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賈樸先生(武派太極拳名家,現(xiàn)為河北省邯鄲市武協(xié)名譽主席)品茶閑談,談到目前太極拳的狀況,令人擔憂,感慨萬千。杜撰太極拳歷史者,有之;曲解太極拳理論者,有之……作為永年的太極拳傳人,我責無旁貸,有必要澄清一些事實。
2005年《武魂》第二期22頁,編者有求教“用意不用力”之疑問,《武林》第三期發(fā)表探討太極拳意、松的文章。因缺乏準確性,理解得不到位,我便寫下此文,以正視聽。
首先應該對太極拳發(fā)展歷史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準確把握太極拳理法的精髓。當代太極拳雖流派紛呈,但對理法的研究首推武派(式)。太極拳理論的最早文獻是武派太極拳第二代宗師李亦畬于1882年手書的“老三本”。其中的“自存本”和“郝和本”至今依然完好地保存。所謂的“王宗岳拳論”也是因“老三本”的公示而為世人所知的,之前,不曾在任何書籍、任何地方有只言片語的記載與相傳。迄今為止,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郝月如等人的拳論代表著太極拳理論研究的最高水平。它指導了并將永遠指導著太極拳學發(fā)展的方向。忽視了對它們的認知,就等于未曾叩開太極拳的大門。
“意”者,意念也。意念,即念頭,想法、意識,是人的頭腦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其中的思維是人類特有的反映現(xiàn)實的高級形式。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于存在。
太極拳要遵循“用意不用力”的基本原則這句話因極其精煉,概括,而常常被人誤解。所謂的“用意”,不是只用意念、意識,僅有空想的思維活動,還要付諸行動。用意識去指導行動,支配勁力,使自身勁力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所謂的“不用力”,不是一點力都不用,而是不用拙力、蠻力、先天隨意之力。人的隨意機能與生俱來,當人受到外力侵襲時,無非有兩種本能的反應:躲閃或頂撞。而修煉太極拳者必須改變人的這種隨意機能,做到遇力既不躲閃,也不頂撞、即“不丟不頂”。以意識控制勁力,內動牽引外動,這就是太極功夫,它非一朝一夕而可得?!坝靡獠挥昧Α彪m非虛無縹緲的高超境界,但不易掌握,難以駕馭。我推薦兩篇文章:一篇選自郝少如(1908.4.17—1983.1.5)著《武式太極拳》一書《意與力》,一篇是永年武派太極傳人楊志英發(fā)表于 2004年(武林)第6期的文章(太極拳之勁)。認真研讀,會有收獲的?,F(xiàn)將《意與力》全文轉載如下:
意 與 力
郝少如
太板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無論是走架還是打手,每一舉動都必須用意來指揮,以意去求其精微巧妙,切不可用力。然而什么是意?怎樣用意?為什么要用意不用力?“力”指的是什么?這些問題習者一定要弄明白。
所謂“意”,是指習者的思維器官,對于太極拳的理論原則及其具體的行功實踐要求進行思想活動后,所產生的認識結果在思想意識中的反應而形成的意識要求。習者有了這種意識要求后,在行功實踐時則必然會以這種意識要求去求達感性的認識,使自身的運動按照太極拳的理法要求進行。習者在這種運動過程中的感覺、思維和想象等等各種心態(tài)活動的總和,統(tǒng)稱為“用意”。
當太極拳的理法要求作為在行功實踐中所要取得感性認識的結果,預先在習者的頭腦中形成了意識觀念時,習者在行功實踐活動中必然會以這種意識觀念來支配自己的行動。所以,當這種意識觀念的活動由習者的思想器官通過高級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生作用時,就會使人體的隨意機能實現(xiàn)習者的意識要求。太板拳能通過人的意識要求對隨意機能產生作用,使人體進行極其精微復雜的運動,這是人類特有的意識對人體所具有高級能動作用的結果。
所謂“用意不用力”之力,指的就是沒有這種意識參與的運動結果。這種力沒有意氣虛實之分,用力過程簡單而缺乏變化,且容易暴露自己的意向,使對方有機可乘。
太極拳之所以提出用意不用力的原則,就是要通過人的意識的正確活動,將先天自然用能的習慣轉變?yōu)榫⑶擅畹膬葎拧U\然對于初習者來說,由于對太極拳的理法尚不能正確地理解,意識還不能發(fā)揮其巧妙的能動作用,因而身不能由己,行動不聽使喚。這些現(xiàn)象在初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習者弄清原理,明白規(guī)矩,循于原則,一舉一動善于用意,不斷地研究揣摩,就能不斷地提高意識對隨意機能的支配能力,由“用力”漸至“用意”。久練之后,自然能達到意到、氣到、形到,所謂“意、氣、拳”三者的統(tǒng)一。熟能生巧,日久功深,那時周身節(jié)節(jié)處處皆能聽從自己的意識指揮,以至達到說有即有、說無即無、隨心所欲的境界。
太極拳的“松”有特定含義。因為初習太極拳者往往易緊張,僵硬,放松不下來。所以老師強調“大松特松”,目的是改變緊與僵的弊病,但這不是最終目的。能放松后,還要求做到“空”,空的境界不易把握,“空”與“松”是一上一下的矛盾結合體。
“太極拳不在樣勢而在氣勢,不在外而在內。平日行功走架,須研究揣摩空松圓活之道,要神氣鼓蕩,全身好似氣球,氣勢貴騰挪,身體如懸空?!?郝月如語)“空”如氣球是向上,“松”沉入地是向下,上下協(xié)調一致,缺一不可。一味的“松”,必然造成“散”、“丟”、“塌”,此為太極拳之大忌。而一味追求“空”的幻覺,也一無是處,飄浮無根,必須做到欲“空”必要“松”,欲“松”必有空。“空”、“松”有機結合,使意識與物質運動辯證統(tǒng)一起來。
“空松”之道在于意識的引導,想做到“空如氣球,”必要有肌肉與骨骼分離之感。兩者互相統(tǒng)一,融為一體,松而不緊,空而不虛,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則氣勢必會騰然而鼓蕩。
“空松”俱備,才有“圓活”之趣。有了“空松圓活”,則太極拳之柔,不丟不頂?shù)缺憧珊糁隽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