詞過于委婉凄清,悲情意味太重,也不適合時代發(fā)展。與之相對,諸子百家的經典詭辯和雄辯很有現實意義。史家對事實的描述真實而大氣足以借鑒,詩經樂府、陶淵明的文學素養(yǎng)也都是現代可以學習的內容。他對古典文學的重視,強化審美歷史主義立場,并不是退步,而是意在現代,“盡管我對古典文學比較推崇,卻并不希望古典主宰這個時代的文學。我只能作為看客,對過去的輝煌成就表示贊賞?!?/span>[9] [29]
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下,木心的文學點評形式也頗有中國古代文人感興批評的風范,在用語、文本感覺上都顯現出一脈相承之態(tài),促進古典文學批評方法的現代化運用。他談到自己喜歡的通俗小說《三言》《二拍》,便將其歸于民間社會的優(yōu)秀成果,闡釋對其民間特有的生動與那個時代特有的民俗風情和生活情調的感受與想象。此外他還沿用了傳統的意象批評法,用具體意象去闡述抽象理念,比如在評價宗教和藝術時,形容宗教看起來如同面值巨大的空頭支票,而藝術卻一張假鈔也不能容下。他專注于古典文學的研究,羨慕他們“憑直覺就能創(chuàng)造的藝術”,但也認為很多古文典籍的文學性和審美特征被其理論意義所掩蓋,這是中國古典文學鑒賞的一個遺憾。 [9] [29] [30]
世界性視野 在中國古典文學之外,木心也又有許多文藝觀點、藝術理論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具有一種世界性的審美視野。在悲劇精神和對現代文化的批判兩個方面,木心尤其深受尼采影響。他提出一種“個人主義”文藝觀,強調“自立、自尊、自信”,重視個人的情感和親身經歷。他認為文學史要讓學者明白,致力于知識問題的解決,對于外專業(yè)的讀者則重在品性的提高。在講述文學史時,他以文學性為焦點回顧各種文化遺產,如哲學、宗教、藝術、歷史、政治等方方面面,龐雜恣意,主張要“不斷不斷地一覽眾山小”,以此獲取一種宏觀視野,還對許多世界級的文學大師稱兄道弟,論資排輩,也不否認和掩飾自己從偉大作家身上吸收養(yǎng)分,并以平視的眼光去審視自己和各位名家,以文學技巧等標準進行點評,用私人化的闡述傳達文學觀點。 [9] [23] [29] [31]
成就及影響
文學領域 木心的文學創(chuàng)作很早便已開始,雖然持續(xù)多年,但因種種原因未能保留完整的早期作品。直至旅美時陸續(xù)發(fā)表作品,其文學才華才得以公開展現。紐約雜志社的 馬克·斯蒂文斯 評價道:“木心熟知亞洲和西方——他是我們時代的人一一他創(chuàng)造了交流的藝術,汲取各自的傳統精華,連接過去和現在。”1984年,臺灣《聯合文學》創(chuàng)刊號為木心開辟的“作家專卷”《木心,一個文學的魯濱遜》,這是木心開始揚名文壇的標志。該刊編者按如此描述:“木心作品在文壇甫一出現,即以迥然出塵拒斥流俗的風格,引起廣大讀者強烈矚目,人人爭問木心是誰,為這一陣襲來的文學狂飆感動好奇?!敝娙?/span>痖弦 還在臺北文學會議中親自擊鼓朗誦木心的作品篇章。另外,臺灣老牌文學評論雜志《文訊》的社長兼總編輯封德屏也認為木也的出現及其寫作觀念是對文壇的一種改變。 [3] [6] [32] 1986年紐約《中報》副刊《東西風》主編發(fā)起并主持了“木心的散文專題討論會”,與會者包括旅美臺灣小說家、聯合國高級翻譯組資深翻譯家 郭松棻 ,旅美詩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楊澤等六人,發(fā)言文本在《中報》副刊連續(xù)三天整版刊出。從1986年到1999年,臺灣地區(qū)共出版木心作品十二種,更推動木心文名的傳播。在海峽的另一岸,大陸的 陳子善 、 阿城 、 何立偉 、及 巴金 女兒等人也對木心加以關注。2006年、2007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中出版了木心的系列作品,木心以“被遺忘的大師”之名進入大陸文壇視野,掀起一股“木心熱”,北京的三聯書店甚至在新年掛出“2006年是木心年”的大字招牌,《北京青年報》也直接出大標題“2006年是木心年嗎?”然而相對于木心在網絡上的名聲大噪,主流文學界并沒有給出直接而正面的評價,只是給了模糊又無法拒絕的回答,即將文學價值裁判權讓渡給“時間”,宣稱要借“歷史”的權威來裁決。 [3] [6] [33] [34] 2011年,木心首部英譯小說集《空房》在美國出版,獲美國《出版人周刊》等書評機構好評。2012年底,《文學回憶錄》出版,獲兩岸各種年度圖書獎五種。2014年,詩作《從前慢》為青年作曲家譜曲,2015年由 劉歡 在央視春晚演唱。 [4] 木心的文學成就在大眾傳媒與主流文學界沒有獲得相對一致的評價與反饋,這與他漂泊海外與游離體制外的創(chuàng)作生態(tài)息息相關。盡管如此,他的出現與他所帶來的影響仍有其不可否認的文學價值,包括其靈活的文體選擇對文體創(chuàng)新的推動、藝術家身份帶來的繪畫與文學的碰撞等等。 [6]
