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來這里就對了
識別二維碼▲成為會員
獲得身心安頓之法,開啟自在人生
◆ ◆ ◆ ◆ ◆
再加上現(xiàn)代人普遍追求享受生活,對烹調(diào)的美味、舞蹈的優(yōu)雅、音樂的美妙,以及各種官能的刺激,感到既羨慕又熱衷。把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嘴巴,安排得沒有絲毫的空間,還要加上手舞足蹈,當然更加難以靜下來。
但是,在這種新鮮事物應接不暇,忙忙碌碌的時代,我們的幸福感并沒有增加多少,我們的人生并沒有充實多少,反而普遍煩惱焦慮,甚至很想要尋找一方安靜平和的樂土,去代替只剩下一個“忙”字的生活。
我們真的需要適可而止,靜下來,先做自己。
我們整天忙著做這個、做那個,就是不做自己;關(guān)心這樣、關(guān)心那樣,反而不關(guān)心自己;和這個談話、和那個通訊,從來不和自己對談,彷佛把自己當作仇人或敵人對待。我們最常做的一件事便是“整自己”,好像非得把自己整垮,才認為自己已經(jīng)盡心盡力,無愧于天地自然,何苦呢?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因為我們的眼睛向外長,只會向外看,卻不知道內(nèi)觀。我們用觀察法來試圖了解外界的事物,卻不能反求諸己,真正體驗我們身心之內(nèi)的實相。我們善于解決外在的問題,對自己的內(nèi)心,卻好像一點兒辦法都沒有。我們認為所有的煩惱焦慮,都是外來的,卻不明白,煩惱焦慮的根源,其實就藏在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
儒家主張“毋自欺”,但是并沒有告訴我們自欺些什么。《易經(jīng)》天人合一的說法,對現(xiàn)代人而言已經(jīng)愈來愈陌生。我們幾乎成為環(huán)境決定論者,認為當我們覺得痛苦時,根本沒有辦法改變其他人或外在的情況,因此致力于讓自己變換環(huán)境,去寺廟或電影院,上酒吧或唱KTV,企求透過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式,來減少自己的痛苦。殊不知短暫的遺忘,并不能把痛苦驅(qū)離。這些痛苦,仍將一次又一次地迸發(fā),最后終于把自己擊垮。
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天人合一。其實,“天”代表自然法則,“人”則是我們的心。當我們的心生起妄念,也就是負面心態(tài)時,自然法則就開始懲罰我們,使我們覺得痛苦、煩惱和不安。當我們心中產(chǎn)生純凈的念頭,也就是正面心態(tài)時,自然法則便開始回報我們,使我們充滿了愛與慈悲,因而覺得安詳、和諧與快樂。這種天人關(guān)系,和種族、宗教、職業(yè)、階級都沒有關(guān)系,可以說是一視同仁的,只是我們不重視,所以才會感覺不到。
釋迦牟尼佛祖悟道時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xiàn)前。”人人原本都有智慧德相,可以不欺騙自己,卻由于妄想執(zhí)著,成為妄心,也就是無明。我們所說的業(yè)障、習氣、煩惱,都來自妄心。自己騙自己,叫作無明,徒然幻生起不明的感覺,那就是迷糊。
所以,要消除這些煩惱焦慮,你必須先定下來,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 “定而后能靜”,現(xiàn)代人能動不能靜,種種煩惱焦慮的原因,主要在于定不下來。什么定不下來呢?志向定不下來。
我們忙于比來比去,卻又舍不得丟棄,變得什么都要。漫無目標,做這個想那個;讀數(shù)學想理化;坐下來想站著;站著時又想坐下來。在這種瞎忙的時代,怎么靜得下來?靜不下來,是產(chǎn)生諸種煩惱的根源。
所以禪定的智慧對現(xiàn)代人而言,就顯得特別重要。禪道的要旨,在促使我們高度自覺,因而獲得內(nèi)心的平和,進而生出諸多智慧,悟出真理,甚至頓悟成佛。
有一位修道人,在破廟的廢園中除草。他拋擲一片片破瓦,碰擊到旁邊的竹子,發(fā)出聲音。他聽到了這種聲音,忽然頓悟了。靜并非代表沒有聲音,然而有聲音當然不靜。我們不可能找到完全沒有聲音的地方,所以我們需要的是靜心。聽所有的聲音,卻不只聽單一的聲音,也是一種靜。在廢園中除草:心不雜亂,當然也是靜,于是瓦片擊竹的聲音,也能引起頓悟。
我們的身體,實際上是一個含有神秘力量的電池??上Т蠖鄶?shù)人,都不知道如何適當?shù)剡\用這種力量,以致身體逐漸腐朽終至枯萎凋謝,或者由于不當使用而受到損傷。
修習禪道的目的,就是內(nèi)觀自己的內(nèi)心,認識自己的本性,以期真正了解生命的意義,從中獲得無比的滿足和心安。這樣,自然沒有任何憂慮、苦惱的疑云。
洞悉人性世情的奧秘
獲得身心安頓的秘方
聯(lián)系客服