藝術領域 木心早年就產生了對繪畫藝術的興趣,青年時更以此為業(yè),17歲便在杭州舉辦了第一個個人畫展。求學時曾短暫跟隨 林風眠 學習國畫,后來木心一系列的水墨創(chuàng)作明顯受到了林風眠的影響。上世紀50年代在上海工藝美術廠任職期間,木心也在工藝美術領域發(fā)揮藝術才能,曾于1958年至1959年赴京參與全國農業(yè)展覽會設計工作。 [1] [4] [32] 即使是在政治運動中十分困難的狀態(tài)下,木心仍然堅持潛在創(chuàng)作,在1976年2月從制作的轉印畫中選出50幅,自編為《玉山贏寒樓藏畫集》。70年代末在上海工藝美戶協會任職期間,木心繼續(xù)鉆研繪畫藝術、勤加創(chuàng)作,于1980年4月應日本神奈川美術家協會邀請赴橫濱參與其第二十一屆縣展并獲金獎,被聘為該會特邀資深會員。赴美之后,受陳英德、 巫鴻 與 陳丹青 等人的推介,木心得以成名并多次舉辦畫展,包括1983年紐約林肯中心國家畫廊水墨畫展,1984年 哈佛大學 亞當斯閣彩墨畫展及其作品的收藏儀式,2001年 耶魯大學美術館 舉辦“木心的藝術”大型個展及全美巡展,同年還出版了由這寫畫作和《獄中筆記》組成的作品集 The art of Mu Xin:Landscape Paintings and prison Notes 。除了這些陸陸續(xù)續(xù)的畫展之外,木心的一些畫作還被大英博物館收藏,他也因此成為了20世紀第一位有作品被該館收藏的中國畫家。 [5] [32] 木心,《池中石》,中國畫,10.8cm×50cm,年代不詳
人物評價 畫家 陳丹青 :你不遇到木心,就會對這個時代的問題習以為常??傻鹊竭@么一個人出現,你跟他對照,就會發(fā)現我們身上的問題太多了。我們沒有自尊,我們沒有潔癖,我們不懂得美,我們不懂得尊敬。 [35] 作家 陳村 :不告訴讀書人木心先生的消息,是我的冷血,是對美好中文的褻瀆。 [7] 臺灣作家 駱以軍 :木心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他的小說很早就碰觸西方現代小說常探討的議題,包括辜負、遺憾、懺悔及追憶,也討論人如何站在現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嚴。 [36] 浙江大學文學院教授 許志強 :木心的做法打破了文化傷感的懷舊和臆想,超越了文學的自我沉淪和哀嘆。 [37]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教授 張檸 :木心不擅長詩歌,也不擅長小說,最擅長的還是隨感,但他個人過多地跳出來議論時,讓人有點厭惡。一位作家在表達過程中太注重自我,好像要將每個詞匯、每句話,都變成一串項鏈,掛在自己脖子上。 [38] 學者、作家、文學批評家 李劼 :木心講學,無心插柳,或為私學先聲,遙接先秦,填補審美空缺。文學本無史。木心走過,留下一片芬芳。 [23] 作家 阿城 :木心的成就在散文、詩歌與隨筆,在貫通中西和鋒利方面,當代中國作家沒有一個能超過他。 [27]
人物紀念
紀念書刊 刊物名稱
出版單位
出版時間
《木心紀念專號》(《溫故》特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年
《木心逝世兩周年紀念專號》(《溫故》特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4年
《木心逝世三周年紀念專號》(《溫故》特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年
《木心美術館:木心研究專號》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6年
木心美術館 木心美術館坐落于木心的故鄉(xiāng) 烏鎮(zhèn) ,是在桐鄉(xiāng)市民政局注冊登記的民辦非企業(yè)單位,致力于紀念和展示木心的畢生心血與美學遺產。美術館設五座永久性專館,包括生平館、繪畫館、文學館、獄中手稿館及影像廳,長期陳列木心作品,為木心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文獻。 [4]
木心故居 木心五歲時隨家遷入東柵財神灣186號,舊稱孫家花園,現為木心故居。木心曾在這里度過了童年與少年時光。1950年,木心的母親被迫交出祖產。1958年三月,烏鎮(zhèn)手工藝生產合作社在孫家花園開設鐵釘廠,1961年改建為東柵鐵器社,1977年并入烏鎮(zhèn)五金軸承廠,1995年年底破產,孫家花園逐告荒蕪。1999年 烏鎮(zhèn) 重建,古鎮(zhèn)保護與旅游開發(fā)管理委員會主任 陳向宏 聯系公司購入孫家花園土地房產,大幅度修繕,邀請木心回鄉(xiāng)居住。自2001年至2006年,烏鎮(zhèn)旅游開發(fā)公司出資翻新孫家花園,木心將其易名為“晚晴小筑”。2006年9月,木心返鄉(xiāng),在此居住直至逝世。2014年5月25日, 木心故居紀念館 開始對外開放。2021年4月18日,木心故居開始對外開放。 [4]
人物爭議
反對過度拔高 自2006年以來,木心在中國大陸頗有熱度,更受其學生 陳丹青 等人的大力推崇,認為他“完整銜接起了古典漢語傳統與五四傳統”等等。 [39] 但這股“木心熱”中始終不乏質疑的聲音,前《 三聯生活周刊 》總編 朱偉 在2006年曾撰文表示木心文字“無非是無知者無畏”,北京師范大學文學教授 張檸 、 南京大學 外國文學教授但漢松都不同程度地反對過度拔高木心的文學成就。 [38] [40] 針對人們對于《文學回憶錄》《木心遺稿》等木心生前并未準備公開的作品的批評,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比如作家 鄧安慶 認為人們不應該用成品的標準去衡量木心的半成品作品。 [41]
“文本再生”問題 2014年,南京大學盧虹貝在碩士論文《木心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文本再生”現象研究》中對比分析了木心的主要作品與“原文本”的異同,認為其創(chuàng)作過程中存在大量的“文本再生”現象,原文本來源囊括古今中外的許多文學作品,還有報紙新聞、科普書籍等非文學作品;在內容上常常使用“拼盤”及“ 逆論 ”的方式來整合、加工原文本,人稱上常把原文本的第三人稱改寫為第一人稱;體裁涵蓋詩歌、散文、小說,其中詩歌中的“文本再生”現象最多,數量達到198首;總體來說改寫程度較低,涉嫌抄襲與挪用。 [42] 此文甫一發(fā)表便引發(fā)討論,又在2022年初發(fā)表修訂版本,再次引發(fā)了對木心“非原創(chuàng)”“抄襲”問題的爭議,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童明等人則對此進行了反駁,認為木心在充分利用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行了充分的改寫發(fā)揮,應視為獨立的藝術創(chuàng)作,并以 艾略特 和 博爾赫斯 為例,說明“凈本”和評注本處理互文現象的規(guī)律屬于“文學虛構的互文”,肯定了木心較高的文學水平。 [43] 也有人認為盧文對木心作品的考據僅停留于修辭層面,卻忽略了木心的文體意識遠比他的修辭意識重要,也遮蔽了木心文本的各種可能性。 [41]
人物軼事
“牧心”到“木心” 滬杭求學期間,木心將本名孫璞改為孫牧心并沿用多年,20世紀80年代移居美國后又更“牧心”為筆名“木心”,自此廣為流傳。對于筆名的由來,木心本人認為“'牧’字太雅也太俗”,“牧人牧己兩無成,如能'木’了,倒也罷了”,也取其筆畫少、便于書寫。 [8] [2] 1989年8月27日木心在給學生做《詩經續(xù)談》講座時又提到:“古說'木鐸有心’,我的名字就是這里來?!蹦捐I是先秦發(fā)布政令和宣揚教化時用來吸引注意力以便召集聽眾的響器,在官方的才是活動中也發(fā)揮作用。以此為名,或可見木心隱含深意。 [2]
獄中手稿 1971年3月到1972年6月被強制隔離期間,木心偷偷節(jié)省下寫“坦白書”的紙筆,以此繼續(xù)文學創(chuàng)作,并將手稿縫進棉褲,托朋友偷偷帶出監(jiān)獄,65萬字的《獄中手稿》由此誕生。此外,據說木心還用白紙畫了鋼琴的琴鍵,無聲地彈奏莫扎特與巴赫。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